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情况下,提到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如何读”自然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从某个方面来讲,“读书”不仅仅是一个教学任务,其实他还是我们语文课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那么,怎样读书呢?很多人(也包括古今中外的一些文学大家)都主张一方面要做到“少”(主要是量上的要求),另一个方面要做到“精”,但如果你让这些人说要精到何种程度(换言之,也就是怎样读才能算作是“精”),似乎他们也都说得模模糊糊。
那到底如何读呢?该如何做才能真正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引读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这一方法的具体做法有哪些呢?
一、立足生活经验,挖掘文本情感
我们要挖掘文本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对其进行深入体会,关键是在备课环节。在这一环节,主要做的就是对文本蕴藏的作者的情感因子进行充分的挖掘。具体该怎样去做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从语言文字入手。这也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要落实好对课文典型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下面,笔者就以初中语文课本中相对较多的写景类文章为例,谈谈如何落实好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对这方面文章的理解,第一点,要让学生做到体会所写景物的内在之美,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考虑好该从何处入手。当然,不要多说,从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进行任务性的分析和解读。第二点,就是考虑如何让学生意会到文章中倾注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比如,教学《紫藤萝瀑布》这一课,笔者先是安排学生朗读。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对课文的主要哲理进行体会。笔者主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自己的所见所闻)理解句子。笔者选取的是“花和人都会遇到……,但是……无止境的”这句话。教学中,笔者着眼于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这主要考虑到的是,每个人经历见闻不一样,对该句的理解也自然不同(体会有深有浅),即有各自的侧重点。
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从文字入手,从课堂具体表现来看,大多学生都能透过文字背后,把握课文的思想所在,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所在。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研读能力
读文章读到何种程度为好,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看读者能否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是的,情感具有可感染性,课堂上,我们不但要让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我们还要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这里,笔者以教学《在山的那边》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这里笔者主要是创设情境(主要是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研讨。何为研讨?笔者认为首要的是能发现问题(从文章中句子、词语而来),进而提出问题(有探究之价值的)。到底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疑难之处的就是,有深层的含义或奥妙的也是。为做到让学生能提出一些好问题,笔者的做法是讓学生在课本疑难处打上“问号”(最好用铅笔)。之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做补充。教师补充的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并进而明确选取哪些问题。对于选取的问题,笔者又引导学生进行归类:一类是“是什么”问题;一类是“为什么”问题;一类是“改用”问题。前两类问题的处理,主要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看法,理解冲突较大的问题,放在全班来进行。对于第三类问题,主要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迁移能力。
所以说,教学中,如果我们重视给学生创设情境,就能很容易地让学生不知不觉间走进文本,感受文章的妙处,进而与作者进行心灵层级的对话,为学生的情感引读打下基调。
三、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朗读的主要特点是能将无声的语言有声化。通过朗读,可以很好地将学生引入到课文中来,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教学《童趣》一课,笔者给自己的一个任务是一定要让学生做到当堂成诵。为做到这一点,笔者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预习时,提出要求。具体要求是:诵读课文,至少读3遍;领会课文大意;指导诵读方法。这里主要是引导学生划分停顿。具体做法是:选取个别句子示例;引导学生比较,弄明白现在的读法与以前的有何不同。这样做的好处是帮助学生理清句意的层次,因为,只有层次清晰了,才能容易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師本人做示范背诵。这样做,一则让学生明白该怎样做;二则提醒学生平时学习中要多加以使用。
以上的教学设计,很明显的一点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诵读习惯。
当然,提高“引读法”的实际效果,见仁见智。这里,笔者要强调的是,无论怎样做,都需要我们的引导具有针对性,还要有计划性。当然,还需要我们渐进式的引导,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三堡中心中学(221112)
那到底如何读呢?该如何做才能真正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引读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这一方法的具体做法有哪些呢?
一、立足生活经验,挖掘文本情感
我们要挖掘文本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对其进行深入体会,关键是在备课环节。在这一环节,主要做的就是对文本蕴藏的作者的情感因子进行充分的挖掘。具体该怎样去做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从语言文字入手。这也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要落实好对课文典型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下面,笔者就以初中语文课本中相对较多的写景类文章为例,谈谈如何落实好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对这方面文章的理解,第一点,要让学生做到体会所写景物的内在之美,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考虑好该从何处入手。当然,不要多说,从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进行任务性的分析和解读。第二点,就是考虑如何让学生意会到文章中倾注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比如,教学《紫藤萝瀑布》这一课,笔者先是安排学生朗读。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对课文的主要哲理进行体会。笔者主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自己的所见所闻)理解句子。笔者选取的是“花和人都会遇到……,但是……无止境的”这句话。教学中,笔者着眼于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这主要考虑到的是,每个人经历见闻不一样,对该句的理解也自然不同(体会有深有浅),即有各自的侧重点。
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从文字入手,从课堂具体表现来看,大多学生都能透过文字背后,把握课文的思想所在,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所在。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研读能力
读文章读到何种程度为好,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看读者能否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是的,情感具有可感染性,课堂上,我们不但要让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我们还要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这里,笔者以教学《在山的那边》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这里笔者主要是创设情境(主要是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研讨。何为研讨?笔者认为首要的是能发现问题(从文章中句子、词语而来),进而提出问题(有探究之价值的)。到底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疑难之处的就是,有深层的含义或奥妙的也是。为做到让学生能提出一些好问题,笔者的做法是讓学生在课本疑难处打上“问号”(最好用铅笔)。之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做补充。教师补充的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并进而明确选取哪些问题。对于选取的问题,笔者又引导学生进行归类:一类是“是什么”问题;一类是“为什么”问题;一类是“改用”问题。前两类问题的处理,主要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看法,理解冲突较大的问题,放在全班来进行。对于第三类问题,主要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迁移能力。
所以说,教学中,如果我们重视给学生创设情境,就能很容易地让学生不知不觉间走进文本,感受文章的妙处,进而与作者进行心灵层级的对话,为学生的情感引读打下基调。
三、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朗读的主要特点是能将无声的语言有声化。通过朗读,可以很好地将学生引入到课文中来,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教学《童趣》一课,笔者给自己的一个任务是一定要让学生做到当堂成诵。为做到这一点,笔者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预习时,提出要求。具体要求是:诵读课文,至少读3遍;领会课文大意;指导诵读方法。这里主要是引导学生划分停顿。具体做法是:选取个别句子示例;引导学生比较,弄明白现在的读法与以前的有何不同。这样做的好处是帮助学生理清句意的层次,因为,只有层次清晰了,才能容易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師本人做示范背诵。这样做,一则让学生明白该怎样做;二则提醒学生平时学习中要多加以使用。
以上的教学设计,很明显的一点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诵读习惯。
当然,提高“引读法”的实际效果,见仁见智。这里,笔者要强调的是,无论怎样做,都需要我们的引导具有针对性,还要有计划性。当然,还需要我们渐进式的引导,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三堡中心中学(2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