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林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tch_deam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说,只有到过阿里,到过札达,到过那些峡谷纵横的边远地带,才会理解为什么古代象雄王国会以“夏琼”(大鹏金翅鸟)为图腾,似乎只有借助“夏琼”的翅膀,阿里那广袤苍凉之地上的深沟险壑才会尽是通途。
  一座座泥质的土山,茂密如林海。黄沙与泥石形成褶皱形的肌理,阳光之下,金黄灿烂,如武士的甲胄,僧人的衣袍,我们的行走,则如同在这荒芜而又充满盎然生机的阿里高原上,倾听着竖琴那悠扬的曲调,和大地深处的节奏。
  虽说被一般性地冠之为“岩石围绕之地”,但在札达,你所见的土林却远胜于岩石。
  如今进出札达和古格一般走三条路:一条是当地人俗称的“老路”,从狮泉河镇出发,沿219国道东行至那木如,然后翻越俗称的老子达坂和儿子达坂进入;一条是常走的“新路”,从219国道巴尔兵站不远处翻越隆嘎拉而抵达;还有一条,是从门士经古如甲木寺、曲龙、东坡、达巴而行进。但无论你从哪条线进出,都必须在浩浩荡荡、鬼斧神工的土林内绕来绕去。
  穿行在土林间,为什么土林上一毛不拔,而且有鹅卵石混迹其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仿如集体拜谒神灵的僧侣,或是受人指挥的千军万马,敢死武士?而那些仿如建筑的三角、塔形物,如何有着那么完美的分割形式?甚至连土林上一道道沟壑和 被雨水冲刷的痕迹,都像西藏老人脸上的一道道皱纹?
  这种地理景观实在不得不让人好奇与思考。
  土林形成的最初门槛
  在我个人的视角里,土林更像是符合审美意象的上天的杰作,它们仿如庄严宏伟的庙宇,壁垒森严的碉楼,恢弘高耸的佛塔,极尽奢华的古代宫殿,或者古朴威严的欧式城堡。有的像是万马奔腾、昂首啸天,有些则形同教徒修行、虔诚静坐,天工万象,无可尽数。落日的余晖安然地笼罩土林之上时,蜿蜒的象泉河水,就在这百万年时间里,由风雨、阳光和时光细心雕刻的峡谷中静静流淌,让你宛若置身于一个奇幻无比的世界。但除却风声与静穆,其实你又会觉得这里什么都没有,哪怕就连你对着远方激情呼唤,也会被土林全盘吸收,连一点回声都没有。
  科学的说法就显得稍微无趣了,但比较准确。在这套解释系统里,大意是说,札达盆地所在的北喜马拉雅地区,在前寒武纪就沉积了一套砂质和粘土粉砂质、碎屑岩类的建造。到了古生代,这里还处于陆表海的环境,也就是说那里还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但经过晚二叠世运动,札达一带与全喜马拉雅的很多地区都开始抬升露出了海面。早三叠世初,喜马拉雅区又沉陷成了海盆。到了中三叠世与晚三叠世,香孜到霍尔一带,又开始进入半深海沉积环境和深海沉积环境。海水南浅北深,即由香孜到波林逐步变浅。
  侏罗世时,涨落的冈底斯山开始隆起,札达一带处于半深海的环境。早白垩世时,这里属于浅海静水环境。到了晚白垩世,海水由深变浅,出现海退,到了末期,札达完全上升成了陆地。
  到了第三纪始新世,印度板块同冈底斯陆块发生碰合,由此形成了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第三纪上新世至第四纪早更新世一边断陷,一边接受沉积,形成了厚达800米的河湖相沉积地层——札达群。其中的托林组地层以粉砂质粘土夹粗砂土为,具稳定的水平层,形成了湖相沉积的静水沉积物。
  第四纪下更新世札达盆地经过高原剧烈的抬升阶段,加速了南部位于印度境内的萨特累季河的向源侵蚀,进而发展成切穿分水岭与札达盆地相通,湖水迅速外泻,断陷盆地在没有经历较长沼泽化的过程情况下,就很快被形成的象泉河水系取代,从此,湖相沉积变成了河流相堆积。而象泉河的向源侵蚀到达门士附近后,经历巨大的洪水和宽谷段的大面积堆积之后,开始对札达盆地强烈下切和侵蚀,使札达群受到强烈切割,随着一些支流和冲沟的逐步发育,出现了象泉河两岸的土林地貌。
  气候和其他条件的持续包装
  札达的降水量小,而且一般集中于6到8月份,从而使得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处于干燥状态。全年降雨一般集中于雨季,而雨季的降水又多集中在几次大的降雨里。仅有的几次大雨或暴雨,具有较强的打击作用,将对地面产生击溅侵蚀。平地的击溅使土体分散,同时底土压实,从而减少渗流,增大径流。对于坡面的击溅,将引起坡面物质的不断迁移并产生紊流形成细沟,进而随着侵蚀的加大,成为切沟,有的水动力作用较强形成竖沟,使土林分布区面状洗刷作用和下部线状切割作用异常强烈。
  札达盆地的日照时数长,蒸发大,地表渗入条件差,地下含水层富水程度低,地下水埋藏很深,毛细空隙上升高度到达不了地表,因此土林分布区域不仅地表特别干燥,即使在一定深度的土层温度也非常小,增大了土林的固结程度,使用起立的土林不发生重力坍塌,特别是一些高度达到百米以上的土林,得到完好的保护和整体的稳定。
  由于干热少雨,土壤中的有机质十分缺乏,因此札达盆地及周边的植被不发育,从而增大了地表受阳光辐射强度,加剧了盆地内的蒸发,这一条件既有利于土林形成,又使土林不会遭受植物根劈破坏而得到完整保持。
  此外,象泉河及支流的发育对土林形成也是一个重要条件,因为仅雨水击溅侵蚀和冲刷作用是不够的,土林高度也会非常有限,有了札达盆地的抬升,加之地表水系的持续切割,在盆地内形成了深度高达数百米的峡谷,其谷坡和谷肩都有利于形成壮观的土林。这也是我国黄土高原既有干旱条件,又有集中降雨的雨水击溅侵蚀,还有厚度和范围非常大的黄土堆积,在黄土高原却形不成土林的主要原因。
  古人逐土林而居并成就艺术辉煌
  一座座泥质的土山,茂密如林海。黄沙与泥石形成褶皱般肌理,阳光之下,金黄灿烂,如武士的甲胄、僧人的衣袍、高原的竖琴,我们的行走,如在这荒芜而又充满盎然生机的阿里高原上,倾听大地深处的节奏。
  我有一位朋友说,只有到过阿里,到过札达,到过那些峡谷纵横的边远地带,才会理解为什么古代象雄王国会以“夏琼”(大鹏金翅鸟)为图腾:“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庄子·逍遥游》。似乎只有借助“夏琼”的翅膀,阿里那广袤苍凉之地上的深沟险壑才会尽是通途。
  其实最让人震惊的,还是这土林之中隐藏的大量的洞穴遗址,这些洞穴的中心区,北起曲松,南到达巴、东坡,西至萨让,东到噶尔,包括了象雄的故都穹隆银城以及古格时期最著名的札布让、香孜、多香、达巴、东嘎·皮央、玛囊等众多遗址。究其原因,一是这些难以渗水、直立性很强、挖掘又相对方便的土层,为洞穴提供了好的基础。同时该区域干燥少雨、木材缺乏的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不需木材的洞穴创造了发展契机。
  正是这些洞穴,诞生了非常璀璨的佛教文明,众多的石窟秘密呈现在了广袤的土林深处,其精彩的壁画与雕塑,是古人留存下来的艺术瑰宝。那时有让人研究不完的古格王城遗址,有西藏乃至整个中国已知的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遗址东嘎·皮央石窟等等。在近千年的岁月里,它们经历过王朝的盛衰,最后渐渐与身后土黄色的山丘浑然一体,消隐于世外。如今,惊叹于其蜂巢般绵延的建筑群和石窟里精美绝伦的壁画,越来越多的人正试图走近它,领略它蕴含的沧桑与美丽。
  另外,在进入札达这绵延不断的土林之地,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沿着“新路”还是“老路”进出,从各处的土林观景台上,均能看到南方一座浑圆如穹顶,矗立在非常平整的一道冰雪平台正中,极似神殿。这座让人印象深刻,当地人称为“依比冈麦”的喜马拉雅山西段的雪山,其真实的身份叫卡美特峰,海拔7756米,位列印度第三高峰,该峰地处中印边境。
  在扎达人的说法里,依比冈麦还是古象雄时期著名的祖母守护神山,在其周围子孙一般簇拥着108座雪峰。
  落日的余晖中,凝视土林,相对于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自然巨变,象雄与古格故国所经历的风雨,只不过是其中一些小小的化石碎片而已。而远处的喜马拉雅山上,雪峰熠熠生辉,交汇的云彩像是如今的藏族百姓最普遍的白色哈达,在土林磅礴的躯体之下,历史的过去与未来,都同样精彩而神秘。
其他文献
2019年,比如县在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少数民族广场舞比赛中荣获特等奖,被称为广场舞之乡,或许正是源自诸多非遗歌舞的积淀和传承。  传统文化是祖先留下的财富,而文化遗产抢救工作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比如縣在2019年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少数民族广场舞比赛中荣获特等奖,被称为广场舞之乡,或许正是源自诸多非遗歌舞的积淀和传承。  比如县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有独特的民歌和舞蹈:锅庄舞曲、打夯歌、对歌、
在去钟措沟以前,我已去过巴松措景区的新措沟,体验过在牧场、原始森林上欢快奔跑的感觉,当得知在措高古村之上还有一条美丽的钟措沟时,依旧抵挡不住高山湖泊的诱惑。据当地村民介绍,钟措沟雪山、牧场、花海、激流、湖泊、瀑布和绝壁相间,一路上迎着杰青那拉嘎布雪山骑行,是一种难得的户外体验。坐上摩托车游钟措  撰文/罗洪忠  在游客眼里,钟措沟除沟口与措高村相联地段较为开阔外,里面较为陡窄,其中某些北侧的山壁有
西藏,一片难以形容的人类居住之地,精神沃土。她有如此宏大而跌宕起伏的历史叙事,却更加充满人类不可思议的坚毅及柔情;她被一般观念理解为边远与闭塞,然而却拥有无比宽广包容的心态胸怀,也因此创造出了诸多绝无仅有、灿烂辉煌的成就与文明。无论是在寂寥空阔的阿里高原,抑或朝圣者涌动的圣城拉萨;在雄伟的布达拉宫、殊胜的大昭寺,还是游人如织的博物馆、罗布林卡……随着一件件国宝的不断呈现,一些时代的历史浮出水面;一
在日喀则一个叫卡嘎的小村里,顿珠是这个祖传六代的皮匠家族中最后一位皮匠。他十岁开始跟着父亲学手工皮艺,今年二十八岁,铺子门口坐着六岁的女儿和四岁的儿子。  顿珠说,儿子长大后说啥也不让他当皮匠了,要让他好好念书,出去干点别的。顿珠说,小时候他也不愿意做这个,父亲硬逼着他学,没办法。做皮子很累,也挣不着多少钱。他们家做了一百多年皮子,还呆在这个旧房子里,结婚都没盖一间新房子。  顿珠的母亲有七十多岁
身着盛装的妇女男人,优雅地摊开双手以骑马状的舞步精彩亮相,潇洒优美腾空的身姿环绕糌粑堆旋转舞动,抓住的钱和着白色的糌粑粉飘洒在科迦寺庙小广场上的夜空,退场的男女礼节适宜,志得意满,以此博得观众热烈喝彩。普兰“兑羌”节历史悠久精彩纷呈    普兰县吉让居委会地处普兰县城所在地,辖章杰、贡嘎、马布、曲龙、加兴、多萨、苏孜、塔亚和红旗九个组。吉让居委会的村民们至今保留沿袭着普兰民俗活动:过“兑羌”。过“
珠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蕴含着极其多样的文化。远古的珠饰里包含着先民们美化自己,崇拜自然,模仿图腾神像的理念,而进入阶级的社会后,珠饰作为社会范畴的标识,被赋予了等级与宗教的意义。藏民族的珠饰从象雄时期就表现出明显的阶层特征,贵贱有别,并为之立制。佛教传入后,珠饰则多了一层佛教的象征寓意,由此经千年的演变,时至今日,珠饰又还原了她原本的价值,既美化人的形象与生活,也作为精神与物质的财富存在。 
圖/戚其伟  迪庆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也是云南省八个民族自治州之一,首府为香格里拉市。  全州平均海拔3380米,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下辖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维西县,由29个乡镇,196个村(居)民委员会组成。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州常住人口数为387511人,有26个民族,其中藏族、傈僳族、汉族、纳西族、白族、回族、彝族、苗族、普米族等9个民族人口在千人以
夏尔巴歌舞。  比塘村的朗嘎是陈塘夏尔巴歌舞传承人。在我们采访时,出生于1964年的朗嘎,因为关节炎,身手不如以前敏捷了,但她还是不遗余力地传承、教授着夏尔巴歌舞,向外界展示着夏尔巴歌舞的独特魅力。  陈塘夏尔巴人舞蹈,是随时皆可自娱自乐式的群众性活动,无论是喜庆、忧伤、春播、秋收,还是节庆。  舞蹈形式以圆圈或半圆圈为主,讲究手姿、脚法和腰身、臀部的摆动和弯曲。动作表现为脚为蹭、踏;膝为屈;身为
西藏民族特色的帽子显得熠熠生辉,透着富贵和喜庆的锦顶长寿帽——“次仁金果”(即金花帽)是藏式傳统帽式的佼佼者,这大概是毋庸置疑的。 (插画/秋天)
侵入“禁忌之地”  遥远雪域所寄寓与存在的一切诱发了欧洲人浓烈的想象与兴趣,就连一向思辨严谨的德国思想家,也为其深深吸引。启蒙时代的德国哲学家们,?如赫尔德、康德、黑格尔和叔本华等人,都无法克制内心的激动,纷纷对西藏作出了特别论述,这些论述迎合当时浪漫化东方的潮流,也充满相互矛盾的猜测和判断。  1855年,狡黠的法国传教士用“一块牛皮的交易”,换取了澜沧江边产盐区的地皮与水源,尽管离他们的终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