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必要保证,其中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常用的经济手段,从2010年至2011年一年多来央行实施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和目标: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抑制通货膨胀。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国家宏观调控 经济学思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于2010年12月5日,会议总结了2010年一年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成效,指出,2011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2011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联系一年多来我国的经济运行情况,结合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措施,我们可作以下经济学思考。
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积极的调节作用。但是市场作用不是万能的,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造成社会上过多的货币追逐热销的商品。自2009年10月份,一些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的销售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产业及产品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
2.通货膨胀的压力仍未减轻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上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由于投资过热,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仅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的4个月中,生产资料的价格涨幅就达7.1%,2010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达6.1%,全国的房价水平在前9个月上涨了14%,钢材、有色金属价格平均上涨20%—30%以上,生产成本又在推动价格总水平上升,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消费心理和社会经济秩序。如果出现通货膨胀,人们手中的钱不值钱了,存款所代表的实物量少了,势必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必须抑制通货膨胀。
3.国家的宏观调控初见成效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物价水平上涨的情况和趋势,早已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适当控制国家资产投资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是2011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使部分商品价格大幅度上升的态势得到有效控制,并提出2011年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4.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发挥主要的基础性的作用,而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在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那种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已经不存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更有力的作用。只有把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5.货币政策较财政政策更灵活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因改变税法或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都需要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6.货币政策的“杠杆性”作用功不可没
在控制信贷发展方面,央行早已连连出手,通过2010年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到,全年通过几十次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超过1万亿元,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加大基础货币回笼力度。2010年6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提高二套房贷款利率,要求商业银行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7、8、9月央行连续三次召开窗口指导会议,要求金融机构防范各类信贷及流动性风险,从2010年11月29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高至18%。
这些政策在2010底已取得积极成效,2011年以来,央行针对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及时调整调控的力度和重点,7月6日,宣布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同时,央行宣布从7月25日起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利率制度,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制度提高0.5个百分点。这一连串的政策措施,意在收紧银行资金流出的“阀门”。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这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有利于防止企业过多占压资金,缓解部分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7.体现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中国人民银行报请国务院批准,决定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说明了中国人民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8.银行的作用
银行作为信贷中心、转账结算中心和现金出纳中心,是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枢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主要是通过银行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出来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银行通过资金活动,一方面,促使企业内部的产、供、销连成一体,另一方面,又像纽带一样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连接起来,沟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2)银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银行是观测企业经营和国家经济状况的“气象站”“寒暑表”,经济研究和决策部门可以根据银行的存款和贷款数量大小的变化,信贷资金周转的快慢,现金投放和回笼的多少,转账结算的数量和方向的变动趋势等信息,全面掌握社会经济的动态,并据此分析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3)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银行可以掌握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监督它们正确执行国家金融政策,起到监督和管理作用;银行信贷资金的规模与投向直接影响到生产和流通,影响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以后通过实行差别利率政策,体现出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调整。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目前我国的宏观调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货币信贷增幅有所回落,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得到抑制,农业市场出现转机,但是,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投资规模仍然偏大,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所以宏观调控的任务仍十分繁重。我们须再接再厉,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巩固成果,防止反弹,确保宏观调控目标顺利实现。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国家宏观调控 经济学思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于2010年12月5日,会议总结了2010年一年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成效,指出,2011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2011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联系一年多来我国的经济运行情况,结合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措施,我们可作以下经济学思考。
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积极的调节作用。但是市场作用不是万能的,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造成社会上过多的货币追逐热销的商品。自2009年10月份,一些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的销售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产业及产品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
2.通货膨胀的压力仍未减轻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上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由于投资过热,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仅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的4个月中,生产资料的价格涨幅就达7.1%,2010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达6.1%,全国的房价水平在前9个月上涨了14%,钢材、有色金属价格平均上涨20%—30%以上,生产成本又在推动价格总水平上升,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消费心理和社会经济秩序。如果出现通货膨胀,人们手中的钱不值钱了,存款所代表的实物量少了,势必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必须抑制通货膨胀。
3.国家的宏观调控初见成效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物价水平上涨的情况和趋势,早已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适当控制国家资产投资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是2011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使部分商品价格大幅度上升的态势得到有效控制,并提出2011年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4.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发挥主要的基础性的作用,而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在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那种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已经不存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更有力的作用。只有把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5.货币政策较财政政策更灵活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因改变税法或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都需要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6.货币政策的“杠杆性”作用功不可没
在控制信贷发展方面,央行早已连连出手,通过2010年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到,全年通过几十次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超过1万亿元,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加大基础货币回笼力度。2010年6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提高二套房贷款利率,要求商业银行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7、8、9月央行连续三次召开窗口指导会议,要求金融机构防范各类信贷及流动性风险,从2010年11月29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高至18%。
这些政策在2010底已取得积极成效,2011年以来,央行针对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及时调整调控的力度和重点,7月6日,宣布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同时,央行宣布从7月25日起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利率制度,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制度提高0.5个百分点。这一连串的政策措施,意在收紧银行资金流出的“阀门”。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这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有利于防止企业过多占压资金,缓解部分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7.体现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中国人民银行报请国务院批准,决定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说明了中国人民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8.银行的作用
银行作为信贷中心、转账结算中心和现金出纳中心,是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枢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主要是通过银行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出来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银行通过资金活动,一方面,促使企业内部的产、供、销连成一体,另一方面,又像纽带一样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连接起来,沟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2)银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银行是观测企业经营和国家经济状况的“气象站”“寒暑表”,经济研究和决策部门可以根据银行的存款和贷款数量大小的变化,信贷资金周转的快慢,现金投放和回笼的多少,转账结算的数量和方向的变动趋势等信息,全面掌握社会经济的动态,并据此分析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3)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银行可以掌握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监督它们正确执行国家金融政策,起到监督和管理作用;银行信贷资金的规模与投向直接影响到生产和流通,影响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以后通过实行差别利率政策,体现出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调整。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目前我国的宏观调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货币信贷增幅有所回落,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得到抑制,农业市场出现转机,但是,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投资规模仍然偏大,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所以宏观调控的任务仍十分繁重。我们须再接再厉,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巩固成果,防止反弹,确保宏观调控目标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