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水的多少”是教科版科学教材《水和空气》单元的第四课,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解决比较水的多少这个问题,使学生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认识到液体的多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和工具进行比较,但测量结果差异较大,为了方便测量信息的交流,需要使用统一的标准工具——量筒。纵观教材整节课的活动设计,结构紧密,条理清晰,不失为一个经典的科学探究活动。
我第一次上这节课时基本上原样照搬了教材中的设计,结果超时了约8分钟。教学超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课下我仔细分析了教材,回忆教学过程,发现本节课超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第一个“比较水的多少”活动参照教材中的设计,教学中我分别用大、小矿泉水瓶和雪碧瓶三个大小不同的瓶子组成比较组,由于是三个大小不同的瓶子,装的水多少学生不易辨别,因此学生在猜测不同瓶子水的多少时意见分歧较大,此处要费些时间。
2.学生在猜测完毕后进行验证比较时要经历倒在大小杯子中比较,称重量比较,画刻度比较等活动,这个过程中由于器材的限制,学生把水倒来倒去较为费时,此活动占去了课堂上教学时间的半壁江山。
3.在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这个活动中,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到瓶子中水容量和量筒容量的匹配,因此水最多的瓶子中的水超过了量筒的标称容量,致使学生要倒两次称量,这也是超时的原因之一。
研究了造成超时的因素后,我决定在主要教学活动设计不变的情况下对探究活动进行“瘦身”调整,以精简探究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其主要调整如下:
调整1:将教材中比较水的多少的活动由“比较三瓶水的多少”改为“比较两瓶水的多少”。这样在不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降低了学生的思维和操作难度,此处的调整能节省将近6分钟的教学时间。
调整2:课前经过多次实验,对瓶子中水的多少和杯子大小、量筒的标称容积进行了匹配。一般市场上常见的杯子容积约是90——150毫升,而实验室常用的量筒标称容积一般为100毫升,我在教学中使用的实际水量是80和100毫升,这样方便学生观察和测量,能节约出1分钟的时间。
调整3:将比较一瓶水比另一瓶水多多少的活动中学生在杯子上贴上自画纸刻度改为学生直接用细水彩笔在杯子上画刻度。教材中采用在纸条上先画刻度再贴在杯子上的做法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操作难度稍有些大,学生的刻度往往贴得歪歪扭扭,虽说突出了“误差”,但却延长了学生的操作时间。此处改为用细水彩笔画刻度简单易行,擦洗方便,能节约近1分钟的时间。
教学设计修改完毕后,我通过试教发现以上探究活动和实验器材的 “瘦身”调整是有效的,课堂上学生学习和操作的难度降低了,教学效率提高了,在不影响原有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解决了教学超时的问题。通过这一课的教学研究,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学实践为主,适度地精耕教材,加工教材,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才能让教学更精彩,更有效率!
我第一次上这节课时基本上原样照搬了教材中的设计,结果超时了约8分钟。教学超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课下我仔细分析了教材,回忆教学过程,发现本节课超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第一个“比较水的多少”活动参照教材中的设计,教学中我分别用大、小矿泉水瓶和雪碧瓶三个大小不同的瓶子组成比较组,由于是三个大小不同的瓶子,装的水多少学生不易辨别,因此学生在猜测不同瓶子水的多少时意见分歧较大,此处要费些时间。
2.学生在猜测完毕后进行验证比较时要经历倒在大小杯子中比较,称重量比较,画刻度比较等活动,这个过程中由于器材的限制,学生把水倒来倒去较为费时,此活动占去了课堂上教学时间的半壁江山。
3.在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这个活动中,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到瓶子中水容量和量筒容量的匹配,因此水最多的瓶子中的水超过了量筒的标称容量,致使学生要倒两次称量,这也是超时的原因之一。
研究了造成超时的因素后,我决定在主要教学活动设计不变的情况下对探究活动进行“瘦身”调整,以精简探究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其主要调整如下:
调整1:将教材中比较水的多少的活动由“比较三瓶水的多少”改为“比较两瓶水的多少”。这样在不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降低了学生的思维和操作难度,此处的调整能节省将近6分钟的教学时间。
调整2:课前经过多次实验,对瓶子中水的多少和杯子大小、量筒的标称容积进行了匹配。一般市场上常见的杯子容积约是90——150毫升,而实验室常用的量筒标称容积一般为100毫升,我在教学中使用的实际水量是80和100毫升,这样方便学生观察和测量,能节约出1分钟的时间。
调整3:将比较一瓶水比另一瓶水多多少的活动中学生在杯子上贴上自画纸刻度改为学生直接用细水彩笔在杯子上画刻度。教材中采用在纸条上先画刻度再贴在杯子上的做法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操作难度稍有些大,学生的刻度往往贴得歪歪扭扭,虽说突出了“误差”,但却延长了学生的操作时间。此处改为用细水彩笔画刻度简单易行,擦洗方便,能节约近1分钟的时间。
教学设计修改完毕后,我通过试教发现以上探究活动和实验器材的 “瘦身”调整是有效的,课堂上学生学习和操作的难度降低了,教学效率提高了,在不影响原有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解决了教学超时的问题。通过这一课的教学研究,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学实践为主,适度地精耕教材,加工教材,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才能让教学更精彩,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