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能掌握信息的一般过程,感受信息对生活和学习的作用,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表达及运用。
教学难点:了解生活中的信息过程。
序幕
人物:教师。
时间:上课前一天。
地点:办公室。
事件起因:新学期的第一天即将到来。摆在面前有两件事情:一是力求在第一时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二是教导新的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事件发展:
预设:1.直接教学。给学生一些图片、视频,介绍什么是信息。
2.自我介绍。对学生“讲规矩、树威信。”
3.两者皆有。先介绍后教学,可能会导致课堂时间的浪费,衔接不到位。
事件分析:
从预设中看事件的发展,“思”教学设计。
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精心的、静态的弹性预设,注重生成策略的运用,促进课堂现场的动态生成,惟有追求动态生成才有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教学过程演绎得更加精彩。
第一场
人物:老师、同学们(小演员)。
时间:上课前10分钟。
地点:某班教室。
事件起因:在无声中“渗透”教育。
事件发展:走进班级:“听令:1分钟时间,集合完毕。”
事件经过:班级门口:这老师真奇怪呀,是我们电脑老师吧?排队还“听令”?
导致:队伍没排好,凌乱而且议论纷纷。
事件分析:从结果中探究事件的发展,“促”教学设计。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当第一次见面时,就给他留下“这个老师真奇怪”的想法,抓住他心灵的一根弦,那么你想弹奏出怎样的乐章,就看你如何拨动了。当然,孩子的心是很细的。要用柔和、关爱的语言感动他。
第二场
人物:老师、同学们。
时间:上课中(40分钟)。
地点:电脑室。
事件起因:将“教育”融合于教学,就像把鱼放入水中一样。
事件发展:
一、全面把握学生,创设情境。
(认识信息与信息技术)
师:会打电话吗?
生:会!我来。
师:(手势——打电话)你好,我是X老师,你是?
生1:我是XXX。
师:XXX,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愿意吗?
生1:愿意。
师:谁再来?
生2:你好,我是XX,请问你是?
师:我是X老师,你能用“你好,请”,真懂礼貌。
生2:谢谢。
师:我想和你做朋友,愿意吗?
生2:愿意。老师再见。
师:再见。
师:一起来一遍,怎么样?
生齐说:好。
师:大声喊出你的名字,让我听到哦。(微笑)
师:你好,我是X老师。
生:老师,你好。我是……
师:我想和你做朋友,你愿意吗?
生:愿意。
师:祝大家学习进步,再见。
生:再见。
师:XX班的同学做得真好,老师真喜欢!刚刚我们打电话所产生的声音、看到的图像,即你看到的、听到的都是信息。我们说传递信息的方式叫信息技术,所以电话是一种信息技术。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教师利用书本简单的文字,创设了游戏情境。由一位学生到若干位学生,直至将互动的触角延伸到全班,学生参与性很强,这时候教师总结游戏情境的创设,既完成了知识目标的建构,又在第一堂课上向学生介绍了自己。这种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教学,效果显著。在与文字较量的过程中,将情境做到极致。
二、尊重——收获“个体错误”生成的精彩。
教师在组织教学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按方案落实预设好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则要根据课堂的动态随时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
(感受信息)
出示四道题目,从多个方面感受信息。其中有这样一道:握住你同桌的手,感受他手的温度。
话音刚落,教室里便传来反对的声音。“老师,我不要和他握手,脏死了!”说话声较小,我一看,是郭浩。而他的同桌,穿得挺干净的一个小男生。这是怎么回事?要不转移下学生的注意力吧,看看其他同学怎么做。
师:“是这样吗,谁能和他握个手呢?”
结果,出乎我意料的是,没有一个孩子站起来。甚至有反驳的话语:老师,他很脏的,一、二年级的时候就这样了。
当我转头,看着周珂瑜,伸出了我的手。“嗯,老师感受到周珂瑜手是热呼呼的,肯定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小男孩。我和你做朋友,谁想来试一试?”这个时候,旁边的几位同学也伸出了自己的手,渐渐地我把注意力拉到郭浩身上:“郭浩,老师代周珂瑜谢谢你提出他身上的这个小缺点。可是你瞧,现在他身上的衣服干净了,双手洁白,这说明了什么?”我们的郭浩小朋友不由分说伸出了自己的小手,这时,掌声雷动。当我笑着问他,你感受到了什么时,他开心地回答我:周珂瑜的手的温度是热的。对,我们了解到了“温度”的信息。
课堂上很多时候,一个“差错”给学生的撞击远远超过教师空洞说教。信息与技术课的老师的价值就体现在如何在课堂上创设容易让学生出错的环节,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在错误中探究。
三、挖掘文本信息,收获教学“最高潮”。
(传递信息)
以游戏的方式:你演我说。多个学生表演传递。最后一个学生猜出谜底。
于是,试问: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你看出了什么?学生在表演的情境下,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特点。
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敢于发言的生成环境。给他们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试想,在上面的课例中,要是没有这种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又怎么能生成如此精彩的一幕呢?
尾声
如果说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课堂的非线性又决定着教师必须关注课堂的即时动态。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应让新的问题成为新的课堂的生长点,使学习的内容不断得以拓展和深化,从而推进课堂教学鲜活资源,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共同演绎出一幕精彩好戏。总之,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教师应多一份精心预设,课堂就会多一份动态生成,学生会多一份发展。“预设”和“生成”共同营造出新课标下充满生命活力的精彩课堂。
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能掌握信息的一般过程,感受信息对生活和学习的作用,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表达及运用。
教学难点:了解生活中的信息过程。
序幕
人物:教师。
时间:上课前一天。
地点:办公室。
事件起因:新学期的第一天即将到来。摆在面前有两件事情:一是力求在第一时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二是教导新的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事件发展:
预设:1.直接教学。给学生一些图片、视频,介绍什么是信息。
2.自我介绍。对学生“讲规矩、树威信。”
3.两者皆有。先介绍后教学,可能会导致课堂时间的浪费,衔接不到位。
事件分析:
从预设中看事件的发展,“思”教学设计。
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精心的、静态的弹性预设,注重生成策略的运用,促进课堂现场的动态生成,惟有追求动态生成才有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教学过程演绎得更加精彩。
第一场
人物:老师、同学们(小演员)。
时间:上课前10分钟。
地点:某班教室。
事件起因:在无声中“渗透”教育。
事件发展:走进班级:“听令:1分钟时间,集合完毕。”
事件经过:班级门口:这老师真奇怪呀,是我们电脑老师吧?排队还“听令”?
导致:队伍没排好,凌乱而且议论纷纷。
事件分析:从结果中探究事件的发展,“促”教学设计。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当第一次见面时,就给他留下“这个老师真奇怪”的想法,抓住他心灵的一根弦,那么你想弹奏出怎样的乐章,就看你如何拨动了。当然,孩子的心是很细的。要用柔和、关爱的语言感动他。
第二场
人物:老师、同学们。
时间:上课中(40分钟)。
地点:电脑室。
事件起因:将“教育”融合于教学,就像把鱼放入水中一样。
事件发展:
一、全面把握学生,创设情境。
(认识信息与信息技术)
师:会打电话吗?
生:会!我来。
师:(手势——打电话)你好,我是X老师,你是?
生1:我是XXX。
师:XXX,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愿意吗?
生1:愿意。
师:谁再来?
生2:你好,我是XX,请问你是?
师:我是X老师,你能用“你好,请”,真懂礼貌。
生2:谢谢。
师:我想和你做朋友,愿意吗?
生2:愿意。老师再见。
师:再见。
师:一起来一遍,怎么样?
生齐说:好。
师:大声喊出你的名字,让我听到哦。(微笑)
师:你好,我是X老师。
生:老师,你好。我是……
师:我想和你做朋友,你愿意吗?
生:愿意。
师:祝大家学习进步,再见。
生:再见。
师:XX班的同学做得真好,老师真喜欢!刚刚我们打电话所产生的声音、看到的图像,即你看到的、听到的都是信息。我们说传递信息的方式叫信息技术,所以电话是一种信息技术。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教师利用书本简单的文字,创设了游戏情境。由一位学生到若干位学生,直至将互动的触角延伸到全班,学生参与性很强,这时候教师总结游戏情境的创设,既完成了知识目标的建构,又在第一堂课上向学生介绍了自己。这种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教学,效果显著。在与文字较量的过程中,将情境做到极致。
二、尊重——收获“个体错误”生成的精彩。
教师在组织教学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按方案落实预设好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则要根据课堂的动态随时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
(感受信息)
出示四道题目,从多个方面感受信息。其中有这样一道:握住你同桌的手,感受他手的温度。
话音刚落,教室里便传来反对的声音。“老师,我不要和他握手,脏死了!”说话声较小,我一看,是郭浩。而他的同桌,穿得挺干净的一个小男生。这是怎么回事?要不转移下学生的注意力吧,看看其他同学怎么做。
师:“是这样吗,谁能和他握个手呢?”
结果,出乎我意料的是,没有一个孩子站起来。甚至有反驳的话语:老师,他很脏的,一、二年级的时候就这样了。
当我转头,看着周珂瑜,伸出了我的手。“嗯,老师感受到周珂瑜手是热呼呼的,肯定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小男孩。我和你做朋友,谁想来试一试?”这个时候,旁边的几位同学也伸出了自己的手,渐渐地我把注意力拉到郭浩身上:“郭浩,老师代周珂瑜谢谢你提出他身上的这个小缺点。可是你瞧,现在他身上的衣服干净了,双手洁白,这说明了什么?”我们的郭浩小朋友不由分说伸出了自己的小手,这时,掌声雷动。当我笑着问他,你感受到了什么时,他开心地回答我:周珂瑜的手的温度是热的。对,我们了解到了“温度”的信息。
课堂上很多时候,一个“差错”给学生的撞击远远超过教师空洞说教。信息与技术课的老师的价值就体现在如何在课堂上创设容易让学生出错的环节,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在错误中探究。
三、挖掘文本信息,收获教学“最高潮”。
(传递信息)
以游戏的方式:你演我说。多个学生表演传递。最后一个学生猜出谜底。
于是,试问: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你看出了什么?学生在表演的情境下,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特点。
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敢于发言的生成环境。给他们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试想,在上面的课例中,要是没有这种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又怎么能生成如此精彩的一幕呢?
尾声
如果说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课堂的非线性又决定着教师必须关注课堂的即时动态。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应让新的问题成为新的课堂的生长点,使学习的内容不断得以拓展和深化,从而推进课堂教学鲜活资源,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共同演绎出一幕精彩好戏。总之,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教师应多一份精心预设,课堂就会多一份动态生成,学生会多一份发展。“预设”和“生成”共同营造出新课标下充满生命活力的精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