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如何尽展学生风采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ling1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我市实施有效教学管理年,全市上下推行“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这是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独霸讲堂的局面,改变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以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其自主学习,这才是教学的宗旨。因此,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自学质疑,凸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的课前预习是自学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预习任务。例如:要求学生按“读、查、思、摘”几方面去完成课前自学任务。“读”要求学生课前读课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像朗读、默读、精读和部分重点段落的熟读成诵。“查”要求学生使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了解作者情况及课文写作背景等。“思”要求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如了解课文大意,从课文的表现手法、主题等方面去分析,并对疑难之处留下记号,有待课堂上老师与同学的互动探究。“摘”是学生摘抄文中精美语句或语段,积累语言资料。如教学《安恩与奶牛》时,学生按照“读、查、思、摘”四方面自主预习课文,把预习成果写在专用本子上,并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至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从实际教学来看,课堂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自学质疑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有力体现。
  二、交流展示,更显学生的主体风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精彩的课堂源于学生充分的课前准备。如:我在教学《伟人细胞》一文时,课前布置学生写出自己的理想,并指出为实现理想,应该怎样去奋斗。学生一旦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的交流才精彩纷呈。课上,学生各个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学生的演讲自然引出新课的学习,真是水到渠成。其实教师对于学生的发言,不管漂亮与否,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交流方式可以多样化:有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班级交流,教师尽量为学生的交流展示搭建平台,要找出其中的“亮点”进行肯定,使学生乐于交流。还要引导学生把收集到的抽象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鲜活,浅显易懂,给其他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学生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更加热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故交流展示,更显学生的主体风采。
  三、互动探究,彰显学生的个性特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活跃、亢奋状态,他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个性化的语言得到展示。如在教学《往事依依》时,当老师说:“在作者所介绍的这些往事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与‘读书’有关,到底读书有什么好处呢?”这时候,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有同学说:“从作者自身受到启发: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话音刚落,有同学马上有了新的体验“我从读过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从保尔身上学会了坚强、坚定了信念;从《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中我懂得了做人应该具有正直、勇敢、真诚的优秀品质。”这是多深的体验啊!我想,如果没有学生互动,就不会有如此深刻、如此多元的感悟。
  精彩的学生互动展示了双方思维“碰撞”的过程,在“碰撞”中闪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奇妙而有美好的想法,在“碰撞”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与倾诉,感悟和思考,理解和体验。在“互动”中,学生的思维在逐渐深刻;在“互动”中,学生的情感在升华;在“互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也是在“互动”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四、迁移应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迁移应用这一环节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和尽可能独创的见解、想法和思路。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迁移能力的训练以其开发学生发展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独特功能而显得更为重要。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抓住教材中蕴含的语言规律,精心设计迁移训练,让学生运用课文的精彩词句,精妙的句法、章法,精巧的立意、构思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以求达到开发学生创新思维之目的。如:学完《孔乙己》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为题,给这篇课文编写续集。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不同的结局。
  总之,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尤其在推广本市“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中,要领会其精神实质,改变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以生为本,解放课堂、解放学生,释放学生全部能量,贵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港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深入地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尝试表达,乐于写作。  一、引导生活体验,拓展写作空间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及体验都是迥异的,提倡生活写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释放自己真实情感,培养学生“说真话,表真情”的习惯。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学习的难题,因为现代社会进程日新月异,学生远离了那个时代,也没有了当时的语言环境,读古文往往会觉得抽象、枯燥、乏味,简直就像和外星人对话。然而,不管时代怎样变化,人类的感情是永恒的。一篇好文章的诞生,总是作者动情,作品煽情,读者入情的结合体。大师的笔下,不但一草一木皆有情,即使随手记一则闲事,也必有“情趣”,阐述一个道理,也必合“情理”。如果我们以“情”为切入口,引领学生去遨游
【内容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创新的“瓶颈”,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是突破制约农村教育呈现“瓶颈”的有效手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依托学校现有的电教设备,以作文教学为例,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下的作文教学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作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习作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关于习作要求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内容摘要】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回归生活的教育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现实学校教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与心灵的唤醒;新课程改革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从教育向生活回归的启示出发,把生活、教育与课程三者结合在一起,努力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深化。本文试图通过对一堂思想品德课案例的解读,引发政治教师的思考:我们应该从现实生活入手,开放课堂、放开学生,让学生每节课都能享受
今年三月份我们在浙江金华进行了高二语文新教材培训,有幸听到了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国均教授的《外国小说欣赏》课程的再开发的讲座,我受益匪浅,但王教授讲到小说的主题部分认为(大意):对小说主题的分析应该充分利用写作的背景,探求作者的原意,然后分析得出小说的主题,任何离开背景的主题分析都是胡说八道,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人观点更是。笔者有一点不敢苟同,作为读者在对作品主题进行分析概括时,很难概括出人人都认同
高中课改,文言文教学应有怎样的地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得清楚:“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可见,文言文教学在语文课程中依然十分重要,一般来说,由于高考还考文言文,大家对文言文重视的程度不会削弱,但要做到“增强”“意识”、“体会”“精神”、“形成”“底蕴”,就得深入探讨文言文教学方式应如何变革才
杨宝森(1909—1958年),20世纪著名的京剧老生演员,“杨派”艺术的创始人。20世纪30年代末,杨宝森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并称为“四大须生”。“杨派”是当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京剧流派之一,形成了“十生九杨”的生行格局。  2009年,国家大剧院推出了纪念杨宝森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今年,国家大剧院又隆重推出纪念京剧大师杨宝森110周年诞辰系列演出活动。在4月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
古人云:“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的确,读平铺直叙的作品,就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毫无情致;而读跌宕起伏的作品,就如同品尝醇香的美酒,妙不可言。  《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写的一篇主张尊重个性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异国的悲剧性故事,揭露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对青少年的扼杀。作者用什么方法使一篇短小故事深刻展示了——“人性”被扼杀,这个沉重的話题呢?我以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摇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把握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景、情、理三者融合的写作特点。  方法与过程:诵读、启发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理解作者纵情山水的情感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PPT.1演示课题、作者)  “人生
2月5日20时,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动机点火工作,顺利完成地火转移段第四次轨道中途修正,以确保按计划实施火星捕获。截至目前,天问一号已在轨飞行约197天,距离地球约1.84亿公里,距离火星约110万公里,飞行里程约4.65亿公里,探测器各系统状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