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作为小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也是教师教学的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布置课前作业、课中渗透实践操作、课后联系实际延伸等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课前;课中;课后;探究能力;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它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科。其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我们每一位科学老师仔细研究和深入思考。现在我以《把物质混合起来》一课为例,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前置作业,初步探究,构建科学知识
一切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回归于生活。课前作业是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我们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探究准备,将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提前介入新学内容,扩大学习资源,增加科学知识的积累,为科学课堂教学作好充分准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在教学《把物质混合起来》一课前,我布置学生寻找小苏打和白醋常出现在什么地方?一般用来做什么的?还让学生了解澄清石灰水、熟石灰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课前搜集信息与调查,知道小苏打和白醋经常会出现在厨房,了解到白醋是无色液体、有酸味,小苏打是白色粉末,这两种物品都是安全无毒的,可以放心地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观察。同时,学生也了解到熟石灰是一种建筑材料,呈强碱性,对皮肤、衣服有腐蚀作用,澄清石灰水是熟石灰的澄清水溶液……
搜集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宽知识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它既可以缩短学生在课堂上观察的时间,也让学生对课内的信息有初步的了解。学生在完成课前作业的过程中,我也鼓励学生把遇到的困惑记录下来,以便上课时重点解答。课前、课中的紧密结合,学生的探究能力能快速得到提高,学生切身体会到科学无处不在。
二、课中操作,落实探究,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实践操作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科學素养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也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课堂上多渗透实践操作,设计难度适宜的实践活动,将会使学生获得更有效的感性经验。
如上《把物质混合起来》一课中,有两个实验是由学生探究完成的,其中一个是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课前我为孩子们准备好实验材料,明确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带着目的动手操作。实践操作中,学生清楚地看到小苏打和白醋在混合过程中,是较为剧烈和快速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该实验会产生大量的气体,这些气体在液体中释放出来,形成了气泡。这个实验效果明显,成功率高,孩子们都是兴高采烈的。我接着抛出另一个问题:“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大量气体会是一种什么气体呢?”有的学生在课前已了解到“如果将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不会发生变化;而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石灰水中,会生成白色沉淀物质。”所以学生会请求我给一些澄清的石灰水让他们试验。于是,我带领学生探究本节课的第二个实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大量气体会是一种什么气体呢?我同样先让学生明确好该实验的步骤与注意事项,接着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动手操作。实验中学生看到白醋和小苏打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他们就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本节课的两个实验活动都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的科学探究技能,操作难度不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还能悟到做第一个实验的关键在于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前要确保气球的封闭性,以避免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泄漏而致使无法观察到气球膨胀。第二个实验的关键在于膨胀的气球拔离瓶子时,避免气球发生泄漏。
在实验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实践操作,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操作能力。这些能力是不能单纯靠教师的讲解来传授的,而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独立研究、进行小组研讨,经过多次失败后获取成功就是科学素养的培养。
三、课后延伸,学以致用,形成科学观念
小学科学与学生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既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把物质混合起来》一课教学的最后,我向学生介绍科学来源于生活,也终将应用于生活,顺理成章地举例了很多生活中物质混合的例子,引导学生课后多观察,鼓励学生自己找材料进行混合,同时我告知学生哪些是安全,哪些是危险,强调孩子们在探索科学时,一定要有父母或老师陪同,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
当课后学生跑过来我身边,兴奋地说:“老师,我回家自己又做了一次实验,实验很成功!”
孩子们积极的意见反馈,我知道这堂科学课成功了。孩子的世界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那股探索的欲望就能喷涌而出。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绝非一两节课就能实现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让每一节科学课都能服务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升。我愿做一个引导者,带着孩子们敲开科学的大门,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这个精彩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关键词:课前;课中;课后;探究能力;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它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科。其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我们每一位科学老师仔细研究和深入思考。现在我以《把物质混合起来》一课为例,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前置作业,初步探究,构建科学知识
一切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回归于生活。课前作业是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我们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探究准备,将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提前介入新学内容,扩大学习资源,增加科学知识的积累,为科学课堂教学作好充分准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在教学《把物质混合起来》一课前,我布置学生寻找小苏打和白醋常出现在什么地方?一般用来做什么的?还让学生了解澄清石灰水、熟石灰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课前搜集信息与调查,知道小苏打和白醋经常会出现在厨房,了解到白醋是无色液体、有酸味,小苏打是白色粉末,这两种物品都是安全无毒的,可以放心地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观察。同时,学生也了解到熟石灰是一种建筑材料,呈强碱性,对皮肤、衣服有腐蚀作用,澄清石灰水是熟石灰的澄清水溶液……
搜集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宽知识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它既可以缩短学生在课堂上观察的时间,也让学生对课内的信息有初步的了解。学生在完成课前作业的过程中,我也鼓励学生把遇到的困惑记录下来,以便上课时重点解答。课前、课中的紧密结合,学生的探究能力能快速得到提高,学生切身体会到科学无处不在。
二、课中操作,落实探究,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实践操作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科學素养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也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课堂上多渗透实践操作,设计难度适宜的实践活动,将会使学生获得更有效的感性经验。
如上《把物质混合起来》一课中,有两个实验是由学生探究完成的,其中一个是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课前我为孩子们准备好实验材料,明确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带着目的动手操作。实践操作中,学生清楚地看到小苏打和白醋在混合过程中,是较为剧烈和快速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该实验会产生大量的气体,这些气体在液体中释放出来,形成了气泡。这个实验效果明显,成功率高,孩子们都是兴高采烈的。我接着抛出另一个问题:“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大量气体会是一种什么气体呢?”有的学生在课前已了解到“如果将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不会发生变化;而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石灰水中,会生成白色沉淀物质。”所以学生会请求我给一些澄清的石灰水让他们试验。于是,我带领学生探究本节课的第二个实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大量气体会是一种什么气体呢?我同样先让学生明确好该实验的步骤与注意事项,接着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动手操作。实验中学生看到白醋和小苏打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他们就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本节课的两个实验活动都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的科学探究技能,操作难度不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还能悟到做第一个实验的关键在于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前要确保气球的封闭性,以避免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泄漏而致使无法观察到气球膨胀。第二个实验的关键在于膨胀的气球拔离瓶子时,避免气球发生泄漏。
在实验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实践操作,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操作能力。这些能力是不能单纯靠教师的讲解来传授的,而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独立研究、进行小组研讨,经过多次失败后获取成功就是科学素养的培养。
三、课后延伸,学以致用,形成科学观念
小学科学与学生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既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把物质混合起来》一课教学的最后,我向学生介绍科学来源于生活,也终将应用于生活,顺理成章地举例了很多生活中物质混合的例子,引导学生课后多观察,鼓励学生自己找材料进行混合,同时我告知学生哪些是安全,哪些是危险,强调孩子们在探索科学时,一定要有父母或老师陪同,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
当课后学生跑过来我身边,兴奋地说:“老师,我回家自己又做了一次实验,实验很成功!”
孩子们积极的意见反馈,我知道这堂科学课成功了。孩子的世界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那股探索的欲望就能喷涌而出。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绝非一两节课就能实现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让每一节科学课都能服务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升。我愿做一个引导者,带着孩子们敲开科学的大门,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这个精彩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