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境”说是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提出的,是译学界的重要理论之一。杨宪益、戴乃迭均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们所翻译的鲁迅作品甚多且较为准确达意,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欢迎。本文以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为指导,浅析《一件小事》杨氏夫妇译本中采用的异化策略与技巧。
【关键词】“化境”说;《一件小事》;异化策略
【作者简介】杨曼昕,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引言
1963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说,对译学理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鲁迅先生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也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一件小事》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主要刻画了“我”、人力车夫和老妇人等三人,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饱满且意蕴深厚。多年以来,国内外学者也从语篇、文体、翻译理论等角度对《一件小事》的各种英译本进行了分析。本文旨在从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出发,浅析杨氏夫妇在翻译《一件小事》时所采用的的异化策略与技巧。
一、“化境”说
钱钟书在翻译的性质、功用、易犯的毛病和理想的最高境界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他对这些重要问题的论述都是从《说文解字》的一段训诂文字中引申出来的(陈福康,2000)。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后来,钱先生将“化”定义为翻译的最高理想(钱钟书,1981)。
二、异化策略
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翻译策略中的两个基本策略,即异化翻译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和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Venuti L.,2004)。异化翻译法的主要特点是尊重原作者的思想,忠实于原文,在译文中保留了原文的异域文化。在汉译英过程中采用异化策略有利于传播中华特色文化。孙致礼(2002)预测2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进一步趋向异化译法,尽量传达原文的“异质因素”。
根据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说,译者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时,要保留原作原有的风味,以传播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为目的,这就是“忠实”原则,即忠实于原作,以原作作者为中心,准确传达原作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这就要求译者在英译中国文学作品时将异化作为主要的翻译策略。
三、异化策略下的翻译技巧
1.直译与意译。直译是以源语的表层意义和形式为取向的翻译方法,而意译是以源语的深层意义和目的语的形式为取向的翻译方法,一般而言,“异化大致相当于直译,归化大致相当于意译”(孙致礼,2004)。虽然异化通常以直译为主,但意译有时也会具有异化韵味。
(1)直译法。例: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译:The politics and the fighting of those years have slipped my mind as completely as the classics I read as a child.
“文治武力”这个成语的本义是指“以文治国的盛绩与以武禁暴的伟力”。杨氏夫妇在翻译该词时,采用了直译法,直接翻译为“the politics and the fightings of…”,準确传达了该词的意思。
(2)意译法。例: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译:The politics and the fighting of those years have slipped my mind as completely as the classics I read as a child.
译者在翻译“子曰诗云”一词时,也采用了意译法,将其译为“classics”,不仅译出了该词的本意,也使读者了解到了以典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作者本人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保守的传统文化的抵触和对民族思想解放的渴望。
(3)直译加意译法。在翻译时,译者除了分别使用直译与意译两种翻译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例: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译:I met scarcely a soul on the road, but eventually managed to hire a rickshaw to take me to S—Gate.
在翻译例1中的“S门”这个地点名词时,杨氏夫妇采用了直译加意译的翻译方法,将其翻译为“S-Gate”。
2.其他翻译技巧。杨氏夫妇在翻译《一件小事》时不仅采用了直译法、意译法和直译加意译法,而且采用了转译、增译、省译等翻译技巧,尽可能使译文准确传达原作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从而使译文在思想不断接近“化境”。
(1)转译。转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类转换”。杨氏夫妇在翻译鲁迅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时,多次采用了转译法,使译文通顺,符合译入语的逻辑关系。
例: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译:During that time the number of so-called affairs of state I have witnessed or heard about is far from small, but none of them made much impression.
形容词转译为动词是词类转换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转换方法。杨氏夫妇在翻译例1中的形容词“耳闻目睹的”时,采用了形容词转译为动词的方法,将其翻译为“have witnessed or heard about”,不仅使译文结构更加严谨,也体现了该词的时态。 (2)增译与省译。杨氏夫妇在翻译《一件小事》时,译者恰当地采取了增译和省译的策略,适当增加一些无其形而有其意的词或删除一些在译文中显得多余甚至影响表达的词语,以使译文表达清晰、流畅。
例: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译:Yet this small incident keeps coming back to me, often more vivid than in actual life, teaching me shame, spurring me on to reform, and imbuing me with fresh courage and fresh hope.
在例句中,譯者运用了增译的策略,将“反更分明”译为“often more vivid than in actual life”,增加了介词短语“in actual life”。汉语原文中的“更”表明,这个字有比较的含义,说明这句话必然涉及到两方,但文中只表明了其中一方,那就是“总是浮在我眼前”的“一件小事”,而另一方则未说明,因此在翻译时,译者也没有译出另一方。根据原文意思,只是用“in actual life”来体现这种比较的关系,也使译文能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四、结语
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是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鲁迅短篇小说《一件小事》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时要忠实于原文,以将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传达给目的语读者。此外,译者还要在翻译中,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与技巧,以使译文更加准确达意,不断接近“化境”这个翻译的最高理想。中国文学作品种类与数量繁多,译者只有灵活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策略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陈秀春.汉英语篇翻译中的衔接手段及翻译策略[J].开封教学学院学报,2016(4):77-79.
[3] 付智茜,杨小刚.对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思想的描述性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8):153-155.
[4]李慧姿.功能对等理论下《一件小事》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1(4):83-85.
[5]鲁迅,杨宪益,戴乃迭.鲁迅小说选(汉英对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80-85.
[6]钱钟书.林纾的翻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7]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 (1):48-51.
[8]孙致礼.翻译中的“伪异化”现象[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95-100.
[9]唐毅.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解析《一件小事》的英译本[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6):44-47.
[10]Venuti L.译者的隐身[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0.
【关键词】“化境”说;《一件小事》;异化策略
【作者简介】杨曼昕,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引言
1963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说,对译学理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鲁迅先生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也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一件小事》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主要刻画了“我”、人力车夫和老妇人等三人,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饱满且意蕴深厚。多年以来,国内外学者也从语篇、文体、翻译理论等角度对《一件小事》的各种英译本进行了分析。本文旨在从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出发,浅析杨氏夫妇在翻译《一件小事》时所采用的的异化策略与技巧。
一、“化境”说
钱钟书在翻译的性质、功用、易犯的毛病和理想的最高境界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他对这些重要问题的论述都是从《说文解字》的一段训诂文字中引申出来的(陈福康,2000)。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后来,钱先生将“化”定义为翻译的最高理想(钱钟书,1981)。
二、异化策略
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翻译策略中的两个基本策略,即异化翻译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和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Venuti L.,2004)。异化翻译法的主要特点是尊重原作者的思想,忠实于原文,在译文中保留了原文的异域文化。在汉译英过程中采用异化策略有利于传播中华特色文化。孙致礼(2002)预测2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进一步趋向异化译法,尽量传达原文的“异质因素”。
根据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说,译者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时,要保留原作原有的风味,以传播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为目的,这就是“忠实”原则,即忠实于原作,以原作作者为中心,准确传达原作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这就要求译者在英译中国文学作品时将异化作为主要的翻译策略。
三、异化策略下的翻译技巧
1.直译与意译。直译是以源语的表层意义和形式为取向的翻译方法,而意译是以源语的深层意义和目的语的形式为取向的翻译方法,一般而言,“异化大致相当于直译,归化大致相当于意译”(孙致礼,2004)。虽然异化通常以直译为主,但意译有时也会具有异化韵味。
(1)直译法。例: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译:The politics and the fighting of those years have slipped my mind as completely as the classics I read as a child.
“文治武力”这个成语的本义是指“以文治国的盛绩与以武禁暴的伟力”。杨氏夫妇在翻译该词时,采用了直译法,直接翻译为“the politics and the fightings of…”,準确传达了该词的意思。
(2)意译法。例: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译:The politics and the fighting of those years have slipped my mind as completely as the classics I read as a child.
译者在翻译“子曰诗云”一词时,也采用了意译法,将其译为“classics”,不仅译出了该词的本意,也使读者了解到了以典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作者本人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保守的传统文化的抵触和对民族思想解放的渴望。
(3)直译加意译法。在翻译时,译者除了分别使用直译与意译两种翻译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例: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译:I met scarcely a soul on the road, but eventually managed to hire a rickshaw to take me to S—Gate.
在翻译例1中的“S门”这个地点名词时,杨氏夫妇采用了直译加意译的翻译方法,将其翻译为“S-Gate”。
2.其他翻译技巧。杨氏夫妇在翻译《一件小事》时不仅采用了直译法、意译法和直译加意译法,而且采用了转译、增译、省译等翻译技巧,尽可能使译文准确传达原作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从而使译文在思想不断接近“化境”。
(1)转译。转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类转换”。杨氏夫妇在翻译鲁迅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时,多次采用了转译法,使译文通顺,符合译入语的逻辑关系。
例: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译:During that time the number of so-called affairs of state I have witnessed or heard about is far from small, but none of them made much impression.
形容词转译为动词是词类转换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转换方法。杨氏夫妇在翻译例1中的形容词“耳闻目睹的”时,采用了形容词转译为动词的方法,将其翻译为“have witnessed or heard about”,不仅使译文结构更加严谨,也体现了该词的时态。 (2)增译与省译。杨氏夫妇在翻译《一件小事》时,译者恰当地采取了增译和省译的策略,适当增加一些无其形而有其意的词或删除一些在译文中显得多余甚至影响表达的词语,以使译文表达清晰、流畅。
例: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译:Yet this small incident keeps coming back to me, often more vivid than in actual life, teaching me shame, spurring me on to reform, and imbuing me with fresh courage and fresh hope.
在例句中,譯者运用了增译的策略,将“反更分明”译为“often more vivid than in actual life”,增加了介词短语“in actual life”。汉语原文中的“更”表明,这个字有比较的含义,说明这句话必然涉及到两方,但文中只表明了其中一方,那就是“总是浮在我眼前”的“一件小事”,而另一方则未说明,因此在翻译时,译者也没有译出另一方。根据原文意思,只是用“in actual life”来体现这种比较的关系,也使译文能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四、结语
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是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鲁迅短篇小说《一件小事》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时要忠实于原文,以将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传达给目的语读者。此外,译者还要在翻译中,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与技巧,以使译文更加准确达意,不断接近“化境”这个翻译的最高理想。中国文学作品种类与数量繁多,译者只有灵活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策略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陈秀春.汉英语篇翻译中的衔接手段及翻译策略[J].开封教学学院学报,2016(4):77-79.
[3] 付智茜,杨小刚.对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思想的描述性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8):153-155.
[4]李慧姿.功能对等理论下《一件小事》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1(4):83-85.
[5]鲁迅,杨宪益,戴乃迭.鲁迅小说选(汉英对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80-85.
[6]钱钟书.林纾的翻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7]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 (1):48-51.
[8]孙致礼.翻译中的“伪异化”现象[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95-100.
[9]唐毅.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解析《一件小事》的英译本[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6):44-47.
[10]Venuti L.译者的隐身[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