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关键词】数学;新课改;问题;解决策略
在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具体来说,存在如下问题。
1. 问题剖析
(1)教学准备不够充分。
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有些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在黑板上绘画,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
(2)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难于控制课堂纪律,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3)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主义。
新课标要求下的新课堂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化,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巧设合作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也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
(4)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主学习要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2. 问题的解决策略
(1)研究深入教材,促进新课程的实施。
课标教材中的主题情境图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只有认真领会其丰富的内涵,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才能使其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导数学知识的产生,为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议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把握和理解,特别是理解编者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前面的“函数图象”中例2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讲学生听取代了教师讲学生听让学生担当小老师,对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导学、评价、展示交流学习的结果,学生通过预习能直接说出问题的结果,但不能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容易出现学习的内容匆匆而过,此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道不明教师就点拨,书上看不到教師就补充,这样才能确保不因为学生讲解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3)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学习方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确定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并无定式,值得肯定的是,讲授式和探究式学习方式都具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确定学习方式,着力研究一种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 形成良好的解题能力。
“熟能生巧”是我国的教育古训,并已成为我国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经验,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采取学生反复做题的策略,靠反复训练强化记忆,熟能生巧形成能力,我们不反对让学生多做题,但是不能只停留在“单纯做题”层面的“题海战术”特别是中考复习阶段,排山倒海似的中考模拟题,会造成教师和学生身心疲惫,建议扼制“题海战术”,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形成良好的解题能力。
新课标的提出,代表着教育的进化,指引着数学课堂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新课标的提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课标”下没有优质的“新课堂”。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收稿日期:2013-06-23
【关键词】数学;新课改;问题;解决策略
在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具体来说,存在如下问题。
1. 问题剖析
(1)教学准备不够充分。
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有些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在黑板上绘画,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
(2)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难于控制课堂纪律,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3)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主义。
新课标要求下的新课堂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化,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巧设合作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也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
(4)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主学习要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2. 问题的解决策略
(1)研究深入教材,促进新课程的实施。
课标教材中的主题情境图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只有认真领会其丰富的内涵,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才能使其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导数学知识的产生,为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议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把握和理解,特别是理解编者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前面的“函数图象”中例2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讲学生听取代了教师讲学生听让学生担当小老师,对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导学、评价、展示交流学习的结果,学生通过预习能直接说出问题的结果,但不能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容易出现学习的内容匆匆而过,此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道不明教师就点拨,书上看不到教師就补充,这样才能确保不因为学生讲解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3)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学习方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确定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并无定式,值得肯定的是,讲授式和探究式学习方式都具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确定学习方式,着力研究一种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 形成良好的解题能力。
“熟能生巧”是我国的教育古训,并已成为我国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经验,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采取学生反复做题的策略,靠反复训练强化记忆,熟能生巧形成能力,我们不反对让学生多做题,但是不能只停留在“单纯做题”层面的“题海战术”特别是中考复习阶段,排山倒海似的中考模拟题,会造成教师和学生身心疲惫,建议扼制“题海战术”,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形成良好的解题能力。
新课标的提出,代表着教育的进化,指引着数学课堂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新课标的提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课标”下没有优质的“新课堂”。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收稿日期:201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