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历史教师要开展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史学阅读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从传统的背诵型学习向现代探究型学习转变,最后于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那么,如何将史学阅读应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本文将通过《秦的暴政》这一教学案例来进行具体的说明,以求教于同行。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史学阅读;案例
中学历史教师要开展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史学阅读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从传统的背诵型学习向现代探究型学习转变,最后于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那么,如何将史学阅读应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接下来笔者将通过《秦的暴政》这一教学案例来进行具体的说明,以求教于同行。
围绕秦的暴政这一主题,笔者在历史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辩论赛,分为正方(认为秦的暴政是历史的事实)和反方(认为秦的暴政是个伪命题),并给了双方一个星期的时间搜集相关史料。学生对这场辩论赛表现出了相当浓厚的兴趣,在笔者的指导下,他们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了与己方论题相关的史料,并对史料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辨析。以下节选的是这场课堂辩论赛的一个片段。
正方:秦的暴政是不争的事实。对此,众多相关的历史文献都有比较详实的记载。如司马迁的《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记载更是揭露出了秦朝法律的残暴,如“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其被逼起义之无奈跃然于上。不仅司马迁的《史记》中是如此记载,而且汉代的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在《过秦论》中更是写道:“秦王怀念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以暴虐为天下始。”可见,秦的暴政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反方:秦的暴政存在很大的疑点。第一,《史记》的作者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太史公在秉笔直书《史记》时其严谨的治史精神虽无可置疑,但他毕竟是汉代的史学家,因此他记录秦朝的这段历史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正统王朝史学观念的影响,即在有意无意之中会夸大渲染秦朝的暴政,从而为其论证汉朝取代秦朝提供历史依据。而《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在记载秦朝的暴政时的情况也应与之类似。因此,他们的记载皆有夸张、失真之嫌。第二,关于陈胜吴广率众起义是被秦朝暴虐的法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逼上梁山的这一记载也是有问题的。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秦简记载了当时秦朝大量法律,其中关于“失期,法皆斩”这一段是这样记载的:“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可见,迟到几天不过受到一顿责骂,迟到十天也不过罚造一件盔甲,即便不去,也就罚造两件盔甲而已。因此,失期、法皆斩这样的说法是否符合当时的秦法是很让人疑窦丛生的。
老师点评:在这一轮辩论中,正方同学提出的相关史实都遭到了反方同学强有力的反驳,辩论过程中,反方同学充分表现出了史料实证精神,对相关历史文献的作者司马迁、贾谊的写作立场进行了大胆的辨析,而且充分运用了云梦秦简等一手资料对暴虐的秦法提出了强烈的质疑。
综上所述,学生通过高质量的史学阅读,不仅极大的扩充了知识面,夯实了史学基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视角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史料实证精神也于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提升。但学生在进行史学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特定的教学主题,从而有的放矢的展开史学阅读。其次,学生在开展课外史学阅读时,不能只是单纯的追求史料的数量,而忽略史料的质量。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应该自觉的对搜集来的史料进行辨析、去伪存真并进行归纳和整理。而在这一过程中,史料实证精神也于不知不觉之中真正的融入了学生的历史思维之中。第三,学生在进行史学阅读时,老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家国情怀。其具体的做法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情景问题来进行培养,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等。这类问题可以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史学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其民族自豪感,从而加深其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2]陈登原:《国史旧闻》,北京:中华书局, 2000年版.
[3]睡虎地秦墓竹简小组编:《睡虎地秦简》,文物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作者简介:聂鹏,男,历史学硕士,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师,中教一级职称。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史学阅读;案例
中学历史教师要开展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史学阅读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从传统的背诵型学习向现代探究型学习转变,最后于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那么,如何将史学阅读应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接下来笔者将通过《秦的暴政》这一教学案例来进行具体的说明,以求教于同行。
围绕秦的暴政这一主题,笔者在历史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辩论赛,分为正方(认为秦的暴政是历史的事实)和反方(认为秦的暴政是个伪命题),并给了双方一个星期的时间搜集相关史料。学生对这场辩论赛表现出了相当浓厚的兴趣,在笔者的指导下,他们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了与己方论题相关的史料,并对史料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辨析。以下节选的是这场课堂辩论赛的一个片段。
正方:秦的暴政是不争的事实。对此,众多相关的历史文献都有比较详实的记载。如司马迁的《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记载更是揭露出了秦朝法律的残暴,如“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其被逼起义之无奈跃然于上。不仅司马迁的《史记》中是如此记载,而且汉代的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在《过秦论》中更是写道:“秦王怀念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以暴虐为天下始。”可见,秦的暴政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反方:秦的暴政存在很大的疑点。第一,《史记》的作者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太史公在秉笔直书《史记》时其严谨的治史精神虽无可置疑,但他毕竟是汉代的史学家,因此他记录秦朝的这段历史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正统王朝史学观念的影响,即在有意无意之中会夸大渲染秦朝的暴政,从而为其论证汉朝取代秦朝提供历史依据。而《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在记载秦朝的暴政时的情况也应与之类似。因此,他们的记载皆有夸张、失真之嫌。第二,关于陈胜吴广率众起义是被秦朝暴虐的法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逼上梁山的这一记载也是有问题的。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秦简记载了当时秦朝大量法律,其中关于“失期,法皆斩”这一段是这样记载的:“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可见,迟到几天不过受到一顿责骂,迟到十天也不过罚造一件盔甲,即便不去,也就罚造两件盔甲而已。因此,失期、法皆斩这样的说法是否符合当时的秦法是很让人疑窦丛生的。
老师点评:在这一轮辩论中,正方同学提出的相关史实都遭到了反方同学强有力的反驳,辩论过程中,反方同学充分表现出了史料实证精神,对相关历史文献的作者司马迁、贾谊的写作立场进行了大胆的辨析,而且充分运用了云梦秦简等一手资料对暴虐的秦法提出了强烈的质疑。
综上所述,学生通过高质量的史学阅读,不仅极大的扩充了知识面,夯实了史学基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视角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史料实证精神也于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提升。但学生在进行史学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特定的教学主题,从而有的放矢的展开史学阅读。其次,学生在开展课外史学阅读时,不能只是单纯的追求史料的数量,而忽略史料的质量。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应该自觉的对搜集来的史料进行辨析、去伪存真并进行归纳和整理。而在这一过程中,史料实证精神也于不知不觉之中真正的融入了学生的历史思维之中。第三,学生在进行史学阅读时,老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家国情怀。其具体的做法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情景问题来进行培养,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等。这类问题可以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史学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其民族自豪感,从而加深其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2]陈登原:《国史旧闻》,北京:中华书局, 2000年版.
[3]睡虎地秦墓竹简小组编:《睡虎地秦简》,文物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作者简介:聂鹏,男,历史学硕士,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师,中教一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