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向的思维交流活动,提问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钥匙。课堂提问即是教学中最经常、最普遍,也是最为关键的教学方式之一,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若不谙熟于课堂提问的艺术,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教学是很难取得成功的。然而,我们注意到课堂上不少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强,缺乏科学性。他们虽然肯问,但不善问,缺乏对课堂提问策略、原则的基本把握,不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有感于此,我结合课堂提问的若干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导中设疑,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的时候,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会引起学生的悬疑,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
例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我以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出示两种图形的草坪图,说:“小兔与乌龟各自沿不同的草坪同时跑一圈,谁会获胜呢?”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议论纷纷,在求知欲被调动起来的同时注意力也迅速集中。于是我再适时指出:“若要知道谁是获胜者,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索《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周长》吧!”
这样的质疑使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关联起来,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激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不仅浓化了学习气氛,还为新知的主动掌握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重中设疑,启发思维
课堂教学的主人是学生,若要让学生真正发挥好主人的作用,教师的正确引导及点拨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为了让学生自主深刻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掌握其表示的方法,根据所给两道算式32÷6,2.7÷11,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1)独立计算且仔细观察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2)如果继续除下去,可以怎样写商?(3)这样的小数有什么特点?能给它们起一个名字吗?(4)尝试着用简便写法写出以上的循环小数。再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对称轴》时,我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1)从图形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动手折一折,找一找对称轴。(2)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试着画一画。(3)能找出正方形中所有的对称轴吗?
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探索思考,不断激发智慧的火花,在思维活动中感受到思维劳动带来的愉悦。
三、练中设疑,诱发思考
学习新知后巩固提问,是反馈教学的一种渠道。在新知后的练习中教师不妨巧设悬念,这不仅能进一步有效促进其思维的发展,还能以此来了解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的程度。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当学生探索后明确三角形按角应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类后,为能考验他们能否正确判断其类型,于是我出示只露一个角的不完整三角形(依次为钝角、直角、锐角),故作神秘地说:“谁能一下子准确地猜出它们各是哪一类三角形吗?”学生的眼神立刻投入到图形中,开始猜测思索着。部分学生则被第三幅图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仅考虑到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我就鼓励他们:“还会不会有不同答案呢?”通过再次琢磨,学生领悟到了另一种情况即为钝角三角形。变式练习中的提问既能不断激活学生的大脑进行思索,且让他们不会感受到同种练习所带来的枯燥乏味。
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的组织是一个实施控制的过程,要有效地进行控制就离不开反馈,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有语言反馈、体态反馈、书面练习反馈和测试反馈等。但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他形式的反馈更准确、具体、及时。通过课堂提问的语言反馈,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能使教师迅速而及时地调控教学过程。
四、尾处设疑,拓展思维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一堂数学课的结束,若能再次激起学生的疑问意识,那学生的独立探究的能力会逐渐提升,问题意识也逐渐增强。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课尾处,教师则提出:“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当学生回答后教师紧接着提出:“那还可能会存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的吗?请同学们借助书籍或网络去寻求结果,怎样?”这样的结尾,教师虽是一两句简单的话,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也激发了学生探索新问题的欲望。
总之,课堂提问这种最古老的、到目前仍然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作用。我们考察课堂提问是有效的,还是低效的,或是无效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角度,就是看它激发了、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是限制了、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如果在课堂提问中能够充分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因素,就为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无限的可能。
一、导中设疑,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的时候,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会引起学生的悬疑,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
例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我以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出示两种图形的草坪图,说:“小兔与乌龟各自沿不同的草坪同时跑一圈,谁会获胜呢?”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议论纷纷,在求知欲被调动起来的同时注意力也迅速集中。于是我再适时指出:“若要知道谁是获胜者,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索《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周长》吧!”
这样的质疑使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关联起来,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激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不仅浓化了学习气氛,还为新知的主动掌握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重中设疑,启发思维
课堂教学的主人是学生,若要让学生真正发挥好主人的作用,教师的正确引导及点拨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为了让学生自主深刻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掌握其表示的方法,根据所给两道算式32÷6,2.7÷11,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1)独立计算且仔细观察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2)如果继续除下去,可以怎样写商?(3)这样的小数有什么特点?能给它们起一个名字吗?(4)尝试着用简便写法写出以上的循环小数。再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对称轴》时,我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1)从图形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动手折一折,找一找对称轴。(2)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试着画一画。(3)能找出正方形中所有的对称轴吗?
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探索思考,不断激发智慧的火花,在思维活动中感受到思维劳动带来的愉悦。
三、练中设疑,诱发思考
学习新知后巩固提问,是反馈教学的一种渠道。在新知后的练习中教师不妨巧设悬念,这不仅能进一步有效促进其思维的发展,还能以此来了解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的程度。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当学生探索后明确三角形按角应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类后,为能考验他们能否正确判断其类型,于是我出示只露一个角的不完整三角形(依次为钝角、直角、锐角),故作神秘地说:“谁能一下子准确地猜出它们各是哪一类三角形吗?”学生的眼神立刻投入到图形中,开始猜测思索着。部分学生则被第三幅图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仅考虑到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我就鼓励他们:“还会不会有不同答案呢?”通过再次琢磨,学生领悟到了另一种情况即为钝角三角形。变式练习中的提问既能不断激活学生的大脑进行思索,且让他们不会感受到同种练习所带来的枯燥乏味。
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的组织是一个实施控制的过程,要有效地进行控制就离不开反馈,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有语言反馈、体态反馈、书面练习反馈和测试反馈等。但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他形式的反馈更准确、具体、及时。通过课堂提问的语言反馈,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能使教师迅速而及时地调控教学过程。
四、尾处设疑,拓展思维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一堂数学课的结束,若能再次激起学生的疑问意识,那学生的独立探究的能力会逐渐提升,问题意识也逐渐增强。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课尾处,教师则提出:“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当学生回答后教师紧接着提出:“那还可能会存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的吗?请同学们借助书籍或网络去寻求结果,怎样?”这样的结尾,教师虽是一两句简单的话,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也激发了学生探索新问题的欲望。
总之,课堂提问这种最古老的、到目前仍然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作用。我们考察课堂提问是有效的,还是低效的,或是无效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角度,就是看它激发了、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是限制了、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如果在课堂提问中能够充分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因素,就为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