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的工作是长期而艰巨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在整个教育目的中,“德”的目标处于首要地位。教育部早在《2005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继续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然而如何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价值观多元时代,如何才能务实,有效地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这对我们新时代每一位德育工作者、每一位班主任、乃至每一位教师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经历,作出如下体会。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世界观尚未成熟,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加以启发和正确的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每学期开学,我都要在第一周上好一堂班会课,以“人为什么活着”为主题,以讨论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为了使全体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课堂上让其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择其要点阐释,让学生明白人活着为自己是自私的表现,因为人活着都是相互依赖的,个人是根本不能独立生存的,人活着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着,要想着他人,想到家庭,想到社会,要有爱心,要以小家见大家,要以个人想集体,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其次,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学习领袖、名人,从他们的生活作风,工作态度及业绩中去了解他们的人生观,学习他们的工作精神,从而培养教育学生养成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人生观。
二、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培养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在个体心理行为上的表现,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现代唯物主义心理学认为,品德包含四种心理成分,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自发形成,它是在社会舆论的熏陶下,在家庭影响与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下逐步形成的。因此,我在教育教学中总是通过一定的有效的方式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进行教育引导演,我的德育理念是:“无德育无教育,无情感无管理”,教学中,首先要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从而,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然后,培养其坚定不移的道德意志,最后才训练并内化其道德行为。在中学生思想品德培养过程中,知、情、义、行四个方面的培养要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因为四者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其中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的指导、道德情感的推动和道德意志的调节下,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的;道德行为反过来又可巩固发展道德认识、加深丰富道德情感,促进道德意志的锻炼。可以认为,品德在其形成过程中,知、情、意、行具有均衡性和一致性,它们必须协调同步发展才有利于整体品德的形成,如果某一种心理成分发展滞后,必将影响整体品德形成。因此,我们每一位德育工作者、每一位班主任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必须遵循品德教育的规律。
三、 加大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关心自己国家的命运,有小家才有大家,有大家才有国家,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在教育教学中一直狠抓爱国主义教育。每期我都很重视教学中的历史课和每年的“国庆”、“12.9”、“禁毒日”,历史课上我常念我国的近代史,有句话是这样讲的:“学习近代史决不忘国耻”,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悲惨的耻辱的历史,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疯狂屠杀中国人民,大肆掠夺中国人们的财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灾难,中国人受欺侮、任摆布、国破家亡,提起“禁毒”,就联想到虎门销烟,林则徐的伟大壮举。之所以有这样就是满清政府的无能,国家经济不发达,军事设施落后,一句话:“人穷受人欺”。通过学习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热爱伟大的祖国,立志长大报效祖国,才能让国家更加昌盛,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抓住“国庆”、“12.9”的庆典和纪念活动,每年“国庆”、“12.9”节日到来之时,我们都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近几年,我们均开展了“国庆”征文、歌唱祖国,利用板报、竞赛、歌咏会等形式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丰富了学生文化生活,渲染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氛围,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了艺术熏陶,思想上得到了引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用行为约束学生,恰当运用表扬与批评
教育教学中要注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学习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日常行为逐条对照,严格按行为规范约束自己。通过近年来的学习和要求,学生们都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做,不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学生们的语言文明了,相互间更加友好了,班级里好人好事明显增多了,不良风气已基本杜绝了,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文明风气,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每一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成绩,也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在恰当之时综合运用表扬与批评,抓住时机对有成绩的同学给予及时表扬,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一个人一旦有了毛病或犯了错误,老师应及时指出,让其对自己所做的事予以反思对别人的危害,以保明天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我们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道”,就强调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的重要性。
综合上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不仅十分重要,还要常抓不懈,要讲究方法,灵活多样,更要坚持以素质教育为重心,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德育工作者、班主任,一定要身体力行,真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用爱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学生做好奠基石。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世界观尚未成熟,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加以启发和正确的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每学期开学,我都要在第一周上好一堂班会课,以“人为什么活着”为主题,以讨论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为了使全体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课堂上让其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择其要点阐释,让学生明白人活着为自己是自私的表现,因为人活着都是相互依赖的,个人是根本不能独立生存的,人活着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着,要想着他人,想到家庭,想到社会,要有爱心,要以小家见大家,要以个人想集体,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其次,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学习领袖、名人,从他们的生活作风,工作态度及业绩中去了解他们的人生观,学习他们的工作精神,从而培养教育学生养成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人生观。
二、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培养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在个体心理行为上的表现,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现代唯物主义心理学认为,品德包含四种心理成分,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自发形成,它是在社会舆论的熏陶下,在家庭影响与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下逐步形成的。因此,我在教育教学中总是通过一定的有效的方式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进行教育引导演,我的德育理念是:“无德育无教育,无情感无管理”,教学中,首先要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从而,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然后,培养其坚定不移的道德意志,最后才训练并内化其道德行为。在中学生思想品德培养过程中,知、情、义、行四个方面的培养要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因为四者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其中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的指导、道德情感的推动和道德意志的调节下,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的;道德行为反过来又可巩固发展道德认识、加深丰富道德情感,促进道德意志的锻炼。可以认为,品德在其形成过程中,知、情、意、行具有均衡性和一致性,它们必须协调同步发展才有利于整体品德的形成,如果某一种心理成分发展滞后,必将影响整体品德形成。因此,我们每一位德育工作者、每一位班主任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必须遵循品德教育的规律。
三、 加大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关心自己国家的命运,有小家才有大家,有大家才有国家,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在教育教学中一直狠抓爱国主义教育。每期我都很重视教学中的历史课和每年的“国庆”、“12.9”、“禁毒日”,历史课上我常念我国的近代史,有句话是这样讲的:“学习近代史决不忘国耻”,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悲惨的耻辱的历史,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疯狂屠杀中国人民,大肆掠夺中国人们的财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灾难,中国人受欺侮、任摆布、国破家亡,提起“禁毒”,就联想到虎门销烟,林则徐的伟大壮举。之所以有这样就是满清政府的无能,国家经济不发达,军事设施落后,一句话:“人穷受人欺”。通过学习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热爱伟大的祖国,立志长大报效祖国,才能让国家更加昌盛,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抓住“国庆”、“12.9”的庆典和纪念活动,每年“国庆”、“12.9”节日到来之时,我们都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近几年,我们均开展了“国庆”征文、歌唱祖国,利用板报、竞赛、歌咏会等形式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丰富了学生文化生活,渲染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氛围,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了艺术熏陶,思想上得到了引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用行为约束学生,恰当运用表扬与批评
教育教学中要注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学习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日常行为逐条对照,严格按行为规范约束自己。通过近年来的学习和要求,学生们都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做,不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学生们的语言文明了,相互间更加友好了,班级里好人好事明显增多了,不良风气已基本杜绝了,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文明风气,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每一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成绩,也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在恰当之时综合运用表扬与批评,抓住时机对有成绩的同学给予及时表扬,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一个人一旦有了毛病或犯了错误,老师应及时指出,让其对自己所做的事予以反思对别人的危害,以保明天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我们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道”,就强调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的重要性。
综合上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不仅十分重要,还要常抓不懈,要讲究方法,灵活多样,更要坚持以素质教育为重心,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德育工作者、班主任,一定要身体力行,真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用爱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学生做好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