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印成册值千金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lt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多少已散失毁坏的金石古物,因有拓本传世,后人才得以感受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北魏《张玄墓志》、東吴《天发神谶碑》以及唐柳公权《宋拓神策军碑》等皆为孤本。若没有拓本成集,很多古物将难睹庐山真容,遂成“迷局”。
  墨与纸,是保存和传承中华文脉的两大载体。当墨书于纸上,成就行云流水的书法艺术,当墨印于纸上,则忠实记录下古时金与石的文字花纹,成为存世的拓本,让后人得以窥探古物的原貌,知晓蕴藏其中文字内容。自北宋兴起的金石学,正是依靠拓本在历代文人的手中传承各自鉴藏、研究的成果。故传拓作为一种记录手段,令年代久远、具有极岸文献价值的金石原物得以留传,起到补经证史的作用,其技艺精湛者更具有独特的鉴赏价催,供后人观摩、学习。
  历史上更有金石学者专门将拓片编辑成册之先例。明代隆庆时期,金石学家顾从德于1572年编辑《集古印谱》,将其本人及他人所藏的150枚玉印、1600枚玉铜印收录其中,开创了原印铃盖拓谱的先河,刊行后在金石界引起了极大震动。《集古印谱》在题列编排、用笺规格、译文考证等方面都极其细致,为以后的印谱形制奠定了基础。而近年,亦有《秦汉瓦当拓片精品集》出版,收录秦汉精品瓦当拓片450幅,实物图录142品,以及名家拓片题跋23幅。实为金石界研究瓦当者的极佳资料。
  将拓片编辑成书,可将观赏、研究、临摹合于一体,极大程度方便金石收藏与文化研究爱好者相互交流,也便于拓片的保存与文化传承。正因如此古时上好的拓片一幅难求,拓片集更价值不菲。晚清时,一张名碑拓片和一张名家字画等值,而一本剪裱宋拓,价格更是超过一张宋画。清代文人朱文钧曾以两幅价值4仪刀块大洋的书画外加房产换得了宋拓《醴泉铭》,而当时七八百块大洋就能在北京买一座四合院,“一张好拓片,一座四合院”的说法也由此而来。
  传承岭南文脉 生生不息
  历代研究金石的文人学者,多以传承华夏文脉为己任,金石学得以薪火相传。基于这样的传统,岭南金石学家王贵忱在耄耋之年,幸得子孙为其整理数十年考究成果,终酝酿出《南越国残瓦墨景》一书。
  金石学从根本上来讲,是研究中国古文字艺术的学问,作为身居广州的金石学家,《南越国残瓦墨景》一书正是王贵忱在总结前任经验基础上,对岭南文字的追根溯源的考究成果。
  时光回溯至20世纪初,1907年广州东山龟岗修建广九铁路,大量残瓦在田垄间被挖出,当时学者潘六如首先发现残瓦带字,根据其字体有篆隶递变特征,考为南越故宫遗物。于是,岭南最早文字首次上溯至2200百年前南越国时期。
  进入民国年间,岭南兴起搜藏、集拓、研究汉瓦之风,参与学者逐渐增多,除了潘六如,还有汪兆镛、潘龢、蔡守、谈月色、谢英伯、李尹桑、陈大年、邓尔雅、黄慈博、黄少梅、罗原觉、冯霜青、曾传轺、黄文宽诸家,据说收残瓦达万品之巨,而研究的成果则有潘六如《南越瓦文稿》、蔡守《集南越瓦文稿》、曾传轺《南越朝台残瓦考》瞪存世,黄文宽《南越残瓦全拓》收残瓦异文196品,可惜未见著录,已佚。
  1949年王贵忱随军南下,有幸得岭南金石名家指授,注重岭南文化研究整理,尤重岭南故物搜集。从温丹铭、卢子枢、黄文宽及其他朋友处得南越残瓦及潘六如《南越瓦文稿》稿本、温丹铭钞《蔡哲夫集南越瓦文稿》。但王贵忱担心个人研究整理力有不逮,又恐保管条件简陋导致文物散失,1990年,王贵忱将所珍藏363品南越残瓦悉数捐赠广东省博物馆。其时,南越王宫署遗址尚未发现。
  一书集多艺
  《南越国残瓦墨景》一书,正是当年王贵忱珍藏的南越残瓦的拓本集,共收录163品,其中包含“万岁”瓦当、“口贫”瓦范各一件。而“口贫”瓦范极珍罕,是目前仅见之拍印文字瓦范,范面呈椭圆凸状,范底平,形厚硕,字与圆点阴刻范面,拍印陶瓦,文字与圆点均清晰可辨。
  《南越国残瓦墨景》从拓印,到书籍装帧,均采用纯手工制作,数量仅制30套,无疑是珍稀的存在。首先,此书再现了南越残瓦原物的一手拓印资料,今后恐再无出其右;其次,经过精心传拓的拓片被编辑成书,配以考究的释文,是今后研究南越古文字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此外,全书还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拓本与手工书籍的艺术价值自不必说,每一页还铃有王贵忱之孙王浩之所篆之印,与拓片图案相映成趣,故《南越国残瓦墨景》既是一本拓片集,又可视为一本印谱。如此一书,兼具学术、艺术、文献价值于一体。
  相信此凝聚王贵忱一家三代心血的拓本,祈岭南文化生生不息的同时,也势必令整个金石圈为之动容。
其他文献
情景交融一词,最初从古诗词中赏析中习得。它指作品的环境描写、气氛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紧密。而绘画艺术中的风景也同样可以因作者情感的融人而“情景交融”,所呈现的风景已不再是景致的简单描摹和再现。甚至在很多时候,经过内心加工、情感融人的风景也许已不再是客观存在的世界,而变为一种抽象的心灵意象。  本次展览以“心灵意象”为题,呈现三个近期的展览,来自英国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的英国风景画,诗意中透
期刊
什么是骠(Pyu)珠  骠珠(pyu beads),真正定义是骠时期(萨孟时期)产于缅甸泰国地区有着类似工艺的一批珠子。骠代表一个时期,曾经生活在缅甸的一个人类族群,称为骠族或骠人,成立了自己的城邦,称为骠国,属藏缅系。公元前200 年左右,骠人已经在缅甸有活动了。史料记载公元832年,灭于南诏。骠与唐代在时间上是有重合的,史上记载与唐代也有过往来。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骠国乐》:“骠国乐,骠国乐,
期刊
名家常有,世家不常有。  收藏最重要在于研究和发掘其学术价值,否则只能叫收集,因为有了家族传承,研究才能更成体系和得以延续。纵观大江南北,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的文脉断裂,以致当今已经罕有世家传承。而金石作为国学里最艰深狭小的门类,两者合一,称得上金石世家的更是凤毛麟角。  在一本名为《南越国残瓦墨景》的手工拓本里,可以看到文献与文物的交相辉映,也牵引出一个金石世家与岭南遗存的文物、文献结下的三世
期刊
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多个领域的政协委员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到美育这个领域。的确,当今中国美术教育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一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和丰富多彩的格局;另一方面也产生许多焦虑和失落,这缘于当今美术教育处于史无前例的社会与文化的变革中。这个时代的中国美术教育,既面临着千头万绪的民族美术构建与发展的新问题,同时又遭遇亘古未遇的西方教育、文化直面交汇和强势冲击的影响。正视和审度当今美术教育受社会、
期刊
用真正的艺术珍品而不只是书本教授知识。这是1895年哈佛艺术博物馆前身初建时的初衷。旨在为学生提供超前的美术实验教育,正如游览指南上的前言所写:“Research,teacliiig,and learning-all ofwhich are at the heart of our mission…Our renowned collections and unique spaces inspire
期刊
尽管时时都有各种俗务缠身,但还是会为了亲手触摸由金石世家王贵忱、王大文、王浩之祖孙三代共同心血那本叫《南越国残瓦墨景》的手工拓印谱,兴奋到彻夜难眠;也会为了一支漆艺与玉雕跨界的毛笔,去奔赴广东省博物馆那场名为“云几”的约会……  在翻动那些散发墨香与纸香的书页时,在隔着展柜玻璃久久凝望那支笔时,内心会有一个反复的追问:“如此执迷,究竟是什么在做这样的一种牵引?”  古风新生,难道只是追求一个悦目之
期刊
金石学,中华文化中最为高深的学问之一,也是独具东方特色的收藏体系,自宋代兴起后,经历代文人传承,在近代一度式微后,如今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但时至今日,在世的金石学家已经凤毛麟角,家族式的传承则更为罕有,而号称“北有王世襄,南有王贵忱”的王贵忱,不仅是中国当代学界的一位通才式学者。其金石学也作为家族文化遗产而被其子孙传承,为名副其实的金石世家。  证经补史的金石学  金石学始于何
期刊
香港和纽约、伦敦一样,逐渐成为艺术交易的核心城市,并成为亚洲当代艺术精品的重要窗口。a月初,香港苏富比、保利香港、香港嘉德春拍陆续结束,香港佳士得尚未开拍。随着拍卖市场日渐成熟,投资者对拍品的鉴赏力也在提升,此前注人了太多泡沫的、价格远远大于价值的拍品逐渐远离了大家的视线。越来越多的藏家更愿意出高价去购买质量顶级、来源清晰、具有学术价值或是未曾露面的珍品。业内人士认为,2018年,香港拍卖市场已日
期刊
从不懂到懂,王大文在整理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学习传承了父亲的衣钵与精神《南越国残瓦墨景》编著制作完成以后,他还将继续整理父亲一生与各文化学者、大家往来的信札、文章.将其集结成册,通过整理来归纳父亲—这位金石泰斗的收藏研究体系。父亲王贵忱是一位学者型的大家,而传承了父亲考究的学术风骨后的王大文凝聚了一种专致的匠人精神。  家学濡染下的匠心独到  由于父亲王贵忱的影响,王大文从小成长在一个萦绕金石、字
期刊
先生虽非广东人,但对南粤文化、历史、人文、习俗、典故、旧闻、盛产之了解恐无人能超越。以他为首的王氏一门三代,致力于岭南地方文化的保护、整理和研究,为广东金石界竖起了一座引以为傲的高峰。  泉界泰斗的“有钱人家”  文献学界一直有“北有王世襄,南有王贵忱”之说。王贵忱,先布衣,后军人,最终成为当今硕果仅存的一位通学之士,可谓集平凡与传奇于一身。他用毕生精力在“可居室”内治学读书、研古著述、会客论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