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左忠毅公逸事》语言十分精炼,在简短的语句中凝聚着深厚、强烈的感情,文章的细节描写,着墨不多,而隐涵深厚,又使人物思想性格鲜明突出,这是方苞记叙文创作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逸事;方苞;左光斗;史可法;细节刻画
《左忠毅公逸事》就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这一角度,通过几件逸事的记叙,表现左光斗识才、惜才、为国选才的品格和一心为国、临危不惧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左、史两人的崇敬之情。文章写得形神兼备,可歌可泣,应该归功于文章的人物描写手法的精妙。
这篇简短的记叙文语言十分精炼,在简短的语句中凝聚着深厚、强烈的感情,文章虽是记叙左光斗的事迹,但它与一般记叙文有所不同,它的叙事为的是写人,是以人物为中心。作者师从《史记》,吸取《史记》之长,凝练集中,仅用少量词语,而能做到意义深刻,形象生动,绘影绘声、描画入微。如写史可法亲自与士兵共同警戒,“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表现史可法的刻苦自励,十分感人;但这并不太难,难在以不多的笔墨包含丰富的内容,而又生动传神。
文章的这一特点,在第一段就得到体现。写左光斗“视学京畿”,那是在遭受阉党排挤、被剥夺监察职权的情况下主管无关紧要的学政的,作者只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写出左光斗办事依旧那么认真,而且不讲排场、不摆架子。“入古寺”,本为略避风雪,但看到“庑下”一生“伏案卧”,那“方成草”的文章写得很有水平,“即解貂覆生”,“即”说明时间之短,不假思索,不顾自身寒冷,而解貂裘覆盖这个素不相识的书生,看出左公“惜才”之深;并且“为掩户”,不予惊扰,突出他体贴史生的心情。只从寺僧叩其姓名,为的进一步了解,也是关心爱护之情所驱使。史可法处贫困而不废勤奋,原不足异,倒是左光斗身为督学官员而屈尊奖掖寒门后进,更显得难能可贵。
等到考试时,司吏唱名至史可法,左光斗猛然想起“古寺”的“庑下”少年,作者用“瞿然注视”来刻画左光斗的惊喜,真是神态毕现,从炯炯双目写出为国惜才的一片深情。呈卷,“即面署第一”,表现他对史可法写的文章给予高度评价,通过文章深知其人。所有这些,都反映他善于发现人才,大胆选拔人才。他说的“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表现他奖掖英才的目的是为国选才。
本文细节刻画最精彩的是第二段,写出左光斗不愧为铮铮铁汉。史可法在左光斗入狱后,“朝夕狱门外”,史可法进入监狱所见到的左光斗,“则席地倚墙而坐”,这“则”字表示转折,前写史可法“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那么,在他惶急万状之时,想象左公应是伏地奄奄待毙,即不,也应是痛楚呻吟不绝。然而,左公“倚墙而坐”,乃是一副宁折不弯的姿态,显出傲岸挺拔的神情。实际上是“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筋骨尽脱”,但绝不倒下,倒下是示弱的表现,因无法站立,只能“席地”而坐;因无法支撑,又只得“倚墙”。“席地倚墙而坐”六字,写尽左公的外罹酷刑,内秉坚贞。
史可法一见到左光斗刑創腐烂,体无完肤,竟忘是身处虎穴“抱公膝而呜咽”,寥寥六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史可法对老师的深厚情意。
然而左光斗却似乎一反常态,既无安慰语,又无嘱咐话,却是愤怒呵斥。他已“面额焦烂”,“左膝以下筋骨尽脱”了,但在听到呜咽声后,竟能“辨其声”,而他又“面目不可开”,本也可以就这样省些气力说话,但他却偏想睁开眼来,睁不开,他“以指拨眦”——这是在常人轻而易举的,但在他却必须“奋臂”方能勉强完成,一举手间仿佛力敌万钧!方能开眼一望爱徒,他已“旦夕且死了”,然而这时竟“目光如炬”(这是方苞画龙点睛的一笔)——显出火一般的激情,火一般的热力,火一般的浩然正气;这如炬的目光凝聚着对奸佞的仇恨,对国事的焦虑和史可法的期望;“目光如炬”的形象,还表现出尽管他身体备受摧残,但仍然充满活力与热情,那目光是鼓舞后继者奋勇前行的火炬,是烧向邪恶势力的烈焰。
他虽然怒斥史可法“庸奴”,却又如此清醒地明白“此何地也”,明白史可法的行动,可能招致“奸人构陷”。也许,他深心里也渴望在临终前能睁眼见上爱徒一面;然而“国家之事糜烂至此”,他不能允许爱徒“轻生而昧大义”,他其实是以行将熄灭的生命之火最后一次保护着爱徒,希望让史可法代替他“支柱”起“国家之事”。左、史狱中相会这一的特定情境、特定人物的特定言行。怒斥史可法,这一看似反常的言行,是忠毅坚贞、视死如归的左光斗这一特定人物,在与阉党作殊死斗争,左光斗的品质和精神面貌就是通过上述言行与肖像特征显示出来的。
参考文献:
[1]方苞.望溪文集[M].中华书局.
[2]陆文蔚.《左忠毅公逸事》赏析[J].湖南师范学院院报,1980,(3).
关键词:逸事;方苞;左光斗;史可法;细节刻画
《左忠毅公逸事》就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这一角度,通过几件逸事的记叙,表现左光斗识才、惜才、为国选才的品格和一心为国、临危不惧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左、史两人的崇敬之情。文章写得形神兼备,可歌可泣,应该归功于文章的人物描写手法的精妙。
这篇简短的记叙文语言十分精炼,在简短的语句中凝聚着深厚、强烈的感情,文章虽是记叙左光斗的事迹,但它与一般记叙文有所不同,它的叙事为的是写人,是以人物为中心。作者师从《史记》,吸取《史记》之长,凝练集中,仅用少量词语,而能做到意义深刻,形象生动,绘影绘声、描画入微。如写史可法亲自与士兵共同警戒,“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表现史可法的刻苦自励,十分感人;但这并不太难,难在以不多的笔墨包含丰富的内容,而又生动传神。
文章的这一特点,在第一段就得到体现。写左光斗“视学京畿”,那是在遭受阉党排挤、被剥夺监察职权的情况下主管无关紧要的学政的,作者只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写出左光斗办事依旧那么认真,而且不讲排场、不摆架子。“入古寺”,本为略避风雪,但看到“庑下”一生“伏案卧”,那“方成草”的文章写得很有水平,“即解貂覆生”,“即”说明时间之短,不假思索,不顾自身寒冷,而解貂裘覆盖这个素不相识的书生,看出左公“惜才”之深;并且“为掩户”,不予惊扰,突出他体贴史生的心情。只从寺僧叩其姓名,为的进一步了解,也是关心爱护之情所驱使。史可法处贫困而不废勤奋,原不足异,倒是左光斗身为督学官员而屈尊奖掖寒门后进,更显得难能可贵。
等到考试时,司吏唱名至史可法,左光斗猛然想起“古寺”的“庑下”少年,作者用“瞿然注视”来刻画左光斗的惊喜,真是神态毕现,从炯炯双目写出为国惜才的一片深情。呈卷,“即面署第一”,表现他对史可法写的文章给予高度评价,通过文章深知其人。所有这些,都反映他善于发现人才,大胆选拔人才。他说的“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表现他奖掖英才的目的是为国选才。
本文细节刻画最精彩的是第二段,写出左光斗不愧为铮铮铁汉。史可法在左光斗入狱后,“朝夕狱门外”,史可法进入监狱所见到的左光斗,“则席地倚墙而坐”,这“则”字表示转折,前写史可法“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那么,在他惶急万状之时,想象左公应是伏地奄奄待毙,即不,也应是痛楚呻吟不绝。然而,左公“倚墙而坐”,乃是一副宁折不弯的姿态,显出傲岸挺拔的神情。实际上是“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筋骨尽脱”,但绝不倒下,倒下是示弱的表现,因无法站立,只能“席地”而坐;因无法支撑,又只得“倚墙”。“席地倚墙而坐”六字,写尽左公的外罹酷刑,内秉坚贞。
史可法一见到左光斗刑創腐烂,体无完肤,竟忘是身处虎穴“抱公膝而呜咽”,寥寥六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史可法对老师的深厚情意。
然而左光斗却似乎一反常态,既无安慰语,又无嘱咐话,却是愤怒呵斥。他已“面额焦烂”,“左膝以下筋骨尽脱”了,但在听到呜咽声后,竟能“辨其声”,而他又“面目不可开”,本也可以就这样省些气力说话,但他却偏想睁开眼来,睁不开,他“以指拨眦”——这是在常人轻而易举的,但在他却必须“奋臂”方能勉强完成,一举手间仿佛力敌万钧!方能开眼一望爱徒,他已“旦夕且死了”,然而这时竟“目光如炬”(这是方苞画龙点睛的一笔)——显出火一般的激情,火一般的热力,火一般的浩然正气;这如炬的目光凝聚着对奸佞的仇恨,对国事的焦虑和史可法的期望;“目光如炬”的形象,还表现出尽管他身体备受摧残,但仍然充满活力与热情,那目光是鼓舞后继者奋勇前行的火炬,是烧向邪恶势力的烈焰。
他虽然怒斥史可法“庸奴”,却又如此清醒地明白“此何地也”,明白史可法的行动,可能招致“奸人构陷”。也许,他深心里也渴望在临终前能睁眼见上爱徒一面;然而“国家之事糜烂至此”,他不能允许爱徒“轻生而昧大义”,他其实是以行将熄灭的生命之火最后一次保护着爱徒,希望让史可法代替他“支柱”起“国家之事”。左、史狱中相会这一的特定情境、特定人物的特定言行。怒斥史可法,这一看似反常的言行,是忠毅坚贞、视死如归的左光斗这一特定人物,在与阉党作殊死斗争,左光斗的品质和精神面貌就是通过上述言行与肖像特征显示出来的。
参考文献:
[1]方苞.望溪文集[M].中华书局.
[2]陆文蔚.《左忠毅公逸事》赏析[J].湖南师范学院院报,1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