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楚勒罕”一词来源于满族语,是集政治、军事、经贸等内容为一体的会盟活动。据文献记载,楚勒罕设立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止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每年的农历五月举行一次,每次历时约二十余天。最初的楚勒罕在齐齐哈尔城北约40里,嫩江右岸的音钦屯东侧,后因齐三告状和中俄签订了不平等的《瑷珲条约》,中国的外兴安岭被俄国侵占,貂皮来源被堵塞等原因,移入齐齐哈尔城北关。入城后的楚勒罕又称“北关集”
——地理方位和自然环境
“楚勒罕”遗址,位于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雅尔塞镇与卧牛吐达斡尔族镇交界处西侧一片开阔的草原岗地沙丘地带。东南距嫩江约1.5公里、东北距卧牛吐镇政府6公里、北距齐—查公路(齐齐哈尔至查哈阳农场)1.5公
里,西南距音钦村4公里。遗址所在地的漫岗北东南三面环水,地势较为平坦,高出附近水面2—3米。占地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遗址西北和西南边缘略呈弧状,周边环绕着10余座大小不同、高低不等的椭圆形沙丘,直径一般在50—100左右,间距在60—150米之间,高出周围地表约2—3米。在沙丘中部均可见到一些凹坑,凹坑直径一般在20—
30米左右,深约1.3—1.5米。在坑底部边缘及四周,可见
到一些排列比较规整的木桩和腐朽的柳条栅栏痕迹。另外从
凹坑底部被风沙剥蚀而裸露出来的草木灰、木炭碎块和烧焦的动物肢骨以及清花瓷残片分析判断,同文献记载“栅内木值柳条,官员收作柴薪”相吻合。
每年的楚勒罕活动之前,当地百姓要为将军、都统、副都统等官员们搭建好穹庐,前来纳贡的布特哈各族民众和参加贸易的商贾也要提前搭建好棚舍及临时圈养牛马羊的栅栏的事实相吻合。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上述发现的痕迹无疑是参加“楚勒罕”盛会的人们遗留下来的遗迹。农历的五月正进入夏季,水草丰美,气候适宜。嫩江及其支流水系发达,江河水面开阔,除陆路交通往来外,参加盛会的人们还可以从嫩江的上下游乘舟船来到这里。正因为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水路交通的便利条件,清朝政府因此将“楚勒罕”——这一会盟贸易集市设在此处
——楚勒罕的时间和规模。
楚勒罕活动在每年的农历5月举行,历时约20天左右时间。届时黑龙江将军、齐齐哈尔副都统等官员都要光临,除了选取貂皮外,还需要检阅各地八旗兵武艺,发放官兵薪垧。民众则在楚勒罕集市上进行贸易活动。
参加楚勒罕集会的除齐齐哈尔、布特哈、墨尔根、瑷珲、呼兰等地的达斡尔人外,还有来自蒙古各部者,河北、山西的商贩,伯都纳、吉林等地的商船,黑龙江各地的农牧猎民,万众云集,盛况空前。据《黑龙江志稿》记载;音钦屯外,“轮蹄络绎,胥来通市,皮货山积,牛马蔽野。集初立,划沙为方罫,布特哈各部落设帐西北,稍东为市,商贾官卒游人驻其南,中设兵禁。”
——楚勒罕的设立与贡税制。
清代达斡尔族先民担负着较为沉重的贡献,布特哈、瑷珲地区的贡赋名目尤为繁多。
布特哈地区的达斡尔族人,男丁凡身高5尺者,每年必上贡貂皮一张,还要上贡规定数量的飞龙、野鸡、野猪、熊掌、鲤鱼、雅巴萨鱼、火绒、箭杆等山珍、土特产品。
瑷珲地区的达斡尔人,每年进贡哲罗鱼100尾、细鳞鱼50尾、野鸡100只、飞龙50只、箭杆500根、兔皮200张、木火绒大小各4匣、鱼鳔吉庆2架、鱼鳔如意4柄、其中以进贡貂皮为主项。
1795年(乾隆六十年),布特哈地区贡貂男丁为5457名。1810年(嘉庆十五),贡貂男丁为5303名,所贡貂皮一等42张,二等140张,好三等180张,寻常三等4942张,略高于男丁数额。1832年(道光十二年),虽然停止了测丁制,但扔规定布特哈达斡尔人贡貂3200张。1882年(光绪八年),增为4200张。当年的布特哈八旗兵丁2700名,闲散男丁1700名,合计4400名,基本上仍为一丁一貂。
17世纪40年代,清朝政府统一了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在内的索伦各部之后,为了加强对索伦各部的统治,将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编入八旗。并专门设立了布特哈总管衙门,对索伦诸部进行管理。布特哈之意,满语为渔猎部;汉语为打牲部。布特哈总管衙门的设立,在政治确立了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同清朝政府之间的隶属关系。而楚勒罕的设立,则是清朝政府在经济上利用楚勒罕这一形式,向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索伦诸部收取赋税的一种手段。确立在经济上同清朝政府之间的朝贡关系。
这就是楚勒罕设立的目的之一。
——楚勒罕的设立与经济贸易的发展
达斡尔族先民自从迁徙至嫩江流域以后,新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他们的经济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摆脱了沙俄侵略者的侵扰,有了相对安稳的社会生存环境;二是增进了与周边少数民族兄弟和汉族同胞的接触和交流,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有了新的拓展和进步;再有就是每年一度的大型楚勒罕集市贸易活动的举办,为达斡尔族提供了与各民族进行物资商贸交流的机会,有利的促进了达斡尔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从《龙沙纪略》和《黑龙江外记》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楚勒罕十分繁华,参加人数之多,货物之全闻名东北三省及内蒙地区。前来参加楚勒罕盛会的不仅有布特哈总管衙门管辖范围内的各族群众,而且还有来自内地的汉族商人。楚勒罕进行的集贸活动,基本上以物与物交换的形式进行。在交换的商品中既有生产工具,也有生活用品;既有布特哈各族的兽禽产品、水产品、林木产品、桦皮产品,也有蒙古人的牲畜和汉族人的粮、盐、茶、中草药、布匹及陶瓷器等。《龙沙记略》对楚勒罕的地理方位及贸易活动的情景是这样记载的;“出尔罕者,兵车之会也。地在卜魁城北十余里,定制于草青时,各蒙古部落及虞人胥来通市,商贾移肆以往,以艾浑,墨尔根屠沽亦皆载道,轮蹄络绎,皮币山积,牛马蔽野。集初立,划沙为界,各部落人驻其北,商贾、官卒、游人驻其南,中没兵禁。将军选贡貂后,始听交通,凡二十余日。”上述记载真实反映了楚勒罕活动的盛况。为当时的经易发展和进一步增进各民族之间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齐三御状及迁址原因
楚勒罕这一集市贸易活动形式,给当地带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重了布特哈地区达斡尔百姓的经济负担。
猎貂是一项十分艰苦的生产劳动。为了完成每年的贡貂义务,初冬刚落雪,达斡尔人就三五结伙,马背上驮着行李和粮食及必备的工具,冒着风雪严寒远猎到到讷漠尔河上源的小兴安岭,或千里之外的大兴安岭,在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里猎貂,翌年初春才能返回家园,每次出行都要历时3—4个月时间。
每年楚勒罕活动的筹备费用也是压在布特哈百姓身上的沉重负担。届时,布特哈百姓要为将军,副都统配齐马匹,备好牛羊,酒肴等食品供其享用。布特哈百姓还要抽调140人作将军和副都统的随甲。随甲也要交纳貂皮,其衣着、马匹及日常费用,全都有布特哈各族百姓按项供给。由此造成布特哈百姓倾家荡产者不在少数。
楚勒罕也成了各级官兵们敲诈勒索布特哈地区各族百姓的场所。选貂官员故意将上好入格的貂皮定为不入格,以极低的价格强行逼卖,“无问大小,概银九钱,布特哈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将军府的官员们,不仅对布特哈百姓所供穹庐、马匹和酒肉等项诛求无度,而且无故克扣低层官兵的饷银,还无端殴打百姓等。一连串发生的事件引起了布特哈上下强烈愤慨。1795年,布特哈八旗总管、达斡尔族清官奇三,佐领蒙库霍图林嘎二人,对此忍无可忍,代表民义上书乾隆皇帝,揭露黑龙江将军、齐齐哈尔副都统及其官僚勒索民财、欺压百姓的重重罪行。同年8月,奇三和梦库霍图林嘎赴热河离宫,在乾隆皇帝从承德回京的路上,拦驾把奏折呈于乾隆皇帝。鉴于布特哈八旗旗民的义愤,乾隆皇帝当即委派兵部和军机处要员,前往黑龙江查办。并派吉林将军前往代行黑龙江将军的取权。经核查奇三奏文内容基本属实。乾隆皇帝对此案御批时曾写道;敕重臣来省,案问得实,将军副都统以下皆论罪。奇三亦以越分上书,戍伊犁。余尝土人家清文一帙,叙奇三上书始末甚悉。且言,奇三将上书请于其母。母曰;救一部出汤火,即死不辱汝父,吾何恨。奇三亦达呼尔臣擘也。从乾隆皇帝赞颂奇三的御批中,从奇三母亲支持儿子义举的豪言壮语中,从整个案件的始末,不难看出,达斡尔民族是英勇不屈的民族,不是任何人可以随意欺侮的民族。
最终前任将军都尔嘉、明亮二人被革职;现任将军舒亮降薪留职;副都统安静革职监禁;主犯那彦太协领处以绞刑;从犯舒通嘎协领革职、鞭八十、枷锁两个月。至清光绪三十四年,因时局动荡等原因,清朝政府才废止了布特哈达斡尔等其它少数民族贡貂等项制度。为了一进步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管理,将繁盛一时的楚勒罕迁移至齐齐哈尔城北,史称“北关集”。
——地理方位和自然环境
“楚勒罕”遗址,位于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雅尔塞镇与卧牛吐达斡尔族镇交界处西侧一片开阔的草原岗地沙丘地带。东南距嫩江约1.5公里、东北距卧牛吐镇政府6公里、北距齐—查公路(齐齐哈尔至查哈阳农场)1.5公
里,西南距音钦村4公里。遗址所在地的漫岗北东南三面环水,地势较为平坦,高出附近水面2—3米。占地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遗址西北和西南边缘略呈弧状,周边环绕着10余座大小不同、高低不等的椭圆形沙丘,直径一般在50—100左右,间距在60—150米之间,高出周围地表约2—3米。在沙丘中部均可见到一些凹坑,凹坑直径一般在20—
30米左右,深约1.3—1.5米。在坑底部边缘及四周,可见
到一些排列比较规整的木桩和腐朽的柳条栅栏痕迹。另外从
凹坑底部被风沙剥蚀而裸露出来的草木灰、木炭碎块和烧焦的动物肢骨以及清花瓷残片分析判断,同文献记载“栅内木值柳条,官员收作柴薪”相吻合。
每年的楚勒罕活动之前,当地百姓要为将军、都统、副都统等官员们搭建好穹庐,前来纳贡的布特哈各族民众和参加贸易的商贾也要提前搭建好棚舍及临时圈养牛马羊的栅栏的事实相吻合。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上述发现的痕迹无疑是参加“楚勒罕”盛会的人们遗留下来的遗迹。农历的五月正进入夏季,水草丰美,气候适宜。嫩江及其支流水系发达,江河水面开阔,除陆路交通往来外,参加盛会的人们还可以从嫩江的上下游乘舟船来到这里。正因为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水路交通的便利条件,清朝政府因此将“楚勒罕”——这一会盟贸易集市设在此处
——楚勒罕的时间和规模。
楚勒罕活动在每年的农历5月举行,历时约20天左右时间。届时黑龙江将军、齐齐哈尔副都统等官员都要光临,除了选取貂皮外,还需要检阅各地八旗兵武艺,发放官兵薪垧。民众则在楚勒罕集市上进行贸易活动。
参加楚勒罕集会的除齐齐哈尔、布特哈、墨尔根、瑷珲、呼兰等地的达斡尔人外,还有来自蒙古各部者,河北、山西的商贩,伯都纳、吉林等地的商船,黑龙江各地的农牧猎民,万众云集,盛况空前。据《黑龙江志稿》记载;音钦屯外,“轮蹄络绎,胥来通市,皮货山积,牛马蔽野。集初立,划沙为方罫,布特哈各部落设帐西北,稍东为市,商贾官卒游人驻其南,中设兵禁。”
——楚勒罕的设立与贡税制。
清代达斡尔族先民担负着较为沉重的贡献,布特哈、瑷珲地区的贡赋名目尤为繁多。
布特哈地区的达斡尔族人,男丁凡身高5尺者,每年必上贡貂皮一张,还要上贡规定数量的飞龙、野鸡、野猪、熊掌、鲤鱼、雅巴萨鱼、火绒、箭杆等山珍、土特产品。
瑷珲地区的达斡尔人,每年进贡哲罗鱼100尾、细鳞鱼50尾、野鸡100只、飞龙50只、箭杆500根、兔皮200张、木火绒大小各4匣、鱼鳔吉庆2架、鱼鳔如意4柄、其中以进贡貂皮为主项。
1795年(乾隆六十年),布特哈地区贡貂男丁为5457名。1810年(嘉庆十五),贡貂男丁为5303名,所贡貂皮一等42张,二等140张,好三等180张,寻常三等4942张,略高于男丁数额。1832年(道光十二年),虽然停止了测丁制,但扔规定布特哈达斡尔人贡貂3200张。1882年(光绪八年),增为4200张。当年的布特哈八旗兵丁2700名,闲散男丁1700名,合计4400名,基本上仍为一丁一貂。
17世纪40年代,清朝政府统一了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在内的索伦各部之后,为了加强对索伦各部的统治,将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编入八旗。并专门设立了布特哈总管衙门,对索伦诸部进行管理。布特哈之意,满语为渔猎部;汉语为打牲部。布特哈总管衙门的设立,在政治确立了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同清朝政府之间的隶属关系。而楚勒罕的设立,则是清朝政府在经济上利用楚勒罕这一形式,向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索伦诸部收取赋税的一种手段。确立在经济上同清朝政府之间的朝贡关系。
这就是楚勒罕设立的目的之一。
——楚勒罕的设立与经济贸易的发展
达斡尔族先民自从迁徙至嫩江流域以后,新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他们的经济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摆脱了沙俄侵略者的侵扰,有了相对安稳的社会生存环境;二是增进了与周边少数民族兄弟和汉族同胞的接触和交流,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有了新的拓展和进步;再有就是每年一度的大型楚勒罕集市贸易活动的举办,为达斡尔族提供了与各民族进行物资商贸交流的机会,有利的促进了达斡尔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从《龙沙纪略》和《黑龙江外记》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楚勒罕十分繁华,参加人数之多,货物之全闻名东北三省及内蒙地区。前来参加楚勒罕盛会的不仅有布特哈总管衙门管辖范围内的各族群众,而且还有来自内地的汉族商人。楚勒罕进行的集贸活动,基本上以物与物交换的形式进行。在交换的商品中既有生产工具,也有生活用品;既有布特哈各族的兽禽产品、水产品、林木产品、桦皮产品,也有蒙古人的牲畜和汉族人的粮、盐、茶、中草药、布匹及陶瓷器等。《龙沙记略》对楚勒罕的地理方位及贸易活动的情景是这样记载的;“出尔罕者,兵车之会也。地在卜魁城北十余里,定制于草青时,各蒙古部落及虞人胥来通市,商贾移肆以往,以艾浑,墨尔根屠沽亦皆载道,轮蹄络绎,皮币山积,牛马蔽野。集初立,划沙为界,各部落人驻其北,商贾、官卒、游人驻其南,中没兵禁。将军选贡貂后,始听交通,凡二十余日。”上述记载真实反映了楚勒罕活动的盛况。为当时的经易发展和进一步增进各民族之间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齐三御状及迁址原因
楚勒罕这一集市贸易活动形式,给当地带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重了布特哈地区达斡尔百姓的经济负担。
猎貂是一项十分艰苦的生产劳动。为了完成每年的贡貂义务,初冬刚落雪,达斡尔人就三五结伙,马背上驮着行李和粮食及必备的工具,冒着风雪严寒远猎到到讷漠尔河上源的小兴安岭,或千里之外的大兴安岭,在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里猎貂,翌年初春才能返回家园,每次出行都要历时3—4个月时间。
每年楚勒罕活动的筹备费用也是压在布特哈百姓身上的沉重负担。届时,布特哈百姓要为将军,副都统配齐马匹,备好牛羊,酒肴等食品供其享用。布特哈百姓还要抽调140人作将军和副都统的随甲。随甲也要交纳貂皮,其衣着、马匹及日常费用,全都有布特哈各族百姓按项供给。由此造成布特哈百姓倾家荡产者不在少数。
楚勒罕也成了各级官兵们敲诈勒索布特哈地区各族百姓的场所。选貂官员故意将上好入格的貂皮定为不入格,以极低的价格强行逼卖,“无问大小,概银九钱,布特哈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将军府的官员们,不仅对布特哈百姓所供穹庐、马匹和酒肉等项诛求无度,而且无故克扣低层官兵的饷银,还无端殴打百姓等。一连串发生的事件引起了布特哈上下强烈愤慨。1795年,布特哈八旗总管、达斡尔族清官奇三,佐领蒙库霍图林嘎二人,对此忍无可忍,代表民义上书乾隆皇帝,揭露黑龙江将军、齐齐哈尔副都统及其官僚勒索民财、欺压百姓的重重罪行。同年8月,奇三和梦库霍图林嘎赴热河离宫,在乾隆皇帝从承德回京的路上,拦驾把奏折呈于乾隆皇帝。鉴于布特哈八旗旗民的义愤,乾隆皇帝当即委派兵部和军机处要员,前往黑龙江查办。并派吉林将军前往代行黑龙江将军的取权。经核查奇三奏文内容基本属实。乾隆皇帝对此案御批时曾写道;敕重臣来省,案问得实,将军副都统以下皆论罪。奇三亦以越分上书,戍伊犁。余尝土人家清文一帙,叙奇三上书始末甚悉。且言,奇三将上书请于其母。母曰;救一部出汤火,即死不辱汝父,吾何恨。奇三亦达呼尔臣擘也。从乾隆皇帝赞颂奇三的御批中,从奇三母亲支持儿子义举的豪言壮语中,从整个案件的始末,不难看出,达斡尔民族是英勇不屈的民族,不是任何人可以随意欺侮的民族。
最终前任将军都尔嘉、明亮二人被革职;现任将军舒亮降薪留职;副都统安静革职监禁;主犯那彦太协领处以绞刑;从犯舒通嘎协领革职、鞭八十、枷锁两个月。至清光绪三十四年,因时局动荡等原因,清朝政府才废止了布特哈达斡尔等其它少数民族贡貂等项制度。为了一进步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管理,将繁盛一时的楚勒罕迁移至齐齐哈尔城北,史称“北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