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天鹅班教室的东北角有一个“喂动物”区角,里面投放了一些大小不同的调羹和乒乓球等材料,要求孩子用调羹将乒乓球喂入动物的嘴巴里。刚开始投放的时候,有一些孩子好奇地去操作一下,可是操作几次后,孩子们再也不去玩了,它静静地站在那里,似乎成了教室里的累赘。
乒乓球怎么玩?
在一次区域游戏中,我故意走到“喂动物”的盒子边,从里面拿出了一个乒乓球,问旁边玩的孩子:“这个乒乓球还可以怎么玩?”文博说:“可以在地上滚来滚去。”超超说:“可以放在桌上弹来弹去。”皓皓说:“可以两个人吹来吹去。”……于是,我逐一请这几位孩子上来演示玩的方法。
随后,我和皓皓玩起了吹乒乓球的游戏,球在我们面对面地吹动下,一会吹到中间,一会吹到对面,更多次是吹到地上,围观的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帮助我们捡球,嘴里还嚷着:“真好玩!我也要玩。”场面一度有些混乱。
我快快收起乒乓球,问大家:“乒乓球老是滚到地上,有什么办法不让它落到地上?”超超说:“可以用积木围在桌子上。”云云说:“把图书围在桌子周围。”大家纷纷拿来书和积木,围在桌子四周后,乒乓球真的不再滚下桌子。“耶!我们成功了。”孩子们不禁摆出胜利的手势,为自己的成功欢呼雀跃。
●我的设想
本来乒乓球是为生活区设计的一种材料,当教师发现孩子们不再感兴趣,就会思考:为什么孩子们不感兴趣?怎么样调整才能重新点燃起孩子们操作的兴趣?我首先采用的是激疑的方法,让孩子们顺着老师的问题去思考,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会想出很多就连老师也想不到的玩法,教师重点梳理出有创意的玩法:吹乒乓球,通过现场演绎玩法的方式,激发幼儿对此活动的好奇心,让原有的材料重新发挥作用。
●存在问题
然而,这种玩法还是处在一种非常原始的状态下,缺乏一种铺垫的材料作为支撑,导致孩子们玩过几次后,似乎又失去了兴趣,乒乓球重新回到盒子里。
“吹乒乓球”玩具诞生
户外运动后,孩子们帮助老师一起整理收拾场地上的运动器具,可我发现在两块大大的垫子上,孩子们总爱多躺会儿,除了喜欢在上面打滚,更多的孩子喜欢将小布球在垫子上吹来吹去,就连老师的反复提醒也全然不顾。我突发奇想:能否做个吹乒乓球的玩具?孩子的兴趣不就得到充分的满足了吗?于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自己的思考,用了三个半天的时间,一件“吹乒乓球”玩具雏形终于完成。
趁着孩子们玩区域游戏之时,我拿出自制的“吹乒乓球”玩具,顿时引来了大家的围观。“老师,这是什么玩具啊?”“是不是给我们玩乒乓球的?”我笑着点点头,回应了孩子们的猜测。接着我向大家介绍了玩具的设计,重点介绍赛场上的线条分别表示的玩法和规则,大家认真听着老师的讲解,纷纷举起小手要求试试。在老师的建议下,孩子们还是以轮流的方式玩着,每逢孩子将球吹入洞中,就会引来旁观者的高呼和鼓掌,直到活动快结束时,大家的情绪还始终高昂。
●玩具凸显优势
“吹乒乓球”玩具投放了快两个星期了,但孩子们想玩的兴趣有增无减,如同磁性一样深深吸引住孩子,正是因为材料富有游戏性,同时不乏竞争性。加上每次比赛的结果又会不同,更能激发孩子们赢得胜利的决心和坚持竞争的毅力。
●玩具调整要点
在活动中我发现,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很欠缺的,特别是当对方的球将被吹到自己洞口时,他会情不自禁地用手去接住,如何解决呢?
那么只有对玩具进行适当地调整和改进:
首先,在乒乓球行进的距离上,我们根据幼儿的吹气力度给予适当的限制,用塑封纸将整个球场围拢起来,这样就避免球出界而用手去抓的现象发生。
其次,在每个球洞口插上一面小红旗,表示进球胜利的标记。
最后,设立一名裁判员,每进一球就分发一面小红旗给胜利者。这样自然而然将此游戏中的所有规则都隐含其中。
“小红旗”的魅力
改装后的“吹乒乓球”玩具摆放出来后,立刻引来一群孩子的跃跃欲试,这次他们自己决定采用石头剪子布的方式来玩。同时,他们还制定了一个规则:谁赢的小红旗多,谁就能继续玩;输的一方则自行退出,轮换新手上场。
第一场是杨杨对决超超,两人实力相当,刚上场时,超超一连拿了5面小红旗,裁判员发给他红旗的时候,他笑得弯下腰喊着:“我又赢了,耶!”杨杨奋起直追,一连得到6面红旗。接着,超超又连得4面红旗,眼看超超胜利的时候,杨杨又追了上来,连得5面红旗,杨杨继续留在位置上,超超恋恋不舍地在旁做起拉拉队。第二轮比赛又进入了紧张的阶段……
●小班规则意识
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他们的规则意识是非常淡薄的,如何建立活动区规则就是我们小班老师最苦恼的问题。我觉得在小班幼儿的区角活动中规则是可以建立的,但必须比较简单,因为他们的规则意识会随自己游戏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地提高,尤其到小班后期,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玩模仿性的、平行类的游戏,他们也乐意去尝试与同伴互动的游戏,就像“吹乒乓球”这个游戏,需要两人合作的游戏,在一定规则的引导下,他们同样玩得乐此不疲,并且养成了轮流玩、相互提醒同伴,整理玩具等习惯。
●标记图符的作用
标记图符是小班区角活动中建立规则最有力的切入点。小班区角活动要真正轻松自由、活泼有序地开展,确实离不开富有童趣、含义明确的标记图符,孩子们通过标记图符得到提醒,获得帮助。如:在赛场上划出一些路线图,插上小红旗图符,不仅为孩子们的活动留下痕迹,还能起到激励的作用,便于幼儿交流分享自己取得胜利的经验,激发下次活动的兴趣。
玩出新花样
今天区角游戏的时候,“吹乒乓球”玩具旁早就来了5、6个小朋友,这么多人可怎么玩呢?超超对老师说:“我们可以用石头剪子布来决定。”最后留下了超超、钧钧和文博,他们很熟练地自我分工,超超说:“我先做裁判吧!”于是文博和钧钧开始了游戏。
一开始,文博从洞里拿出一个乒乓球吹到对面,钧钧毫不示弱地吹回到文博嘴边,文博来不及吹,就用手快速弹了回去,钧钧也用手弹球,“真好玩,我们用手弹球比赛好吗?”钧钧兴奋地说:“好吧。”他们两个就这样玩着,球被弹出界落到地上。超超在一边着急了,说:“你们都不进球,我的小红旗发不掉了。”
于是,超超想出一个新办法:把所有的乒乓球从洞里捞出来,放在中间的圈心中,然后还是改成吹的方法,看谁进到对面洞里的球多,谁就赢一局。这一下钧钧马上来了劲头,他用力一吹,二个乒乓球恰巧落进对面的洞中,钧钧兴奋地站起身:“我进两个球啦!”文博还想用手去挡,可是来不及了。外边的“小裁判”给文博鼓劲:“你快用力吹呀!”文博使劲吹,球吹到一边,超超指了指洞口对文博说:“你要吹到这边的洞里。”文博把头伸向中间,想把球吹进洞中。
●互动协商意识增强
孩子之间已经不局限一对一玩的模式,他们出现同伴间的商量或猜拳方式来决定比赛的人数。由于孩子加入活动的人数增多了,他们认为:用石头剪刀布这个方法来决定更体现公正公平。在规则意识方面,已无需教师的硬性规定,同伴间自然而然地会生成一些新的规则。
●材料诱发想象空间
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直接影响到幼儿能否主动参与的兴致。“吹乒乓球”玩具通过不断改进,同时增加了一些辅助性的材料:若干面小红旗、塑封纸围栏等,使孩子们随活动经验的丰富,迸发了如雨后春笋般的玩法:单手弹球、双手接球、数球齐吹等等,这些新的玩法带给孩子更多的乐趣和激情,每次总看到孩子们玩得忘乎所以,怎么也停不下来,甚至有了一种“玩瘾”。看来幼儿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材料,幼儿的各项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经验的丰富,或许会产生更多新的玩法和创意。
乒乓球怎么玩?
在一次区域游戏中,我故意走到“喂动物”的盒子边,从里面拿出了一个乒乓球,问旁边玩的孩子:“这个乒乓球还可以怎么玩?”文博说:“可以在地上滚来滚去。”超超说:“可以放在桌上弹来弹去。”皓皓说:“可以两个人吹来吹去。”……于是,我逐一请这几位孩子上来演示玩的方法。
随后,我和皓皓玩起了吹乒乓球的游戏,球在我们面对面地吹动下,一会吹到中间,一会吹到对面,更多次是吹到地上,围观的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帮助我们捡球,嘴里还嚷着:“真好玩!我也要玩。”场面一度有些混乱。
我快快收起乒乓球,问大家:“乒乓球老是滚到地上,有什么办法不让它落到地上?”超超说:“可以用积木围在桌子上。”云云说:“把图书围在桌子周围。”大家纷纷拿来书和积木,围在桌子四周后,乒乓球真的不再滚下桌子。“耶!我们成功了。”孩子们不禁摆出胜利的手势,为自己的成功欢呼雀跃。
●我的设想
本来乒乓球是为生活区设计的一种材料,当教师发现孩子们不再感兴趣,就会思考:为什么孩子们不感兴趣?怎么样调整才能重新点燃起孩子们操作的兴趣?我首先采用的是激疑的方法,让孩子们顺着老师的问题去思考,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会想出很多就连老师也想不到的玩法,教师重点梳理出有创意的玩法:吹乒乓球,通过现场演绎玩法的方式,激发幼儿对此活动的好奇心,让原有的材料重新发挥作用。
●存在问题
然而,这种玩法还是处在一种非常原始的状态下,缺乏一种铺垫的材料作为支撑,导致孩子们玩过几次后,似乎又失去了兴趣,乒乓球重新回到盒子里。
“吹乒乓球”玩具诞生
户外运动后,孩子们帮助老师一起整理收拾场地上的运动器具,可我发现在两块大大的垫子上,孩子们总爱多躺会儿,除了喜欢在上面打滚,更多的孩子喜欢将小布球在垫子上吹来吹去,就连老师的反复提醒也全然不顾。我突发奇想:能否做个吹乒乓球的玩具?孩子的兴趣不就得到充分的满足了吗?于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自己的思考,用了三个半天的时间,一件“吹乒乓球”玩具雏形终于完成。
趁着孩子们玩区域游戏之时,我拿出自制的“吹乒乓球”玩具,顿时引来了大家的围观。“老师,这是什么玩具啊?”“是不是给我们玩乒乓球的?”我笑着点点头,回应了孩子们的猜测。接着我向大家介绍了玩具的设计,重点介绍赛场上的线条分别表示的玩法和规则,大家认真听着老师的讲解,纷纷举起小手要求试试。在老师的建议下,孩子们还是以轮流的方式玩着,每逢孩子将球吹入洞中,就会引来旁观者的高呼和鼓掌,直到活动快结束时,大家的情绪还始终高昂。
●玩具凸显优势
“吹乒乓球”玩具投放了快两个星期了,但孩子们想玩的兴趣有增无减,如同磁性一样深深吸引住孩子,正是因为材料富有游戏性,同时不乏竞争性。加上每次比赛的结果又会不同,更能激发孩子们赢得胜利的决心和坚持竞争的毅力。
●玩具调整要点
在活动中我发现,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很欠缺的,特别是当对方的球将被吹到自己洞口时,他会情不自禁地用手去接住,如何解决呢?
那么只有对玩具进行适当地调整和改进:
首先,在乒乓球行进的距离上,我们根据幼儿的吹气力度给予适当的限制,用塑封纸将整个球场围拢起来,这样就避免球出界而用手去抓的现象发生。
其次,在每个球洞口插上一面小红旗,表示进球胜利的标记。
最后,设立一名裁判员,每进一球就分发一面小红旗给胜利者。这样自然而然将此游戏中的所有规则都隐含其中。
“小红旗”的魅力
改装后的“吹乒乓球”玩具摆放出来后,立刻引来一群孩子的跃跃欲试,这次他们自己决定采用石头剪子布的方式来玩。同时,他们还制定了一个规则:谁赢的小红旗多,谁就能继续玩;输的一方则自行退出,轮换新手上场。
第一场是杨杨对决超超,两人实力相当,刚上场时,超超一连拿了5面小红旗,裁判员发给他红旗的时候,他笑得弯下腰喊着:“我又赢了,耶!”杨杨奋起直追,一连得到6面红旗。接着,超超又连得4面红旗,眼看超超胜利的时候,杨杨又追了上来,连得5面红旗,杨杨继续留在位置上,超超恋恋不舍地在旁做起拉拉队。第二轮比赛又进入了紧张的阶段……
●小班规则意识
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他们的规则意识是非常淡薄的,如何建立活动区规则就是我们小班老师最苦恼的问题。我觉得在小班幼儿的区角活动中规则是可以建立的,但必须比较简单,因为他们的规则意识会随自己游戏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地提高,尤其到小班后期,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玩模仿性的、平行类的游戏,他们也乐意去尝试与同伴互动的游戏,就像“吹乒乓球”这个游戏,需要两人合作的游戏,在一定规则的引导下,他们同样玩得乐此不疲,并且养成了轮流玩、相互提醒同伴,整理玩具等习惯。
●标记图符的作用
标记图符是小班区角活动中建立规则最有力的切入点。小班区角活动要真正轻松自由、活泼有序地开展,确实离不开富有童趣、含义明确的标记图符,孩子们通过标记图符得到提醒,获得帮助。如:在赛场上划出一些路线图,插上小红旗图符,不仅为孩子们的活动留下痕迹,还能起到激励的作用,便于幼儿交流分享自己取得胜利的经验,激发下次活动的兴趣。
玩出新花样
今天区角游戏的时候,“吹乒乓球”玩具旁早就来了5、6个小朋友,这么多人可怎么玩呢?超超对老师说:“我们可以用石头剪子布来决定。”最后留下了超超、钧钧和文博,他们很熟练地自我分工,超超说:“我先做裁判吧!”于是文博和钧钧开始了游戏。
一开始,文博从洞里拿出一个乒乓球吹到对面,钧钧毫不示弱地吹回到文博嘴边,文博来不及吹,就用手快速弹了回去,钧钧也用手弹球,“真好玩,我们用手弹球比赛好吗?”钧钧兴奋地说:“好吧。”他们两个就这样玩着,球被弹出界落到地上。超超在一边着急了,说:“你们都不进球,我的小红旗发不掉了。”
于是,超超想出一个新办法:把所有的乒乓球从洞里捞出来,放在中间的圈心中,然后还是改成吹的方法,看谁进到对面洞里的球多,谁就赢一局。这一下钧钧马上来了劲头,他用力一吹,二个乒乓球恰巧落进对面的洞中,钧钧兴奋地站起身:“我进两个球啦!”文博还想用手去挡,可是来不及了。外边的“小裁判”给文博鼓劲:“你快用力吹呀!”文博使劲吹,球吹到一边,超超指了指洞口对文博说:“你要吹到这边的洞里。”文博把头伸向中间,想把球吹进洞中。
●互动协商意识增强
孩子之间已经不局限一对一玩的模式,他们出现同伴间的商量或猜拳方式来决定比赛的人数。由于孩子加入活动的人数增多了,他们认为:用石头剪刀布这个方法来决定更体现公正公平。在规则意识方面,已无需教师的硬性规定,同伴间自然而然地会生成一些新的规则。
●材料诱发想象空间
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直接影响到幼儿能否主动参与的兴致。“吹乒乓球”玩具通过不断改进,同时增加了一些辅助性的材料:若干面小红旗、塑封纸围栏等,使孩子们随活动经验的丰富,迸发了如雨后春笋般的玩法:单手弹球、双手接球、数球齐吹等等,这些新的玩法带给孩子更多的乐趣和激情,每次总看到孩子们玩得忘乎所以,怎么也停不下来,甚至有了一种“玩瘾”。看来幼儿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材料,幼儿的各项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经验的丰富,或许会产生更多新的玩法和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