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式是个“超级符号”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gfuchick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计算又是学习数学最重要的基础,而笔算则是进行复杂计算的一种重要方法。竖式既是笔算的外在形式,也是笔算的有效载体。深刻挖掘竖式的内涵,我们会发现竖式其实是一个“超级符号”。下面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试论之。
  一、“可怕的”竖式
  从两位数乘两位数开始,竖式变得“可怕了”。很多学生在初学该内容的时候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奇葩错误(如图1~4):
  从学生的错误中不难看出,很多学生都依托多位数加减法或是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迁移”,但这些“迁移”都不灵了!这是怎么回事?
  一时间,老师、学生仿佛都对竖式产生了深深的恐惧——竖式真可怕!
  二、“简洁的”竖式
  竖式如此恐惧,为什么还要学习竖式呢?我们先来对比教材中口算与笔算的异同(如图5):
  相同点:都是算出10个24的和与2个24的和,再相加。
  不同点:一是口算一般从高位算起,笔算一般从低位算起;二是口算用了三道算式,而笔算只用了一道算式。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竖式与口算过程的算理完全相同,但形式上更加简洁。而简洁美,正是数学的重要特征和需要追求的目标嘛?
  因此,竖式虽然“可怕”,但还非学不可!
  三、“复杂的”竖式
  以往很简单的竖式,现在怎么变得这么难了?因为从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开始,进入小学阶段竖式的一次大“升级”。
  很多老师可能都有同感:这节课的教学中,由口算过程过渡到理解竖式算理并不难,似乎都是水到渠成之事。但明白了算理,怎么学生还是算错了呢?原因就在于竖式的复杂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合并与拆分。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其实可以看作是由三个竖式合并而成(如图6):
  认识到这一点,在进行竖式计算的时候首先就要做好“拆分工作”,但这种拆分又不能真的写成两道乘法算式,最后再相加(其实分开也无不可,这里说的“不能”仅仅指竖式的形式要求而言)。所以就要把一道乘法算式当做两道乘法来做(如图7、图8):
  大家不难发现:其中第一个因数(被乘数)用到了两次,而第二个因数(乘数)被拆分成两个“一位数”分别用到一次。这一点与口算过程完全相同,但形式更加“隐蔽”了。正是这种隐蔽性增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难度,让一些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学生难以掌握。
  2.计算与计数。
  在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第二步计算的时候,部分学生一开始会出现对位不正确的现象(如图3)。原因是学生在这个竖式中,计算与计数的关系没有理解好。在第二步计算的时候,口算过程中很明确是24×10=240,而竖式中多数时候我们却把它当作24×1了。而这个“1”代表的是1个十,所以得数是24个十,也就是240。当我们简写为“24”的时候,末位上的“4”要对齐十位。这种用比拟的方式来简化计算,又用真实的数值来计数,无疑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又一个难点。
  3.迁移与变通。
  明白了以上两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利用旧知识进行“迁移”会不灵了。因为在迁移过程中,学生忽视了两个最重要的知识 “新接口”:一是竖式由“单式”升级为“复式”,需要三个“回合”才能完成一道两位数乘两位的计算;二是竖式中的计算与计数“真真假假”,在进行第二步计算的时候,为了简便把它当作两位数乘一位数,但在书写计算结果的时候又要还原为两位数乘整十数。这就是学习本节课在迁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两个变通之处。
  至此,完全可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是一个“超级符号”了——它用简明的形式规定了复杂运算的程序、规则,使复杂的口算过程变得更加简洁。
  四、“深刻的”竖式
  明白了竖式是一个“超级符号”,我们就更容易深刻理解计算教学的某些特性了:
  1.计算依托于计数。
  计算其实就是计数方法的应用与简化,它必须依托于计数。因此,竖式其实是在一个隐形的数位顺序表中进行的(如图9~12)。
  可见,在计算教学中,需要教师培养学生时刻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隐形数位顺序表的习惯和能力。这在后续学习小数的意义和小数加减乘除法的笔算中也显得格外重要。
  2.算理外显为算法。
  算理与算法互为表里。算理为计算的“内核”,它解决的是计算合理性的问题;而算法为计算的“外壳”,它解决的是计算程序性的问题。两位数乘两位数,在小学阶段采用的算理是应用乘法分配律(虽然三年级尚未学习,但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进行理解)将其拆分成两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计算,再求和。对应竖式计算,就是两个“回合”的乘法计算(如图7、8),再求和。
  如果用初中整式相乘的形式,24×12可表示为(20+4)×(10+2)=20×10+20×2+4×10+4×2。这样的算理,则更利于对应“格子算法”(图13)。
  利用矩形图,也能更好地理解四个单项式的计算结果(如图14)。
  可见,不同的算法源自不同的算理。算法与算理相匹配,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对计算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
  3.迁移需要变通。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在迁移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加以变通。迁移解决的是新旧知识“衔接”的问题,变通则是解决新旧知识“分化”的问题。教会学生在迁移中变通,就能让旧知识生成更多新知识。再把诸多新知识同化到“原认知”结构中,就能把知识“串点成线”“织线成网”,把零散的知识碎片整合为结构合理的知识群,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
  综上所述,竖式是个“超级符号”。它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谱写更美的华章。
  ◇責任编辑:徐新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文道统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义之一。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录的许多文本材料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因此,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挖掘教材内容,找准生命教育渗透点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
期刊
《山雨》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在备课的时候,我反复阅读理解,考虑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编者选编的意图;第二个问题是教师教的意图;第三个问题是学生学的意图。  一、编者编的意图  编者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选入课文,看看导读部分便可明白。目的是教育学生,训练学生,要亲近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无疑,这一部分是很特
期刊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略读课文,主要说的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一种文体。由于文章语言浅显易懂,编者因此列为阅读课文,旨在让教师在课堂上放手引导学生自学,自读。文中人物有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但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专题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如
期刊
听课评课是学校教研活动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它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是教师互相学习、切磋教艺、研究教学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业务部门和学校领导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的方法之一。我当教研员十余年,虽然积累了一些听课评课的经验,但听了成都大学陈大伟教授《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的讲座,对听课评课有了新的认识。  陈大伟教授主张用观课议课取代听课评课的方式重建教研文化
期刊
今年秋季开学,学校来了一位城市学校的交流教师,马上要评聘高级职称,因为之前一直没有在农村学校支教的经历,所以特意申请来农村学校支教一年。  刚一开学他便引来许多老师新奇和注视的目光,外显的优点一下子被众人发掘了出来。“瞧,人家站在那里多么文质彬彬”,“到底还是城里的水土养人,都要评高级了看上去还是那么年轻”。当然,学校每个新“过门”的老师无一例外都会被大家新奇和赞许的目光审视一番。  我校数学科目
期刊
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教育和发展的良好空间,可以大大丰富和活跃他们的生活,满足他们归属和交往的需要。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了传承联大精神、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良好空间的校园文化宗旨。下面,我从营造有利学生自主成长的校园文化方面,谈谈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一些有益尝试。  一、巧设物质文化  师大附小的德育目标是:“良习
期刊
教材簡析:小数除法关键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整数的除法。根据除数和被除数小数数位的不同,将小数除法分成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数位相同与不相同两类。本设计是在学生学习了被除数和除数小数数位相同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29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转化及归纳的能力。 
期刊
笔者非常有幸接触到群文阅读,听了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先生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精彩报告,对语文阅读教学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非常迫切地认真研读了有关教育专著,写出自己的一点学习感悟。  一、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与群文阅读教学概述  (一)传统语文阅读教学。  1.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概念。语文阅读泛指发生于语文教学领域内的,具有目的性的阅读活动,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阅读的特点:语文阅读具有特定的主体。语文阅读具
期刊
《落花生》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叙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语言质朴,但意蕴深刻,教学时可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多向联系,让学生体会句子含义,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一、联系生活,初知花生特点  花生极其普遍,每个孩子都见过也都吃过,看到花生生长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更为感性的认识,教师往往要借助一些具体的事物对书本知识进行说明和解释,这就是举例。课堂举例,为数学和生活搭起一座桥梁。  一、教学计量单位,要让学生举例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在教学了“(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2)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3)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之后,到底1平方厘米、1平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