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只有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以共同成长为目的,以培养学生互尊、互助的合作意识为重点,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积极互动,才能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从而取得合作学习的真实效果.
【关键词】 合作学习;数学策略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知识与技能在合作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中培养.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识,而且可以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一、合作学习要以独立思考为前提
教学中有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一提出问题或有学生提出问题,就会马上安排学生交流讨论,学生根本来不及独立思考. 这样,怎能进行有效地交流呢? 形式上的热闹,只能证明学习方式在变,但根本没有成效可言. 要想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合作学习,必须:
(一)要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讨论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学生各自有了不同的见解之后再参与讨论,这样的合作交流才能提升人的能力,才能形成集体的智慧,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如教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先让学生根据手中的学具独立自主地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开展合作学习,集个人智慧为集体学习的资源. 于是就出现了“用直尺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乘求出面积”,“用剪刀从角的顶点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再拼成一个长方形,量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即是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些意想不到的学习资源. 如果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形成个体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就只能充当观众和听众,合作学习就会失去应有的效用.
(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合作不是一种被动接受,而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互提升. 合作以独立为基础,即从合作中独立听取、独立思考、评价、独立完善自我,而不是盲目顺从. 如教授“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除数不能整除被除数的最高位数)”时,让每名学生准备4捆(每捆10根)零2根学具小棒,把这些小棒平均分成3份,看每份是几根小棒.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竞相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见解:“先分整捆的,把4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先分得1捆,剩下的1捆拆开和2根合起来是12根,再平均分成3份,每份又分得4根,所以每份是14根. ”这样,在合作交流中,同学们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各自在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同时,也同样在完善、提升自己的认识.
二、合作学习要以“共同成长”为目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师生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由于学生自身的独特性,在合作中稍有不慎,仍会重蹈与传统教学模式雷同的以“优生”为中心的“单边活动”. 这样,根本无法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合作目的. 要实现这一目的,要:
(一)表达和倾听并重
在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一宣布让小组讨论,学生就“千姿百态”:有的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便霸占“讲坛”;有的反应较慢,又不善言谈,甘做“录音机”;有的交头接耳,东张西望,根本是在“自得其乐”. 这样的合作到底会有几分“含金量”?因此,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留给每一名同学表达自己意见的时间与机会,还要根据学习小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碰撞和沟通同行
如果讨论中出现“争执不下”的沟通技巧,如评判对事不对人,不要急于对别人的观点下定论,要多思考和交流,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势压人,要去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要多做換位思考,要尊重事实,达成共识.
(三)共享与共创相伴
要引导学生形成资源共享的意识,愿意分享彼此的思想、知识、情感和智慧. 合作学习时,要引导学生相互启迪、相互汲取,通过整合彼此的精华,启迪智慧,从而产生新思想,萌生新智慧,达到共创之目的.
三、师生合作是合作学习的发展
教师的新角色,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一)角色重新定位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作局外人. 教师应该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作为合作者必须深入到各个小组,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排除合作障碍
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点拨,使学生尽快排除障碍,继续与其他同学交流. 如某教师教授“除法的意义”时,合作学习“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有同学说:“这是数学上的规定. ”有的说:“怎能把一个数平均分成0份呢?这多没意义啊!”还有的说:“像0 ÷ 0,表示把0平均分成0份,就更没有意义了!”这时,教师便引导学生:“如果0做了除数,像5 ÷ 0,0 ÷ 0,你能求出商吗?为什么?”于是学生进一步探究出:“0做除数,要么不可能得到商,要么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所以,0不能做除数. ”
(三)引导深化
在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会停留在浅层次、表面化. 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法时,学生往往就满足于解法的数量,而忽略了解法的类型和独特性.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流畅性,还关注变通性,更关注独创性.
总之,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规范的参与和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会日趋有效、完美.
【关键词】 合作学习;数学策略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知识与技能在合作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中培养.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识,而且可以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一、合作学习要以独立思考为前提
教学中有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一提出问题或有学生提出问题,就会马上安排学生交流讨论,学生根本来不及独立思考. 这样,怎能进行有效地交流呢? 形式上的热闹,只能证明学习方式在变,但根本没有成效可言. 要想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合作学习,必须:
(一)要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讨论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学生各自有了不同的见解之后再参与讨论,这样的合作交流才能提升人的能力,才能形成集体的智慧,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如教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先让学生根据手中的学具独立自主地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开展合作学习,集个人智慧为集体学习的资源. 于是就出现了“用直尺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乘求出面积”,“用剪刀从角的顶点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再拼成一个长方形,量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即是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些意想不到的学习资源. 如果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形成个体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就只能充当观众和听众,合作学习就会失去应有的效用.
(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合作不是一种被动接受,而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互提升. 合作以独立为基础,即从合作中独立听取、独立思考、评价、独立完善自我,而不是盲目顺从. 如教授“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除数不能整除被除数的最高位数)”时,让每名学生准备4捆(每捆10根)零2根学具小棒,把这些小棒平均分成3份,看每份是几根小棒.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竞相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见解:“先分整捆的,把4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先分得1捆,剩下的1捆拆开和2根合起来是12根,再平均分成3份,每份又分得4根,所以每份是14根. ”这样,在合作交流中,同学们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各自在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同时,也同样在完善、提升自己的认识.
二、合作学习要以“共同成长”为目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师生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由于学生自身的独特性,在合作中稍有不慎,仍会重蹈与传统教学模式雷同的以“优生”为中心的“单边活动”. 这样,根本无法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合作目的. 要实现这一目的,要:
(一)表达和倾听并重
在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一宣布让小组讨论,学生就“千姿百态”:有的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便霸占“讲坛”;有的反应较慢,又不善言谈,甘做“录音机”;有的交头接耳,东张西望,根本是在“自得其乐”. 这样的合作到底会有几分“含金量”?因此,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留给每一名同学表达自己意见的时间与机会,还要根据学习小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碰撞和沟通同行
如果讨论中出现“争执不下”的沟通技巧,如评判对事不对人,不要急于对别人的观点下定论,要多思考和交流,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势压人,要去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要多做換位思考,要尊重事实,达成共识.
(三)共享与共创相伴
要引导学生形成资源共享的意识,愿意分享彼此的思想、知识、情感和智慧. 合作学习时,要引导学生相互启迪、相互汲取,通过整合彼此的精华,启迪智慧,从而产生新思想,萌生新智慧,达到共创之目的.
三、师生合作是合作学习的发展
教师的新角色,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一)角色重新定位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作局外人. 教师应该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作为合作者必须深入到各个小组,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排除合作障碍
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点拨,使学生尽快排除障碍,继续与其他同学交流. 如某教师教授“除法的意义”时,合作学习“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有同学说:“这是数学上的规定. ”有的说:“怎能把一个数平均分成0份呢?这多没意义啊!”还有的说:“像0 ÷ 0,表示把0平均分成0份,就更没有意义了!”这时,教师便引导学生:“如果0做了除数,像5 ÷ 0,0 ÷ 0,你能求出商吗?为什么?”于是学生进一步探究出:“0做除数,要么不可能得到商,要么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所以,0不能做除数. ”
(三)引导深化
在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会停留在浅层次、表面化. 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法时,学生往往就满足于解法的数量,而忽略了解法的类型和独特性.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流畅性,还关注变通性,更关注独创性.
总之,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规范的参与和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会日趋有效、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