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绝大部分的文学活动,通常是以某个单独的文学作品的学习活动存在于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中,也就是说仅仅把文学活动看成了语言领域的一项内容,使幼儿园的文学活动形式单一,且缺乏整合性、系统性,并忽略了其蕴含的多元价值。
运用中华民族优秀、健康的民间文学作品来进行幼儿体、智、德、美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将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内容与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从多元的角度出发,将幼儿民间文学活动合理有效地与幼儿园各领域教学、与幼儿的游戏、日常生活、家庭、社区资源等进行整合,凸现幼儿民间文学活动的多元价值,使幼儿民间文学活动呈现全方位、立体化的局面,以丰富幼儿素质教育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民间艺术,培育自信心和民族精神,促进师、幼、园的共同发展。 那么,如何让民间文学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焕发生机呢?经过多年来的教育实践,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点优化策略:
一、 民间文学的“教育策略”,优化幼儿园的课程实施
民间文学往往来源于人们现实生活中,贴近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幼儿教育先行者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理念,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是做中国人的基本要求。事实上,民间文学非常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协调组织、合作竞争的人,而民间文学中恰好蕴含着这些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它能促进幼儿对幼儿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的激发作用以及对幼儿某个性品质(如创造力)、思维品质(如记忆力)等的提高作用。
民间文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天文、地理、人情世故、民间习俗……只要社会生活中涉及的内容都有可能出现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幼儿民间文学作品,如古诗、民间童谣、民间故事、神话故事、传说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形式的作品,有许多是取材于儿童生活实际,旨在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文学作品,让幼儿感知理解作品所展示的丰富生活,增长对艺术语言的敏感性。对幼儿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作用,它所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崇高品质和顽强斗争的精神不仅能丰富幼儿的想象,启发智慧,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优秀品德。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集思广益,以多平台多手段教育为基础,以潜移默化的引导或直接表达的情感为媒介,进行幼儿民间文学教育策略的研究,如营造幼儿民间文学教育氛围,利用情景再现法开展幼儿古诗教育活动,或者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幼儿民间文学的教育活动。 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民间故事,通过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向幼儿讲解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道理;又如古诗《悯农》《游子吟》等情感教育类作品,通过一幕幕的情景再现,让孩子身临其境,从而逐渐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寓意。《悯农》教育小朋友爱惜粮食、不乱倒饭菜、不挑食的良好品德的。《游子吟》让幼儿体会到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幼儿从小体贴父母、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又如,民间童谣《拍大麦》:“一箩麦,两箩麦,三箩麦,噼噼啪啪拍大麦,大麦熟,大麦香,磨面粉,做馒头,馒头熟,馒头香,雪白馒头送先生。”麦子装于箩筐,手工拍出谷粒,磨成面粉,做馒头,送给尊敬的客人吃。讲述了当时艰苦的生活,同时更描述了人们的淳朴、好客。幼儿受到了“分享”的教育,懂得了盛情招待客人。神话《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所塑造的大智大勇、调皮可爱、刚正善良的美猴王形象,已深入小朋友的心中,成为孩子们行为的榜样;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故事生动有趣、语言简洁,对幼儿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如《拔苗助长》教育幼儿做事情都要有耐心,《画蛇添足》教育幼儿做人不能自以为是,节外生枝,卖弄自己,结果往往会弄巧成拙。
幼儿在学习民间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仅感受了民间文学的丰富和优美,增长了知识,而且初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萌发初步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使幼儿初步具有了勤劳勇敢、诚实善良的良好品德。
二、 民间文学的“本土策略”,优化幼儿园的课程实施
当前,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强化本土知识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学前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幼儿民间文学作品是不同区域、时代,以及个人特点的作家所创造的语言作品,既蕴涵着构成语言风格的多样性,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我们应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地理风貌、物产特点、传统工艺、民俗习惯等资源,积极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地方特色活动,学习和传承地方文化。比如积极争取家庭、社区的支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场所、材料和其他资源。在与本土民间文学作品的互动中,园本化课程得以完备、充实。
我们扬州本土文化是民间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其生活性、审美性、实践性和教育性决定了其对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有重要的价值。我园地处扬州著名的古运河畔,这里风光秀美,每年的世界运河博览会都在这里召开,广大劳动人民在劳作、生息过程中,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民间文学,它们极为鲜明地显示了扬州本土特色,集中抒发了人民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劳动群众超凡的智慧和幽默,而且本土民间文学来源于生活实践,来源于幼儿周围的人和事,贴进幼儿的生活,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好素材。
我们查找了大量有关扬州民间文学课程资料,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师幼互动,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有机地选择、加工部分民间文学作品作为教育内容,运用扬州方言进行教学,充分体现乡土特色。我们开展说扬州民间童谣、唱扬州小调、打扬州号子、听扬州评书、玩扬州民间游戏等,让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周围的人、热爱自己的家乡。
比如,扬州民间童谣: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先生不放学,学生不把钱这首童谣道出了扬州人过大冬的一个习俗吃汤圆,“汤圆”是大冬必备的食品,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圆满,让幼儿也从中感受到过节团圆的气氛。还有如《七脚七脚搬搬》《扬州的“十怕歌”》《月亮歌》《牵磨歌》等扬州民间童谣,琅琅上口,童趣盎然,富有节奏,声韵美。再如扬州民间童谣游戏:《城门城门鸡蛋糕,三十六块糕,骑花马带把刀,走你家门前砍一刀》。孩子们不仅喜欢说,而且喜欢玩此游戏,通过游戏,幼儿树立了团结协作的意识,克服任性、独享等不良习惯,教育幼儿要平等待人。 又如扬州民歌《茉莉花》《拨根芦柴花》《杨柳青》等小调有着优美流畅的旋律,用富有特色的扬州方言演唱,不仅抒发扬州的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且别有一番风味。扬州号子《栽秧号子》《放鸭号子》《赶牛号子》《渔民船工号子》等,铿锵有力,粗犷豪放,特点鲜明,道出了劳动者工作的艰辛及劳动人民的勇敢勤劳等优良传统和品德,包容了水乡生活方面长期形成的风尚礼仪、民俗习惯,凝聚着人民群众丰富深刻的文化记忆,具有巨大的民族文化和民俗价值。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说表的古老曲种,它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语言生动有趣,孩子们听了十分喜欢。
扬州本土民间文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了幼儿和谐全面的发展,初步形成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
三、 民间文学的“创新策略”,优化幼儿园的课程实施
民间文学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品质、形成良好的人文意识的好形式。我们应积极探索,挖掘资源,对民间文学的内容进行改造和创新。
民间文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民间文学教育也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既有预设的课程内容,又有生成新内容的空间;既要重视显性课程,又要重视隐性课程;既重视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又重视幼儿与家长的互动。教育内容的选择、活动网络的编制、活动时间的编排、活动资源的利用等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开放性。
目前幼儿文学活动仅仅局限于“语言”领域,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我们应进行整合,使幼儿的文学活动呈现全方位、立体化的局面。根据幼儿的兴趣倾向、对文学作品不同呈现方式的敏感度及多元表现形式,促进幼儿自主表达与创造,充分凸显幼儿文学活动的多元价值。
孩子对美的理解是需要成人去开发、去点拨的。在开展“三句半”的文学活动中同样如此,它需要老师的精心呵护,积极引导,才能发挥孩子的主动性。我们应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挖掘有价值的因素,让幼儿在寻找、探索、发现中创造出具有自己生活价值的现代民间文学。如我们努力为幼儿创设相宜的活动环境,增强幼儿对文学作品——“三句半”美的感受,激发幼儿学习创编“三句半”的兴趣。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用本地方言和民间乐器(鼓、锣、钹)和我们一起自编自演了三句半《假如我是孙悟空》,表演得非常热闹、有趣,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深受小朋友的喜欢,本地方言和民间乐器(鼓、锣、钹)的敲打深深吸引了幼儿。
在童话《乌龟飞上天》的活动中,幼儿通过角色转换,充分发挥了的想象创造力。在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心理、行为,自然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我向幼儿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如果你是一只乌龟,你会怎样飞上天,会看到什么?”又如,在文学活动《三只蝴蝶》中,可这样提问:“如果你是红花﹝黄花、白花﹞,你会怎么帮助三只蝴蝶?”“如果你是蝴蝶,你会想什么办法避雨?”这些问题,可以调动幼儿体验到的情感意识,发挥想象,用创造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有丰富的生活环境,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幼儿才会有创造的源泉。民间文学教育的素材来源于幼儿周围的人和事,贴进幼儿的生活,如在“家乡的特产”系列活动中,我们带领幼儿参观了具有扬州特色的玉器厂、酱品厂、绒花厂等实践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并产生交流的愿望,教师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相互关注与自由表达的机会,为幼儿的想象、创造提供条件。由于,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理解、朗诵了大量的民间童谣,了解了童谣的语言、节奏、韵味,理解了童谣的意境、主题、情感,有了丰富的词汇,孩子们就能仿编、创编童谣了。因此,参观后,我们和孩子一起创编了很多童谣,如《夸扬州》《酱菜呱呱叫》《乖乖龙得冬》等扬州方言童谣。由此将民间文学教育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体现玩中学、玩中乐的新理念。通过创编童谣,抒发了幼儿内心的美好情感,同时,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民间文学是人民共有的知识财富,许多谚语、故事、歌谣都是广泛流传,经久不衰的。许多家长在不同程度上都受过民间文化的熏陶,因此民间文学教育为孩子与家长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共同话题。如学习了民间歌谣后,我们请幼儿回家后念歌谣给家长听,第二天就有孩子对教师和小朋友说:“我奶奶也会念这首儿歌,我们一起念儿歌还一起编故事呢!”然后他就把所编故事讲给别人听,这样幼儿在与家长、教师、同伴的交往中通过相互作用,不断主动地创造、调整自己的语言,从而获得主动发展。
幼儿民间文学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优化,是幼儿园本课程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它不是一种将课程内容继续扩充的课程,而是有序、多元、灵活的课程,这种全新的课程必将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使我们的优秀文化久远传承!
(作者单位:扬州市汶河幼儿园)
运用中华民族优秀、健康的民间文学作品来进行幼儿体、智、德、美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将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内容与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从多元的角度出发,将幼儿民间文学活动合理有效地与幼儿园各领域教学、与幼儿的游戏、日常生活、家庭、社区资源等进行整合,凸现幼儿民间文学活动的多元价值,使幼儿民间文学活动呈现全方位、立体化的局面,以丰富幼儿素质教育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民间艺术,培育自信心和民族精神,促进师、幼、园的共同发展。 那么,如何让民间文学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焕发生机呢?经过多年来的教育实践,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点优化策略:
一、 民间文学的“教育策略”,优化幼儿园的课程实施
民间文学往往来源于人们现实生活中,贴近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幼儿教育先行者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理念,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是做中国人的基本要求。事实上,民间文学非常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协调组织、合作竞争的人,而民间文学中恰好蕴含着这些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它能促进幼儿对幼儿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的激发作用以及对幼儿某个性品质(如创造力)、思维品质(如记忆力)等的提高作用。
民间文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天文、地理、人情世故、民间习俗……只要社会生活中涉及的内容都有可能出现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幼儿民间文学作品,如古诗、民间童谣、民间故事、神话故事、传说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形式的作品,有许多是取材于儿童生活实际,旨在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文学作品,让幼儿感知理解作品所展示的丰富生活,增长对艺术语言的敏感性。对幼儿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作用,它所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崇高品质和顽强斗争的精神不仅能丰富幼儿的想象,启发智慧,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优秀品德。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集思广益,以多平台多手段教育为基础,以潜移默化的引导或直接表达的情感为媒介,进行幼儿民间文学教育策略的研究,如营造幼儿民间文学教育氛围,利用情景再现法开展幼儿古诗教育活动,或者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幼儿民间文学的教育活动。 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民间故事,通过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向幼儿讲解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道理;又如古诗《悯农》《游子吟》等情感教育类作品,通过一幕幕的情景再现,让孩子身临其境,从而逐渐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寓意。《悯农》教育小朋友爱惜粮食、不乱倒饭菜、不挑食的良好品德的。《游子吟》让幼儿体会到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幼儿从小体贴父母、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又如,民间童谣《拍大麦》:“一箩麦,两箩麦,三箩麦,噼噼啪啪拍大麦,大麦熟,大麦香,磨面粉,做馒头,馒头熟,馒头香,雪白馒头送先生。”麦子装于箩筐,手工拍出谷粒,磨成面粉,做馒头,送给尊敬的客人吃。讲述了当时艰苦的生活,同时更描述了人们的淳朴、好客。幼儿受到了“分享”的教育,懂得了盛情招待客人。神话《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所塑造的大智大勇、调皮可爱、刚正善良的美猴王形象,已深入小朋友的心中,成为孩子们行为的榜样;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故事生动有趣、语言简洁,对幼儿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如《拔苗助长》教育幼儿做事情都要有耐心,《画蛇添足》教育幼儿做人不能自以为是,节外生枝,卖弄自己,结果往往会弄巧成拙。
幼儿在学习民间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仅感受了民间文学的丰富和优美,增长了知识,而且初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萌发初步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使幼儿初步具有了勤劳勇敢、诚实善良的良好品德。
二、 民间文学的“本土策略”,优化幼儿园的课程实施
当前,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强化本土知识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学前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幼儿民间文学作品是不同区域、时代,以及个人特点的作家所创造的语言作品,既蕴涵着构成语言风格的多样性,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我们应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地理风貌、物产特点、传统工艺、民俗习惯等资源,积极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地方特色活动,学习和传承地方文化。比如积极争取家庭、社区的支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场所、材料和其他资源。在与本土民间文学作品的互动中,园本化课程得以完备、充实。
我们扬州本土文化是民间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其生活性、审美性、实践性和教育性决定了其对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有重要的价值。我园地处扬州著名的古运河畔,这里风光秀美,每年的世界运河博览会都在这里召开,广大劳动人民在劳作、生息过程中,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民间文学,它们极为鲜明地显示了扬州本土特色,集中抒发了人民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劳动群众超凡的智慧和幽默,而且本土民间文学来源于生活实践,来源于幼儿周围的人和事,贴进幼儿的生活,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好素材。
我们查找了大量有关扬州民间文学课程资料,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师幼互动,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有机地选择、加工部分民间文学作品作为教育内容,运用扬州方言进行教学,充分体现乡土特色。我们开展说扬州民间童谣、唱扬州小调、打扬州号子、听扬州评书、玩扬州民间游戏等,让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周围的人、热爱自己的家乡。
比如,扬州民间童谣: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先生不放学,学生不把钱这首童谣道出了扬州人过大冬的一个习俗吃汤圆,“汤圆”是大冬必备的食品,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圆满,让幼儿也从中感受到过节团圆的气氛。还有如《七脚七脚搬搬》《扬州的“十怕歌”》《月亮歌》《牵磨歌》等扬州民间童谣,琅琅上口,童趣盎然,富有节奏,声韵美。再如扬州民间童谣游戏:《城门城门鸡蛋糕,三十六块糕,骑花马带把刀,走你家门前砍一刀》。孩子们不仅喜欢说,而且喜欢玩此游戏,通过游戏,幼儿树立了团结协作的意识,克服任性、独享等不良习惯,教育幼儿要平等待人。 又如扬州民歌《茉莉花》《拨根芦柴花》《杨柳青》等小调有着优美流畅的旋律,用富有特色的扬州方言演唱,不仅抒发扬州的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且别有一番风味。扬州号子《栽秧号子》《放鸭号子》《赶牛号子》《渔民船工号子》等,铿锵有力,粗犷豪放,特点鲜明,道出了劳动者工作的艰辛及劳动人民的勇敢勤劳等优良传统和品德,包容了水乡生活方面长期形成的风尚礼仪、民俗习惯,凝聚着人民群众丰富深刻的文化记忆,具有巨大的民族文化和民俗价值。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说表的古老曲种,它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语言生动有趣,孩子们听了十分喜欢。
扬州本土民间文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了幼儿和谐全面的发展,初步形成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
三、 民间文学的“创新策略”,优化幼儿园的课程实施
民间文学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品质、形成良好的人文意识的好形式。我们应积极探索,挖掘资源,对民间文学的内容进行改造和创新。
民间文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民间文学教育也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既有预设的课程内容,又有生成新内容的空间;既要重视显性课程,又要重视隐性课程;既重视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又重视幼儿与家长的互动。教育内容的选择、活动网络的编制、活动时间的编排、活动资源的利用等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开放性。
目前幼儿文学活动仅仅局限于“语言”领域,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我们应进行整合,使幼儿的文学活动呈现全方位、立体化的局面。根据幼儿的兴趣倾向、对文学作品不同呈现方式的敏感度及多元表现形式,促进幼儿自主表达与创造,充分凸显幼儿文学活动的多元价值。
孩子对美的理解是需要成人去开发、去点拨的。在开展“三句半”的文学活动中同样如此,它需要老师的精心呵护,积极引导,才能发挥孩子的主动性。我们应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挖掘有价值的因素,让幼儿在寻找、探索、发现中创造出具有自己生活价值的现代民间文学。如我们努力为幼儿创设相宜的活动环境,增强幼儿对文学作品——“三句半”美的感受,激发幼儿学习创编“三句半”的兴趣。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用本地方言和民间乐器(鼓、锣、钹)和我们一起自编自演了三句半《假如我是孙悟空》,表演得非常热闹、有趣,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深受小朋友的喜欢,本地方言和民间乐器(鼓、锣、钹)的敲打深深吸引了幼儿。
在童话《乌龟飞上天》的活动中,幼儿通过角色转换,充分发挥了的想象创造力。在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心理、行为,自然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我向幼儿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如果你是一只乌龟,你会怎样飞上天,会看到什么?”又如,在文学活动《三只蝴蝶》中,可这样提问:“如果你是红花﹝黄花、白花﹞,你会怎么帮助三只蝴蝶?”“如果你是蝴蝶,你会想什么办法避雨?”这些问题,可以调动幼儿体验到的情感意识,发挥想象,用创造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有丰富的生活环境,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幼儿才会有创造的源泉。民间文学教育的素材来源于幼儿周围的人和事,贴进幼儿的生活,如在“家乡的特产”系列活动中,我们带领幼儿参观了具有扬州特色的玉器厂、酱品厂、绒花厂等实践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并产生交流的愿望,教师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相互关注与自由表达的机会,为幼儿的想象、创造提供条件。由于,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理解、朗诵了大量的民间童谣,了解了童谣的语言、节奏、韵味,理解了童谣的意境、主题、情感,有了丰富的词汇,孩子们就能仿编、创编童谣了。因此,参观后,我们和孩子一起创编了很多童谣,如《夸扬州》《酱菜呱呱叫》《乖乖龙得冬》等扬州方言童谣。由此将民间文学教育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体现玩中学、玩中乐的新理念。通过创编童谣,抒发了幼儿内心的美好情感,同时,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民间文学是人民共有的知识财富,许多谚语、故事、歌谣都是广泛流传,经久不衰的。许多家长在不同程度上都受过民间文化的熏陶,因此民间文学教育为孩子与家长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共同话题。如学习了民间歌谣后,我们请幼儿回家后念歌谣给家长听,第二天就有孩子对教师和小朋友说:“我奶奶也会念这首儿歌,我们一起念儿歌还一起编故事呢!”然后他就把所编故事讲给别人听,这样幼儿在与家长、教师、同伴的交往中通过相互作用,不断主动地创造、调整自己的语言,从而获得主动发展。
幼儿民间文学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优化,是幼儿园本课程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它不是一种将课程内容继续扩充的课程,而是有序、多元、灵活的课程,这种全新的课程必将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使我们的优秀文化久远传承!
(作者单位:扬州市汶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