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贫困寄宿生住宿费和对贫困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的“三免一补”,学生辍学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尽管如此,我乡镇学校的教育质量却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而在各学科中,数学学科尤为明显,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低,教学质量相应也差.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德也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在学生学习中起到了一种催化剂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对一些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去,并会对其作进一步的了解.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本人就在工作中的实践和认识来谈谈如何提高农村中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改善师生关系
初中阶段的学生叛逆、情绪化、同时又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尊重,大多数学生对教学态度严厉、苛刻、冷漠,行为简单、粗暴的老师容易产生反感、不屑、厌恶等情绪,师生之间容易引起矛盾冲突、关系恶化,最直接的后果是学生害怕上课、拒绝听课;而幽默风趣、平和亲近的老师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乐意接受老师的教导.特别是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学生,他们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关爱,思想比较偏激、固执,内心孤僻、叛逆,他们渴望能得到老师的关怀、理解、尊重和耐心辅导.对“看不顺眼”的老师,最多是被逼学习,谈不上想不想学,想不想学好;对喜欢的老师,就会爱屋及乌,努力学习,遵循老师的循循教导,“亲其师,信其道,笃其行”.所以,教师首先要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学生愿意学习的开始,也是教师取得教育成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农村学校的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反应能力相对来说比较低,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考虑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照本宣科或照教学参考进行导入教学,而这些参考书中,有些问题情景的比较长或难于理解,农村学校的学生限于水平以及各个方面的因素,无法集中注意力去看或听,一开始便感到头疼、枯燥无味,再无耐心和兴趣继续学下去.随着时间的流逝,形成了恶性循环,一听到“数学”两个字,便落荒而逃.“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现有学生的知识基础设计贴切、真实的情景导入教学.导入的方法灵活多样,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问题悬疑法、趣味导入法.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计了问题悬疑“我有一个绝活,只要你们任意说出两个数字,我就能很快地说出关于这两个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学生充满了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然发生疑问,“老师究竟用的是什么办法,如此厉害?”学生的学习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了,愿闻其详,愿探其理的心理徒然而生,驱动他们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三、更新教学观念,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大多数农村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抽象的学科,他们不喜欢学数学,害怕学数学,加上他们的自控能力、自学能力、知识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弱,集中精力的时间比较短,对问题的深入学习缺乏持久性和探究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学”“满堂灌”已经成为学生的催眠曲,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越学越乏味、厌倦.所以,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将教师的作用从“教”提高到“导”,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要素组合方式、平台互动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体现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归纳、总结知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在经历和享受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喜欢数学.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农村中学的学生,基本上是寄宿生,缺少父母的监督和教育,加上其他因素,大多数的学生学习处于放养状态,只是习惯性的完成作业,不主动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感受不到获得知识过程的喜悦,从而影响他们的后续学习.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教育专家研究发现每个人的时间里有80%是由习惯来支配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犹如自己身上产生强磁场,和书籍接触后,每个磁分子都会处于一种极其活跃和兴奋的状态,于是便主动要求学习.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训练.1.课前.每节课结束前,根据下节课的内容,承上启下,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习进行预习、思考,交流,总结.在预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再次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知識的过程中,体会到获得知识的乐趣,热爱学习.2.课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师就要改变角色,从“不停地讲”转为“指引、指导”.Ⅰ.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Ⅱ.建立小组合作方式.小组合作能有效地补充个人之间的知识差异,从中获得思路和灵感,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Ⅲ.及时进行评价和鼓励.3.课后.布置课外活动作业.课外活动作业要跟课本所学内容紧密关联,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力量,知识的魅力,从而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喜欢学习数学.
(责任编辑黄桂坚)
一、改善师生关系
初中阶段的学生叛逆、情绪化、同时又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尊重,大多数学生对教学态度严厉、苛刻、冷漠,行为简单、粗暴的老师容易产生反感、不屑、厌恶等情绪,师生之间容易引起矛盾冲突、关系恶化,最直接的后果是学生害怕上课、拒绝听课;而幽默风趣、平和亲近的老师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乐意接受老师的教导.特别是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学生,他们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关爱,思想比较偏激、固执,内心孤僻、叛逆,他们渴望能得到老师的关怀、理解、尊重和耐心辅导.对“看不顺眼”的老师,最多是被逼学习,谈不上想不想学,想不想学好;对喜欢的老师,就会爱屋及乌,努力学习,遵循老师的循循教导,“亲其师,信其道,笃其行”.所以,教师首先要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学生愿意学习的开始,也是教师取得教育成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农村学校的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反应能力相对来说比较低,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考虑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照本宣科或照教学参考进行导入教学,而这些参考书中,有些问题情景的比较长或难于理解,农村学校的学生限于水平以及各个方面的因素,无法集中注意力去看或听,一开始便感到头疼、枯燥无味,再无耐心和兴趣继续学下去.随着时间的流逝,形成了恶性循环,一听到“数学”两个字,便落荒而逃.“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现有学生的知识基础设计贴切、真实的情景导入教学.导入的方法灵活多样,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问题悬疑法、趣味导入法.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计了问题悬疑“我有一个绝活,只要你们任意说出两个数字,我就能很快地说出关于这两个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学生充满了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然发生疑问,“老师究竟用的是什么办法,如此厉害?”学生的学习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了,愿闻其详,愿探其理的心理徒然而生,驱动他们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三、更新教学观念,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大多数农村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抽象的学科,他们不喜欢学数学,害怕学数学,加上他们的自控能力、自学能力、知识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弱,集中精力的时间比较短,对问题的深入学习缺乏持久性和探究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学”“满堂灌”已经成为学生的催眠曲,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越学越乏味、厌倦.所以,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将教师的作用从“教”提高到“导”,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要素组合方式、平台互动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体现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归纳、总结知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在经历和享受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喜欢数学.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农村中学的学生,基本上是寄宿生,缺少父母的监督和教育,加上其他因素,大多数的学生学习处于放养状态,只是习惯性的完成作业,不主动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感受不到获得知识过程的喜悦,从而影响他们的后续学习.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教育专家研究发现每个人的时间里有80%是由习惯来支配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犹如自己身上产生强磁场,和书籍接触后,每个磁分子都会处于一种极其活跃和兴奋的状态,于是便主动要求学习.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训练.1.课前.每节课结束前,根据下节课的内容,承上启下,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习进行预习、思考,交流,总结.在预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再次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知識的过程中,体会到获得知识的乐趣,热爱学习.2.课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师就要改变角色,从“不停地讲”转为“指引、指导”.Ⅰ.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Ⅱ.建立小组合作方式.小组合作能有效地补充个人之间的知识差异,从中获得思路和灵感,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Ⅲ.及时进行评价和鼓励.3.课后.布置课外活动作业.课外活动作业要跟课本所学内容紧密关联,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力量,知识的魅力,从而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喜欢学习数学.
(责任编辑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