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一场以课程改革为目标的深刻变革,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堪称翻天覆地,脱胎换骨。在新课程改革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其中,教师、学生、教材及环境的整合是课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最直接的问题。笔者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有效合作、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环境的全程重要影响几个小整合,以达到四者大整合的目的。
一、教师与学生的有效合作
1.师生新的课改理念的整合。这要求教师在自我转变的同时,要把新课程的具体理念以各种方式教给学生。使师生能掌握新课程理论的精髓,从而达到理念上的有机整合。
2.师生在教学实践中的整合。这一整合的关键在于在教学实践中,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形成自然的整合。教师应该能够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归纳讨论要点,不断激趣、适时把握学生思维发散点、鼓励质疑、诱发想象力等,同时能够让学生明白并在实践中得到体现:我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导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和创造者;必须逐步由传统的“教书匠”向研究型的专家学者式的“教育家”转变。
二、教师准确把握教材
1.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面对新教材,中小学教师更需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精神的学习,把握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发展,深刻认识新教材颁行的意义,改变使用旧教材进行教学的旧有的思想观念,树立研究新教材、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的新的思想意识,尽快进入角色,努力用新的教育观和课程观来指導教学实践,为使用好新教材,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实现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树立新的教材观,全方位、多角度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形成能适应新教材教学要求的过硬的业务功底,这样,在教学中使用新教材,才能做高屋建瓴,思路开阔,左右逢源,充满活力,取得预期的好效果。
3.实现教学手段的更新。新教材的编写,必须反映时代科学文化的要求,力求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为了使教材适应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需要,在编写教材时,还要制作与之配套的挂图和图片、卡片、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电子教科书、网络教材等,以利拓宽教学的知识面,理论联系实际和取得直观形象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充分利用教材
1.学生应该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每一个学科都有专门的教材体系,即知识体系。新课程教材也不例外。从获取新知识的角度来看,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都适合于或者需要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获取,接受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也是两种有效的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式。然而这样一个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过程,需要广大学生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够得以实现的。
2.学生应从教材出发,发现问题,探究学习,获得新的知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应该分两个层次来发现问题:一是“于无疑处质疑”。即在课前预习时、课中听讲时、课后复习时,联系实际和教材,认真思考,发现问题。二是“于核心处质疑”。除了明确“核心”是什么外,还要多问“为什么”或“怎么样”,从而发现“核心处”的问题。
四、环境的全程重要影响
环境也就是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想让整个课程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教学环境至关重要,它包括教学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
1.教学环境。指教育教学赖以顺利进行的各种教学条件。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手段。第二,一种民主、宽松、使学生无忧无虑的课堂气氛。第三,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2.社会环境。指教育教学赖以顺利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心理条件。前者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传统与现实,后者指推崇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社会心理。明主、自由、开放的社会制度是发挥创造潜能、顺利实施创造教育的最根本的社会条件。
3.家庭环境。轻松愉快、民主和睦的家庭环境是促进学生创造力形成及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责编 雷 艳)
一、教师与学生的有效合作
1.师生新的课改理念的整合。这要求教师在自我转变的同时,要把新课程的具体理念以各种方式教给学生。使师生能掌握新课程理论的精髓,从而达到理念上的有机整合。
2.师生在教学实践中的整合。这一整合的关键在于在教学实践中,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形成自然的整合。教师应该能够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归纳讨论要点,不断激趣、适时把握学生思维发散点、鼓励质疑、诱发想象力等,同时能够让学生明白并在实践中得到体现:我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导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和创造者;必须逐步由传统的“教书匠”向研究型的专家学者式的“教育家”转变。
二、教师准确把握教材
1.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面对新教材,中小学教师更需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精神的学习,把握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发展,深刻认识新教材颁行的意义,改变使用旧教材进行教学的旧有的思想观念,树立研究新教材、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的新的思想意识,尽快进入角色,努力用新的教育观和课程观来指導教学实践,为使用好新教材,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实现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树立新的教材观,全方位、多角度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形成能适应新教材教学要求的过硬的业务功底,这样,在教学中使用新教材,才能做高屋建瓴,思路开阔,左右逢源,充满活力,取得预期的好效果。
3.实现教学手段的更新。新教材的编写,必须反映时代科学文化的要求,力求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为了使教材适应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需要,在编写教材时,还要制作与之配套的挂图和图片、卡片、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电子教科书、网络教材等,以利拓宽教学的知识面,理论联系实际和取得直观形象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充分利用教材
1.学生应该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每一个学科都有专门的教材体系,即知识体系。新课程教材也不例外。从获取新知识的角度来看,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都适合于或者需要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获取,接受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也是两种有效的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式。然而这样一个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过程,需要广大学生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够得以实现的。
2.学生应从教材出发,发现问题,探究学习,获得新的知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应该分两个层次来发现问题:一是“于无疑处质疑”。即在课前预习时、课中听讲时、课后复习时,联系实际和教材,认真思考,发现问题。二是“于核心处质疑”。除了明确“核心”是什么外,还要多问“为什么”或“怎么样”,从而发现“核心处”的问题。
四、环境的全程重要影响
环境也就是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想让整个课程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教学环境至关重要,它包括教学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
1.教学环境。指教育教学赖以顺利进行的各种教学条件。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手段。第二,一种民主、宽松、使学生无忧无虑的课堂气氛。第三,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2.社会环境。指教育教学赖以顺利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心理条件。前者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传统与现实,后者指推崇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社会心理。明主、自由、开放的社会制度是发挥创造潜能、顺利实施创造教育的最根本的社会条件。
3.家庭环境。轻松愉快、民主和睦的家庭环境是促进学生创造力形成及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