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典”故事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ston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之后,真正接触古典诗词应该是从去年的四月一日。那天是“愚人节”,本想愚弄一下好友,便想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鬼点子——装腔作势地诵读了一首李之仪的《卜算子》,并通过微信发给了好友。没想到此举反而激发了好友的兴致,在那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典雅的诗词都伴随着我。
  每天早上,无论晓雾弥漫,还是晨光清丽,上班途中,耳机里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的,是当天要背诵的诗词。那些雅致的韵律随着穿行的日月渐渐由陌生变得熟稔,下午下班的时候,那首诗或那阕词已熟记于心。迎着夕阳的余晖,虽然我写不出“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那般唯美的语句,但心中牢记的一句句经典的诗词足以与乡村宁静祥和的傍晚相映成趣。
  就这样,每天抄写并吟诵一首诗或一阕词,大概持续了六个多月,一百五十多首诗词形成了厚厚的一本终生难忘的经典笔录。不知哪天我突然感到很迷茫,以前背过的诗词在不经意间竟然皆与我形同陌路,再不敢奢望它们能像鲜花一样装点我的文字。于是,我逃了,背离了与好友当初的约定,甚至当好友发来当天的诗词录音时,我也懒得去听,曾经的热情也在时光的变迁中渐渐冷却。
  不知是出于虚荣,还是急功近利,在暂时告别唐诗宋词的日子里,我一度恋上了网络文字。觉得那些文章描摹的情感很細腻,涂抹的风景很唯美,沉醉其中,难以自拔。于是我把那些优美的文字一段段地从手机誊写到信笺上,然后把每个句子中触人心弦的词语或用圈圈起来或用波浪线做标记,就像品一杯咖啡,在唇齿间一嚼再嚼,直至字字生香。
  然而好景不长,这种温婉雅致的日子仅仅持续了一个多月就无法再继续了——我十分崇拜的那个作家在他的作品里引经据典,而这些经典恰是我曾经极力回避的。那天,我好像突然醒悟了,意识到每一个喜爱文字的人都无法绕过古典文学这道门槛。为了补上这部分的欠缺,我一咬牙从书店里买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幽梦影》《菜根谭》等好几本书。在从网络文字到古典诗词的过渡过程中,诗词依然很零散,几乎是遇见了好的诗句,便把那首诗抄下来背诵。
  完全把心思放在古典诗词上是在除夕夜。在风起云涌、此消彼长的祝福信息里,我为自己制定了新年计划,每天一首诗、一阕词、一段曲,就这样,我懵懵懂懂地又一次开始了古典诗词的学习旅程。时光漫漫,不敢再蹉跎光阴。朝读夕诵,晨诵暮吟,一页页书笺随着季节缓缓蹁跹,李白、杜甫、张九龄、欧阳修、晏几道、柳永、元好问、邓玉宾子……五言、七律、绝句……《鹧鸪天》《蝶恋花》《八声甘州》《双调》……先贤及他们的佳作滋养了的我的春、我的夏,潋滟着我的秋,也必将温润我漫长的冬。
  人到中年,身兼数职,读书实在不易,在我争分夺秒的学习中,竟然不知不觉地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在我背“汴水流,泗水流”的时候,五岁的儿子随口接“流到瓜州古渡头”;我吟着“候馆梅残,溪桥柳细”的时候,“草薰风暖摇征辔”从十岁女儿的口中吟出;爱人也不甘示弱,他喜欢毛泽东的诗词,每天早上一听见我们对诗词,他总抑制不住要毛遂自荐一首《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前几天,参加儿子学校组织的《传统文化之国学经典》培训会,禁不住暗自窃喜,在郑重其事地聆听专家讲授关于青少年学经典的意义之前,我的孩子们已在我断断续续地古典诗词诵读中进行了近两年的熏陶。
  古典诗词丰盈了我的思想,旖旎了我的文字,更氤氲了孩子们如歌的童年!
  【作者单位:河南清丰县固城乡中心校】
其他文献
国庆后开学的第一天,新班主任老师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问学生家庭作业完成得怎样,很多的学生都回答说:“完成了作业。”有一名男生低头不语,于是,老师走到这名学生身边,问他是不是没有完成作业,这名学生没有说话,点了点头。老师接着问这名学生:“大家都很好地完成了作业,你怎么没有完成呢?是作业多吗?还是有什么原因耽误了你完成作业?……”老师和他说了半天的话,他依旧一句话都不说。老师最后说:“那把你的家长找来
期刊
偶翻网页,看见某地一小学的教研活动室里张贴着这样一幅醒目的标语:“忠诚党的教育事業”,总觉得别扭。我们常见的说法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但是百度一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这句话,找到的相关结果竟然约有2800000个,诸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践行爱的责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做优秀的人民教师”……  《新华字典》对“忠诚”的解释是:尽心竭力,忠心无私。是形容词。《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六版)
期刊
近日,江苏省教育厅下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作业、考试、课程等多方面进行管理规范,意见提出,不得将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内容、严格按课表组织教学等。  意见要求,在作业设置方面,严格控制每日作业总量和时间,增强作业实际成效,根据学生学业基础布置作业,不布置超越课程标准规定和学生学力要求的作业,不得将家庭作业变成家长
期刊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强烈、浓厚的兴趣:正因对绘画的兴趣,著名画家齐白石历经磨炼,锲而不舍,大器晚成,40多岁成名,70岁时他画的虾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贝多芬从小酷爱音乐,经过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才有用心血与生命谱写的一曲曲不朽乐章,为后人所传颂;对数学的兴趣使身居斗室的陈景润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不停地推理、
期刊
不少作品中的人物从一出场开始,直到辞世,其性格终始不变。其个性特征虽然显得十分鲜明,但总给人以单调、乏味的感觉。  例如诸葛亮,从“隆中对”时拟订出的“三分天下”的设想,到火烧博望坡时的第一次实战亮相,都展示了其超人的智慧、过人的谋略。之后一路写下去,“草船借箭”“七擒孟获”,乃至设计死后让马岱斩杀魏延,都是智慧的化身。他殚精竭虑,忠心报蜀,其情其志,其才其谋,的确为人景仰。但从他一出场开始,就给
期刊
笔者将一类特殊的作文材料命名为讨论式材料,这类作文材料的主要特点有: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观点共存于材料之中,或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围绕同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然而在写这种类型的材料作文时,学生常“偏离题意”,不能精准立意。在笔者看来,把握住这类作文有两大关键点,一是确定话题,二是参与讨论。  一、确定话题  日常生活中的讨论是一种组织行为,首先要有参与讨论的人员,其次要有相对固定
期刊
三品景味,赏意境之美  诗词之美,美在有景味,寓情于景景含情,情景交融意境生。诗词之所以美,是因为作者在描写客观景物的同时寄寓了当时自己的感受,使诗情与画意高度融合,形成了独特而又美丽的意境。我们在欣赏诗词时,不仅要善于把握诗中的物象和意象,更要探寻诗词所营造的意境,欣赏诗词的意境之美。根据诗词意境的不同,我们可以把诗词的意境分为雄浑壮阔、恬淡自然、清幽孤寂、新丽明快等种类。  边塞诗词意境大多属
期刊
校园,是梦想起航的地方,正因有了校园的浸润,我们的人生才多了光鲜靓丽的点缀。书和校园邂逅,如同寺庙里萦柱绕梁的暮鼓晨钟,朗朗的书声是校园里的天籁,是菁菁校园的魂灵。  一、移花接木巧激趣  《朗读者》火了,火的更是“朗诵”!它让我们享受了一场关于“朗诵”的文化盛宴,带我们感受了无声的文字遇见有声的倾诉营造的美感,如同枯蔫的生命恰逢刚好的阳光雨露,看似静态文字一旦被赋予用心用情的诵读,即刻表现出令人
期刊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孩子们,南方的冬天已经来了,天气也越来越冷了。看,大家都穿上了棉衣棉裤,早上到学校的时候,也戴上了手套,围上了围脖。那么,此时的北方,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大家请看这些图片。(PPT出示配乐图片)这里北方的松花江畔的图片,同学们从中看到了什么?  预设:冰。评价语:噢,你认为挂在树上的是冰。  预设:雪。评价语:提到北方的冬天我们就会想到“冰天雪地”一词。(换一个学生问)
期刊
对课即“对对子”,是我国旧时私塾先生教学生学习词句、练习做诗的一种方式,蔡元培在《我在教学界的经验》中说:“对课与现在的造句法相近。大约有一字到四字,先生出上联,学生想出下联来。不但名词要对名词,静词要对静词,动词要对动词;而且每一种词里面,又要取其品行相近的……”如果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能引入对课,定会耳目一新,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实际教学中,为了做好铺垫,笔者在引导学生“对对子”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