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研究转型中的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过渡与衔接,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集思广益,才能卓有成效。美术教育应以理念的先进性、知识的复合性、能力的多样性为教学目标,建立具有高师特色的独立的文化内涵及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美术学;蒙授班;基础课;专业课;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3-0112-04
赤峰学院转型发展建设应用型综合大学,以建设具有鲜明地方与民族特色的应用型综合大学为办学定位。美术学院按照这一总体要求,深入推进转型发展,着力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和办学层次的思路,努力把美术学院打造成为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重要的美术教育和美术人才培养高地和民族美术创新与服务基地。在毕业要求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除具有较扎实的美术教育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具备一定民族基础美术知识及技能,民族基础美术教育理论,能够胜任民族地区基础美术教育的需求。培养计划中的这些新内容新要求,充分体现了美术学专业依托自身办学历史与地区优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服务于地方民族基础美术教育的办学目标。
我院美术学专业是美术学院创办最早的专业之一,从建系之初就面向全区招收蒙汉双语授课美术学学生,是民族地区美术专业学生成长的摇篮,为全区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的基层民族美术教师和美术工作者。近年来随着招生的不断扩大,汉生比例的增加,蒙生的专业基础薄弱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并越来越突出,蒙生多来自牧区,普遍入学前专业课学习时间较短,突出表现在专业课成绩低、学生专业课兴趣低落、缺乏自信心,旷课、考试不及格现象时有发生。但与汉班学生相比,蒙班学生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他们具有浓厚的民族情结和艺术潜质,对自身的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虽然按照传统标准来看专业基础薄弱,但正是因为没有像汉班学生那样经过考前“流水线”的训练,没有模式化框架的束缚,画面上存在着更多可塑造的空间,也没有太多知识与技法的包袱;虽然对耗时费力的传统技法学习缺乏必要的耐心与定力,但同时又有着许多艺术潜质等待挖掘。如果将这些优势在教学中发挥出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提高教学质量必将会有很大帮助,因此,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与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丰富考核评价标准,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既是对前期基础教学改革成果的延续,也是有效地与专业课衔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艺术潜能的必要途径。
美术教育应该以理念的先进性、知识的复合性、能力的多样性为教学目标,逐渐建立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美术教育从来都是多元的,评价体系也应该是多样的,寻求艺术作品的个性化语言早已是美术教育与创作的主流。美术教学是“个性教学”,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优势,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力。针对蒙班学生专业基础与汉班学生入学基础差距悬殊这一情况,近几年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改革,经过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套针对蒙班学生专业基础情况和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何与专业课有效衔接,是需要在教学中探索和研究的新课题。
一、探讨转型阶段蒙班基础课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选用适合蒙生发展的基础课教学方法
(一)重新审视基础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基本功作用,制定有别于汉生的专业课评价标准,从而使蒙班的基础课教学在美术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各个专业方向均有受益
较汉生而言,蒙生专业的弱点有:基础薄弱,造型能力差,经过短期的基础课学习,难以弥补造型基础与汉生的差距,最后导致学习兴趣越来越低,缺乏自信心导致厌学情绪,陷入恶性循环,专业水平难以提升,最后的毕业创作中,匠气的多、灵气的少,跟风抄袭其他画家风格,没有自己的艺术语言,没有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表面形式化严重。这种结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从自身出发,找到适合蒙生教学的契合点,所以专业课教学笼统地对所有学生一概而论是不适合的。蒙班学生大多在考前没有经过程式化的应试教育,可塑性较强,较汉生而言,蒙生虽然在造型能力上稍显薄弱,但是在色彩的感受力上显现出较强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學计划不变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比如在静物的选择上,选用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古族餐具、茶具、食品,人物写生可以穿戴蒙古族服饰,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和作画激情。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搜集身边的感兴趣的物品拿来做静物,结组后小组成员共同商议、摆放静物,人物写生则可以找身边熟悉的朋友、同学。通过一系列内容的细微调整,学生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画面效果较以往有较大进步。教学内容改革中,在蒙班基础色彩课教学内容里,适当加入表现性色块结构的归纳写生训练,注重色彩语言的主观表达,从而打破了以往以造型为基础的客观写生性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克服了以往基础薄弱的自卑感,绘画语言表现逐渐自信,加上本民族特有的色彩认知,所呈现出来的画面面貌虽然还不成熟,但具有强烈的个人风貌,较之汉生“整齐划一”的色彩表现,更加生动、可贵,可塑性更强。这种认知延续至专业课学习直至毕业创作都是对学生专业非常有帮助的。
(二)丰富课程内容,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拓展专业基础知识的广度
为使蒙生更加顺利地进入专业课的学习,教学内容加入材料的拓展,其优点其一是使学生早一步对各种绘画材料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更加顺利地转入专业课的学习;其二是通过材料的拓展、加入一些实验性的尝试,使学生明白了绘画语言多样性对画面的影响,使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去选择适合自己画面的表现方法,通过这一教学尝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强,课堂气氛较之以往更加活跃,通过对各种材料的认识与使用也为下一步专业的划分打下基础,使学生的专业选择不再盲目、扎堆,而是根据自身专业条件、喜好去理性选择,从而有力避免了因专业选择的失误而导致的厌学情绪。 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不是从专业课开始的,而是要从基础课就逐渐启发、加以培养,只有逐渐形成创作思维,才能很好地实现向专业课的过渡。课下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有关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相关书籍,对本民族的发展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比如在色彩课程的训练内容中,加入民族传统色彩表现及纹样的赏析,蒙生基于对色彩敏锐的感受力,在色彩教学中可以注重色彩表达的装饰性,将自然色彩的写实性转换为色彩的表现性,通過个性化的绘画语言的探索与研究,获得对色彩规律的整体把握。
(三)研究适应新时期转型阶段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挥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逐渐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艺术感受的语言组织能力,这也是作为美术专业师范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蒙生心理特征较汉生而言较为内向,虽然内心有强烈的绘画感受却不善于语言表达,在培养学生绘画专业自信的同时,每一项教学内容理论讲授过后,在作业开始之初,让每一位同学或单独、或成组,讨论、表述对作画对象的感受,作画的步骤与计划,从构图到造型表现,从画面的整体色调到色彩语言的尝试与表达,通过交流和启发,不但理清了学生作画的整体思路,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但使学生提高了师范生的专业素养,还锻炼了作为师范生的职业素养。相比于以往没有理清思路的被动表达,学生的作画积极性提高了,在老师的鼓励与肯定下,自信心明显增强,专业课成绩进步显著。
二、研究教育主客体,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找到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的方式方法
(一)应用转型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对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首先,要充分研究受教主体的实际情况,包括专业水平、知识结构水平,更重要的是心理发展和其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探讨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生共同适应转型带来的观念、方式方法的改变。其次,探索转变教学方法,就需要借鉴以往的教学经验重新归纳、总结,找到新的更适合学生专业发展的教学方法。蒙生作为受教主体,对以往的基础课程(主要针对绘画课程如油画、国画等对造型要求比较强的专业课)画面要求虽然感到吃力,但却是一种比较熟悉的教学方式,而对于表现性比较强的如版画专业、陶艺专业、民族手工艺专业,则缺乏了解,需要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探索并适应新方式需要时间去积累教学经验,找到适合蒙生专业发展的、“以一对多”(基础课对应多个专业)的这一基本教学状况,找到恰当灵活的教与学的对接点。
(二)美术学专业基础课与各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着相互割裂或重复的现象
虽然艺术规律是共通的,但是就每一门专业课来说,对基础课要求的差异性却很明显,比如国画专业更加注重结构性素描,雕塑专业则更加注重形体的体量感塑造。传统的素描训练以长期的写生作业为主,比较适应汉生一直以来的学前教育模式,而蒙生相对“散养”式的教育却不适应这种强调“真实性”的全因素造型训练,不但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还磨灭了学生个性差异中的闪光点。所以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设置中不适合蒙生的部分,找到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切入点,及时调整作业要求,“扬长避短”,能更加顺畅地实施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更好地实现专业的衔接,是基础课结束后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能否将基础课的研究成果得以延续,关键在于专业课能否将蒙班基础课的教学理念延续下去,直至指导毕业创作结束,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这里就需要不同教研室的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使专业课老师对蒙古族学生的情况深入了解,制定有别于汉生的、有针对性的计划,从而保证教学改革贯穿全部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受益。
三、充分研究基础课教学系统教学目标、内容、教学实践等各方面元素,分析如何教与学才能实现基础与专业的过渡
(一)为了实现课程之间的顺利过渡,使基础课的作用发挥出最大效用,通过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应对方法
1.基于专业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理清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对于蒙班专业课的教学改革,需要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强调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科学规范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不但重视课程与课程之间,还要强调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与承接。在具体的课程模块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之间应有着紧密的学科联系并呈阶梯状的上升态势,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的学科知识,搭建合理的金字塔结构,按照专业教学规律调整各个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以符合以学生为本的培养原则,在蒙班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中,要改变多年以来一直沿用的教学模式和思维观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意识,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学习主动性,从而顺利展开教学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基础课教学要寻求多专业的共性,合理减弱差异性,而蒙生的基础课教育更要突破原有教学框架,找到适合其发展的契合点,完善民族教育中美术学教育教学体系,教学创新才能完善应用型课程建设,对于原有单一的基础课程系统对应单一绘画专业课程系统的教学习惯,要想适应多专业分科,“以一对多”来实施教学,“求同存异”,要突破原有框架,尝试“化整为零”的教学方法,逐一吃透问题,再进行整合。
3.基础课要寻求各个专业的共性同时,还要注意合理利用专业差异性,“求同”允许“存异”。大一的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还没有明确自己以后要选择的专业方向,对各个专业并不了解,基础课可以寻找适当方法接触各专业的专业特点,使学生对各个专业方向有初步了解,协助学生理清专业之间的差别,并在学习中有一定的侧重。也就是保留每个专业的材料特性,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材料,丰富绘画语言的同时能够尽快转入专业课的学习。
4.美术专业课应用转型,应有效利用教学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合理接触分科专业,教学中“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机动灵活的筛选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打破年级界限、蒙汉班级界限,实践活动中,通过不同年级、不同民族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专业交流也让学生对专业学习有了感性的认识。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开拓学生视野,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今后的学习更有目的性,明确学习的方向。 5.教学要与地方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坚持产出导向原则,学有所用。注重能力为本、应用为重的育人导向,适当引入职业标准,与相应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加强合作交流,搞活教学实践,最终服务人才需求,也是基础课与各分专业课程对接尝试实施的教学点。专业教育关注社会需求,培养才会有生命力。
(二)通过研究转型中的基础课教學与专业课教学的衔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基础教学与各专业方向对接,我们还要有明确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集思广益,才能卓有成效
进行文献查阅,研究课程衔接、协同教学、学生学习质量过程性评价的相关理论,梳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及高等教育美术学科课程发展已有研究。理顺基础课程的基本功能,各专业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有助于基础与分科之间的有机接轨、更新,使教学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实效性。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相关院校美术学课程设置情况、教学及评价情况,了解我校美术学专业汉生与蒙生学习基本情况及差异性。理顺基础教学系统,能够完善专业课程结构。
进一步整合课程内容,构建以“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学生特点以及学科规律,精选课程内容,编制课程标准;探索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探索适合蒙生的协同教学模式;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经验值,锻炼学生机动灵活的应变能力与适应性,提升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提高人才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探索过程性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式;根据专业特色和民族文化优势,协调基础课模块与专业课模块之间的学分比例,开设反映民族性、地域性、前沿性的创新性知识的选修课程,将基础课的教学成果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
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进一步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制定适应蒙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学管理模式,从而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总结研究过程,形成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教学改革经验。
结语
美术教学是“个性教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特点,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力。蒙班的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专业教学进行服务,它更是学生艺术之路能否走得长远的根本保障。深入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因材施教,健全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促进个性发展为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教学改革与尝试,使基础课的学习能够顺利地与专业课教学之间有效衔接,才能让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培养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 Brief Discussion of Transition and Cohesion of Basic Course Teaching and Specialized Courses
——Taking Mongolian Language Teaching Class Students of Fine Art of Chife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ANG Ming-hui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studying the cohesion between basic teaching and specialized course teaching in the transformation, to promot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as the ultimate objective, and to dock the basic teaching with each sub-specialty, we still must have a specific aim, and achieve to shoot the arrow at the target, and draw on the wisdom of the masses, so that it can be highly effective. Art education should regard the advancement of ideas, complexity of knowledge and diversity of capacities a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set up an independ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as well a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rmal universities, so as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ra development.
Keywords: Fine Arts; Mongolian Language Teaching Class; Basic Course; Specialized Course; Teaching; Cohesion
关键词:美术学;蒙授班;基础课;专业课;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3-0112-04
赤峰学院转型发展建设应用型综合大学,以建设具有鲜明地方与民族特色的应用型综合大学为办学定位。美术学院按照这一总体要求,深入推进转型发展,着力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和办学层次的思路,努力把美术学院打造成为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重要的美术教育和美术人才培养高地和民族美术创新与服务基地。在毕业要求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除具有较扎实的美术教育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具备一定民族基础美术知识及技能,民族基础美术教育理论,能够胜任民族地区基础美术教育的需求。培养计划中的这些新内容新要求,充分体现了美术学专业依托自身办学历史与地区优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服务于地方民族基础美术教育的办学目标。
我院美术学专业是美术学院创办最早的专业之一,从建系之初就面向全区招收蒙汉双语授课美术学学生,是民族地区美术专业学生成长的摇篮,为全区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的基层民族美术教师和美术工作者。近年来随着招生的不断扩大,汉生比例的增加,蒙生的专业基础薄弱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并越来越突出,蒙生多来自牧区,普遍入学前专业课学习时间较短,突出表现在专业课成绩低、学生专业课兴趣低落、缺乏自信心,旷课、考试不及格现象时有发生。但与汉班学生相比,蒙班学生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他们具有浓厚的民族情结和艺术潜质,对自身的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虽然按照传统标准来看专业基础薄弱,但正是因为没有像汉班学生那样经过考前“流水线”的训练,没有模式化框架的束缚,画面上存在着更多可塑造的空间,也没有太多知识与技法的包袱;虽然对耗时费力的传统技法学习缺乏必要的耐心与定力,但同时又有着许多艺术潜质等待挖掘。如果将这些优势在教学中发挥出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提高教学质量必将会有很大帮助,因此,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与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丰富考核评价标准,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既是对前期基础教学改革成果的延续,也是有效地与专业课衔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艺术潜能的必要途径。
美术教育应该以理念的先进性、知识的复合性、能力的多样性为教学目标,逐渐建立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美术教育从来都是多元的,评价体系也应该是多样的,寻求艺术作品的个性化语言早已是美术教育与创作的主流。美术教学是“个性教学”,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优势,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力。针对蒙班学生专业基础与汉班学生入学基础差距悬殊这一情况,近几年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改革,经过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套针对蒙班学生专业基础情况和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何与专业课有效衔接,是需要在教学中探索和研究的新课题。
一、探讨转型阶段蒙班基础课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选用适合蒙生发展的基础课教学方法
(一)重新审视基础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基本功作用,制定有别于汉生的专业课评价标准,从而使蒙班的基础课教学在美术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各个专业方向均有受益
较汉生而言,蒙生专业的弱点有:基础薄弱,造型能力差,经过短期的基础课学习,难以弥补造型基础与汉生的差距,最后导致学习兴趣越来越低,缺乏自信心导致厌学情绪,陷入恶性循环,专业水平难以提升,最后的毕业创作中,匠气的多、灵气的少,跟风抄袭其他画家风格,没有自己的艺术语言,没有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表面形式化严重。这种结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从自身出发,找到适合蒙生教学的契合点,所以专业课教学笼统地对所有学生一概而论是不适合的。蒙班学生大多在考前没有经过程式化的应试教育,可塑性较强,较汉生而言,蒙生虽然在造型能力上稍显薄弱,但是在色彩的感受力上显现出较强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學计划不变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比如在静物的选择上,选用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古族餐具、茶具、食品,人物写生可以穿戴蒙古族服饰,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和作画激情。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搜集身边的感兴趣的物品拿来做静物,结组后小组成员共同商议、摆放静物,人物写生则可以找身边熟悉的朋友、同学。通过一系列内容的细微调整,学生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画面效果较以往有较大进步。教学内容改革中,在蒙班基础色彩课教学内容里,适当加入表现性色块结构的归纳写生训练,注重色彩语言的主观表达,从而打破了以往以造型为基础的客观写生性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克服了以往基础薄弱的自卑感,绘画语言表现逐渐自信,加上本民族特有的色彩认知,所呈现出来的画面面貌虽然还不成熟,但具有强烈的个人风貌,较之汉生“整齐划一”的色彩表现,更加生动、可贵,可塑性更强。这种认知延续至专业课学习直至毕业创作都是对学生专业非常有帮助的。
(二)丰富课程内容,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拓展专业基础知识的广度
为使蒙生更加顺利地进入专业课的学习,教学内容加入材料的拓展,其优点其一是使学生早一步对各种绘画材料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更加顺利地转入专业课的学习;其二是通过材料的拓展、加入一些实验性的尝试,使学生明白了绘画语言多样性对画面的影响,使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去选择适合自己画面的表现方法,通过这一教学尝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强,课堂气氛较之以往更加活跃,通过对各种材料的认识与使用也为下一步专业的划分打下基础,使学生的专业选择不再盲目、扎堆,而是根据自身专业条件、喜好去理性选择,从而有力避免了因专业选择的失误而导致的厌学情绪。 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不是从专业课开始的,而是要从基础课就逐渐启发、加以培养,只有逐渐形成创作思维,才能很好地实现向专业课的过渡。课下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有关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相关书籍,对本民族的发展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比如在色彩课程的训练内容中,加入民族传统色彩表现及纹样的赏析,蒙生基于对色彩敏锐的感受力,在色彩教学中可以注重色彩表达的装饰性,将自然色彩的写实性转换为色彩的表现性,通過个性化的绘画语言的探索与研究,获得对色彩规律的整体把握。
(三)研究适应新时期转型阶段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挥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逐渐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艺术感受的语言组织能力,这也是作为美术专业师范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蒙生心理特征较汉生而言较为内向,虽然内心有强烈的绘画感受却不善于语言表达,在培养学生绘画专业自信的同时,每一项教学内容理论讲授过后,在作业开始之初,让每一位同学或单独、或成组,讨论、表述对作画对象的感受,作画的步骤与计划,从构图到造型表现,从画面的整体色调到色彩语言的尝试与表达,通过交流和启发,不但理清了学生作画的整体思路,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但使学生提高了师范生的专业素养,还锻炼了作为师范生的职业素养。相比于以往没有理清思路的被动表达,学生的作画积极性提高了,在老师的鼓励与肯定下,自信心明显增强,专业课成绩进步显著。
二、研究教育主客体,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找到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的方式方法
(一)应用转型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对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首先,要充分研究受教主体的实际情况,包括专业水平、知识结构水平,更重要的是心理发展和其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探讨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生共同适应转型带来的观念、方式方法的改变。其次,探索转变教学方法,就需要借鉴以往的教学经验重新归纳、总结,找到新的更适合学生专业发展的教学方法。蒙生作为受教主体,对以往的基础课程(主要针对绘画课程如油画、国画等对造型要求比较强的专业课)画面要求虽然感到吃力,但却是一种比较熟悉的教学方式,而对于表现性比较强的如版画专业、陶艺专业、民族手工艺专业,则缺乏了解,需要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探索并适应新方式需要时间去积累教学经验,找到适合蒙生专业发展的、“以一对多”(基础课对应多个专业)的这一基本教学状况,找到恰当灵活的教与学的对接点。
(二)美术学专业基础课与各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着相互割裂或重复的现象
虽然艺术规律是共通的,但是就每一门专业课来说,对基础课要求的差异性却很明显,比如国画专业更加注重结构性素描,雕塑专业则更加注重形体的体量感塑造。传统的素描训练以长期的写生作业为主,比较适应汉生一直以来的学前教育模式,而蒙生相对“散养”式的教育却不适应这种强调“真实性”的全因素造型训练,不但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还磨灭了学生个性差异中的闪光点。所以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设置中不适合蒙生的部分,找到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切入点,及时调整作业要求,“扬长避短”,能更加顺畅地实施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更好地实现专业的衔接,是基础课结束后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能否将基础课的研究成果得以延续,关键在于专业课能否将蒙班基础课的教学理念延续下去,直至指导毕业创作结束,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这里就需要不同教研室的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使专业课老师对蒙古族学生的情况深入了解,制定有别于汉生的、有针对性的计划,从而保证教学改革贯穿全部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受益。
三、充分研究基础课教学系统教学目标、内容、教学实践等各方面元素,分析如何教与学才能实现基础与专业的过渡
(一)为了实现课程之间的顺利过渡,使基础课的作用发挥出最大效用,通过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应对方法
1.基于专业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理清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对于蒙班专业课的教学改革,需要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强调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科学规范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不但重视课程与课程之间,还要强调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与承接。在具体的课程模块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之间应有着紧密的学科联系并呈阶梯状的上升态势,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的学科知识,搭建合理的金字塔结构,按照专业教学规律调整各个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以符合以学生为本的培养原则,在蒙班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中,要改变多年以来一直沿用的教学模式和思维观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意识,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学习主动性,从而顺利展开教学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基础课教学要寻求多专业的共性,合理减弱差异性,而蒙生的基础课教育更要突破原有教学框架,找到适合其发展的契合点,完善民族教育中美术学教育教学体系,教学创新才能完善应用型课程建设,对于原有单一的基础课程系统对应单一绘画专业课程系统的教学习惯,要想适应多专业分科,“以一对多”来实施教学,“求同存异”,要突破原有框架,尝试“化整为零”的教学方法,逐一吃透问题,再进行整合。
3.基础课要寻求各个专业的共性同时,还要注意合理利用专业差异性,“求同”允许“存异”。大一的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还没有明确自己以后要选择的专业方向,对各个专业并不了解,基础课可以寻找适当方法接触各专业的专业特点,使学生对各个专业方向有初步了解,协助学生理清专业之间的差别,并在学习中有一定的侧重。也就是保留每个专业的材料特性,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材料,丰富绘画语言的同时能够尽快转入专业课的学习。
4.美术专业课应用转型,应有效利用教学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合理接触分科专业,教学中“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机动灵活的筛选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打破年级界限、蒙汉班级界限,实践活动中,通过不同年级、不同民族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专业交流也让学生对专业学习有了感性的认识。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开拓学生视野,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今后的学习更有目的性,明确学习的方向。 5.教学要与地方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坚持产出导向原则,学有所用。注重能力为本、应用为重的育人导向,适当引入职业标准,与相应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加强合作交流,搞活教学实践,最终服务人才需求,也是基础课与各分专业课程对接尝试实施的教学点。专业教育关注社会需求,培养才会有生命力。
(二)通过研究转型中的基础课教學与专业课教学的衔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基础教学与各专业方向对接,我们还要有明确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集思广益,才能卓有成效
进行文献查阅,研究课程衔接、协同教学、学生学习质量过程性评价的相关理论,梳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及高等教育美术学科课程发展已有研究。理顺基础课程的基本功能,各专业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有助于基础与分科之间的有机接轨、更新,使教学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实效性。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相关院校美术学课程设置情况、教学及评价情况,了解我校美术学专业汉生与蒙生学习基本情况及差异性。理顺基础教学系统,能够完善专业课程结构。
进一步整合课程内容,构建以“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学生特点以及学科规律,精选课程内容,编制课程标准;探索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探索适合蒙生的协同教学模式;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经验值,锻炼学生机动灵活的应变能力与适应性,提升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提高人才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探索过程性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式;根据专业特色和民族文化优势,协调基础课模块与专业课模块之间的学分比例,开设反映民族性、地域性、前沿性的创新性知识的选修课程,将基础课的教学成果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
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进一步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制定适应蒙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学管理模式,从而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总结研究过程,形成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教学改革经验。
结语
美术教学是“个性教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特点,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力。蒙班的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专业教学进行服务,它更是学生艺术之路能否走得长远的根本保障。深入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因材施教,健全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促进个性发展为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教学改革与尝试,使基础课的学习能够顺利地与专业课教学之间有效衔接,才能让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培养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 Brief Discussion of Transition and Cohesion of Basic Course Teaching and Specialized Courses
——Taking Mongolian Language Teaching Class Students of Fine Art of Chife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ANG Ming-hui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studying the cohesion between basic teaching and specialized course teaching in the transformation, to promot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as the ultimate objective, and to dock the basic teaching with each sub-specialty, we still must have a specific aim, and achieve to shoot the arrow at the target, and draw on the wisdom of the masses, so that it can be highly effective. Art education should regard the advancement of ideas, complexity of knowledge and diversity of capacities a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set up an independ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as well a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rmal universities, so as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ra development.
Keywords: Fine Arts; Mongolian Language Teaching Class; Basic Course; Specialized Course; Teaching; Cohe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