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1点餐”“半份半价”“光盘行动”……最近,全国各地都在为节约粮食发声。
产生浪费的原因很多,有些是习俗习惯导致:盘子越多排场越大,越能说明主人热情好客。
有些浪费则是个人问题:食堂饭菜不好吃,点多食少,或者因为喜好、忌口等原因买而不吃。
分而治之、对症下药,或许有助于解决浪费问题。
在节约粮食上,经济学家也有话说。他们开的药方无须大费周章,却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毕竟,“经济”本身还有节约的意思,粮食也是资源的一种,而经济学正是一门研究资源如何配置的学问,可以算是老本行了。
固定价格的自助餐,很容易让人产生“一定要吃回本”的心理。不能吃亏的心态常导致食物浪费。
大多数自助餐厅都会在醒目位置张贴“温馨提示”,提醒消费者“节约食物,人人有责”,但效果十分有限。有的自助餐厅还试过收取“浪费押金”,当剩余食物超过200克就不退押金。这确实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但消费者也被劝退了。
经济学家有个惠而不费的解决办法:减小盤子尺寸。
2 0 1 2年,两位经济学家Kallbekken和Salen与酒店合作,完成了一项关于粮食浪费的研究。
他们将酒店按照使用盘子的大小分为两组:7家酒店是实验组,使用盘子的直径从原先的24厘米降至21厘米;38家酒店是对照组,使用盘子的直径为15~28厘米不等,平均直径为24厘米。
实验记录了2012年6月1日至8月15日期间酒店每天的粮食浪费数据。经过统计学计算,得出结论:盘子尺寸每减少1厘米,酒店可减少约2.5千克的食物浪费。
无独有偶,2013年,另一位经济学家Pelle Guldborg Hansen也对盘子尺寸与节约粮食的关系产生了兴趣。
这次的实验对象是参加丹麦哥本哈根高管峰会的500多位商界领袖,其中包括丹麦嘉士伯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挪威航空公司首席执行官和乐高集团高级总监。
峰会举办方在自助餐桌上摆放了两种盘子:其中75桌摆着直径27厘米的盘子;另有145桌摆着较小尺寸的、直径24厘米的盘子。与会者们可以在两类餐桌中随意取食。
会后,所有食物垃圾都被收集到指定的垃圾袋中进行称重。结果显示,盘子直径减小3厘米,导致食物垃圾减少了26%。也就是说,改用小盘子,确实能够减少粮食浪费。
经济学家们是怎么从盘子尺寸联想到食物浪费问题的?
这与心理学上的“德勃夫错觉”有关—人们在判断物体形状大小时,会受到背景的干扰。
如右图所示,右边蓝色圆形的面积看起来比左边蓝色圆形的面积大,实则一样大。
我们的大脑在判断圆形面积时会与背景进行对比,并由此产生了错觉:外部背景越大,圆形看起来就越小。
把圆形换成食物、把背景换成盘子,道理是一样的。同样一份食物,人们会觉得装在大盘子里比装在小盘子里显得分量小。
因此,当食物放在大盘子里时,人们可能会因为觉得食物“看起来没多少”而拿得更多、吃得更多、剩得也更多。
反过来,只要将盘子尺寸改小,就能有效缓解“德勃夫错觉”带来的无意识浪费。
此外,根据经济学家Siniver在2013年的研究,如果一家寿司自助餐厅将饭前预先付款改为饭后结账,虽然消费金额不变,但人们平均会少吃四五个寿司。
因为在饭前付款的情况下,付出去的钱其实是一种沉没成本—提前付了钱,顾客在吃的时候总会想着“吃回本”。但理性的消费者在这时更应该考虑如何吃好、吃饱。
当自助餐厅允许饭后结账时,人们不会总想“吃回本”,浪费也会随之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