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面子”文化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ithfor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层出不穷,以尊重、包容的态度对待这些文化差异,有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面子”在中西方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首先描述中西方的“面子观”,接着进一步剖析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最后探究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中西方对待“面子”的表现以及跨文化交际中“面子”的重要性。
  【关键词】 面子;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2-0114-03
  一、中西方的面子观
  (一)中国
  中国人常说:“人要脸,树要皮”;“死要面子活受罪”;“银钱如粪土,脸面值千金”,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国人对面子的重视程度之高,因此,人们看重“面子”,也希望得到“面子”。“面子”文化的形成具有相互性。在中国,最早提出“面子”这一概念的是胡先缙,胡先缙认为面子具有两个相互联系的点,分别是“脸和面”[2]。“脸”指的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从而具有属于自己的道德品格,这份难能可贵的道德品格成为公众所肯定的点,如果不遵守社会道德,违背社会准则,就会丢脸。“面”是通过自己提升自己,给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所获得的声誉。“脸”与“面”相互联系,胡先缙指出“面子”具有社会性,而“脸”是一种具有道德性的东西。
  许力生认为“交际的双方要互相照顾彼此的面子,惟其如此,人际交往才能顺畅地进行下去[5]。”“面子”作为一种心理感觉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人们通过维护自身面子,维护他人面子,互相维护彼此的面子来保证交际。通过一定的心理约束、社会约束去减少交际问题的出现,避免矛盾冲突。人们乐于得到面子,也乐于给面子,这种相互性使得彼此互相给予,形成中国式的“面子观”。人们希望自己的道德尊严得到维护,从而获得所重视的“脸”,当他们提升自己的能力之后,在社会中有所成就,有所贡献就获得了声誉,也就挣得了“脸”。中国人常说:“光宗耀祖、光耀门楣”,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面子,让别人对自己与家庭刮目相看,这些思想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在人情网发达的中国,要“面子”的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粘剂,面子心理加强了彼此的沟通、联系,利于巩固感情。
  (二)西方
  Brown和Levinson在《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中将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两大类[1]。积极面子,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愿望获得满足,面子得以保护。消极面子,希望有独立的自由,不希望因其他因素让自己受到干预或妨碍。积极与消极这两个面构成了不一样的面子观。西方人追求独立,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使得他们更倾向于消极面子的层面。在交谈中言者与听者双方的面子会受到影响,面子受到干涉。礼貌的谈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面子,使面子遭受的危害减少。
  西方人坦率,他们习惯于去获得面子。在与人交往时,他们注重直接而有力地表达。雷玉娥指出“在社会互动的情境里,个人之所以努力地想要在他人心目中塑造对自我有利的公共形象,主要是他想在这个场域里争取某种资源,获得某个目标,以满足个人的需要[6]。”可见,西方人在社会互动中表现自己,获得脸面,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独立的表现能树立好的公众形象。
  二、中西方的“面子”文化差异
  (一)中国
  儒家的“礼”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沿袭从未间断。“以和为贵”的思想蕴含着和谐的意识,人与自然、自身、社会的和谐紧密联系。以群体性突出的社会将社会价值作为出发点,因此,人们看重群体利益。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面子”文化便与社会群体紧密相连,互相影响。古代,人们常将自己的命运与家族的兴衰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们为了家族的颜面而产生“好面子”的心理,处处维护面子,生怕“丢面子、失光落采”。在群体效应的作用下,人际交往因情面的原因,往往存在着违背自己想法的现象。
  小農经济下的中国,彼此间互相依赖,慢慢形成了以集体为主的形态。个人、家庭、团体三者的关系坚固无比。易中天说:“一个传统社会里的中国人,他的身份、地位、价值、权力、义务、责任,都是和他的家庭、家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3]。”在集体主义文化中,集体影响着个体。维护集体的面子就是个人面子得到维护的有效表现。胡文仲认为“在群体主义的文化中,个人的独立性相对少一些,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显得密切[4]。”可见,处于繁杂的人际关系网中的人们认为集体声誉更重要。
  中国的“面子”文化不仅局限于此。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维护“面子”的心理时刻存在,彼此之间对“面子”的看重易于感知。高语境文化里的交际显得含蓄、委婉,人们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会借助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动作去表达。“面子”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而形成,这种隐性的心理存在于中国人心中,印刻在每个人的身上,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面子”具有促进彼此交际,减少摩擦的作用。此外,维护面子要掌握度,否则会引起额外的麻烦,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使得人们在交际中产生焦虑感,形成“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搭棚子卖绣花—买卖不大架子不小。”的现象。
  (二)西方
  西方人处于海洋性的地理环境,相对开阔的空间下,他们养成了独立自主,开放自由的性格,这种性格下的他们追求自我、敢于表达、崇尚独立自由。此外,他们注重保护个人隐私,维护个人权力。Brown和Levinson认为“在社会上进行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model person),他们具有面子需求,希望在交际中获得面子[1]。”个体主义下的西方人以自己的表现去获得交际中的话语权,在交际中表达需求,维护自身的面子。积极面子层面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社会的认可,而消极面子下层面希望免受他人的干扰,充分实现个人主导。   低语境下的西方人对待“面子”文化显得更加直接,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涉及人际交往的层面他们会以自己为中心,直截了当表达诉求,将部分与整体分开。个人所获得的成就是努力奋斗所得到的,与其他因素关系不大。在这种氛围下,他们对待事物显得从容,不会因“面子”上挂不住而违背心愿去做事,公私分明,不会牵扯太多的人情。西方,不存在“人情大于天”的说法,毕竟,“面子”对于他们来说是自己争取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彼此之间的关系虽不会太密切,却存在着适当的空间。
  三、“面子”与跨文化交际
  (一)称呼
  古代中国等级观念分明,百姓向官员介绍自己,一般自称“草民”,官员向其上级介绍自己则自称为“卑职,末将,下官”以示尊重,给足别人面子。贬己尊人的观念也随之进入人们的思想中,男子对自己的谦称:在下,晚辈,晚生,小生等,女子则自称为:小女子,奴家,妾身,贱妾,民女等。当今社会,人们见到比自己年长的人会主动称呼为“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这种称呼既给别人面子,也获得了懂礼貌的优秀品质,别人也因此给足你面子。在人际交往中,“面子”对于集体主义者来说是沟通的一个关键,如果言者和听者能给足彼此面子,交流顺畅,将会为下一次交际奠定基础。群体社会里以群体关系为核心,突出强调整体的作用,有时适当约束个人的行为,为集体挣得“面子”,面子作为一个标准、协调剂,促进着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西方人在称呼上以“头衔+姓氏”的方式进行称呼,或者直呼其名,双方地位不对等,就会采用正式的称呼方式,双方地位对等时,采用非正式的称呼方式,称呼方式体现了西方人对待权力、地位的态度。个人主义为代表的他们,形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价值观,“面子”便受到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他们倾向的消极面子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形成了。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隐含在文化背后的“面子”观念也有所差异。对于追求个人独立自主的西方人来说,他们强调个人在社会中挣得的“面子”,也不希望受到别人的干擾,“面子”观念使得他们在交际中大胆,直率。
  (二)请客
  “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尚往来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互相请客吃饭。在饭桌上也蕴含着丰富的“面子”文化。集体主义价值观下的中国人喜欢热闹,喜欢集体一起聚会、交谈、吃饭,在餐桌上进行交际,随之而来的“面子”心理便体现出来了。请客吃饭的时候人们一般会点许多的菜,显示自己的诚意,也显得有“面子”。在吃饭的过程中,互相夹菜,表示照顾,边吃边聊天,显得温暖热闹,当然,在聊天的过程中会给予对方肯定、赞扬,给足了对方面子,同时自己也获得了面子。饭后结账,人们会抢着买单,会让人觉得自己够朋友、够义气,但是,这种“爱面子”的心理会让自己陷入僵局,即使自己并不是很有钱,但是在别人面前还是要适当地显示一下自己,集体主义下的“面子”文化在这种氛围中就得以体现。相反,西方人请客大多是在餐桌上安静的进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刀叉,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安静地享受着美食带来的欢乐。餐桌上的交谈过少,体现了个人主义下的自我、独立的特征。饭后结账,安静的氛围也不会被打破,人们一般会AA制,独自结算账单。历史背景的不同,西方人所养成的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乐于以自己为中心的价值观念驱动着他们的行为的改变,这种改变符合生活习惯,符合人际交往中的准则。
  (三)劝告
  中国,人们想要劝告他人不要做某事时一般比较委婉,会帮助其分析利弊,迂回婉转的表述自己的意图,为了维护对方的面子,在劝告时不会当着大众的面进行,会找其他时间进行交谈。高语境下的他们会避免伤害对方的面子,有时使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让对方知道自己所有表达的,这种“面子”心理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长期的人际交往中拐弯抹角地处理问题既顾及了对方面子,也达到了表达的目的。与此不同的是低语境下的西方人,他们会将自己的目的明确地说出,直截了当地让听话者明白自己的意图,面对矛盾冲突时,他们会告诉对方利弊,不会另外找时间去传达自己的想法。对于他们来说,显性信息更为重要,“面子”是靠自己在公众中挣得的,能力也是在其中提升。他们在劝告中对于“面子”的维护偏向消极面子层面。
  四、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面子”的态度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也有所差异,其源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中西方“面子”文化处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在交际中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由于中国的“面子”文化表现为集体主义、高语境的特征,西方的“面子”文化表现为个人主义、低语境特征,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会面临着文化价值观的不同,文化冲突的出现,但是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存在即合理。在交际中,正确对待不同价值观下所形成的“面子”文化,理解、包容、尊重中西方的“面子”文化,了解“面子”心理的规律,是跨文化交际有序、顺利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Brown,P.&S.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z: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胡先缙,黄国光,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11.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08.
  [5]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05.
  [6]雷玉娥.文化价值取向模式下的中西“面子”观对比[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01):253-254.
  作者简介:
  李雪梅,贵州黔南人,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 在网络交际中,交际双方采用委婉的语言形式表达某种意义,既能完整地传递信息,同时也能达到一定的语用效果,这类特殊的语言叫作网络委婉语。从修辞学的角度出发,将网络委婉语归结为特殊修辞格的使用,分析网络委婉语委婉效果的表达手段以及所体现的修辞类型。  【关键词】 网络语言;网络委婉语;修辞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1)0
期刊
【摘要】 手风琴独奏曲《牧民之歌》原名为《牧民歌唱毛主席》,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原创手风琴作品,由王域平、张增亮创作。《牧民之歌》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欢快活泼,问世后被广为流传,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乐器曲目,同时也是经典的手风琴曲目,曾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全国手风琴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收录其中,列为五级曲目。《牧民之歌》作为国产手风琴曲目,旋律优美,题材、体裁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因此,大部分观众和演奏
期刊
【摘要】 通过自建电影《流浪地球》的网络影评语料库,设计了基于词典的情感分析算法,随机抽取豆瓣600条网络影评展开情感分析,并借助态度系统对情感词进行标注。结果发现,观众对技术和主题满意度高,对情节、表演及语言满意度低。  【关键词】 情感分析;网络影评;态度系统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2-0104-02  基金项目
期刊
【摘要】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包含丰富的思想。本文从19世纪4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矛盾不断激化以及早期理论思想家关于人本理论不断碰撞的背景下,阐述了关于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的理论——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以及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基于背景和内容的介绍,谈到了其思想所具有的价值以及对当代的启示。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持续推进,加快了三地文化产业的融合进程。在此背景下,河北地区的文化旅游和民间音乐产业进行了深度的融合,产生了显著的成效。因而,本文结合当前形势探索了京津冀视域下河北文化旅游与民间音乐产业二者融合的意义所在,并从提升了民间音乐文化的藝术审美价值、加强了文化旅游的宣传和产业价值两个方面,肯定文化旅游与民间音乐产业融合的价值,从而也希望文化产业融合的优势能够渗透到京津冀三地
期刊
【摘要】 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历程,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因此各族人民对于同一种事物,可能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而这些差异都会体现在各自的语言中。动物词汇作为生活中常见的一部分,必然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本文从动物词汇角度,即从十二生肖里面的动物着手分析动物词汇在中西方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以此来比较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异同点。通过比较社会习俗、宗教信仰、自然环境等因素,来探讨有关动物词汇的几种翻
期刊
【摘要】 中国的心性论有一种本体论的基础,它从宇宙根源的那个本体出发,产生出一种源源不断的生命的力量,进而产生了道德。这种力量能够作用于实践,能够塑造人格。西方的心性是人类认识主体的一个客观的认识对象。本文从西方形象化的非本体论出发,与中国的心性论进行简单的比较,从而得出提升人的内在,反求诸己的价值启示。  【关键词】 理性;心性本体;生命价值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当前我国已经开始充分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依托于此来贯彻文化自信等相关战略。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很多地域文化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空间,应该在后续时间里充分引起重视,发挥这些地域文化的价值,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本文则以湛江年例文化为例,阐述了湛江年例文化的内容与价值,接着全面分析了新时期背景下湛江年例文化的发展现状,并探索了湛江年例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最后从多个方面提出了针
期刊
【摘要】 道具能作为一种表现工具的原因就是因为工具的本身具有符号性、文化性。凡是使用道具产生效果的人,不是用出了一种工具,而是因为用出了一种文化符号。本文之所以以舞蹈道具作为切入点,原因是发现道具对舞蹈动作产生意味后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同时,道具的使用特点与形式越来越多,而在这些层出不穷的形式背后,更加感受到的是人从不同层面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本文通过对现代舞蹈艺术中道具运用的剖析,来初探艺术创作
期刊
【摘要】 六合农民画的艺术形式是现代且具有美感的,有东方毕加索的美誉,而它的绘画主题则是当地的民俗生活。因此六合地区的民俗空间是其农民画艺术的生命之源,对当地民俗空间的重构,对六合农民画艺术语言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六合农民画;审美;民俗空间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2-0098-02  六合农民画主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