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通过充满魔幻色彩的叙事语言描述了一段悲剧性的爱情及命运,并将主人公平凡的爱情注入影片角色的命运转变的过程中。在命运和爱情同时进行时,电影上演了一出非严肃性的“闹剧”。而“闹剧”所呈现出的却是深邃的生命虚无,并将生命的附属品爱情也归入了虚无。
关键词:魔幻主义;闹剧;镜头语言
一、不思考严肃的生命
当本杰明·巴顿一生安然停止、一个刚出生的婴孩闭上璀璨湛蓝的眼睛时,观众都知道,这是导演大卫·芬奇安排的一个伟大的假象,好让本杰明的一生通过电影倒叙向观众娓娓道来。本杰明在本应遵循自然规律即愈加衰老的时候,电影却让他从年老的起点走向青年和出生时期。由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演绎的这种逆向的生命过程却是一出悲剧。
“你可以像疯狗那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命运,但是等到了最后一刻,你还是得平静地放手而去。”整部影片的叙事缘由都是围绕这句平凡的台词渐进的。影片里本杰明以满脸皱纹的老头模样出现。他待在养老院,却以成长的而渐行年轻的方式目送着每一个平静的辞世者。他如阿甘一样,没有过多地思考生命。但是,在他迟钝的思维里却清楚地知道人生的每一出戏都是以同样的方式闭幕——死亡。
“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一个玩笑!”(钱钟书语)。有智慧的人必定思考周密,而产生的结果也许是左右为难、无从选择,即原文所说的“矛盾”。一边是“智慧”,一边是“矛盾”,所以钱钟书称其为“人生对人生观开的一个玩笑”。当然,本杰明的人生没有对他的人生观开玩笑,因为他不用面对“矛盾”。
不用那么严肃地声讨生命的过程,更不用对生命的降临较真。无论怎样的起伏,海浪总归于平静。那些关于“存在”的诉求,在影片没有抑扬顿挫的声调里被完全消解。本杰明,用越来越年轻的身体送走他身边安然的人,他是注定拥有着生命悖论的奇异者。可是在他平静的面容里,每一个观众都陷入了他和他身边平凡人的世界里,一场凄凉的悲情氛围之中。因为,无论怎样去纠缠,答案既是简单又是难解。纵使意味深长,却始终迷惑不解。何不淡然,放手而去。
这不是一部消极的影片。它的叙事方式和《阿甘正传》很相像,一个迟钝的主角,一场平凡的叙事过程。在毫无波澜壮阔的画面里,不用有太多哲理的结构框架,生命本就归属于自然。“晚安,本杰明。”最后,黛西也安然睡去。这是他们最后有着记忆而意味深长的道别,也是最后的画面,最后的言语。
死亡如沉睡那般安然,舒放了灵魂的寄托,归于永恒的时空里。无论生命的起始如何本末倒置,都不可回避生命的戛然而止。本杰明的生母因难产而终、第一个教他弹钢琴的老人长睡在壁炉前不起,以及后来的爱人和自己。无论怎样,存在都化为虚无,“不得不平静的放手而去。”这断然隐含着人生最大的无奈,却无论如何都得用真诚的心去接受。
在华丽狂欢的盛宴之后,归于本真的依旧是虚无和寂静。这是导演大卫·芬奇要观众去感知的,并且意味深长。《本杰明·巴顿奇事》,其实,真的不用思考太多严肃的话题。他带着寻找生命真谛的人们,拂去层层尘埃。
二、魔幻的“闹剧”
自然规律间,从未打破过原始的规律。这些都与科技的极致无关。
《本杰明·巴顿奇事》是带有魔幻主义色彩的电影。在悲剧的荒诞中,观众只能跟随悲剧演绎的过程进行到底。这也给观众带来一种另类的体验: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俗世纷争中,偶然进入时空隧道里,体味那或许只能算作彻头彻尾的浪漫悲剧。
电影的开始镜头是一个盲人钟表匠在制作一个逆时旋转的大钟。导演的目的是告知观众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然而,当年老的“婴孩”被遗弃时,观众就开始充当导演的角色,一定要让本杰明越来越年轻、越来越英俊挺拔。从老得备受嫌弃到后来的水手生涯,本杰明都充当着社会的弱势群体的角色。当他得到一笔丰厚的遗产时,他已蜕变得年轻俊秀。这只有发生在电影描述的颠倒生命里,或多或少满足了观众的同情和期待。
黛西在老去,孩子在成长,而本杰明却返老还童,越来越小。两条逆行的列车在短暂的重合停靠之后,本来就要分道扬镳。即便是魔幻色彩的电影,也不得不顺应原始的规律。没有任何人可以在道德规律之外生存,即使是一场虚构的电影。其实,如果说生命不是影片提出的最严肃的思考,那么遵循潜在的道德伦理、自然规律应该是影片在高潮中突如其来的清醒剂。
观众和黛西一样,无法预见未来的残酷。她所担忧的只是自己脸上不再平皙的肌肤,如何配得上日渐年轻的本杰明。然而女儿的降临不得不让本杰明想到未来的遭遇。“当我尿床的时候,当我害怕楼上有什么的时候……”他怎能背离规律:让一个老妇养一个女儿和一个越来越小的丈夫,而女儿又如何能承受得起父亲的逆时变身。
在本杰明开始拥有20岁青年的俊朗的段落里,黛西已然老去。在他们最后重逢时,黛西说:“你当初选择离开是多么的正确,我没有那么坚强。”谁可以在现实的不同寻常中坚守爱情?回归本质,这还是一个流于俗套的爱情模式。但是,电影以魔幻的形式出现,隐蔽了这一常规话题。观众呈现出纠结的心态——到底如何解释如此的困境。即使哲学的理论可以长篇大论地解构如此的爱情,现实却无法让平凡的人成为爱情最忠贞的殉道者。
一个是无以复加的青年人,一个是花容失色的老女人。已经错开的列车无法再次在途中相遇,唯有越开越远。而那一场“途中相遇”的浪漫爱情只有让更多的人相信现实生活永远是童话爱情的符咒,无人可以破解。
影片还有一段,在黛西遭遇车祸时,本杰明坐在椅子上想“若出租车司机没有调错闹铃、若购物的女人没有忘记拿钥匙可以提前出门、若黛西的朋友没有将鞋带系断,黛西不用等她那么几秒……若……”这一切的假如,都可能避免黛西的车祸,使黛西回到本杰明的身边。虽然此段描写只是无足轻重的插曲,但是,无疑说清楚了人生的偶然性和“非此不可”的生命际遇。本杰明的出生、逆向成长、爱情悲剧都是建构在偶然的存在中。我们又何尝不是?
这是魔幻开始的悖论。若本杰明的父母因为种种巧合没有让他生成一个“怪胎”,而是一个正常人,那么,他不用承受那么多本不该承受的重量。倘若假设成立,那电影的故事将平凡得不值一提了。那么造成如此不可挽回的困境究竟要怎样解释、怎么纠缠呢?既然没有谁对谁错,生活的偶然便造就了循环往复的困境,以至于让人循环地纠结。
无奈,本杰明选择了离开,他再一次被抛弃;无奈,观者也默认了他自我抛弃的事实。无论他自我放逐还是被抛弃,这是一个无解的感情纠结。其实很简单,但是不可探寻,又始终有着莫大的疑问。在爱情和生命中,人生的际遇出于不可复制的偶然,又被不可破解的规则束缚。悲剧和虚无不得不充当万般轮回的最终解释。
三、十分钟的浪漫爱情
本杰明的奇事,导演大卫·芬奇用镜头叙述了1小时59分钟。而现实生活中的人的一生相对漫长许多。本杰明融在我们用童话写成的诗句里,每一个字符都灌入了生活和爱情乌托邦的构想。不想看他的出生和成长,更不愿看垂暮的黛西抱着本杰明在摇椅上说“晚安,本杰明”。我们只愿意反复地去品味只有十分钟的浪漫爱情:海滩、日落,年轻的他们在充满木头气息的房子里……尽管生活对浪漫很多时候说了“不”,然而电影可以充当观众感情宣泄的寄托,十分钟已足够。他们在中途相遇,用前前后后的不幸换来一段爱情的童话史诗。这里没有偶然,没有生命的严肃命题,也没有困境和规律的阻碍,这是大卫·芬奇送给平凡人的一杯爱情鸡尾酒。喝完以后,当华丽落幕、灯火冷却,过完十分钟,观众和他们一起坠入地狱。这其实就是抛开魔幻主义始末的简单爱情。
只是,我们太过纠结。十分钟后,就随浪漫的泡沫一起泯灭。恍然,发觉是一出感人的剧,手心都抹了一把泪。之后,又一如既往地流入水流湍急的人群之中,朝夕起伏……观众沉浸在影片结尾的最浪漫的时光里。“我庆幸没有在我年轻时遇见你……那时我太年轻而你太老。”不可留住没有青春的青春,亦不可终止时间。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
关键词:魔幻主义;闹剧;镜头语言
一、不思考严肃的生命
当本杰明·巴顿一生安然停止、一个刚出生的婴孩闭上璀璨湛蓝的眼睛时,观众都知道,这是导演大卫·芬奇安排的一个伟大的假象,好让本杰明的一生通过电影倒叙向观众娓娓道来。本杰明在本应遵循自然规律即愈加衰老的时候,电影却让他从年老的起点走向青年和出生时期。由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演绎的这种逆向的生命过程却是一出悲剧。
“你可以像疯狗那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命运,但是等到了最后一刻,你还是得平静地放手而去。”整部影片的叙事缘由都是围绕这句平凡的台词渐进的。影片里本杰明以满脸皱纹的老头模样出现。他待在养老院,却以成长的而渐行年轻的方式目送着每一个平静的辞世者。他如阿甘一样,没有过多地思考生命。但是,在他迟钝的思维里却清楚地知道人生的每一出戏都是以同样的方式闭幕——死亡。
“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一个玩笑!”(钱钟书语)。有智慧的人必定思考周密,而产生的结果也许是左右为难、无从选择,即原文所说的“矛盾”。一边是“智慧”,一边是“矛盾”,所以钱钟书称其为“人生对人生观开的一个玩笑”。当然,本杰明的人生没有对他的人生观开玩笑,因为他不用面对“矛盾”。
不用那么严肃地声讨生命的过程,更不用对生命的降临较真。无论怎样的起伏,海浪总归于平静。那些关于“存在”的诉求,在影片没有抑扬顿挫的声调里被完全消解。本杰明,用越来越年轻的身体送走他身边安然的人,他是注定拥有着生命悖论的奇异者。可是在他平静的面容里,每一个观众都陷入了他和他身边平凡人的世界里,一场凄凉的悲情氛围之中。因为,无论怎样去纠缠,答案既是简单又是难解。纵使意味深长,却始终迷惑不解。何不淡然,放手而去。
这不是一部消极的影片。它的叙事方式和《阿甘正传》很相像,一个迟钝的主角,一场平凡的叙事过程。在毫无波澜壮阔的画面里,不用有太多哲理的结构框架,生命本就归属于自然。“晚安,本杰明。”最后,黛西也安然睡去。这是他们最后有着记忆而意味深长的道别,也是最后的画面,最后的言语。
死亡如沉睡那般安然,舒放了灵魂的寄托,归于永恒的时空里。无论生命的起始如何本末倒置,都不可回避生命的戛然而止。本杰明的生母因难产而终、第一个教他弹钢琴的老人长睡在壁炉前不起,以及后来的爱人和自己。无论怎样,存在都化为虚无,“不得不平静的放手而去。”这断然隐含着人生最大的无奈,却无论如何都得用真诚的心去接受。
在华丽狂欢的盛宴之后,归于本真的依旧是虚无和寂静。这是导演大卫·芬奇要观众去感知的,并且意味深长。《本杰明·巴顿奇事》,其实,真的不用思考太多严肃的话题。他带着寻找生命真谛的人们,拂去层层尘埃。
二、魔幻的“闹剧”
自然规律间,从未打破过原始的规律。这些都与科技的极致无关。
《本杰明·巴顿奇事》是带有魔幻主义色彩的电影。在悲剧的荒诞中,观众只能跟随悲剧演绎的过程进行到底。这也给观众带来一种另类的体验: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俗世纷争中,偶然进入时空隧道里,体味那或许只能算作彻头彻尾的浪漫悲剧。
电影的开始镜头是一个盲人钟表匠在制作一个逆时旋转的大钟。导演的目的是告知观众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然而,当年老的“婴孩”被遗弃时,观众就开始充当导演的角色,一定要让本杰明越来越年轻、越来越英俊挺拔。从老得备受嫌弃到后来的水手生涯,本杰明都充当着社会的弱势群体的角色。当他得到一笔丰厚的遗产时,他已蜕变得年轻俊秀。这只有发生在电影描述的颠倒生命里,或多或少满足了观众的同情和期待。
黛西在老去,孩子在成长,而本杰明却返老还童,越来越小。两条逆行的列车在短暂的重合停靠之后,本来就要分道扬镳。即便是魔幻色彩的电影,也不得不顺应原始的规律。没有任何人可以在道德规律之外生存,即使是一场虚构的电影。其实,如果说生命不是影片提出的最严肃的思考,那么遵循潜在的道德伦理、自然规律应该是影片在高潮中突如其来的清醒剂。
观众和黛西一样,无法预见未来的残酷。她所担忧的只是自己脸上不再平皙的肌肤,如何配得上日渐年轻的本杰明。然而女儿的降临不得不让本杰明想到未来的遭遇。“当我尿床的时候,当我害怕楼上有什么的时候……”他怎能背离规律:让一个老妇养一个女儿和一个越来越小的丈夫,而女儿又如何能承受得起父亲的逆时变身。
在本杰明开始拥有20岁青年的俊朗的段落里,黛西已然老去。在他们最后重逢时,黛西说:“你当初选择离开是多么的正确,我没有那么坚强。”谁可以在现实的不同寻常中坚守爱情?回归本质,这还是一个流于俗套的爱情模式。但是,电影以魔幻的形式出现,隐蔽了这一常规话题。观众呈现出纠结的心态——到底如何解释如此的困境。即使哲学的理论可以长篇大论地解构如此的爱情,现实却无法让平凡的人成为爱情最忠贞的殉道者。
一个是无以复加的青年人,一个是花容失色的老女人。已经错开的列车无法再次在途中相遇,唯有越开越远。而那一场“途中相遇”的浪漫爱情只有让更多的人相信现实生活永远是童话爱情的符咒,无人可以破解。
影片还有一段,在黛西遭遇车祸时,本杰明坐在椅子上想“若出租车司机没有调错闹铃、若购物的女人没有忘记拿钥匙可以提前出门、若黛西的朋友没有将鞋带系断,黛西不用等她那么几秒……若……”这一切的假如,都可能避免黛西的车祸,使黛西回到本杰明的身边。虽然此段描写只是无足轻重的插曲,但是,无疑说清楚了人生的偶然性和“非此不可”的生命际遇。本杰明的出生、逆向成长、爱情悲剧都是建构在偶然的存在中。我们又何尝不是?
这是魔幻开始的悖论。若本杰明的父母因为种种巧合没有让他生成一个“怪胎”,而是一个正常人,那么,他不用承受那么多本不该承受的重量。倘若假设成立,那电影的故事将平凡得不值一提了。那么造成如此不可挽回的困境究竟要怎样解释、怎么纠缠呢?既然没有谁对谁错,生活的偶然便造就了循环往复的困境,以至于让人循环地纠结。
无奈,本杰明选择了离开,他再一次被抛弃;无奈,观者也默认了他自我抛弃的事实。无论他自我放逐还是被抛弃,这是一个无解的感情纠结。其实很简单,但是不可探寻,又始终有着莫大的疑问。在爱情和生命中,人生的际遇出于不可复制的偶然,又被不可破解的规则束缚。悲剧和虚无不得不充当万般轮回的最终解释。
三、十分钟的浪漫爱情
本杰明的奇事,导演大卫·芬奇用镜头叙述了1小时59分钟。而现实生活中的人的一生相对漫长许多。本杰明融在我们用童话写成的诗句里,每一个字符都灌入了生活和爱情乌托邦的构想。不想看他的出生和成长,更不愿看垂暮的黛西抱着本杰明在摇椅上说“晚安,本杰明”。我们只愿意反复地去品味只有十分钟的浪漫爱情:海滩、日落,年轻的他们在充满木头气息的房子里……尽管生活对浪漫很多时候说了“不”,然而电影可以充当观众感情宣泄的寄托,十分钟已足够。他们在中途相遇,用前前后后的不幸换来一段爱情的童话史诗。这里没有偶然,没有生命的严肃命题,也没有困境和规律的阻碍,这是大卫·芬奇送给平凡人的一杯爱情鸡尾酒。喝完以后,当华丽落幕、灯火冷却,过完十分钟,观众和他们一起坠入地狱。这其实就是抛开魔幻主义始末的简单爱情。
只是,我们太过纠结。十分钟后,就随浪漫的泡沫一起泯灭。恍然,发觉是一出感人的剧,手心都抹了一把泪。之后,又一如既往地流入水流湍急的人群之中,朝夕起伏……观众沉浸在影片结尾的最浪漫的时光里。“我庆幸没有在我年轻时遇见你……那时我太年轻而你太老。”不可留住没有青春的青春,亦不可终止时间。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