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1-000-02
摘 要 基于项群理论的基础上,从不同体育项目的身体自我概念的特征、身体自我概念对不同体育项目的预测作用和不同体育项目与身体自我概念的互动模式三个方面定性分析不同体育项目与身体自我概念的关系,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意见。
关键词 锻炼方式 大学生 身体自我概念
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有其不同的特征,且需要不同的技巧,因此,影響人们选择体育活动的意向也不同。Fox研究认为,身体状况的感知是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中介预测因素,即可以用身体自我概念来预测锻炼活动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锻炼类型,朝着自己感知的体育类型去参与,而不是盲目的参加体育活动。黄志剑研究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参与锻炼行为的年限、每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每周锻炼总时间、锻炼强度、锻炼兴趣、体育成绩等各项指标均可由身体自我概念的相应维度得分或总分进行预测。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个体的身体自我概念高低会影响锻炼需要的强度、锻炼行为类型的选择以及锻炼的持久性。经常锻炼者比不经常锻炼者的身体自我概念的水平高,体质好的个体比体质差的个体的身体自我概念的水平高。显然地,这些概念对于身体运动的行为有很重要的意义。由于不同的身体自我概念特征,在参与和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时,就会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如肥胖者,就会选择耐力性项目、速度、篮球等项目。不同的个体选择不同体育项目,产生的锻炼行为的结果,其带来的乐趣将会有较大的差异和区别。如果身体自我概念能够预测某类型的锻炼活动,那么个体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该类型的锻炼活动,而不会参与其它类型的锻炼活动。因此,在探讨身体自我概念与锻炼行为的关系中,更进一步探究个体身体特殊自我概念与锻炼行为类型的关系。本文首先分析不同体育项目间身体自我概念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身体自我概念对不同体育项目的预测作用,为青少年身体自我概念的正常发展设计匹配干预提供依据。
一、不同体育项目的身体自我概念的特征
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倾向性是帮助解释一个人渴望参与某种活动或者是指一个人参加活动的稳定性、持续性的原因,反映了参加的动机和对活动的依恋的心理状态,是解释人们参加某种活动的重要依据。身体自我概念是一个多维的复杂特殊结构,不仅包括对自身身体状况的有效评估,还包括不同环境下(不同体育项目)对自身身体状况的具体评估。Sonstroem等人认为对自身身体状况的评估以及锻炼兴趣会激发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对锻炼的参与会导致身体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自我价值感。个体在不同体育项目锻炼过程中的面临的身体自我概念具有多种质的差异,而在同一体育项目锻炼过程中个体面临的身体自我概念类同。众多研究表明,不同体育项目(力量、耐力、速度、难美、篮球等)在身体自我概念维度上存在差异,表明身体自我概念各维度在不同体育项目中扮演的角色不一致,具有明显的心理预期效益质的差异。许多研究证实,匹配干预比非匹配干预具有更高的干预效力,更为经济高效。这一结果对体育教学的启示在于,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提高对自身身体状况的感知和评价,是影响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可以通过改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有效促进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干预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二、身体自我概念对不同体育项目的预测作用
Banduro认为,自我效能的判断,无论准确与否都将给人的活动选择带来影响,并将自我效能看作是说明人类行为变化的一种普遍认知机制。个体对体育项目的选择是建立在对自身身体状况评估的基础上,由于不同的身体自我概念特征,在参与和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时,就会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有研究表明,不同体育项目在某种程度上均可由不同的身体自我概念维度来预测,即身体的自我描述能力和运动能力的自我感知都能够预测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类型。例如:篮球项目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目,该项目的特点是快速、灵活和激烈对抗等,需要参与者通过肢体和语言默契的交流和合作。从心理特征角度来看,每次锻炼量较大,具有较强的能力感和控制感,能够是参与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有限的刺激范围内,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处于一种流畅状态。这种锻炼方式能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促使参与者积极主动的长期参加锻炼,对心理素质的调节控制和干预作用效果显著。五公里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该项目的特征锻炼的持续时间较长,需要锻炼者具有较强的生理和心理耐受疲劳的能力。该项目在干预的过程中能使锻炼者进入自由联想状态,增强参与者的心理耐受程度,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应激的承受能力,从而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引体向上和武术属于技能主导类难美性项目,该项目的最大特征是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柔韧性和灵敏性、表现力和均衡性、协调性与力量体能的综合素质。在干预的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参与者的自我调节能力,灵活的处理锻炼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避免心理的困扰,减少自卑心理的出现。100米属于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目,该项目具有良好的反应能力、灵敏的动作方向感、对速度和节奏方面变化感知的整体协调能力。在干预的过程中,能够发展学员的快速反应能力、动作灵敏性、快速力量、连续快速力量、速度耐力和速度力量耐力。
三、不同体育项目与身体自我概念的互动模式
罗杰斯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是行为能力的基础,而身体自我概念作为自我概念的分支,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锻炼行为的发展,同时锻炼能力的提升有利于身体自我概念的增强,两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本课题研究表明,不同体育项目能够提高锻炼者的身体自我概念,而身体自我概念能够预测锻炼后的心理效益,促进锻炼者更加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两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预测度。在锻炼过程中,身体自我概念水平高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并从中体验到的更多的快乐感与愉快感,使锻炼能力在身体自我概念的推动下得到发展和提高;反之,身体自我概念水平低的学生,对自己完成体育项目的能力缺乏信心,抑制锻炼能力的具体表现,不加努力就放弃本应完成的锻炼内容。这种互动关系对体育教学在引导学员建立身体自我概念、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坚持体育锻炼方面提供了有意义的提示:(1)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影响效果才能产生最佳。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水平,可以设法增加学生的体育锻炼量,也可以变换体育锻炼的方式,建立适合学生需求的体育项目;(2)帮助学生建立适宜的身体自我概念能力,是有效预测、控制学生锻炼行为的类型,行为取向、持续性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学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可以通过提高学员身体自我概念水平的方法。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方式与手段对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反映在体育教师身体自我概念的高低,另一方面反映在体育教师能否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提高身体自我概念水平。
★基金项目:徐州市科技局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面上项目(KC14SM091);空军勤务学院青年基金项目(KY2014F005A)
参考文献:
[1] 李俊.不同运动干预对儿童身体自尊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9.
[2] 黄志剑.论大学生身体概念与体育活动参与行为.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3):42-45.
[3] 邱服冰.身体自我概念与运动参与的相关研究. 湖北体育科技.2001.20(2):41-42.
[4] 陈尧,门永生.健美操教学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1):106-109.
[5] 鲁雷.不同锻炼项目对大学生特质交流的影响及其心理中介变量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6] 曹佃省,谢光荣.健康行为程式模型阶段非连续性在青少年锻炼行为中的检验.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2):38-42.
[7] 耿宁,方敏.中学生锻炼行为与决策平衡的关系.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6):70-73.
摘 要 基于项群理论的基础上,从不同体育项目的身体自我概念的特征、身体自我概念对不同体育项目的预测作用和不同体育项目与身体自我概念的互动模式三个方面定性分析不同体育项目与身体自我概念的关系,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意见。
关键词 锻炼方式 大学生 身体自我概念
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有其不同的特征,且需要不同的技巧,因此,影響人们选择体育活动的意向也不同。Fox研究认为,身体状况的感知是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中介预测因素,即可以用身体自我概念来预测锻炼活动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锻炼类型,朝着自己感知的体育类型去参与,而不是盲目的参加体育活动。黄志剑研究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参与锻炼行为的年限、每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每周锻炼总时间、锻炼强度、锻炼兴趣、体育成绩等各项指标均可由身体自我概念的相应维度得分或总分进行预测。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个体的身体自我概念高低会影响锻炼需要的强度、锻炼行为类型的选择以及锻炼的持久性。经常锻炼者比不经常锻炼者的身体自我概念的水平高,体质好的个体比体质差的个体的身体自我概念的水平高。显然地,这些概念对于身体运动的行为有很重要的意义。由于不同的身体自我概念特征,在参与和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时,就会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如肥胖者,就会选择耐力性项目、速度、篮球等项目。不同的个体选择不同体育项目,产生的锻炼行为的结果,其带来的乐趣将会有较大的差异和区别。如果身体自我概念能够预测某类型的锻炼活动,那么个体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该类型的锻炼活动,而不会参与其它类型的锻炼活动。因此,在探讨身体自我概念与锻炼行为的关系中,更进一步探究个体身体特殊自我概念与锻炼行为类型的关系。本文首先分析不同体育项目间身体自我概念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身体自我概念对不同体育项目的预测作用,为青少年身体自我概念的正常发展设计匹配干预提供依据。
一、不同体育项目的身体自我概念的特征
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倾向性是帮助解释一个人渴望参与某种活动或者是指一个人参加活动的稳定性、持续性的原因,反映了参加的动机和对活动的依恋的心理状态,是解释人们参加某种活动的重要依据。身体自我概念是一个多维的复杂特殊结构,不仅包括对自身身体状况的有效评估,还包括不同环境下(不同体育项目)对自身身体状况的具体评估。Sonstroem等人认为对自身身体状况的评估以及锻炼兴趣会激发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对锻炼的参与会导致身体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自我价值感。个体在不同体育项目锻炼过程中的面临的身体自我概念具有多种质的差异,而在同一体育项目锻炼过程中个体面临的身体自我概念类同。众多研究表明,不同体育项目(力量、耐力、速度、难美、篮球等)在身体自我概念维度上存在差异,表明身体自我概念各维度在不同体育项目中扮演的角色不一致,具有明显的心理预期效益质的差异。许多研究证实,匹配干预比非匹配干预具有更高的干预效力,更为经济高效。这一结果对体育教学的启示在于,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提高对自身身体状况的感知和评价,是影响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可以通过改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有效促进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干预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二、身体自我概念对不同体育项目的预测作用
Banduro认为,自我效能的判断,无论准确与否都将给人的活动选择带来影响,并将自我效能看作是说明人类行为变化的一种普遍认知机制。个体对体育项目的选择是建立在对自身身体状况评估的基础上,由于不同的身体自我概念特征,在参与和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时,就会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有研究表明,不同体育项目在某种程度上均可由不同的身体自我概念维度来预测,即身体的自我描述能力和运动能力的自我感知都能够预测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类型。例如:篮球项目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目,该项目的特点是快速、灵活和激烈对抗等,需要参与者通过肢体和语言默契的交流和合作。从心理特征角度来看,每次锻炼量较大,具有较强的能力感和控制感,能够是参与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有限的刺激范围内,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处于一种流畅状态。这种锻炼方式能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促使参与者积极主动的长期参加锻炼,对心理素质的调节控制和干预作用效果显著。五公里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该项目的特征锻炼的持续时间较长,需要锻炼者具有较强的生理和心理耐受疲劳的能力。该项目在干预的过程中能使锻炼者进入自由联想状态,增强参与者的心理耐受程度,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应激的承受能力,从而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引体向上和武术属于技能主导类难美性项目,该项目的最大特征是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柔韧性和灵敏性、表现力和均衡性、协调性与力量体能的综合素质。在干预的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参与者的自我调节能力,灵活的处理锻炼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避免心理的困扰,减少自卑心理的出现。100米属于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目,该项目具有良好的反应能力、灵敏的动作方向感、对速度和节奏方面变化感知的整体协调能力。在干预的过程中,能够发展学员的快速反应能力、动作灵敏性、快速力量、连续快速力量、速度耐力和速度力量耐力。
三、不同体育项目与身体自我概念的互动模式
罗杰斯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是行为能力的基础,而身体自我概念作为自我概念的分支,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锻炼行为的发展,同时锻炼能力的提升有利于身体自我概念的增强,两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本课题研究表明,不同体育项目能够提高锻炼者的身体自我概念,而身体自我概念能够预测锻炼后的心理效益,促进锻炼者更加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两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预测度。在锻炼过程中,身体自我概念水平高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并从中体验到的更多的快乐感与愉快感,使锻炼能力在身体自我概念的推动下得到发展和提高;反之,身体自我概念水平低的学生,对自己完成体育项目的能力缺乏信心,抑制锻炼能力的具体表现,不加努力就放弃本应完成的锻炼内容。这种互动关系对体育教学在引导学员建立身体自我概念、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坚持体育锻炼方面提供了有意义的提示:(1)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影响效果才能产生最佳。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水平,可以设法增加学生的体育锻炼量,也可以变换体育锻炼的方式,建立适合学生需求的体育项目;(2)帮助学生建立适宜的身体自我概念能力,是有效预测、控制学生锻炼行为的类型,行为取向、持续性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学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可以通过提高学员身体自我概念水平的方法。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方式与手段对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反映在体育教师身体自我概念的高低,另一方面反映在体育教师能否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提高身体自我概念水平。
★基金项目:徐州市科技局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面上项目(KC14SM091);空军勤务学院青年基金项目(KY2014F005A)
参考文献:
[1] 李俊.不同运动干预对儿童身体自尊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9.
[2] 黄志剑.论大学生身体概念与体育活动参与行为.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3):42-45.
[3] 邱服冰.身体自我概念与运动参与的相关研究. 湖北体育科技.2001.20(2):41-42.
[4] 陈尧,门永生.健美操教学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1):106-109.
[5] 鲁雷.不同锻炼项目对大学生特质交流的影响及其心理中介变量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6] 曹佃省,谢光荣.健康行为程式模型阶段非连续性在青少年锻炼行为中的检验.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2):38-42.
[7] 耿宁,方敏.中学生锻炼行为与决策平衡的关系.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6):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