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的心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语文姹紫嫣红、春意盎然,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引领着孩子步入“园林”,让孩子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那么,怎样使一堂语文课和谐高效呢?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学生通过阅读对它进行具体化,以学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补文本的“空白”,从而使文本的不确定性得以消除。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一旦和学生发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它就不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学生在感悟、阐释后形成的情感与形象。这种情感与形象,很难判断哪是文本本身,哪是读者的再创造,这两者已经水乳交融,难分彼此了。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就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大工夫。如教学《荷花》,齐读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看过荷花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千姿百态……)学生答后,我趁势用课件播放出生机勃勃的一池白荷花。动听的音乐、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二、参与合作,品尝学习乐趣
学会合作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主题之一。实施新课标后的课堂,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合作、讨论,形成学生读、学生说、学生议、学生写的教学新局面,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落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只是学生的同行者、领路人,引导学生去体验、参与、品尝探索的乐趣,去感受与人交流的乐趣。
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参与合作的机会,精心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争辩,变单向的交流为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如在教学《水上飞机》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找学习伙伴,组成学习小小组,分角色朗读,教师指导、参与,再让学生轮读、评读,评选擂主,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这种和谐、融洽、愉悦、活泼的教学氛围中,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也深深体验到了参与其中的乐趣。
三、媒体应用,感受现代化课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高科技已经以全新的速度迅速地渗透到教育领域,语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成了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我们利用多媒体,将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千姿百态的四时风光,如临其境地聆听大自然的各种声响;使纯语言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使抽象的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为具体的、动态的画面,从而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学生的直观感觉……这样给语文课堂平添了无穷的趣味,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除了运用配乐朗诵外,我还搜集了不少的图片画面以及一些有关南沙的录像短片,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南沙丰富的物产、迷人的风光。动静结合,声像俱佳,学生个个学得兴趣盎然。
四、动笔绘画,走进语文的阅读世界
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他们容易感受具体形象的事物,喜爱图文并茂的课文。图画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绘画是情趣教学的特色之一。例如《庐山的云雾》一课,让学生动笔画一画“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人海”等,这些看似简易的画面都能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强化感知,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美,发展思维想象能力,使语文学习不再感到枯燥。以画促读,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更充满个性化!
五、拓展延伸,点燃求知的火花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就是强调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学生一旦有了兴趣,所产生的学习的动力则是无穷的。《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拉萨是陌生的、遥远的,拉萨的天空在头脑中的印象是模糊的,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查看中国版图,了解拉萨的地理位置,然后对拉萨的别名——“日光城”作了知识拓展,使学生对拉萨充满了憧憬,阅读的兴趣被激发,为下一环节精读感悟课文做好了铺垫。在教学结束之际,我又进一步拓展延伸:“湛蓝的天空是拉萨这块圣地的窗帘。课后,请同学们掀开这窗帘,走进西藏,走进拉萨,走进布达拉宫。”此时的学生对拉萨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因为有了兴趣。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搜集拉萨的图片和资料中去,使课堂学到的在课外不断得到补充与印证。这些课外的作业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让语文的课堂内外同样充满活力!
总而言之,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的课堂,是现实与理想逐渐逼近的课堂。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学生通过阅读对它进行具体化,以学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补文本的“空白”,从而使文本的不确定性得以消除。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一旦和学生发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它就不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学生在感悟、阐释后形成的情感与形象。这种情感与形象,很难判断哪是文本本身,哪是读者的再创造,这两者已经水乳交融,难分彼此了。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就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大工夫。如教学《荷花》,齐读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看过荷花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千姿百态……)学生答后,我趁势用课件播放出生机勃勃的一池白荷花。动听的音乐、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二、参与合作,品尝学习乐趣
学会合作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主题之一。实施新课标后的课堂,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合作、讨论,形成学生读、学生说、学生议、学生写的教学新局面,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落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只是学生的同行者、领路人,引导学生去体验、参与、品尝探索的乐趣,去感受与人交流的乐趣。
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参与合作的机会,精心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争辩,变单向的交流为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如在教学《水上飞机》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找学习伙伴,组成学习小小组,分角色朗读,教师指导、参与,再让学生轮读、评读,评选擂主,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这种和谐、融洽、愉悦、活泼的教学氛围中,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也深深体验到了参与其中的乐趣。
三、媒体应用,感受现代化课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高科技已经以全新的速度迅速地渗透到教育领域,语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成了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我们利用多媒体,将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千姿百态的四时风光,如临其境地聆听大自然的各种声响;使纯语言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使抽象的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为具体的、动态的画面,从而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学生的直观感觉……这样给语文课堂平添了无穷的趣味,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除了运用配乐朗诵外,我还搜集了不少的图片画面以及一些有关南沙的录像短片,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南沙丰富的物产、迷人的风光。动静结合,声像俱佳,学生个个学得兴趣盎然。
四、动笔绘画,走进语文的阅读世界
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他们容易感受具体形象的事物,喜爱图文并茂的课文。图画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绘画是情趣教学的特色之一。例如《庐山的云雾》一课,让学生动笔画一画“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人海”等,这些看似简易的画面都能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强化感知,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美,发展思维想象能力,使语文学习不再感到枯燥。以画促读,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更充满个性化!
五、拓展延伸,点燃求知的火花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就是强调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学生一旦有了兴趣,所产生的学习的动力则是无穷的。《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拉萨是陌生的、遥远的,拉萨的天空在头脑中的印象是模糊的,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查看中国版图,了解拉萨的地理位置,然后对拉萨的别名——“日光城”作了知识拓展,使学生对拉萨充满了憧憬,阅读的兴趣被激发,为下一环节精读感悟课文做好了铺垫。在教学结束之际,我又进一步拓展延伸:“湛蓝的天空是拉萨这块圣地的窗帘。课后,请同学们掀开这窗帘,走进西藏,走进拉萨,走进布达拉宫。”此时的学生对拉萨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因为有了兴趣。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搜集拉萨的图片和资料中去,使课堂学到的在课外不断得到补充与印证。这些课外的作业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让语文的课堂内外同样充满活力!
总而言之,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的课堂,是现实与理想逐渐逼近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