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发生何种变化。
关键词:化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已由知识型转向能力型,而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其它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素养,否则不仅不能适应高考的要求,更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而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的形成,是在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的,决非一日之功,就象营养长期的慢慢的浸润和滋养学生的大脑和骨髓,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思维。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思维。因此,教学中应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最佳状态。
一、巧妙设问,激发兴趣,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设问是诱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适时布疑,巧妙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如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应引导学生观察,用导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变混浊现象,然后问澄清石灰水为什么会变浑浊呢?使学生在解疑思考中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课中适时向学生发问:“在看文艺演出时,看到演员在云雾缭绕的舞台上翩翩起舞,你们知道那些白雾是怎样产生的吗?”将二氧化碳通入有阶梯性蜡烛的烧杯时看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寻找答案,不仅知道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也明白了二氧化碳可灭火的原理。再联系生物中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知道它可作气体肥料,再问塑料大棚要安装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应挂在低处还是高处呢。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感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思维能力
1.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地涌现,新概念不断的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都是容量仪器,都能量出一定体积的液体,所以学生使用时容易混淆。只有引导他们从容量范围,刻度规格以用形状对精确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种仪器的用途,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仪器。
教师应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进行比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将原因加以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之始,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而且思路正确,并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2.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引起了质疑,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寻找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时需要几分钟或稍长时间,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学生的认识过程大部分属于前者,课堂教育更是如此。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若干对象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认真探讨点拨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的知识媒体。例如在讨论胶体的稳定性时教师提出为什么制得的胶体没有沉淀呢?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播放Fe(OH)3胶体的电教录像,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红色的胶团在阴极附近上下浮动的情境,仅用五分钟就看到了Fe(OH)3的制备、净化和电泳的全过程,使学生很快得出胶体之所以稳定,一是带电胶粒的相互排斥,二是布朗运动的扩散作用。这一认识结果的完成,实际上是对客观对象的本质的规律性的反映。是对所见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3.推理能力的训练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个别的特殊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例如:在讲到导体时,从铜、铁、铝、金、银等金属导电,推出一切金属都导电,这就是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即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的推理。如以“碱金属元素都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和“钠是碱金属元素”这两个判断推出“钠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的结论,在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时,在学习了某一族元素的代表元素后经常可推理出同族其它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就是演绎推理。在化学教学中经常要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演绎推理,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通过化学实验的设计,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检验某气体中有CO、HCL、H2O,启发学生思考检验它们的试剂是什么,顺序如何,让学生自己设计,然后讨论自己实验的缺点在哪里,哪些地方注意到了,哪些地方没有注意到。然后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实验步骤,然后再问若要除去CO中的HCL、H2O又该如何。又如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先让学生知道变质意味着氢氧化钠中有碳酸钠,根据碳酸根即可转变为气体又可转变为沉淀,学生不难找到所用的试剂及方法,同时也明白了氢氧化钠密封保存的道理。
四、通过开放性试题,创新学生思维
开放性试题具有条件的不完整性、结论的不确定性,过程的探究性、知识的综合性和思维的不约束性。在解题过程中强化答案的多样化、群体化。提倡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模式解决问题。而学生在认识、分析问题时,往往缺乏全面性,在教学中如能适当设计一些这样的题目,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引导他们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释某些现象、某个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重视他们多样化和创新性答案的形式与内容,即使回答得不够全面,也不能责备而应予以正确引导,如:今天是化学实验室开放日,老师拿出两瓶无标签的试剂,分别是固体和液体。他取少量试剂在试管中混合,立即产生一种无色气体。我们对此气体展开了一系列探究: (1)此气体是什么物质?验证它的实验方案如下:
猜想 实验步骤 现象及结论
此气体可能是
产生此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
(2)我想制取该气体,采用的发生装置可选取下图的
(填序号),收集装置是 。
(3)我猜想此无色气体还可能是另外一种气体,可以产生它的化学方程式是 。
再如:厨房现有两个调料瓶中都盛有白色固体,已知它们分别是精盐和纯碱,请用家庭中现有条件将它们区别开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以下方法:
方法一:用蘸水的筷子分别蘸取两种待鉴别的白色粉末,用嘴品尝。有咸味的白色粉末是食盐,无咸味的白色粉末是纯碱。
方法二:分别取两种待鉴别的白色固体粉末少许,放入小碗中。向两只小碗中分别滴加少量的食醋,有气泡产生的小碗中所装的原物质是纯碱,无气泡产生的小碗中所装的原物质是食盐。
方法三:分别将两种白色粉末混入“发酵”好的“白面”中用来蒸馒头,有酸味的馒头中混入的白色粉末是食盐,无酸味或酸味较淡的馒头中混入的白色粉末是纯碱。再如:右图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请简单归纳其具体用途,并举例说明。此题是将简单的收集气体装置变换应用角度,成为有多种用途的“开放性”实验题。
这些既涉及教材内容又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延伸和扩展的实际问题,能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学生很感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全被这些问题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完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这样的思考练习,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善于灵活应变,探寻一因多果、一题多解、一装置多用或多装置一用,使学生在掌握更多知识的同时,既加强了综合素质,又创新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把学生当作盛水容器,要在知识广泛性、生活性、科学性的基础上,使学生注重知识积累,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等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猜想,善于想象,那么,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就会达到。
参考文献
[1] 俞啸云著.《中学创造性教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7月10日出版,第54页。
[2] 刘知新著.《化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20日出版,第73页。
[3] 周百斌,崔凌飞主编. 中学化学. (哈尔滨)2005.9~2006.4
[4] 解军主编.中学化学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2005.12~2006.4
[5] 何棠棣,李伯黍,吴福元,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
[6] 郑长龙.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4-23
关键词:化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已由知识型转向能力型,而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其它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素养,否则不仅不能适应高考的要求,更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而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的形成,是在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的,决非一日之功,就象营养长期的慢慢的浸润和滋养学生的大脑和骨髓,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思维。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思维。因此,教学中应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最佳状态。
一、巧妙设问,激发兴趣,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设问是诱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适时布疑,巧妙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如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应引导学生观察,用导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变混浊现象,然后问澄清石灰水为什么会变浑浊呢?使学生在解疑思考中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课中适时向学生发问:“在看文艺演出时,看到演员在云雾缭绕的舞台上翩翩起舞,你们知道那些白雾是怎样产生的吗?”将二氧化碳通入有阶梯性蜡烛的烧杯时看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寻找答案,不仅知道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也明白了二氧化碳可灭火的原理。再联系生物中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知道它可作气体肥料,再问塑料大棚要安装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应挂在低处还是高处呢。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感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思维能力
1.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地涌现,新概念不断的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都是容量仪器,都能量出一定体积的液体,所以学生使用时容易混淆。只有引导他们从容量范围,刻度规格以用形状对精确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种仪器的用途,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仪器。
教师应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进行比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将原因加以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之始,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而且思路正确,并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2.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引起了质疑,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寻找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时需要几分钟或稍长时间,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学生的认识过程大部分属于前者,课堂教育更是如此。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若干对象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认真探讨点拨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的知识媒体。例如在讨论胶体的稳定性时教师提出为什么制得的胶体没有沉淀呢?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播放Fe(OH)3胶体的电教录像,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红色的胶团在阴极附近上下浮动的情境,仅用五分钟就看到了Fe(OH)3的制备、净化和电泳的全过程,使学生很快得出胶体之所以稳定,一是带电胶粒的相互排斥,二是布朗运动的扩散作用。这一认识结果的完成,实际上是对客观对象的本质的规律性的反映。是对所见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3.推理能力的训练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个别的特殊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例如:在讲到导体时,从铜、铁、铝、金、银等金属导电,推出一切金属都导电,这就是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即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的推理。如以“碱金属元素都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和“钠是碱金属元素”这两个判断推出“钠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的结论,在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时,在学习了某一族元素的代表元素后经常可推理出同族其它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就是演绎推理。在化学教学中经常要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演绎推理,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通过化学实验的设计,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检验某气体中有CO、HCL、H2O,启发学生思考检验它们的试剂是什么,顺序如何,让学生自己设计,然后讨论自己实验的缺点在哪里,哪些地方注意到了,哪些地方没有注意到。然后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实验步骤,然后再问若要除去CO中的HCL、H2O又该如何。又如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先让学生知道变质意味着氢氧化钠中有碳酸钠,根据碳酸根即可转变为气体又可转变为沉淀,学生不难找到所用的试剂及方法,同时也明白了氢氧化钠密封保存的道理。
四、通过开放性试题,创新学生思维
开放性试题具有条件的不完整性、结论的不确定性,过程的探究性、知识的综合性和思维的不约束性。在解题过程中强化答案的多样化、群体化。提倡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模式解决问题。而学生在认识、分析问题时,往往缺乏全面性,在教学中如能适当设计一些这样的题目,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引导他们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释某些现象、某个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重视他们多样化和创新性答案的形式与内容,即使回答得不够全面,也不能责备而应予以正确引导,如:今天是化学实验室开放日,老师拿出两瓶无标签的试剂,分别是固体和液体。他取少量试剂在试管中混合,立即产生一种无色气体。我们对此气体展开了一系列探究: (1)此气体是什么物质?验证它的实验方案如下:
猜想 实验步骤 现象及结论
此气体可能是
产生此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
(2)我想制取该气体,采用的发生装置可选取下图的
(填序号),收集装置是 。
(3)我猜想此无色气体还可能是另外一种气体,可以产生它的化学方程式是 。
再如:厨房现有两个调料瓶中都盛有白色固体,已知它们分别是精盐和纯碱,请用家庭中现有条件将它们区别开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以下方法:
方法一:用蘸水的筷子分别蘸取两种待鉴别的白色粉末,用嘴品尝。有咸味的白色粉末是食盐,无咸味的白色粉末是纯碱。
方法二:分别取两种待鉴别的白色固体粉末少许,放入小碗中。向两只小碗中分别滴加少量的食醋,有气泡产生的小碗中所装的原物质是纯碱,无气泡产生的小碗中所装的原物质是食盐。
方法三:分别将两种白色粉末混入“发酵”好的“白面”中用来蒸馒头,有酸味的馒头中混入的白色粉末是食盐,无酸味或酸味较淡的馒头中混入的白色粉末是纯碱。再如:右图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请简单归纳其具体用途,并举例说明。此题是将简单的收集气体装置变换应用角度,成为有多种用途的“开放性”实验题。
这些既涉及教材内容又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延伸和扩展的实际问题,能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学生很感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全被这些问题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完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这样的思考练习,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善于灵活应变,探寻一因多果、一题多解、一装置多用或多装置一用,使学生在掌握更多知识的同时,既加强了综合素质,又创新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把学生当作盛水容器,要在知识广泛性、生活性、科学性的基础上,使学生注重知识积累,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等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猜想,善于想象,那么,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就会达到。
参考文献
[1] 俞啸云著.《中学创造性教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7月10日出版,第54页。
[2] 刘知新著.《化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20日出版,第73页。
[3] 周百斌,崔凌飞主编. 中学化学. (哈尔滨)2005.9~2006.4
[4] 解军主编.中学化学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2005.12~2006.4
[5] 何棠棣,李伯黍,吴福元,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
[6] 郑长龙.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