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文化管理的内涵是精神,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如何以文化为引领,积极打造学校的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校园建设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与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并为了其成员认同和共同遵循的信念、价值等价值观念体系,制度、纪律、气氛、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等行为规范体系,以及学校布局、校园环境、校舍建设、设施设备等物质风貌体系的总和,是各种文化要素的相互整合的产物,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征,具体普遍存在性、全面包容性、动态发展性。每所学校因其办学历史的长短、办学风格的迥异、教育和受教育对象的变化和影响,都有其独特的办学历程,学校成员通过长期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成为学校的特质文化,这也是每所学校需要继承和发扬的校园文化。
思考之一:如何以文化为引领,打造人本、民主、高效、和谐的管理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品牌发展、高位发展。
一所学校选择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它的发展愿景就是这所学校内涵发展的方向和核心价值所在。新校区的落成使用,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使学校保持自身办学特点与特色,思考“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学校”两个课题,为此,我们必须追根溯源、关注传承与发展、提炼办学目标与理念,进一步调整修订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找准定位,确立学校发展的新愿景,提升文化管理的力度,增强发展的科学性,以进一步拓展学校新的办学空间,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
1.我们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和谐发展。
2.我们的“一训三风”:校训:明理、尚志、博学、笃行;校风:勤奋、踏实、文明、健康;教风:严(严谨治学)、实(务实奉献)、新(求真创新);学风:谦(谦虚上进)、勤(业精于勤)、精(精益求精)。
3.我们的校园精神:立德树人,求实创新。
50多年的风雨历程,学校经历了艰苦办学的初创期、文工武学的文革期、勤奋踏实的振兴期、规范有序的提高期,步入了人文和谐的发展期。在历任先辈、哲人和历届师生的不懈努力下,逐步形成了“立德树人,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既是学校办学方向的总结,又是学校办学历程的写照。
1.我们的工作目标:人和气顺风气正,求实争先质量高,严格规范管理好,整洁雅致环境美。
2.我们期望的校园形象:物化环境优美、文化环境浓厚、人际环境和谐的“人文校园、书香校园、数字校园、生态校园”。
3.我们的办学途径与策略:管理强校、师资凝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文塑校、特色优校。
4.我们文化管理的四个支点:①环境文化——崇高激励、整洁雅致、追求完美;②管理文化——主体参与、实践体验、民主和谐;③课堂文化——师生平等、因材施教、个性发展;④社团文化——培养特长、合作共生、服务社会。
思考之二:如何以文化为倡导,构建敬业、奉献、高尚、清正的教师文化。
教师是学校组织体系中的领导者,其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对学校文化影响甚大。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良好管理文化的形成,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因此要建立一支适应新课程实验需要的稳定、高效、实干、团结协作、一专多能、开拓创新、富有朝气的“三高一低”(高学历、高水平、高能力、低内耗)教师队伍,要倡设一种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情感留人、用环境留人、用健康留人的良好校园工作、学习与生活环境,以保障学校文化的实施与形成。
1.培育清正高雅、务实争先的干部与教师文化。
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角、干部是学校管理的灵魂,要积极倡导“奉献协作、率先敢为”的工作作风,提高团队的执行力。为此,一要遵照分级管理、民主办学的原则,要加强中层干部队伍的建设管理,建立首席问责制,提升工作执行力,倡导认真干事的风气。二要继续推行中层以上干部值日值班制和蹲点结对联系制和年度目标管理、中期述职、民主测评制度,强化考核管理,激发工作激情,提高服务意识。三要建立健全学校青年后备干部选拔管理任用制度,培养选拔一批德勤绩能好的优秀青年教师到学校管理岗位上来。四要以廉政文化建设为着力点,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良好教师形象,实践“五讲”“五热爱”;要求干部、教师做到倡导教职员工严格做到“五要五禁”;引导教师志存高远、敬业奉献,潜心育人,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受到全社会尊敬的人。五要尊重教师的个性与人性,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
2.创设开放、民主、质疑、共鸣的课堂文化。
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態,是师生成长和发展的主阵地,是人类文化、人类文明传承的舞台。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态课堂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生态的课堂意识,需要学校、教师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最充分、最好的发展,而不是把课堂教学作为一种评价教师功利的场所。教师要把民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教学观念,引入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达成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1)我们须构建的生态课堂的目标:民主、开放、体验、互动。
(2)我们须实行课堂教学的行动策略:①上好“四堂课”:个人实践课、组内研讨课、校级公开课、对外优质示范课;②带“四多”进课堂:多微笑、多表扬、多激励、多互动;③携“四个意识”进行教与学:全体意识、问题意识、情境意识、民主意识;④教学做到“四个优化”: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优化教学结构与过程、优化教学环境;⑤力争教学后留下“四个充满”:充满问题、充满收获、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3.培植智慧、博学、求实、创新的学术文化。
学术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根基,是一种学术思想、学术信念的表现形式,它对学术的影响无处不在,学术文化对教师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精神状态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因此,需要建构一种追求真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有利学术发展、有利人才脱颖而出的文化氛围。只有大力培植智慧、博学、求实、创新的校园学术文化,才能使学校因文化而有内涵,文化因学术而有品位。
(1)以教师学术中心为依托,加强教研组和学科组建设,积极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打造现代人文特色的校园学术文化。
(2)以“三个一”学习工程(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或新课程改革之书、摘一套读书卡片、写一篇创新案例或心得体会文章)为抓手,开展“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的教师读书活动,引导教师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科学及人文素养。
(3)以“五中讲堂”为平台,邀请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等来校讲学,拓展知识视角、扩大交流区域、激发思想火花、培育创新思维。
4.构建积极向上、和谐共处的健康文化。
教师是人,不是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只是教师一种职业精神的象征,不是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常青藤、不老树”才有利于延长教师的职业寿命,有利于教书育人。为此,学校要在强化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倡导情感化管理,人本管理和愉悦心理环境的营造,寻找各种运动方式和载体,鼓励教师多参加文体活动,关注健康,锻炼身体,与生共乐,在活动中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助,彼此接受,亲情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活动中建立阳光的心态,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
首先关注教师的亚健康问题,实行每年度一次的健康体检,防患于未然;其次重视教工俱乐部建设,分步组建学校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协会,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再者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文体活动。
思考之三:如何以文化為载体,培育自主、自律、明理、尚志的学生文化。
学生是学校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所谓学生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者,依托校园资源和空间,与时代文化发展合拍的价值总和。学生文化应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文化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自觉推进、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实践途径。而作为主导的学校与教师,应给予方向上正确引导、物力上大力支持,使其健康发展。
1.以学生人格塑造为原则,打造健康向上的班团文化。
班团是学校组织的细胞,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落脚点,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自律的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应着重加强以下四个方面工作:重视学生高中生涯规划;加强德育的分层工作研究;要加强学生自主管理;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2.以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为目标,丰富青春活泼的社团文化。
结合学生新课程的选课,培育学生兴趣,组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学生社团组织和各类兴趣小组,让每个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和一门爱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要重视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科学研究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让学生参与“心理放松吧”和规范化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珍爱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和情感世界,积极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注意实施预防性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要成立“读书爱好者协会”,借用新学校优势,做好图书开放和图书漂流工作,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营造爱学、乐学、善学的,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保证图书更好地为教育教学管理服务。
3.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为导向,繁荣律己共处的寝室文化。
寝室是学生课余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开展以“弘德、育己、文明、健康”为宗旨,以“运动与健康”为主题的三人篮球赛、寝室美化设计比赛、星级文明寝室评比等寝室文化节活动,有利于繁荣寝室文化,丰富课余生活,拓展活动空间,体验团队精神,弘扬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主旋律,让寝室成为学生温馨的家园。
总之,由以往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提升,这是学校管理的必然追求;树立“特色兴校”和“品牌立校”的理念,以特色为载体,努力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质,激发学校的生命活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学校发展的终极目标。而对重人性、重精神、重实效、重发展的学校人本文化的崇尚和不懈追求,我相信一定会蕴育出有利于学校和谐发展的美丽人生。
参考文献:
[1]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2]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6).
关键词: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校园建设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与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并为了其成员认同和共同遵循的信念、价值等价值观念体系,制度、纪律、气氛、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等行为规范体系,以及学校布局、校园环境、校舍建设、设施设备等物质风貌体系的总和,是各种文化要素的相互整合的产物,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征,具体普遍存在性、全面包容性、动态发展性。每所学校因其办学历史的长短、办学风格的迥异、教育和受教育对象的变化和影响,都有其独特的办学历程,学校成员通过长期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成为学校的特质文化,这也是每所学校需要继承和发扬的校园文化。
思考之一:如何以文化为引领,打造人本、民主、高效、和谐的管理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品牌发展、高位发展。
一所学校选择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它的发展愿景就是这所学校内涵发展的方向和核心价值所在。新校区的落成使用,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使学校保持自身办学特点与特色,思考“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学校”两个课题,为此,我们必须追根溯源、关注传承与发展、提炼办学目标与理念,进一步调整修订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找准定位,确立学校发展的新愿景,提升文化管理的力度,增强发展的科学性,以进一步拓展学校新的办学空间,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
1.我们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和谐发展。
2.我们的“一训三风”:校训:明理、尚志、博学、笃行;校风:勤奋、踏实、文明、健康;教风:严(严谨治学)、实(务实奉献)、新(求真创新);学风:谦(谦虚上进)、勤(业精于勤)、精(精益求精)。
3.我们的校园精神:立德树人,求实创新。
50多年的风雨历程,学校经历了艰苦办学的初创期、文工武学的文革期、勤奋踏实的振兴期、规范有序的提高期,步入了人文和谐的发展期。在历任先辈、哲人和历届师生的不懈努力下,逐步形成了“立德树人,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既是学校办学方向的总结,又是学校办学历程的写照。
1.我们的工作目标:人和气顺风气正,求实争先质量高,严格规范管理好,整洁雅致环境美。
2.我们期望的校园形象:物化环境优美、文化环境浓厚、人际环境和谐的“人文校园、书香校园、数字校园、生态校园”。
3.我们的办学途径与策略:管理强校、师资凝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文塑校、特色优校。
4.我们文化管理的四个支点:①环境文化——崇高激励、整洁雅致、追求完美;②管理文化——主体参与、实践体验、民主和谐;③课堂文化——师生平等、因材施教、个性发展;④社团文化——培养特长、合作共生、服务社会。
思考之二:如何以文化为倡导,构建敬业、奉献、高尚、清正的教师文化。
教师是学校组织体系中的领导者,其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对学校文化影响甚大。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良好管理文化的形成,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因此要建立一支适应新课程实验需要的稳定、高效、实干、团结协作、一专多能、开拓创新、富有朝气的“三高一低”(高学历、高水平、高能力、低内耗)教师队伍,要倡设一种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情感留人、用环境留人、用健康留人的良好校园工作、学习与生活环境,以保障学校文化的实施与形成。
1.培育清正高雅、务实争先的干部与教师文化。
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角、干部是学校管理的灵魂,要积极倡导“奉献协作、率先敢为”的工作作风,提高团队的执行力。为此,一要遵照分级管理、民主办学的原则,要加强中层干部队伍的建设管理,建立首席问责制,提升工作执行力,倡导认真干事的风气。二要继续推行中层以上干部值日值班制和蹲点结对联系制和年度目标管理、中期述职、民主测评制度,强化考核管理,激发工作激情,提高服务意识。三要建立健全学校青年后备干部选拔管理任用制度,培养选拔一批德勤绩能好的优秀青年教师到学校管理岗位上来。四要以廉政文化建设为着力点,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良好教师形象,实践“五讲”“五热爱”;要求干部、教师做到倡导教职员工严格做到“五要五禁”;引导教师志存高远、敬业奉献,潜心育人,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受到全社会尊敬的人。五要尊重教师的个性与人性,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
2.创设开放、民主、质疑、共鸣的课堂文化。
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態,是师生成长和发展的主阵地,是人类文化、人类文明传承的舞台。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态课堂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生态的课堂意识,需要学校、教师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最充分、最好的发展,而不是把课堂教学作为一种评价教师功利的场所。教师要把民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教学观念,引入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达成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1)我们须构建的生态课堂的目标:民主、开放、体验、互动。
(2)我们须实行课堂教学的行动策略:①上好“四堂课”:个人实践课、组内研讨课、校级公开课、对外优质示范课;②带“四多”进课堂:多微笑、多表扬、多激励、多互动;③携“四个意识”进行教与学:全体意识、问题意识、情境意识、民主意识;④教学做到“四个优化”: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优化教学结构与过程、优化教学环境;⑤力争教学后留下“四个充满”:充满问题、充满收获、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3.培植智慧、博学、求实、创新的学术文化。
学术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根基,是一种学术思想、学术信念的表现形式,它对学术的影响无处不在,学术文化对教师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精神状态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因此,需要建构一种追求真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有利学术发展、有利人才脱颖而出的文化氛围。只有大力培植智慧、博学、求实、创新的校园学术文化,才能使学校因文化而有内涵,文化因学术而有品位。
(1)以教师学术中心为依托,加强教研组和学科组建设,积极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打造现代人文特色的校园学术文化。
(2)以“三个一”学习工程(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或新课程改革之书、摘一套读书卡片、写一篇创新案例或心得体会文章)为抓手,开展“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的教师读书活动,引导教师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科学及人文素养。
(3)以“五中讲堂”为平台,邀请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等来校讲学,拓展知识视角、扩大交流区域、激发思想火花、培育创新思维。
4.构建积极向上、和谐共处的健康文化。
教师是人,不是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只是教师一种职业精神的象征,不是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常青藤、不老树”才有利于延长教师的职业寿命,有利于教书育人。为此,学校要在强化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倡导情感化管理,人本管理和愉悦心理环境的营造,寻找各种运动方式和载体,鼓励教师多参加文体活动,关注健康,锻炼身体,与生共乐,在活动中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助,彼此接受,亲情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活动中建立阳光的心态,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
首先关注教师的亚健康问题,实行每年度一次的健康体检,防患于未然;其次重视教工俱乐部建设,分步组建学校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协会,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再者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文体活动。
思考之三:如何以文化為载体,培育自主、自律、明理、尚志的学生文化。
学生是学校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所谓学生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者,依托校园资源和空间,与时代文化发展合拍的价值总和。学生文化应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文化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自觉推进、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实践途径。而作为主导的学校与教师,应给予方向上正确引导、物力上大力支持,使其健康发展。
1.以学生人格塑造为原则,打造健康向上的班团文化。
班团是学校组织的细胞,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落脚点,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自律的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应着重加强以下四个方面工作:重视学生高中生涯规划;加强德育的分层工作研究;要加强学生自主管理;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2.以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为目标,丰富青春活泼的社团文化。
结合学生新课程的选课,培育学生兴趣,组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学生社团组织和各类兴趣小组,让每个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和一门爱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要重视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科学研究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让学生参与“心理放松吧”和规范化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珍爱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和情感世界,积极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注意实施预防性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要成立“读书爱好者协会”,借用新学校优势,做好图书开放和图书漂流工作,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营造爱学、乐学、善学的,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保证图书更好地为教育教学管理服务。
3.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为导向,繁荣律己共处的寝室文化。
寝室是学生课余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开展以“弘德、育己、文明、健康”为宗旨,以“运动与健康”为主题的三人篮球赛、寝室美化设计比赛、星级文明寝室评比等寝室文化节活动,有利于繁荣寝室文化,丰富课余生活,拓展活动空间,体验团队精神,弘扬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主旋律,让寝室成为学生温馨的家园。
总之,由以往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提升,这是学校管理的必然追求;树立“特色兴校”和“品牌立校”的理念,以特色为载体,努力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质,激发学校的生命活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学校发展的终极目标。而对重人性、重精神、重实效、重发展的学校人本文化的崇尚和不懈追求,我相信一定会蕴育出有利于学校和谐发展的美丽人生。
参考文献:
[1]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2]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