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博大精深。其在园林艺术中的应用也显得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竹、松柏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成为了很多造园者的首选的植物材料。造园者利用他们营造了许多美丽的松柏景观。其园林应用自古就有,章法独特其文化禀赋、空间特征、氛围的营建对现代的应用颇有启示。本研究以中华文化(竹、松柏)为切入点,以竹、松柏应用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竹、松柏的文化内涵、寓意及其在中国园林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华文化;园林艺术;应用
一、竹文化在园林艺术中的应用
竹文化缘竹而生,随时代而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竹文化丰富而独特的精神内涵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和道德伦理,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据现有文献记载,早在周朝时期我国皇家园林就开始种植竹子;秦代从山西云岗将竹子引种到咸阳宫庭园林;汉代的上林苑、永安宫等皇家园林均有种竹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园林兴起,竹子融入到自然山水园林之中;竹文化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为人们带来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具有极高的观赏和应用价值。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非常讲究植物配置,而竹子则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中国古典园林中几乎没有不用竹子来造景的。以竹造景,竹境生姿,竹径通幽、竹篱茅舍、移竹当窗、粉墙竹影、竹深荷净以及各类竹石小品,无不彰显出竹文化的无穷魅力。
宋元时期,一方面是城乡经济的高度繁荣,另一方面则是国破家亡的忧患困扰。北宋赵佶的寿山艮岳是宋代写意山水园的代表,园中以竹子景观为特色的景点有“斑竹麓”和“胜筠庵”。另外还有沈括的“梦溪园”、叶梦得的“叶氏园”及辛弃疾的“带湖新居”等等。洛阳名园处处,绝大多数都有竹子景观,所谓“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南宋定都临安后,皇家宫苑,私家园林鼎盛之际,南宋周密《吴兴园林记》写吴兴的宅园是“园园有竹”。园林意境与诗意、画意融为一体,写意山水园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到明清时期,文人更广泛地参与造园,文人园林风格成为园林艺术的最高标准,竹子景观成为园林艺术的一大特色。江南园林取代北方园林成为主体,其中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竹子与水体、山石、园墙建筑结合及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最能体现江南园林雅秀风格的有个园的“春山”、留园的“碧梧栖凤”、拙政园的“海棠春坞”、沧浪亭的“翠玲珑”和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等等。这些景观说明竹子在造园上的运用相当成功,许多造园手法仍为今人造园所采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竹子造景在皇家园林已相当普遍,并逐步扩展到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山水田园诗人谢灵运《山居赋》中对自家庄园有详细描写:“三里许沿途所径见也,则乔木茂竹”,“路人行于竹径,半路阏以竹”,“绿崖下者密竹蒙径,从北直南悉是竹园,东西百丈,南北百五十五丈”,“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竹林之美,备尽之矣。”《水经注》介绍北魏著名御苑“华林园”称:“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这一时期由于儒、道、佛、玄诸家争鸣,形成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游览、观景成了园林的主要功能,人们开始追求视觉美的享受;同时部分文人如“竹林七贤”等受老庄哲学“无为而至,崇尚自然”的影响,不满现实,隐逸山林,寄情山水,流连自然。这种风尚体现了文人超然尘外的隐逸情调,促进了私家园林的兴起。这是竹子应用园林造景的发展阶段。
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山水田园诗画艺术大行其道,文人把诗情、画趣赋予园林景物,以诗入景、以画成园日渐成为时尚。王维、白居易、杜甫等诗人都曾参与园林的设计和建造,便是为将来退隐林下独善其身打算的。当时文人的园林观可以概括为“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凭借他们对大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来进行园林的规划,同时也把他们对人生哲理的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怀融注于造园艺术中 。
二、松柏文化在园林艺术中的应用
在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中,松柏因其形态挺拔苍劲,符合视觉形象的审美特征,所以自古以来松柏便被很多造园者偏爱并广泛地运用在园林造景中。并且造园者经常将园林松柏造景植根于传统的松柏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的发源艺术,成为了继承传统松柏文化载体,哲学精神、诗词歌赋、神话传说、绘画美学等都融入其中。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的园林发展史中,其中哲学精神、诗词歌赋、神话传说、绘画美学等对其影响颇为深远。在古代植物造景中造园者会不自觉的运用到松柏文化,使自然景观中透露出浓厚的人文情感。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重“意”、尊崇自然与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松柏文化的人文美在园林应用中都有其赖以展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大致有寓意表达、景点题名、匾额楹联、绘画、吉祥图案、松柏盆景等,这些载体和形式提高了赏游趣味,而且增添了园林的文学气息和文化底蕴,使植物文学艺术同观赏者的思想情感联系起来,达到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模拟自然,营造出城市山林的幽深景观,但由于受到材料和手段的局限而难以尽如人意,于是咫尺之间具有万千气象的盆景便应运而生。树桩盆景多选用枝叶细小、盆栽易成活、生长缓慢、寿命长、根干奇特的树种,比如松柏类的盆景就极为常见。松柏生长缓慢,四季常青、枝干遒劲、干皮苍古,绝佳的盆景植物材料。松柏盆景在中国自古就备受人们推崇。它起源于我国的唐代的石上松。中国的著名松柏盆景有很多,如圆柏“郭子仪带子上朝”,在一个石盆内栽植着一大一小两棵圆柏。又如泰州市红粟诗社社长汪秉性家的“五针松”,树龄已有一百多年,此松原为解放前爱国民主人士韩国钧家园中的盆景。原泰州市副市长王石琴家中几盆很罕见的明代五针松盆景,也先后送到泰州盆景园。民间称为“六朝松”盆景原城中松林庵的古柏,泰州盆景技师们为了将“六朝松”的胜迹保存下来,他们利用“六朝松”双根盘绕屈折的枯桩枝和松柏植在盆景园,数年后,枝叉与枯松树桩枝交错浑为一体,郁郁葱葱,苍劲古朴。
参考文献:
[1]李莉.中国传统松柏文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2005.
[2] 何明,廖国强.中国竹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关键词:中华文化;园林艺术;应用
一、竹文化在园林艺术中的应用
竹文化缘竹而生,随时代而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竹文化丰富而独特的精神内涵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和道德伦理,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据现有文献记载,早在周朝时期我国皇家园林就开始种植竹子;秦代从山西云岗将竹子引种到咸阳宫庭园林;汉代的上林苑、永安宫等皇家园林均有种竹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园林兴起,竹子融入到自然山水园林之中;竹文化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为人们带来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具有极高的观赏和应用价值。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非常讲究植物配置,而竹子则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中国古典园林中几乎没有不用竹子来造景的。以竹造景,竹境生姿,竹径通幽、竹篱茅舍、移竹当窗、粉墙竹影、竹深荷净以及各类竹石小品,无不彰显出竹文化的无穷魅力。
宋元时期,一方面是城乡经济的高度繁荣,另一方面则是国破家亡的忧患困扰。北宋赵佶的寿山艮岳是宋代写意山水园的代表,园中以竹子景观为特色的景点有“斑竹麓”和“胜筠庵”。另外还有沈括的“梦溪园”、叶梦得的“叶氏园”及辛弃疾的“带湖新居”等等。洛阳名园处处,绝大多数都有竹子景观,所谓“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南宋定都临安后,皇家宫苑,私家园林鼎盛之际,南宋周密《吴兴园林记》写吴兴的宅园是“园园有竹”。园林意境与诗意、画意融为一体,写意山水园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到明清时期,文人更广泛地参与造园,文人园林风格成为园林艺术的最高标准,竹子景观成为园林艺术的一大特色。江南园林取代北方园林成为主体,其中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竹子与水体、山石、园墙建筑结合及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最能体现江南园林雅秀风格的有个园的“春山”、留园的“碧梧栖凤”、拙政园的“海棠春坞”、沧浪亭的“翠玲珑”和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等等。这些景观说明竹子在造园上的运用相当成功,许多造园手法仍为今人造园所采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竹子造景在皇家园林已相当普遍,并逐步扩展到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山水田园诗人谢灵运《山居赋》中对自家庄园有详细描写:“三里许沿途所径见也,则乔木茂竹”,“路人行于竹径,半路阏以竹”,“绿崖下者密竹蒙径,从北直南悉是竹园,东西百丈,南北百五十五丈”,“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竹林之美,备尽之矣。”《水经注》介绍北魏著名御苑“华林园”称:“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这一时期由于儒、道、佛、玄诸家争鸣,形成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游览、观景成了园林的主要功能,人们开始追求视觉美的享受;同时部分文人如“竹林七贤”等受老庄哲学“无为而至,崇尚自然”的影响,不满现实,隐逸山林,寄情山水,流连自然。这种风尚体现了文人超然尘外的隐逸情调,促进了私家园林的兴起。这是竹子应用园林造景的发展阶段。
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山水田园诗画艺术大行其道,文人把诗情、画趣赋予园林景物,以诗入景、以画成园日渐成为时尚。王维、白居易、杜甫等诗人都曾参与园林的设计和建造,便是为将来退隐林下独善其身打算的。当时文人的园林观可以概括为“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凭借他们对大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来进行园林的规划,同时也把他们对人生哲理的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怀融注于造园艺术中 。
二、松柏文化在园林艺术中的应用
在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中,松柏因其形态挺拔苍劲,符合视觉形象的审美特征,所以自古以来松柏便被很多造园者偏爱并广泛地运用在园林造景中。并且造园者经常将园林松柏造景植根于传统的松柏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的发源艺术,成为了继承传统松柏文化载体,哲学精神、诗词歌赋、神话传说、绘画美学等都融入其中。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的园林发展史中,其中哲学精神、诗词歌赋、神话传说、绘画美学等对其影响颇为深远。在古代植物造景中造园者会不自觉的运用到松柏文化,使自然景观中透露出浓厚的人文情感。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重“意”、尊崇自然与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松柏文化的人文美在园林应用中都有其赖以展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大致有寓意表达、景点题名、匾额楹联、绘画、吉祥图案、松柏盆景等,这些载体和形式提高了赏游趣味,而且增添了园林的文学气息和文化底蕴,使植物文学艺术同观赏者的思想情感联系起来,达到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模拟自然,营造出城市山林的幽深景观,但由于受到材料和手段的局限而难以尽如人意,于是咫尺之间具有万千气象的盆景便应运而生。树桩盆景多选用枝叶细小、盆栽易成活、生长缓慢、寿命长、根干奇特的树种,比如松柏类的盆景就极为常见。松柏生长缓慢,四季常青、枝干遒劲、干皮苍古,绝佳的盆景植物材料。松柏盆景在中国自古就备受人们推崇。它起源于我国的唐代的石上松。中国的著名松柏盆景有很多,如圆柏“郭子仪带子上朝”,在一个石盆内栽植着一大一小两棵圆柏。又如泰州市红粟诗社社长汪秉性家的“五针松”,树龄已有一百多年,此松原为解放前爱国民主人士韩国钧家园中的盆景。原泰州市副市长王石琴家中几盆很罕见的明代五针松盆景,也先后送到泰州盆景园。民间称为“六朝松”盆景原城中松林庵的古柏,泰州盆景技师们为了将“六朝松”的胜迹保存下来,他们利用“六朝松”双根盘绕屈折的枯桩枝和松柏植在盆景园,数年后,枝叉与枯松树桩枝交错浑为一体,郁郁葱葱,苍劲古朴。
参考文献:
[1]李莉.中国传统松柏文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2005.
[2] 何明,廖国强.中国竹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