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听学生说:“上政治课最轻松,如同听评书。”“上政治课可以梦游周公,但也不影响听课效率。”“不要动脑筋,不要记大量的笔记……”我觉得学生在政治课堂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仅仅是一种“伪幸福”。
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存在几种现象:有的死抱住“练为主线”的信条,把活生生的课文“放血剔肉”,分解为一个个知识点,把课堂演变成拆拼知识点的“游戏台”,有的则把越粗代庖式的“满堂灌”变成花拳绣腿式的“满堂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呼应程度,或死气沉沉,或者表面热闹;最终必然导致学生产生厌恶政治的情绪,学得死或不爱学,其实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根本就没有体验到幸福感,自然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在教高一《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分别在两个班级中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
一种教学设计即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简单过程如下:
一、首先介绍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心理观。
二、结合课文分析各种心理观。让学生逐段找出,体会其特点。
三、结合背景体会人们的消费心理。
四、体会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消费观,做一个什么样的消费者?
这一堂课从头到尾基本由老师讲授,学生偶尔回答问题后由老师纠正讲评,整个课堂都采用老师问,个别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模式。
第二种教学设计,我结合多媒体设置问题讨论课。
一、放几段视频短片,有关消费观的片断视频与课文中各种消费观特点加以比较分析。
二、请4位女生上台表演,并出示问题由学生自主讨论分析。
1.4位女生逛服装专卖店时的对话(A女生:这件外套我看见街上好多人穿的,听说这个款式现在很流行,我想买一件,你们给点意见啊。B女生:人家穿你就穿啊,那太没个性了,再说要是在学校里“撞衫”那多尴尬,我看还是买刚刚看的那件黑色的,多有个性啊。C女生:那件也忒怪异了,我看就买这一件,598元的E.LAND,还不把隔壁班××同学的三百多块的艾格比下去,哼。D女生:(伸伸舌头):你看着办吧,598块抵上我一个半月的生活费了,我觉得还是刚才看的那件真维斯不错,只要一百多块,而且你穿也挺好看的嘛。)
2.她们的消费行为为什么会大相径庭?
3.你对4位女生的消费观持什么样的态度?
4.在低碳社会里,中学生该怎么做呢?
结果,这堂课基本都是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学生表现得十分活跃,甚至还展开辩论。特别在分析4位女生逛服装专卖店时各自的态度。为此,我又设计几个小话题:1.A、B女生的观点有无合理性?错误在哪儿?2.你怎么看C女生的消费观?3.你对D女生的观点持什么态度?4.今天你低碳了吗?经过讨论,学生发现看问题如果只看一个方面是片面的,而应全面地看问题,这就超越了教材的容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整堂课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而老师自始至终只担任了一个陪衬的角色。课后学生意犹未尽,甚至向我要求,利用下节课编排一个话剧,表演《新世纪的消费者》。
两种课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虽然两堂课都兼顾日前最时髦的“问题教学”,但前一种问题是教师课前设计好的,是一种牵牛似的问题设计,教师只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获取,更别说发挥主动创造性。而后者是“把问题换成开放式话题”口吻说出来,变成相对自由的畅谈形式。如“消费者应该怎样消费?”变成大家自由谈“我眼中的消费者”,教师和学生一起寻找答案,学生能主动质疑,主动解决问题,甚至创造性地向课堂外迁移,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就能以极大兴趣投入到课堂上。
可见要想改变政治“无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要改变学生厌恶政治的情绪,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必须设计“牵一动而发全身”的问题,顺“问”摸“答”,特别是问题的设计应该遵循三个方面的原则。
首先,问题的设计要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教《企业与劳动者》时,其中有个“目”讲公司的经营,学生似乎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我并没有立刻导入公司,而是从“企业”入手,要求学生先畅谈对企业的印象,企业的特点,再紧扣课文找出公司身上有哪些“企业的足迹”,体会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这样“兴趣导入”,让学生“乐于说”“愿意说”,课堂上生生互动,新意迭出,学生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其次,问题的设计不在多而在精。太多的问题容易造成问题无中心、无序性,甚至过于肤浅。教师设计问题时不应只求数量,而应为一节课、一篇课文设计一个或几个主导性问题。在设计《面对经济全球化》的问题时,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就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有哪些具体表现?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并说出理由”。第二个问题是“你怎么看待经济全球化?”通过对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不仅分析了具体表现,而且了解到要辩证地全面地看待经济全球化。”
最后,鼓励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主动质疑无疑是问题教学的最高境界。这种目标必须靠师生多方实践,长期积累才能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从高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准备一本“时政笔记本”,要求每堂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包括预习经济学专用术语,搜索有关时政资料,对时事的评论可以写到本子上,然后通过“课堂质疑讨论解答”和“授课完自行解答”两种途径完成。
这样的问题设计就创设了一种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我要学”,发挥积极主动性,沉浸体验,乐在其中,并实现成就,这样久而久之自然就使学生“乐学”,就能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
著名心理学家大卫·迈尔斯和艾德·狄纳指出:“就幸福和生活满意度而言,年轻人和老人、男人和女人、黑人和白人,以及穷人和富人的获得能力是差不多的。”幸福面前人人平等。通过教师顺“问”摸“答”,学生不再感到焦虑和乏味,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平等地享受学习过程或是发挥出真正的潜力,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迷人、而美好的旅程,贯穿整个生命中的对幸福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曹军利.课堂问题设计的四个“讲究”.
[2]杨林.关于预设和生成问题的辨证思考.
[3]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幸福的方法.
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存在几种现象:有的死抱住“练为主线”的信条,把活生生的课文“放血剔肉”,分解为一个个知识点,把课堂演变成拆拼知识点的“游戏台”,有的则把越粗代庖式的“满堂灌”变成花拳绣腿式的“满堂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呼应程度,或死气沉沉,或者表面热闹;最终必然导致学生产生厌恶政治的情绪,学得死或不爱学,其实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根本就没有体验到幸福感,自然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在教高一《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分别在两个班级中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
一种教学设计即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简单过程如下:
一、首先介绍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心理观。
二、结合课文分析各种心理观。让学生逐段找出,体会其特点。
三、结合背景体会人们的消费心理。
四、体会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消费观,做一个什么样的消费者?
这一堂课从头到尾基本由老师讲授,学生偶尔回答问题后由老师纠正讲评,整个课堂都采用老师问,个别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模式。
第二种教学设计,我结合多媒体设置问题讨论课。
一、放几段视频短片,有关消费观的片断视频与课文中各种消费观特点加以比较分析。
二、请4位女生上台表演,并出示问题由学生自主讨论分析。
1.4位女生逛服装专卖店时的对话(A女生:这件外套我看见街上好多人穿的,听说这个款式现在很流行,我想买一件,你们给点意见啊。B女生:人家穿你就穿啊,那太没个性了,再说要是在学校里“撞衫”那多尴尬,我看还是买刚刚看的那件黑色的,多有个性啊。C女生:那件也忒怪异了,我看就买这一件,598元的E.LAND,还不把隔壁班××同学的三百多块的艾格比下去,哼。D女生:(伸伸舌头):你看着办吧,598块抵上我一个半月的生活费了,我觉得还是刚才看的那件真维斯不错,只要一百多块,而且你穿也挺好看的嘛。)
2.她们的消费行为为什么会大相径庭?
3.你对4位女生的消费观持什么样的态度?
4.在低碳社会里,中学生该怎么做呢?
结果,这堂课基本都是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学生表现得十分活跃,甚至还展开辩论。特别在分析4位女生逛服装专卖店时各自的态度。为此,我又设计几个小话题:1.A、B女生的观点有无合理性?错误在哪儿?2.你怎么看C女生的消费观?3.你对D女生的观点持什么态度?4.今天你低碳了吗?经过讨论,学生发现看问题如果只看一个方面是片面的,而应全面地看问题,这就超越了教材的容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整堂课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而老师自始至终只担任了一个陪衬的角色。课后学生意犹未尽,甚至向我要求,利用下节课编排一个话剧,表演《新世纪的消费者》。
两种课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虽然两堂课都兼顾日前最时髦的“问题教学”,但前一种问题是教师课前设计好的,是一种牵牛似的问题设计,教师只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获取,更别说发挥主动创造性。而后者是“把问题换成开放式话题”口吻说出来,变成相对自由的畅谈形式。如“消费者应该怎样消费?”变成大家自由谈“我眼中的消费者”,教师和学生一起寻找答案,学生能主动质疑,主动解决问题,甚至创造性地向课堂外迁移,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就能以极大兴趣投入到课堂上。
可见要想改变政治“无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要改变学生厌恶政治的情绪,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必须设计“牵一动而发全身”的问题,顺“问”摸“答”,特别是问题的设计应该遵循三个方面的原则。
首先,问题的设计要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教《企业与劳动者》时,其中有个“目”讲公司的经营,学生似乎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我并没有立刻导入公司,而是从“企业”入手,要求学生先畅谈对企业的印象,企业的特点,再紧扣课文找出公司身上有哪些“企业的足迹”,体会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这样“兴趣导入”,让学生“乐于说”“愿意说”,课堂上生生互动,新意迭出,学生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其次,问题的设计不在多而在精。太多的问题容易造成问题无中心、无序性,甚至过于肤浅。教师设计问题时不应只求数量,而应为一节课、一篇课文设计一个或几个主导性问题。在设计《面对经济全球化》的问题时,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就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有哪些具体表现?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并说出理由”。第二个问题是“你怎么看待经济全球化?”通过对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不仅分析了具体表现,而且了解到要辩证地全面地看待经济全球化。”
最后,鼓励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主动质疑无疑是问题教学的最高境界。这种目标必须靠师生多方实践,长期积累才能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从高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准备一本“时政笔记本”,要求每堂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包括预习经济学专用术语,搜索有关时政资料,对时事的评论可以写到本子上,然后通过“课堂质疑讨论解答”和“授课完自行解答”两种途径完成。
这样的问题设计就创设了一种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我要学”,发挥积极主动性,沉浸体验,乐在其中,并实现成就,这样久而久之自然就使学生“乐学”,就能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
著名心理学家大卫·迈尔斯和艾德·狄纳指出:“就幸福和生活满意度而言,年轻人和老人、男人和女人、黑人和白人,以及穷人和富人的获得能力是差不多的。”幸福面前人人平等。通过教师顺“问”摸“答”,学生不再感到焦虑和乏味,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平等地享受学习过程或是发挥出真正的潜力,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迷人、而美好的旅程,贯穿整个生命中的对幸福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曹军利.课堂问题设计的四个“讲究”.
[2]杨林.关于预设和生成问题的辨证思考.
[3]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幸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