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那么,如何在一堂语文课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关键点在于利用好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因此在课前谈话时,必须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化,启疑导思,力求做到堂堂有趣,课课更新,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在教学实践中,课前谈话一环,我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点题明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许多课文往往抓住题眼也就抓了课文的中心。如教学《开国大典》先解释“大典”,为什么要举行开国大典呢?可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见到过的场景入手,然后新课开始。
二、质疑问难。一切思维活动都是从疑开始的。说明文《鲸》术语众多,比较枯燥,大部分学生不感兴趣。然而一旦在开课前让学生预习,然后质疑问难:为什么鲸不能算鱼?为什么它生活在海洋中又不属于鱼类?海洋中最大的动物是什么?这些问题立即会逗起学生的求知欲,启动他们的思维。
三、名言开篇。学生对名人名言有特殊的爱好,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这也可作为谈话的引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开课前,我先向学生介绍了一些鲁迅的名言并讲解其含义,学生纷纷抄进本子,从而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四、图画激趣。如在教《守株待兔》前,我在黑板前画一幅简笔画:一个农民头靠树,锄头丢在一边,半闭着眼睛,头脑里想着兔子。先让学生猜成语,然后启发:这位农夫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结果怎样?一幅图、几句话,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生对“守”“株”“待”几个词也不释而解。
五、故事引入。在教《草船借箭》前,我先引导学生讲述“三气周瑜”“空城计”“六出祁山”等诸葛亮的故事,然后导入课文,从多侧面去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六、美读佳句。像《桂林山水》、《匆匆》等一类充满抒情的文章,开课前可先把文中几处佳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与作者心靈相通,如身临其境,享受语言的美,让这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
七、巧设悬念。如《金色的鱼钩》可这样说一段导言:鱼钩是很平常的渔具。可是,在红军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这小小的鱼钩,救了战士的生命,而有“金色”之称。
导入是一种艺术,而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包容的。还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进行创新,灵活运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一、点题明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许多课文往往抓住题眼也就抓了课文的中心。如教学《开国大典》先解释“大典”,为什么要举行开国大典呢?可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见到过的场景入手,然后新课开始。
二、质疑问难。一切思维活动都是从疑开始的。说明文《鲸》术语众多,比较枯燥,大部分学生不感兴趣。然而一旦在开课前让学生预习,然后质疑问难:为什么鲸不能算鱼?为什么它生活在海洋中又不属于鱼类?海洋中最大的动物是什么?这些问题立即会逗起学生的求知欲,启动他们的思维。
三、名言开篇。学生对名人名言有特殊的爱好,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这也可作为谈话的引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开课前,我先向学生介绍了一些鲁迅的名言并讲解其含义,学生纷纷抄进本子,从而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四、图画激趣。如在教《守株待兔》前,我在黑板前画一幅简笔画:一个农民头靠树,锄头丢在一边,半闭着眼睛,头脑里想着兔子。先让学生猜成语,然后启发:这位农夫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结果怎样?一幅图、几句话,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生对“守”“株”“待”几个词也不释而解。
五、故事引入。在教《草船借箭》前,我先引导学生讲述“三气周瑜”“空城计”“六出祁山”等诸葛亮的故事,然后导入课文,从多侧面去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六、美读佳句。像《桂林山水》、《匆匆》等一类充满抒情的文章,开课前可先把文中几处佳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与作者心靈相通,如身临其境,享受语言的美,让这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
七、巧设悬念。如《金色的鱼钩》可这样说一段导言:鱼钩是很平常的渔具。可是,在红军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这小小的鱼钩,救了战士的生命,而有“金色”之称。
导入是一种艺术,而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包容的。还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进行创新,灵活运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