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我市实施有效教学管理年,全市上下推行“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这是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独霸讲堂的局面,改变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以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其自主学习,这才是教学的宗旨。因此,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自学质疑,凸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的课前预习是自学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预习任务。例如:要求学生按“读、查、思、摘”几方面去完成课前自学任务。“读”要求学生课前读课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像朗读、默读、精读和部分重点段落的熟读成诵。“查”要求学生使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了解作者情况及课文写作背景等。“思”要求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如了解课文大意,从课文的表现手法、主题等方面去分析,并对疑难之处留下记号,有待课堂上老师与同学的互动探究。“摘”是学生摘抄文中精美语句或语段,积累语言资料。如教学《安恩与奶牛》时,学生按照“读、查、思、摘”四方面自主预习课文,把预习成果写在专用本子上,并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至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从实际教学来看,课堂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自学质疑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有力体现。
二、交流展示,更显学生的主体风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精彩的课堂源于学生充分的课前准备。如:我在教学《伟人细胞》一文时,课前布置学生写出自己的理想,并指出为实现理想,应该怎样去奋斗。学生一旦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的交流才精彩纷呈。课上,学生各个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学生的演讲自然引出新课的学习,真是水到渠成。其实教师对于学生的发言,不管漂亮与否,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交流方式可以多样化:有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班级交流,教师尽量为学生的交流展示搭建平台,要找出其中的“亮点”进行肯定,使学生乐于交流。还要引导学生把收集到的抽象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鲜活,浅显易懂,给其他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学生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更加热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故交流展示,更显学生的主体风采。
三、互动探究,彰显学生的个性特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活跃、亢奋状态,他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个性化的语言得到展示。如在教学《往事依依》时,当老师说:“在作者所介绍的这些往事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与‘读书’有关,到底读书有什么好处呢?”这时候,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有同学说:“从作者自身受到启发: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话音刚落,有同学马上有了新的体验“我从读过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从保尔身上学会了坚强、坚定了信念;从《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中我懂得了做人应该具有正直、勇敢、真诚的优秀品质。”这是多深的体验啊!我想,如果没有学生互动,就不会有如此深刻、如此多元的感悟。
精彩的学生互动展示了双方思维“碰撞”的过程,在“碰撞”中闪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奇妙而有美好的想法,在“碰撞”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与倾诉,感悟和思考,理解和体验。在“互动”中,学生的思维在逐渐深刻;在“互动”中,学生的情感在升华;在“互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也是在“互动”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四、迁移应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迁移应用这一环节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和尽可能独创的见解、想法和思路。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迁移能力的训练以其开发学生发展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独特功能而显得更为重要。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抓住教材中蕴含的语言规律,精心设计迁移训练,让学生运用课文的精彩词句,精妙的句法、章法,精巧的立意、构思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以求达到开发学生创新思维之目的。如:学完《孔乙己》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为题,给这篇课文编写续集。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不同的结局。
总之,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尤其在推广本市“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中,要领会其精神实质,改变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以生为本,解放课堂、解放学生,释放学生全部能量,贵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港中学)
一、自学质疑,凸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的课前预习是自学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预习任务。例如:要求学生按“读、查、思、摘”几方面去完成课前自学任务。“读”要求学生课前读课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像朗读、默读、精读和部分重点段落的熟读成诵。“查”要求学生使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了解作者情况及课文写作背景等。“思”要求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如了解课文大意,从课文的表现手法、主题等方面去分析,并对疑难之处留下记号,有待课堂上老师与同学的互动探究。“摘”是学生摘抄文中精美语句或语段,积累语言资料。如教学《安恩与奶牛》时,学生按照“读、查、思、摘”四方面自主预习课文,把预习成果写在专用本子上,并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至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从实际教学来看,课堂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自学质疑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有力体现。
二、交流展示,更显学生的主体风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精彩的课堂源于学生充分的课前准备。如:我在教学《伟人细胞》一文时,课前布置学生写出自己的理想,并指出为实现理想,应该怎样去奋斗。学生一旦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的交流才精彩纷呈。课上,学生各个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学生的演讲自然引出新课的学习,真是水到渠成。其实教师对于学生的发言,不管漂亮与否,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交流方式可以多样化:有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班级交流,教师尽量为学生的交流展示搭建平台,要找出其中的“亮点”进行肯定,使学生乐于交流。还要引导学生把收集到的抽象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鲜活,浅显易懂,给其他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学生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更加热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故交流展示,更显学生的主体风采。
三、互动探究,彰显学生的个性特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活跃、亢奋状态,他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个性化的语言得到展示。如在教学《往事依依》时,当老师说:“在作者所介绍的这些往事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与‘读书’有关,到底读书有什么好处呢?”这时候,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有同学说:“从作者自身受到启发: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话音刚落,有同学马上有了新的体验“我从读过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从保尔身上学会了坚强、坚定了信念;从《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中我懂得了做人应该具有正直、勇敢、真诚的优秀品质。”这是多深的体验啊!我想,如果没有学生互动,就不会有如此深刻、如此多元的感悟。
精彩的学生互动展示了双方思维“碰撞”的过程,在“碰撞”中闪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奇妙而有美好的想法,在“碰撞”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与倾诉,感悟和思考,理解和体验。在“互动”中,学生的思维在逐渐深刻;在“互动”中,学生的情感在升华;在“互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也是在“互动”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四、迁移应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迁移应用这一环节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和尽可能独创的见解、想法和思路。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迁移能力的训练以其开发学生发展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独特功能而显得更为重要。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抓住教材中蕴含的语言规律,精心设计迁移训练,让学生运用课文的精彩词句,精妙的句法、章法,精巧的立意、构思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以求达到开发学生创新思维之目的。如:学完《孔乙己》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为题,给这篇课文编写续集。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不同的结局。
总之,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尤其在推广本市“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中,要领会其精神实质,改变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以生为本,解放课堂、解放学生,释放学生全部能量,贵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