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以研定教、以教促研、科研兴校是素质教育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开展教育科研,不仅可以增加学校的生长点,而且可以为学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校是一所城鄉结合的学校,地理位置偏僻,家长和社会关注度不高,教师主动发展的积极性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每学期“一人一课一评议”的活动虽由来已久,但应付式的汇报课早已让教师习以为常,波澜不惊,教研活动像一潭死水。针对这种现状,我校本着“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研促科研”的指导思想,立足学校实际,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以科研兴校为目标,积极开展磨课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教研工作在校园蓬勃开展。
一、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本学年,我们选取了一年级语文科组作为此次磨课活动的先头部队。在接受任务、实施过程、总结反思阶段,无处不体现着该科组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个小小团体在教学任务繁重的前提下,克服了时间短、任务艰巨的困难,钻研教材、商量教法、制作课件、上课、听课、修改教案、课后反思,群策群力,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有着巨大凝聚力的团体。从前一人一评议时的闭门造车、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销声匿迹。课余时间,他们那围拢的身影、深入细致的分析、精心的琢磨,让新课标的理念在课堂中得以慢慢沉淀。在这期间,其他级组人员也让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忙碌和团结。提前入席听课,悉心聆听,专心记录,对每次的教学进行录像实拍,实施有效指导。
其实,一个良好的氛围,可让懒惰者变得努力,让平庸者变得优秀,让裹足者找到前进的信心和希望。这样的教研活动,使得南岸镇中心小学的教师手拉手、肩并肩,在主管教学的校长引领下,集思广益,团队的智慧促进了教师的进步。
二、激发了教师的个人潜能
歌德说过:“没有人事先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力量,直到他试过以后才知道。”在磨课式教研活动中,一年级语文组四位教师表现出来的热情、激情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他们不只一次半路拽住科组长或其他老师,说出自己的新想法、新思路,求知若渴令人折服。宋彩虹老师在接受任务的那一刻起,便全情投入这项活动,义不容辞地当起排头兵。虽然已是一员身经百战的老将,但她谦逊、积极上进,不仅自己揣摩,多方请教同行,做到精益求精,还以自身的实践经验为年轻教师率先垂范。她的课堂仪态美好、声音清亮、过渡自然、表扬及时、气氛活跃,在她的引领下,所有同次执教的老师都不甘示弱,力争上游。单说那位“半路出家”的温宝华老师,一接到任务,立即推托:“我没有经验,还是让别人上吧。”教研组长马上给她打气:“别紧张,正因为你没有经验,可能更容易出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温宝华不孚众望。她在教态、语言、教法、教具的使用等方面都精心向同级老师请教,自加压力地努力实现着新跨越。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思考得越多,得到的越多,因为思考可以释放能量。通过思考,每个人都能比从前做更多、更出色的工作,获得比现在更丰富的知识。注重过程,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没有了所谓成功的欲望,思想有多远,实践就能走多远。磨课式教研活动的实施,印证着年轻教师的成长历程,使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
三、活跃了教研气氛
以前我校的教学只有集体备课之名,并无集体备课之实。以前的教研活动会,要么是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恭维式的好话,要么缄口默言,高高挂起,一潭死水的局面令人担忧。磨课活动的开展,改变了这种“无力的症状”。大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条分缕析、细致入微地对初次教案进行修改,以高度务实的态度狠抓落实。磨课式教研活动的开展,就像一声春雷引来的百花齐放的春天,使教研这朵鲜花开放得热烈而奔放。教研会上大家各抒己见,不留余地,言辞犀利,一针见血,把“评课”变为“辩课”,焕然一新的格局让人欣慰。
诚然,当教师经历过殚精竭虑、卧薪尝胆,圆满完成前所未有的工作之后,就会产生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科研是一张白纸,教师就是在这张纸上挥毫泼墨、任意挥洒的画者,谁要是能在这张纸上画出又新又美的图画,他一定能获得心灵的满足,会有一种畅快淋漓的快乐和幸福,而这种快乐和幸福会慢慢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动力。“一枝独秀不成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长此以往,必能大大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四、增强了科研立校的决心
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内驱力,没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就没有进步的教育实践。早年“传统文化与教学”子课题“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山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的开展与实施,为学校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全体师生不会忘记,从一个小小的流动书袋、一个不显眼的图书角、一个窄窄的农家书屋,到丰富多彩的故事会、一次声情并茂的演讲或是“与时代同行”的征文比赛,都彰显着集体的智慧,浸润着全体人员的快乐和享受。正是这持之以恒的阅读活动的开展,让我们真正尝到了“悦”读的最好滋味,提高了师生的语文素养,为南岸街道创建教育强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活动还在继续着。
事实证明,学校的快速发展、教育品质的不断提高,离不开有思想的教育教学研究。磨课式教研活动的开展,更是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好体现。
立足学科教学,扎根于教学一线,以教师为研究主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本次磨课活动的初衷。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磨课计划,积极开展校本课题研究活动,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促使他们战胜自我、务实前进是必要的选择。在教育发展迅猛的今天,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这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教师发展了,才会带来学校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此外,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目的,融教学、研究为一体,更是我们以研促教、科研立校的决心体现。本次磨课活动中出现的“没有板书”问题,引发了“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到底需不需要板书设计?应该怎样处理?”的思考和讨论。“来自教学,回归教学,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如何加快教师专业发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实施科研立校,达到科教兴国,是我们思考的重中之重,是我们的方向所在。
我们立志让教科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充电器,使教师在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互相合作的教研气氛中加深对当前新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促进专业发展,让其成为教师终身学习的持久动力,与时俱进。我们希望从此本校的教科研能植根于丰厚积淀的文化土壤中,植根于每一位教师心中,支撑、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发展,使学校向着“科研兴校的示范校”目标迈进。
我校是一所城鄉结合的学校,地理位置偏僻,家长和社会关注度不高,教师主动发展的积极性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每学期“一人一课一评议”的活动虽由来已久,但应付式的汇报课早已让教师习以为常,波澜不惊,教研活动像一潭死水。针对这种现状,我校本着“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研促科研”的指导思想,立足学校实际,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以科研兴校为目标,积极开展磨课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教研工作在校园蓬勃开展。
一、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本学年,我们选取了一年级语文科组作为此次磨课活动的先头部队。在接受任务、实施过程、总结反思阶段,无处不体现着该科组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个小小团体在教学任务繁重的前提下,克服了时间短、任务艰巨的困难,钻研教材、商量教法、制作课件、上课、听课、修改教案、课后反思,群策群力,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有着巨大凝聚力的团体。从前一人一评议时的闭门造车、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销声匿迹。课余时间,他们那围拢的身影、深入细致的分析、精心的琢磨,让新课标的理念在课堂中得以慢慢沉淀。在这期间,其他级组人员也让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忙碌和团结。提前入席听课,悉心聆听,专心记录,对每次的教学进行录像实拍,实施有效指导。
其实,一个良好的氛围,可让懒惰者变得努力,让平庸者变得优秀,让裹足者找到前进的信心和希望。这样的教研活动,使得南岸镇中心小学的教师手拉手、肩并肩,在主管教学的校长引领下,集思广益,团队的智慧促进了教师的进步。
二、激发了教师的个人潜能
歌德说过:“没有人事先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力量,直到他试过以后才知道。”在磨课式教研活动中,一年级语文组四位教师表现出来的热情、激情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他们不只一次半路拽住科组长或其他老师,说出自己的新想法、新思路,求知若渴令人折服。宋彩虹老师在接受任务的那一刻起,便全情投入这项活动,义不容辞地当起排头兵。虽然已是一员身经百战的老将,但她谦逊、积极上进,不仅自己揣摩,多方请教同行,做到精益求精,还以自身的实践经验为年轻教师率先垂范。她的课堂仪态美好、声音清亮、过渡自然、表扬及时、气氛活跃,在她的引领下,所有同次执教的老师都不甘示弱,力争上游。单说那位“半路出家”的温宝华老师,一接到任务,立即推托:“我没有经验,还是让别人上吧。”教研组长马上给她打气:“别紧张,正因为你没有经验,可能更容易出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温宝华不孚众望。她在教态、语言、教法、教具的使用等方面都精心向同级老师请教,自加压力地努力实现着新跨越。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思考得越多,得到的越多,因为思考可以释放能量。通过思考,每个人都能比从前做更多、更出色的工作,获得比现在更丰富的知识。注重过程,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没有了所谓成功的欲望,思想有多远,实践就能走多远。磨课式教研活动的实施,印证着年轻教师的成长历程,使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
三、活跃了教研气氛
以前我校的教学只有集体备课之名,并无集体备课之实。以前的教研活动会,要么是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恭维式的好话,要么缄口默言,高高挂起,一潭死水的局面令人担忧。磨课活动的开展,改变了这种“无力的症状”。大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条分缕析、细致入微地对初次教案进行修改,以高度务实的态度狠抓落实。磨课式教研活动的开展,就像一声春雷引来的百花齐放的春天,使教研这朵鲜花开放得热烈而奔放。教研会上大家各抒己见,不留余地,言辞犀利,一针见血,把“评课”变为“辩课”,焕然一新的格局让人欣慰。
诚然,当教师经历过殚精竭虑、卧薪尝胆,圆满完成前所未有的工作之后,就会产生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科研是一张白纸,教师就是在这张纸上挥毫泼墨、任意挥洒的画者,谁要是能在这张纸上画出又新又美的图画,他一定能获得心灵的满足,会有一种畅快淋漓的快乐和幸福,而这种快乐和幸福会慢慢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动力。“一枝独秀不成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长此以往,必能大大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四、增强了科研立校的决心
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内驱力,没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就没有进步的教育实践。早年“传统文化与教学”子课题“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山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的开展与实施,为学校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全体师生不会忘记,从一个小小的流动书袋、一个不显眼的图书角、一个窄窄的农家书屋,到丰富多彩的故事会、一次声情并茂的演讲或是“与时代同行”的征文比赛,都彰显着集体的智慧,浸润着全体人员的快乐和享受。正是这持之以恒的阅读活动的开展,让我们真正尝到了“悦”读的最好滋味,提高了师生的语文素养,为南岸街道创建教育强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活动还在继续着。
事实证明,学校的快速发展、教育品质的不断提高,离不开有思想的教育教学研究。磨课式教研活动的开展,更是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好体现。
立足学科教学,扎根于教学一线,以教师为研究主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本次磨课活动的初衷。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磨课计划,积极开展校本课题研究活动,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促使他们战胜自我、务实前进是必要的选择。在教育发展迅猛的今天,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这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教师发展了,才会带来学校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此外,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目的,融教学、研究为一体,更是我们以研促教、科研立校的决心体现。本次磨课活动中出现的“没有板书”问题,引发了“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到底需不需要板书设计?应该怎样处理?”的思考和讨论。“来自教学,回归教学,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如何加快教师专业发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实施科研立校,达到科教兴国,是我们思考的重中之重,是我们的方向所在。
我们立志让教科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充电器,使教师在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互相合作的教研气氛中加深对当前新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促进专业发展,让其成为教师终身学习的持久动力,与时俱进。我们希望从此本校的教科研能植根于丰厚积淀的文化土壤中,植根于每一位教师心中,支撑、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发展,使学校向着“科研兴校的示范校”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