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为“90后”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机遇,“互联网+”视野下,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树立互联网思维,助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帮助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互联网+ “90后”大学生 就业指导
根据 CNNIC 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手机已成为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终端。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如此巨大的用户基数就是中国发展“互联网+”的优势所在,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巨大优势。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高达765万人,引导大学生利用好“互联网 + ”这个新的经济形态和机遇,为自身就业创业做好准备,要落实好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是每个高校指导就业的工作人员必须思考和面对的新课题。
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及其显著特点
通过网络平台求职,满足了学生希望降低求职成本,提高求职成功率的需求,但是,网络平台也存在自身的不足,利用互联网求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90后”大学生对新事物的适应和接受能力较强,学生们对社会的认知深度不够,当他们面对海量的信息冲击,而没有鉴别和选择能力是一种巨大困扰,太多含金量不高的信息充斥网络,面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尤其是面临毕业,急于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更容易落入虚假网络信息的陷阱。第二,我国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对网络身份管理的定义和内涵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对网络上的信息交流行为等缺乏必要的规范。第三,互联网是面向所有人的,可以获得很多的求职信息,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外,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快,这极大地提高了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效率。第四,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很多繁杂的程序和操作活动都可以通过网络软件得到轻松解决,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在海量求职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二、“互联网+”对青年就业的影响
当前,互联网正加速对服务业全面渗透,产生全方位影响,引发了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的行业领域,它极大地带动了就业。造就新型产业的同时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互联网在全方面地渗透人们的生活之时,已经不可避免地对就业形势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因此而大大增加,很多人根据自身情况就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传统的跑招聘会投简历找工作的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过时了,求职者把简历投递后往往没有回复信息,更别提得到面试机会了,其主要原因在于求职者没有找到与雇主和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渠道并进行及时交流和互动。目前,开始出现了部分企业的招聘难和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企业在对社会的招聘中,招聘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用工荒。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他们没有找到自己认为满意的工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下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国家提出“互联网 + ”战略,制定了很多扶持政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良好,通过互联网提供创业平台带动青年就业,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
三、“互联网+”视野下“90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
当前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着新的变化,随着智能手机与4G网络的普及,“90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特点的变化,毕业人数的增加。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用互联网思维破解就业指导的困境。
第一、高度重视就业,重视“互联网+”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作用。高校要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认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及时解决就业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总结和吸取上一年就业工作经验和教训,就业指导老师参加就业指导方面的培训,解决就业难题。运用移动互联新技术搭建灵活多样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打造互联互通、优质高效的“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实现求职者足不出户找到工作。第二、传统与“互联网+”结合,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传统就业模式与“互联网+”相结合,为毕业生就业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打造校友、校企、校地、校园和“互联网+”等就业市场新模式。积极与行业内相关龙头企业联系,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构建校企合作就业市场。充分利用校友会等资源为毕业生建立更广阔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构建校友就业市场。与当地人才市场的联系,积极组织大型校园招聘活动、专业专场招聘会和周末校园招聘会等,搭建校园就业市场。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构建校地就业市场,高校应与地方政府加强战略合作,发挥双方比较优势,共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实现了学校与校友企业、地市、行业的良性互动。第三、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就业对于“90后”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言,他们多数是初次和社会进行全面接触,还未完全走出校园,对于自己的未来工作和对职位的过高期望在所难免。毕业后都想留在大城市里当考公务员、进考事业单位、进国企,而都不愿到基层、或者艰苦地区去。近年来,针对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越来越重视,随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就业,比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等政策。第四、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展免费创业培训,推进高校毕业生掌握创业知识和政策,加强熟悉企业管理和营运模式,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创业大赛,引导大学生进驻“孵化基地”,让大学生在创业实踐活动中进行创业体验,尤其要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服务。通过完善就业创业指导网络,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创业咨询、创业指导等方面提供服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正确引导学生要充分借助“互联网 + ”去创新、去尝试,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五、加强网站信息审核、网站维护和管理。学校是衔接着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桥梁,因此,学校要对信息的真实性必须严格把关,对企业所提供的信息要认真审核,也要保证学生们提供的信息真实性。信息机制如果没有健全,很容易让不合法的企业钻空子,使得很多毕业生上当受骗。当前高校的就业网站缺乏管理,作用未见充分发挥。大部分学校就业信息网站没有维护很更新,网络平台利用很低。“互联网+”时代是跨界和融合的时代,对就业趋势的把握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对就业的成功率也会有帮助。“90后”大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积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不断在新的就业环境背景下择业或创业。
参考文献:
[1]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http://www.mediacircle.cn/?p=25605.
[2]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http://news.022china.com/2016/03-18/166784_0.html 中国就业促进会发布《网络创业就业统计和大学生网络创业就业研究报告》.http://www.zgjy.org/newlist/newstop.asp?MessageID=1814.
作者简介:张肖(1982—),男,河南南阳人,海南三亚学院财经学院辅导员,硕士。
关键词:互联网+ “90后”大学生 就业指导
根据 CNNIC 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手机已成为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终端。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如此巨大的用户基数就是中国发展“互联网+”的优势所在,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巨大优势。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高达765万人,引导大学生利用好“互联网 + ”这个新的经济形态和机遇,为自身就业创业做好准备,要落实好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是每个高校指导就业的工作人员必须思考和面对的新课题。
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及其显著特点
通过网络平台求职,满足了学生希望降低求职成本,提高求职成功率的需求,但是,网络平台也存在自身的不足,利用互联网求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90后”大学生对新事物的适应和接受能力较强,学生们对社会的认知深度不够,当他们面对海量的信息冲击,而没有鉴别和选择能力是一种巨大困扰,太多含金量不高的信息充斥网络,面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尤其是面临毕业,急于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更容易落入虚假网络信息的陷阱。第二,我国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对网络身份管理的定义和内涵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对网络上的信息交流行为等缺乏必要的规范。第三,互联网是面向所有人的,可以获得很多的求职信息,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外,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快,这极大地提高了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效率。第四,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很多繁杂的程序和操作活动都可以通过网络软件得到轻松解决,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在海量求职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二、“互联网+”对青年就业的影响
当前,互联网正加速对服务业全面渗透,产生全方位影响,引发了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的行业领域,它极大地带动了就业。造就新型产业的同时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互联网在全方面地渗透人们的生活之时,已经不可避免地对就业形势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因此而大大增加,很多人根据自身情况就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传统的跑招聘会投简历找工作的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过时了,求职者把简历投递后往往没有回复信息,更别提得到面试机会了,其主要原因在于求职者没有找到与雇主和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渠道并进行及时交流和互动。目前,开始出现了部分企业的招聘难和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企业在对社会的招聘中,招聘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用工荒。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他们没有找到自己认为满意的工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下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国家提出“互联网 + ”战略,制定了很多扶持政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良好,通过互联网提供创业平台带动青年就业,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
三、“互联网+”视野下“90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
当前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着新的变化,随着智能手机与4G网络的普及,“90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特点的变化,毕业人数的增加。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用互联网思维破解就业指导的困境。
第一、高度重视就业,重视“互联网+”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作用。高校要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认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及时解决就业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总结和吸取上一年就业工作经验和教训,就业指导老师参加就业指导方面的培训,解决就业难题。运用移动互联新技术搭建灵活多样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打造互联互通、优质高效的“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实现求职者足不出户找到工作。第二、传统与“互联网+”结合,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传统就业模式与“互联网+”相结合,为毕业生就业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打造校友、校企、校地、校园和“互联网+”等就业市场新模式。积极与行业内相关龙头企业联系,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构建校企合作就业市场。充分利用校友会等资源为毕业生建立更广阔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构建校友就业市场。与当地人才市场的联系,积极组织大型校园招聘活动、专业专场招聘会和周末校园招聘会等,搭建校园就业市场。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构建校地就业市场,高校应与地方政府加强战略合作,发挥双方比较优势,共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实现了学校与校友企业、地市、行业的良性互动。第三、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就业对于“90后”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言,他们多数是初次和社会进行全面接触,还未完全走出校园,对于自己的未来工作和对职位的过高期望在所难免。毕业后都想留在大城市里当考公务员、进考事业单位、进国企,而都不愿到基层、或者艰苦地区去。近年来,针对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越来越重视,随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就业,比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等政策。第四、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展免费创业培训,推进高校毕业生掌握创业知识和政策,加强熟悉企业管理和营运模式,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创业大赛,引导大学生进驻“孵化基地”,让大学生在创业实踐活动中进行创业体验,尤其要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服务。通过完善就业创业指导网络,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创业咨询、创业指导等方面提供服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正确引导学生要充分借助“互联网 + ”去创新、去尝试,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五、加强网站信息审核、网站维护和管理。学校是衔接着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桥梁,因此,学校要对信息的真实性必须严格把关,对企业所提供的信息要认真审核,也要保证学生们提供的信息真实性。信息机制如果没有健全,很容易让不合法的企业钻空子,使得很多毕业生上当受骗。当前高校的就业网站缺乏管理,作用未见充分发挥。大部分学校就业信息网站没有维护很更新,网络平台利用很低。“互联网+”时代是跨界和融合的时代,对就业趋势的把握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对就业的成功率也会有帮助。“90后”大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积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不断在新的就业环境背景下择业或创业。
参考文献:
[1]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http://www.mediacircle.cn/?p=25605.
[2]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http://news.022china.com/2016/03-18/166784_0.html 中国就业促进会发布《网络创业就业统计和大学生网络创业就业研究报告》.http://www.zgjy.org/newlist/newstop.asp?MessageID=1814.
作者简介:张肖(1982—),男,河南南阳人,海南三亚学院财经学院辅导员,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