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e_xiao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中学物理中大多数基本概念、定律、计算公式等都是通过观察、实验后分析概括出来的.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编排更加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思维推理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同时,实验又适应青少年学生的特点,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勇于探索、乐于创新.因此,在新课改下要用好新教材、教好新教材、学好新教材,必须高度重视实验教学.
  
  一、先实验探究,后分析总结
  
  人的认识规律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物理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努力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先通过实验揭示现象,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分析推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思维加工,归纳总结建立概念,导出规律.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和规律,同时也教给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大气压》的教学时,运用“水杯—厚纸片”实验导入新课,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吸引到所要研究的现象上,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而且,实验所揭示的现象本身就提供了思维的方向,有利于教师因势利导,引入新课,并激发学生求知欲.另如,在《液体内部压强》的教学时,先通过“玻璃管—橡皮膜”实验得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会产生压强”;再通过“三孔圆筒”实验得出“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有关”;然后通过“金属盒—压强计”实验得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最后换用不同的液体实验得出“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综合以上实验概括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感性知识作为认识的基础,依据实验所提供的思考问题的途径,对分析得出的结论加以整合,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先理论分析,后实验验证
  
  物理教学也不能事事从直观开始.学生学过了一些概念、原理、定律、理论后,教师应该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探讨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得出规律后再运用实验加以验证.例如,在《滑动变阻器的作用》的教学时,首先根据已学欧姆定律分析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后对电路中电流的影响,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另外,对有关的实验,运用学过的基础知识,先论述实验原理,进而分析推论,判断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现象和结果,然后,再通过实验检验理论分析或推理判断是否正确.例如,在《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教学时,运用这种方法,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其次,在学习了理论、原理之后,配合实验让学生解释一些物理现象或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例如,学习大气压之后解释“钢笔吸墨水”;学了物态变化之后分析雨、雪、霜的形成;学了光现象后,破解彩虹之谜等等,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综上所述,采用先理论分析后实验验证的方法把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先转变教法,后教学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单一的教法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在物理教学中,依据教材实际,采用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的方法,可以实现几个转变:一是教师在教学上由灌变为导;二是学生在学习上由以视听为主变为以动手实践、动脑思考为主;三是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二力平衡》教学中,先以日常生活中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放在桌子上的书等保持静止状态的实例出发,提出问题:怎样的两个力能保持平衡?进而让学生通过“小车—钩码”实验寻找二力平衡的条件.学生往往会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错误结论,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应让学生继续做以下实验:(1)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2)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但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个直线上.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否定了自己的片面论断,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他们获得的知识不是教师硬灌的,也不是自己死记的,而是通过实验、探索而发现的、有血有肉的知识.与此同时也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四、先合理设计,后精心实施
  
  实验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想使实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合理设计,安排实验.例如在《大气压强》一节教学时,首先运用课本上“问题与思考”中的乙、丙、丁三个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课题.然后再用“问题与思考”中的实验甲,证明物体各个方向上都存在着大气压强;进而增加“马德堡半球实验”,提出问题: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使学生兴趣盎然,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接下来进行托里拆利实验,解决提出问题.这四组实验,一环紧扣一环,教学内容步步深入,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然.最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现象,特别是组织学生讨论当地广泛使用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双基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达到了加深理解、巩固应用知识的目的.
  总之,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是为教学服务的,实验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同时,实验方法将影响着物理教学的质量.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努力改进实验方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才能适应新课改下物理教学的需要,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黄春香]
其他文献
人们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人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那么,如何使新课导人得好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具体实例来谈谈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魔术实验导入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也是知识和能力的推销员。教师应该像魔术师一般,巧用道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故在某些章节,教师可以用化学魔术实验来导课。  例如,在化学的第一堂课——
目的研究新型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开放剂Iptakalim(IPT)对低氧诱导的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HPASMC)增殖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核增殖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HPASMC,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一场以课程改革为目标的深刻变革,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堪称翻天覆地,脱胎换骨。在新课程改革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其中,教师、学生、教材及环境的整合是课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最直接的问题。笔者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有效合作、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环境的全程重要影响几个小整合,以达到四者大整合的目的。    一、教师与学生的有效合作    1.师生新的课改理念的整合。
本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强调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落实制度创新,充分适应了当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及国际反腐败追逃追赃的需要,彰显了新理念新思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图形、图像、动化和声音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综合起来,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多媒体技术进入语文教学领域后,使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带来了蓬勃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语文课堂结构。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有100多篇,从其中反映的历史来看,自先秦到明清,绵延数千年,可以看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史;从反映的内容看,汇集有儒、道、法、墨、佛诸家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产生深刻影响的思想。可以说,这些传诵已久、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其中既有显形的如礼俗、制度等层面的文化,也有隐形的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诸如民族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等心理层面的文化
笔者去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听到一个故事。杜郎口中学的校长崔其升有一次听到学生的言论:“老师讲的课,还没我们自己讲得好呢!要他们干什么?”这给了他深刻的思考,经过深刻的思考,
<正> Purpose: Conjunctival hyperemia has been reported as a frequent side effect of bimatoprost, a prostamide with efficacious ocular hypotensive action. To inv
只有生动而高效的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能使课堂生动而高效呢?   以下几点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 采取形式多样的新课导入    成功的导入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1. 利用图片。充分利用每篇课文的漫画、插图和与课文有关的具体实物等,开展听说活动,从而引出课文的主题。  2. 问题导入。教师可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切合
一、物权编  本编着重讲两个制度。一个是第117条添附制度,一个是第十四章居住权制度。  (一)添附制度  添附制度在民法教科书上会讲到,但现行物权法没有规定。司法实践中,法院是将民法理论上的添附制度作为法理规则来适用的。例如,北京三中院2015年终字1207号民事判决书,就一起在他人宅基地上建房纠纷案,法院适用民法关于添附的法理规则判决房屋所有权由宅基地使用权人取得。  这次民法典分则草案把添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