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们在理想信念、意识形态、价值观等诸多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师生间的矛盾冲突日趋凸显,师生冲突具有很强的普遍性,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成效,不利于整个学校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拟对中学师生矛盾产生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师生;矛盾;成因
板子、老鼠夹子和扣子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些关于师生矛盾或师生冲突的现象却能将三者联系起来。先看一则案例。
某日课上语文老师在让学生阅读课文自己在巡回的过程中发现最后一排空桌子上写着一行字:×××我×××。明白者可能能猜出个大概,前三个“×”是这位语文老师的姓名,后三个“×”代表我们的“国骂”。当时,这位语文老师气血冲冠,差点没晕在课堂上。查还是不查?语文老师后半节课在思考着。查下去,是问题,不查,也是问题。此时,下课铃响了,语文老师脸色苍白地回到办公室。经过冷静下来的仔细回忆后,语文老师清楚了这是自己前两天学生没有写完练习册时惩罚了学生后产生的结果。惩罚学生的是一条二指宽的板子,板子触及的是学生的手。
我且将案例称为“板子”事件。“板子”事件再次暴露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显然,这只是师生矛盾冲突现象的一个表现,是教师因学生未做完练习册后情绪失控产生的现象之一。虽不是正面的对抗性冲突,却是冲突产生后留下的一个隐性矛盾。这个案例涉及的第一个问题是板子究竟该打在谁身上?就这一案例而言,教师在惩罚了学生之后扬长而去,未对自己惩罚学生行为做及时反思,直到发现课桌上的这行字时才知道矛盾早已埋下,才发现自己是“板子”事件的始作俑者。
师生冲突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师生冲突的现象已不是一地一校一班的问题,在目前的教育状态下尤其是农村中学更为甚之。少数教师甚至为此而痛心疾首捶胸顿足。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自身素质是影响课堂纪律、激发冲突的重要原因。传统的教育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者、管理者、教育者的优势地位,也就是说,教师往往会忽视自己与学生在价值观和道德观上存在着的差距,这里面也包含了教师的言行仪表、学识水平、師德修养、人格魅力不足以让学生尊重等因素。当学生不能对教师的管理行为、教育教学行为或表达方式接受时,便引起了冲突,产生了对抗,使教师和学生在身心上遭受不同程度的创伤。冲突的实质是教师没有认清楚自己与学生之间观念上的不同及道德标准上的差距。对“板子”事件而言,板子首先应该打在教师自己身上。从心理学上看,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半儿童半成年的特点,是身心发生巨大的转变时期,成年感是其心理变化显著的表现。在头脑中产生了自己已不是小孩子的意识,他们不再希望大人把自己看成是小孩子,不愿意接受更多的监督和照顾。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他们追求独立性,并且有较强的自尊心。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些心理特点,喋喋不休地像对待年幼儿童一样对待他们,就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引起他的反感或对立情绪。这也是产生师生冲突的原因之一。当然,有些学生长期以来因学习差,厌学情绪重,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听课不感兴趣,课堂成了他们哗众取宠,违纪捣乱的地方,甚至故意挑衅。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较稳定的消极心理倾向——逆反情绪。老师便感觉到自己的“师道尊严”受到威胁,因而恼羞成怒:生气、发火,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打击”。因此,它也是形成师生冲突的重要原因。若教师对初中学生心理发展不了解便强行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的话,那么,“板子”还是应该打在自己身上。
众所周知,十个指头伸出来有长有短,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村在着千差万别,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允许学生的成绩有差别呢?现代教育倡导人文关怀,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对事实的尊重,更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教师避免在教育教学行为中师生矛盾冲突产生的难度,在于始终处于对学生下“板子”和既能吃上肉且不被“老鼠夹子”夹住的的危险境地之间,教师在这种状况中,只能左支右绌,满含无法对外界诉说的苦衷。这样,“板子”应不该只打在教师身上吧?
怎么来找准并且解开这个处于“板子”和“老鼠夹子”之间的“扣子”,让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真正做到维护既有的社会关系和文化、宣传社会规范的教育目的,又能跳过“老鼠夹子”,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也应引起管理者的觉悟。
作者简介:于光华(1977-),男,本科,宁夏固原市泾源县人,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关键词:师生;矛盾;成因
板子、老鼠夹子和扣子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些关于师生矛盾或师生冲突的现象却能将三者联系起来。先看一则案例。
某日课上语文老师在让学生阅读课文自己在巡回的过程中发现最后一排空桌子上写着一行字:×××我×××。明白者可能能猜出个大概,前三个“×”是这位语文老师的姓名,后三个“×”代表我们的“国骂”。当时,这位语文老师气血冲冠,差点没晕在课堂上。查还是不查?语文老师后半节课在思考着。查下去,是问题,不查,也是问题。此时,下课铃响了,语文老师脸色苍白地回到办公室。经过冷静下来的仔细回忆后,语文老师清楚了这是自己前两天学生没有写完练习册时惩罚了学生后产生的结果。惩罚学生的是一条二指宽的板子,板子触及的是学生的手。
我且将案例称为“板子”事件。“板子”事件再次暴露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显然,这只是师生矛盾冲突现象的一个表现,是教师因学生未做完练习册后情绪失控产生的现象之一。虽不是正面的对抗性冲突,却是冲突产生后留下的一个隐性矛盾。这个案例涉及的第一个问题是板子究竟该打在谁身上?就这一案例而言,教师在惩罚了学生之后扬长而去,未对自己惩罚学生行为做及时反思,直到发现课桌上的这行字时才知道矛盾早已埋下,才发现自己是“板子”事件的始作俑者。
师生冲突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师生冲突的现象已不是一地一校一班的问题,在目前的教育状态下尤其是农村中学更为甚之。少数教师甚至为此而痛心疾首捶胸顿足。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自身素质是影响课堂纪律、激发冲突的重要原因。传统的教育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者、管理者、教育者的优势地位,也就是说,教师往往会忽视自己与学生在价值观和道德观上存在着的差距,这里面也包含了教师的言行仪表、学识水平、師德修养、人格魅力不足以让学生尊重等因素。当学生不能对教师的管理行为、教育教学行为或表达方式接受时,便引起了冲突,产生了对抗,使教师和学生在身心上遭受不同程度的创伤。冲突的实质是教师没有认清楚自己与学生之间观念上的不同及道德标准上的差距。对“板子”事件而言,板子首先应该打在教师自己身上。从心理学上看,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半儿童半成年的特点,是身心发生巨大的转变时期,成年感是其心理变化显著的表现。在头脑中产生了自己已不是小孩子的意识,他们不再希望大人把自己看成是小孩子,不愿意接受更多的监督和照顾。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他们追求独立性,并且有较强的自尊心。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些心理特点,喋喋不休地像对待年幼儿童一样对待他们,就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引起他的反感或对立情绪。这也是产生师生冲突的原因之一。当然,有些学生长期以来因学习差,厌学情绪重,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听课不感兴趣,课堂成了他们哗众取宠,违纪捣乱的地方,甚至故意挑衅。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较稳定的消极心理倾向——逆反情绪。老师便感觉到自己的“师道尊严”受到威胁,因而恼羞成怒:生气、发火,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打击”。因此,它也是形成师生冲突的重要原因。若教师对初中学生心理发展不了解便强行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的话,那么,“板子”还是应该打在自己身上。
众所周知,十个指头伸出来有长有短,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村在着千差万别,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允许学生的成绩有差别呢?现代教育倡导人文关怀,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对事实的尊重,更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教师避免在教育教学行为中师生矛盾冲突产生的难度,在于始终处于对学生下“板子”和既能吃上肉且不被“老鼠夹子”夹住的的危险境地之间,教师在这种状况中,只能左支右绌,满含无法对外界诉说的苦衷。这样,“板子”应不该只打在教师身上吧?
怎么来找准并且解开这个处于“板子”和“老鼠夹子”之间的“扣子”,让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真正做到维护既有的社会关系和文化、宣传社会规范的教育目的,又能跳过“老鼠夹子”,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也应引起管理者的觉悟。
作者简介:于光华(1977-),男,本科,宁夏固原市泾源县人,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