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教学,是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取得实效也是真正需要的教学。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以四个教学重点为抓手:深挖教材“富矿”,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梯度深度对话,放飞学生的心灵与思维;关注作品朗读,明了文本声情语感;设置冲突情境,绽放教学精彩。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语文素养
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使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典课堂教学观摩、高效课堂教学等教改活动在课堂内外搞得轰轰烈烈,但也不排除一些教师不顾学情、盲目模仿甚至翻版他人教学方法的现象,诸如合作探究、PPT、辩论、表演等教学形式“轮番轰炸”……语文教学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师作用弱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的情况。课堂“轰轰烈烈”了,文本演绎“精彩炫目”了,但静思默想的学习氛围却不见了,他们对文本的感悟却未能触及思想、情感。对此,全国小语学会秘书长崔峦明确指出:语文教改必须“坚守教学本真”。如何让语文课返璞归真?笔者认为,关键是要以如下几个教学重点为抓手,向纵深方向来实践新课改的理念。
一、深挖教材“富矿”,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教材,但同样也不能照本宣科,善于挖掘教材,使教学法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贴近学生的精神需要。
要走近作者。要指导学生发现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文品乃至写作时的心态,否则文本阅读只能是浮于表面,难以取得透彻的理解或是深刻的感悟。如朱自清《匆匆》一文语言优美含蓄,情感厚实,但大多数学生读完后所发出的只是“时间可贵”之类的感叹。但如果从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着眼,就会发现,文章不独独为珍惜时间而作,更是一位风华正茂、才情横溢的民国学者在国家主权沦丧、自身却碌碌无为时发出的愤懑之声。此时再读下句:“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自然而然就会了解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楼了。
要走进文本。否定“课本中心”是正确的,但同时文本依然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凭借,其中贯穿着新课标的精神,每篇文章中闪烁的亮点或经典段落,都需要我们一一研读。如肖复兴《荔枝》一课,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以平实的语言讲述的70多岁老母亲的故事中,读到“母亲竟舍不得吃一颗荔枝,全给了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其实,我错了。”作者心中的千千情结仿佛就此跃入读者的心中,就连年少不知愁滋味的孩子们也为之触动。像这样平实的语言,这样动人的情感,教师应当少一点分析,交给同学自己去读,去体会,去表达,从文本中读出真情实感,感受母爱之伟大。
二、梯度深度对话,放飞学生的心灵与思维
王尚文教授提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在教学中,无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亦或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与实践,都集中地反映为一种对话实践。在教学中,把握好教师的语言艺术,通过真诚的对话,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情感的共鸣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取得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中存在着严重的话语霸权,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对话机会并不均等,对话成为“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但同样的,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这也交流那也交流,使学生无暇默读、静思,也会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关注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必须强调梯度对话、深度对话的应用。
要与文本对话——自主学习。要在对话中找到作品中隐藏的作者的影子,有了书本的头脑,这样才能在交流中形成共鸣。比如,《白杨礼赞》一课,学生要快速阅读课文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等,疏通阅读障碍;默读时初步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做到读写结合,有符号,有批注,有疑问,为更深层次的对话交流奠定基础。
和同伴对话——交流提升。在同桌、小组交流中,汇总学习问题并找出答案。比如,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结论:“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描写黄土高原有何写作意义?结论: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值得注意的是,选定合适的话题至关重要,过难过易都不行,让孩子们“跳起来摘桃”才是最理想的结果。
和自己对话——巩固拓展。要指导学生利用摘抄笔记、背诵、写读后感等方法,整理经验,思考自身在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和老师对话——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总结《白杨礼赞》一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白杨树的“不平凡”),探讨白杨树形象的描绘方法(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还可以让学生拓展阅读陶铸《松树的风格》、杨朔《荔枝蜜》,促使课内向课外迁移,丰富学生的眼界。
三、关注作品朗读,明了文本声情语感
“美读”之于文言教学,如鸟的两翼,人的双手,有相得益彰的关系。其中最常使用的方式就是朗读,朱自清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的能力”。朗读教学是帮助学生阅读文本、热爱语文的重要一步,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见文如入景、入情,领悟字里行间中作者或踌躇满志的豪情,或浅斟低吟的闲情,或明为豪放高歌、实则愤懑叹息的惆怅,进而读懂文字、读懂作者。
选用合适、巧妙的朗读方式,可以帮助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指导学生们掌握朗读的技巧与方法,而不仅仅是充当领读的角色。比如:(1)默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悟,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的那一段话,“‘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让学生默默地读,在缄默中,学生往往更能真切地体会到命运对小女孩的不公,此时学生的淳朴善良正在奔流不息,所有剖析讲解的言语不都足以给予学生这样的思考体验。对于类似的文章动情处,教师不妨运用这一不可冷落的个性化朗读,让学生静思默想,得出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2)接力读。故事性强的记叙文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或优美的散文《春》,在略读文章的基础上,可选几位同学接力读,段与段如线串珠的作品如《白杨礼赞》,也可以应用这一方法,使读的同学有比较,听的同学有欣赏。(3)评价读。诸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文章中爱憎、褒贬比较分明的语段,可以组织学生评价朗读者在语气、重音等方面的把握程度,从中总结获益。 此外,作品感情欢跃奔放的段落适合齐声读,情绪哀怨凄婉的段落宜用个别读;句式拗口、长且生字词多的古文要引读,琅琅上口的古诗宜诵读;对话描写篇幅多的宜分角色读、表演读……如何让朗读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这些方法都需要教师大胆的尝试总结。
四、设置冲突情境,绽放教学精彩
巧妙地在教学中制造一些冲突,让学生逆向思维,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中发表一个与学生意见相左的观点,引导学生提出证据,针锋相对地来反驳;顽皮地“装傻”,向学生求助,请学生尽其所能地阐述观点,完成文本教学;或者,有意卖出一个破绽,让学生打开思路,找出问题,放手让他们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让课堂教学在学生们的主动思考中变得越来越精彩。这些都是教师睿智的表现,关键是要做到收放自如、松弛有序,切忌天马行空。
比如,魏巍《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师就可以选择反题切入的教学思路,提出这样的观点: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非亲非故,“再见了,亲人”从何谈及呢?由此引起学生异议,使学生主动探究课本,从亲人的含义、从文章中的三个小故事、从志愿军为朝鲜独立浴血奋战的历史出发,论证“再见了,亲人”的正确性。当学生以事实来说服,用情感来感动教师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作品的认识也得到升华,最终形成了这样的结论:不是亲人——就是亲人——胜似亲人。在学生的深情朗诵中,“列车啊,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这一课得到了完美的结束。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炫目或繁杂的教学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抛却完成任务似的桎梏,引领学生从多种途径感悟语文,体会语文学习的精彩与快乐,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将语文素养培养贯穿、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尚增祥.努力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搞好小学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5,(5):140.
[2]孙桂华.营造和谐氛围 落实语用目标——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艺术[J].考试周刊,2015,(3):36.
[3]许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刍议[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1):151-154.
[4]罗志强.怎样才能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J].祖国,2013,(10):66-67.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语文素养
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使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典课堂教学观摩、高效课堂教学等教改活动在课堂内外搞得轰轰烈烈,但也不排除一些教师不顾学情、盲目模仿甚至翻版他人教学方法的现象,诸如合作探究、PPT、辩论、表演等教学形式“轮番轰炸”……语文教学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师作用弱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的情况。课堂“轰轰烈烈”了,文本演绎“精彩炫目”了,但静思默想的学习氛围却不见了,他们对文本的感悟却未能触及思想、情感。对此,全国小语学会秘书长崔峦明确指出:语文教改必须“坚守教学本真”。如何让语文课返璞归真?笔者认为,关键是要以如下几个教学重点为抓手,向纵深方向来实践新课改的理念。
一、深挖教材“富矿”,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教材,但同样也不能照本宣科,善于挖掘教材,使教学法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贴近学生的精神需要。
要走近作者。要指导学生发现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文品乃至写作时的心态,否则文本阅读只能是浮于表面,难以取得透彻的理解或是深刻的感悟。如朱自清《匆匆》一文语言优美含蓄,情感厚实,但大多数学生读完后所发出的只是“时间可贵”之类的感叹。但如果从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着眼,就会发现,文章不独独为珍惜时间而作,更是一位风华正茂、才情横溢的民国学者在国家主权沦丧、自身却碌碌无为时发出的愤懑之声。此时再读下句:“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自然而然就会了解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楼了。
要走进文本。否定“课本中心”是正确的,但同时文本依然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凭借,其中贯穿着新课标的精神,每篇文章中闪烁的亮点或经典段落,都需要我们一一研读。如肖复兴《荔枝》一课,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以平实的语言讲述的70多岁老母亲的故事中,读到“母亲竟舍不得吃一颗荔枝,全给了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其实,我错了。”作者心中的千千情结仿佛就此跃入读者的心中,就连年少不知愁滋味的孩子们也为之触动。像这样平实的语言,这样动人的情感,教师应当少一点分析,交给同学自己去读,去体会,去表达,从文本中读出真情实感,感受母爱之伟大。
二、梯度深度对话,放飞学生的心灵与思维
王尚文教授提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在教学中,无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亦或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与实践,都集中地反映为一种对话实践。在教学中,把握好教师的语言艺术,通过真诚的对话,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情感的共鸣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取得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中存在着严重的话语霸权,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对话机会并不均等,对话成为“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但同样的,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这也交流那也交流,使学生无暇默读、静思,也会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关注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必须强调梯度对话、深度对话的应用。
要与文本对话——自主学习。要在对话中找到作品中隐藏的作者的影子,有了书本的头脑,这样才能在交流中形成共鸣。比如,《白杨礼赞》一课,学生要快速阅读课文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等,疏通阅读障碍;默读时初步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做到读写结合,有符号,有批注,有疑问,为更深层次的对话交流奠定基础。
和同伴对话——交流提升。在同桌、小组交流中,汇总学习问题并找出答案。比如,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结论:“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描写黄土高原有何写作意义?结论: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值得注意的是,选定合适的话题至关重要,过难过易都不行,让孩子们“跳起来摘桃”才是最理想的结果。
和自己对话——巩固拓展。要指导学生利用摘抄笔记、背诵、写读后感等方法,整理经验,思考自身在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和老师对话——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总结《白杨礼赞》一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白杨树的“不平凡”),探讨白杨树形象的描绘方法(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还可以让学生拓展阅读陶铸《松树的风格》、杨朔《荔枝蜜》,促使课内向课外迁移,丰富学生的眼界。
三、关注作品朗读,明了文本声情语感
“美读”之于文言教学,如鸟的两翼,人的双手,有相得益彰的关系。其中最常使用的方式就是朗读,朱自清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的能力”。朗读教学是帮助学生阅读文本、热爱语文的重要一步,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见文如入景、入情,领悟字里行间中作者或踌躇满志的豪情,或浅斟低吟的闲情,或明为豪放高歌、实则愤懑叹息的惆怅,进而读懂文字、读懂作者。
选用合适、巧妙的朗读方式,可以帮助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指导学生们掌握朗读的技巧与方法,而不仅仅是充当领读的角色。比如:(1)默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悟,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的那一段话,“‘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让学生默默地读,在缄默中,学生往往更能真切地体会到命运对小女孩的不公,此时学生的淳朴善良正在奔流不息,所有剖析讲解的言语不都足以给予学生这样的思考体验。对于类似的文章动情处,教师不妨运用这一不可冷落的个性化朗读,让学生静思默想,得出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2)接力读。故事性强的记叙文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或优美的散文《春》,在略读文章的基础上,可选几位同学接力读,段与段如线串珠的作品如《白杨礼赞》,也可以应用这一方法,使读的同学有比较,听的同学有欣赏。(3)评价读。诸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文章中爱憎、褒贬比较分明的语段,可以组织学生评价朗读者在语气、重音等方面的把握程度,从中总结获益。 此外,作品感情欢跃奔放的段落适合齐声读,情绪哀怨凄婉的段落宜用个别读;句式拗口、长且生字词多的古文要引读,琅琅上口的古诗宜诵读;对话描写篇幅多的宜分角色读、表演读……如何让朗读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这些方法都需要教师大胆的尝试总结。
四、设置冲突情境,绽放教学精彩
巧妙地在教学中制造一些冲突,让学生逆向思维,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中发表一个与学生意见相左的观点,引导学生提出证据,针锋相对地来反驳;顽皮地“装傻”,向学生求助,请学生尽其所能地阐述观点,完成文本教学;或者,有意卖出一个破绽,让学生打开思路,找出问题,放手让他们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让课堂教学在学生们的主动思考中变得越来越精彩。这些都是教师睿智的表现,关键是要做到收放自如、松弛有序,切忌天马行空。
比如,魏巍《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师就可以选择反题切入的教学思路,提出这样的观点: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非亲非故,“再见了,亲人”从何谈及呢?由此引起学生异议,使学生主动探究课本,从亲人的含义、从文章中的三个小故事、从志愿军为朝鲜独立浴血奋战的历史出发,论证“再见了,亲人”的正确性。当学生以事实来说服,用情感来感动教师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作品的认识也得到升华,最终形成了这样的结论:不是亲人——就是亲人——胜似亲人。在学生的深情朗诵中,“列车啊,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这一课得到了完美的结束。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炫目或繁杂的教学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抛却完成任务似的桎梏,引领学生从多种途径感悟语文,体会语文学习的精彩与快乐,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将语文素养培养贯穿、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尚增祥.努力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搞好小学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5,(5):140.
[2]孙桂华.营造和谐氛围 落实语用目标——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艺术[J].考试周刊,2015,(3):36.
[3]许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刍议[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1):151-154.
[4]罗志强.怎样才能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J].祖国,2013,(10):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