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天人合一”思想对生态伦理观的影响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oc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
  【摘要】: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哲学范畴以及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蕴含着道德价值层面上的含义,内涵深刻丰富。本文通过浅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天人合一”思想对其生态伦理观的影响,大力倡导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和谐统一。全文从仁爱万物、取之有时、索之有度、用之有节四方面入手,论述了朱熹“天人合一”思想所包含的生态伦理观。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朱熹
  朱熹儒学集大成者。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认为客观的“理”即“天理”为宇宙本体,是世间万物的本源和人伦道德之根,他的生态伦理观是对“理”的认识和遵循。朱熹“天人合一”思想主张“格物穷理”从而使内心与天理的统一。朱熹提倡自然与人和谐相处,追求人对自然的终极关怀,以求更高的道德与精神层次,他提出的许多生态伦理观与现代社会生态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相契合,因此我们应继承、坚持朱熹“天人合一”思想中生态伦理观的观点。
  一、“仁爱万物”的生态道德观
  朱熹“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仁爱万物的伦理情怀,认为人与万物是息息相通、相互和谐的,将“仁爱”的伦理情怀灌注于世间万物,用“仁爱”把人与万物贯通为一体。从而让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互相依存的重要性,使“仁爱万物”扩展到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中去。在“仁爱万物”观念的倡导下,人们与自然万物相处的关系上就会有一种道德意识,热爱与保护自然万物,同时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也时刻感受到自然的“仁爱”这正是朱熹“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内容。
  朱熹提倡“仁者,心之德爱之理”。在《朱子语类》中记载:“爱是恻隐,恻隐是情,其理则谓之仁。心之德,德又只是爱。谓之心之德,却是爱之本柄。人之所以为人,其理则天地之理,其气则天地之气。理无迹,不可见,故于气观之。要识仁之意思,是一个浑然温和之气,其气则天地阳春之气,其理则天地生物之心。”他认为“仁爱”是心的德性,是一种恻隐感通的情感,更是一种道德伦理规范的力量,从根本上把爱人与爱物统一起来。朱熹在《仁说》中还曾提到:“此心何心也?在天地则块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暖爱人利物之心。”都体现了“仁爱万物”的生态伦理观。朱熹提出的这种仁爱自然万物的情怀,对引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体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二、“取之有时”的生态自然观
  朱熹“天人合一”思想所蕴含的生态伦理观阐释了自然万物间的相互关联以及本身所具有的规律。顺应自然万物的自然本性,就要“取之有时”,既把人类伦理道德延向了自然万物,又强调了人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自然客观规律。
  《朱子语类》中记载:“问: ‘所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知当如何格?曰:‘此推而言之,虽草木亦有理存焉。一草一木,岂不可以格。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由此可以看出,朱熹“格物穷理”,既是指其依照时节变化而发育、生长的自然生态发展规律,也是指道德伦理规范,两者往往是合二为一的。朱熹“天人合一”思想,一切道德准则都归于天命,他在《大学或问》中提到:“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因此,朱熹对“所以然之故”强调的是要人去了解事物的本质与自然发展规律的认识意义; “所当然之则”主要强调的是道德准则和礼节规范,认为人们应当从认识一切自然万物的根源“天命”来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
  朱熹“取之有时”的观点,要求人们的在实践活动中要遵循自然万物生长繁育的规律变化。例如,在万物复苏的春夏季节,禁止人们砍树伐木、破坏鸟兽的巢穴、下水捕捞水生物等有害于自然生长的行为,从而保持生态和谐。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力量最终还是取决于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人从自然界获取自然资源时,只能改变自然界事物的具体形态,而不能改变自然规律本身。人类受赐于自然,也受制于自然。
  三、“索之有度”的生态平衡观
  朱熹也阐释了“适度”之道,“过度”和“过分”都超出了应有的限度,只有掌握好恰当的尺度,才能达到平衡。朱熹将“适度”原则应用到了生态伦理的领域,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的,因此人们不能毫无顾忌的无限制索取。朱熹“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对现代人的启示是要节约有度,不肆意消耗自然资源,也要顾及后代的生存发展。
  要做到索之有度,人们应该有节制的利用資源,而不应随心所欲地取用自然资源。朱熹“天人合一”思想中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生态伦理的实践观点。他以维护生物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极力反对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无节制索取。将遵循自然规律作为首要的准则,倡导一种对自然资源要有节制索取的态度,从而使自然界达到生态平衡。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使自然处于“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和谐状态,真正保持“生物链”的平衡,达到所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朱熹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珍惜万物,反对贪欲,以免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葬送在人们的贪婪之下。
  朱熹“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中“索之以度”的思想引发了人们去思考可持续发展中当代人与后代人对自然资源的享有权。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以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代价,也不能剥夺后代人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均等权利。要吸取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中可资借鉴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规范人们的无节制行为,让自然资源以应有的权利继续在地球上生长繁衍,以求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四、“用之有節”的生态保护观
  朱熹主张爱物节用,反对奢侈浪费,物尽其用的对待自然,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人类在开发和利用大自然时要用之有节,而不是无休止的去掠夺和占有自然资源,满足人的物质欲望。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应在资源的利用中贯彻“用之有节”这一原则。他提出的“物,谓禽兽草木。爱,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生态道德观念,体现在了实际行动中。爱物,就要对物“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而不是无休止的去掠夺和占有自然资源,。
  朱熹“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较的早提出了生态道德规范“用之有节”的原则,也根据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制定了相关的措施来保护生态资源。正是由于他在行为规范上给人以最实际的指导,所以他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受到普遍关注。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道德规范的约束来促进生态道德素养的提高,进一步增强生态保护的自觉性。因此,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尊重自然,物尽其用,肩负起对自然的道德责任,管控人们的行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结语
  朱熹“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以其博大的智慧在现代社会释放出了最耀眼的光辉。他“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从“仁爱万物”—— “取之有时”—— “索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过程,是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他强调尊重自然万物、保护万物生命,并将人类传统伦理道德延伸到生态环境道德中去,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从而丰富了“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
其他文献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在整个社会自然界当中也得到了一定的进步,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也逐渐融入到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意识,而人类也意识到将环境艺术设计应用到生态文明观念当中去,并且进行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引导实现,以促进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发展以及环境艺术设计之间的相互和谐关系,本文讲述了生态文明的观念以及环境艺术设计等方面的发展方向
期刊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200)  【摘要】:生态包装设计包括自然生态的图形美、仿生美、材质美和技术美。生态包装设计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体现的创造力。通过生态包装设计向人们传达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的生态理念是我们设计师的社会职责。  【关键词】:自然;生态美;包装设计  一、生态美  生态美是生态与美的结合,是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生态美有利于改
期刊
【摘要】:文献中关于“妆銮”和“三维激光扫描”修复佛像的研究很少。本文主要针对大足石刻圆觉洞菩萨像数字三维修复重建及重妆的色彩风格进行深入研究。此次研究基于2006年安岳石窟保护研究项目中德两国科技合作计划——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数码摄影技术修复佛像的技术上再利用时下新数字化三维建模软件MAYA,3DMAX技术对大足石刻北山圆觉洞佛像及菩萨进行虚拟修复重建。并依据前期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综
期刊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摘要】:现代装置艺术是艺术家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运用艺术的手法对特定材料信息进行改造,来传达一定的精神主题;展示设计是设计师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内,运用综合的设计手法对一定的产品进行组织策划,用来传递一定的信息。在二者之间拥有一定的交集点,那就是传递某种信息让公众接受、关注和思考。因此,装置艺术为现代展示设计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艺术表达方式,而现代展示
期刊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 276800)  【摘要】:日本logo设计的发展及形成与这个国家的历史息息相关。企业品牌历史悠久,因此大多数日本品牌的logo设计都几乎保留了它最原始的特点。日本logo设计的发展模式还基于把从外来学习的东西与本土文化结合起来,变成只属于日本的设计风格。其设计的特点就是双轨并行体制。因此,从二战以后,日本的在设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且越走越成功。到80年代就已经成为了
期刊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 276800)  【摘要】:阿尔贝托·贾科梅蒂,一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家,作为西方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贾科梅蒂创作了一系列不朽的青铜雕像,直到贾科梅蒂逝世五十年后的今天,他的艺术风格依然影响着很多中西方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从走上艺术之路,是归属于一个流派还是驾驭自身的强烈力量,贾科梅蒂的付出使他成为了生命本质的探访者。艺术作品带给人的冲击本身就是很直白,贾科梅蒂的创作所表现的
期刊
(西南民族大学音乐与舞蹈学,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音乐文化世界上发展较早。从远古社会开始直至今日,中国音乐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乐舞时代、歌舞伎乐时代、民间音乐时代、专业音乐创作时代这四个阶段。在不断的进化和发展中,产生多种形态的民族器乐合奏形式,极具历史代表性和地域代表性。  【关键词】:器乐合奏;形态;文化  一、乐舞时代的器乐合奏  乐舞时代的音
期刊
(南华大学,湖南 衡阳 421000)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国在教育、军事、经济、政治、文学等多个领域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极大地促进了这些领域的进步和快速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学相比,人们对于英美文学的了解相对较少,虽然一些人也喜欢阅读英美文学名著,对于英美文学真正的认识非常有限,没有真正理解英美文学的内涵和文化底蕴,并且很多人学习英美文学多以实用性为目标,对于英美文学的精神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深入
期刊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 276800)  【摘要】: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社会中,语言、文字、符号、图形等成为人们互相交流与沟通的载体。标志作为一种富含着特殊意义的符号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与单纯的图形截然不同,标志设计由文字和图形组成,图形是标志构成的主要因素,各种文字图形的创意设计构成了标志,从而表达出不同的意义。  【关键词】:人类文明;标志设计;图形;文字  标志设计的过
期刊
(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  同是地处北欧的丹麦和瑞典,同时在用他们的设计表达一种朴实的幸福感。丹麦和瑞典的家具设计享誉全球。北欧设计师擅长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平衡。正如瑞典国立艺术设计大学校长说的“当今社会需要手工艺,因为手工艺将人类带回人类的本质。”工业革命以后,设计的传统手工艺作坊转变为满足大所熟人机械化大生产,注重功能,结构的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现代主义设计比如包豪斯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