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就是说,在幼儿探索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动手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幼儿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幼儿园阶段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阶段。因为婴幼儿期是躯体动作和双手动作发展的最佳阶段,手腕和手指等小肌肉群的运动,能直接刺激大脑皮层,为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打下很好的生理基础。幼儿园折纸教学就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极好途径。折纸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术,手工折纸富于变化,造型生动活泼可爱,是一项深受孩子们喜欢的手工活动。虽然折纸教学是幼儿动手动脑、手脑协调配合的创造活动,能活跃孩子们的生活,训练孩子们的眼和手,刺激孩子们的大脑和神经的发育,但是,在教学实际操作中,每个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能力上有强有弱,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育上及教学中必须考虑到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指导,即“因人施教”。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幼儿呈现出三种分化类型即:灵敏型、中间型、缓慢型。这种分化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下面,我就分别浅述这三种类型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特征,以及我在折纸教学中是怎样分层指导,照顾这些差异,使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共同提高,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因人施教”这个目的。
第一类型:灵敏型幼儿
这类幼儿接受能力很强,悟性较高。对于老师当堂所授内容掌握较快,并能马上做出良好的反应。在学习折纸过程中,这样的孩子通常在我讲解示范第一遍折纸步骤后,就能基本上随着我的讲解步骤完成。在我第二次示范时,往往就能将物体折出来,而且动作很迅速,折出的作品也较为平整。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折纸的基本型掌握较好,对一些复杂的结构把握准确,思路比较清晰,所以他们的作业每次都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这样的孩子,我及时表扬,并给他分配四个任务让他选择,第一个任务是完成原作品后,启迪他们探索创新,鼓励他们把学会折的物体变成新的物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活动中,我发现有的孩子把钢琴变成了房子;有的把长裤变成稻草人;有的把桌子变成了小船等。第二个任务是启发他们对作品进行装饰、美化,从而达到让孩子去自由想象、自由创新的目的。第三个任务是去帮助能力差的孩子。既满足这个灵敏的孩子当“小老师”的愿望,又达到了灵敏的孩子自己复习巩固的目的。第四个任务是看教师折好的范例或者图例,再挑战一个新的物体,看能否折好,很多孩子便会跃跃欲试,激起了探索的火花,更有了自学成才、自然习得的乐趣。
第二类型:中间型幼儿
这类的幼儿对知识的理解比接受能力灵敏型的幼儿相对要弱。老师要把学习内容反复、仔细地分析给他们看,讲解给他们听,强化他们的记忆,他们才能更好地领会所学内容,做出良好的反应。这类幼儿在最终掌握学习技能后,表现往往不比灵敏型幼儿差。
在教学过程中,这类幼儿把教师教的折纸内容一次就给折出来,是不太可能的,多数情况是仅仅折了开头一两步就不知道后面该怎么折了。在最初没有掌握这类孩子的特点时,我对他们的要求是很高的,总希望他们学一遍就能够掌握,而结果是适得其反,他们每次的表现都令我失望:一个个拿着折过几次的纸不知所措,让我感到他们真有点“无药可救”。有一段时间,我干脆放弃了对他们的“厚望”。但是,又不甘心在他们身上失败。于是,我开始尝试将他们单独分组,把折纸过程重新示范、讲解,让他们跟着我一步步学习;在学的过程中,我再进行个别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他们渐渐地掌握了一些基本折法,不仅折纸的速度提高很快,而且折出的作品质量也越来越好。
分组实践使孩子们消除了顾虑,增强了自信心,进一步发挥了他们的潜能;而我也从中受到了启示:对中间型的孩子应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而不因为他们一时的反应慢,就放弃对他们的期望。
第三类型:缓慢型幼儿
这类幼儿在各方面的反应都比前两种孩子要迟缓,经常用一种懵懵懂懂的眼神看着你。虽然这些孩子也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但是对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都相对差得多。
根据我的观察,这类孩子中有些是受先天遗传影响,造成智力发展缓慢;还有的则属于家庭不重视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客观上延误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先天的不足加上家长对教育的不重视,使他们比同龄的孩子在反应上要迟缓,理解能力也不强。
这些孩子需要的是长期细致耐心地引导,以逐步开发他们的智力。然而作为教师,面对的并不仅仅是几个这样的孩子,而是必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这就势必形成一种矛盾。作为教师,为了缓解这种矛盾,既要从大局出发,保证教学质量;又要考虑到这类孩子的反应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使他们逐渐跟上全班幼儿的步伐,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对于这类型的孩子我一般采取以下的几个办法。一、拆开再学折的方法,即取一范例打开,恢复原形,让幼儿看看、拆拆、想想、试一试按原样折好。教师要善于等待,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次尝试,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探索中体验点点滴滴的成功,再根据这个折好的物品再练习折一遍,效果往往很好。二、以强带弱法,即伙伴互助,请能力强的孩子,手把手教这些困难的孩子,帮助他完成作品,从而给孩子增强了自信心,有自己再独立完成的愿望。三、循序渐进法,这就要求教师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步提高的原则,即先让这类孩子在区域活动里学折同一系列的较简单的物品折法,从基本型开始入手,让其掌握折纸规律,如学习折手枪、郁金香,应先学习对边折、对角折、向中心线折;如学习折大象、盒子,就要学会折双正方形和双三角形;如学折鱼、啄木鸟、山鸡等作品,就要先学习单菱形的折法等。并让其反复练习巩固,掌握规律,然后再指导他继续学折这个物品,直到学会为止,从而使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和其他伙伴一样,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激发这些孩子下一次创作的兴趣,逐步培养幼儿独立完成作品的能力。
总之,折纸活动使幼儿不仅获得浅显的折纸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幼儿在自主活动学习中去探索,去尝试,培养他们认真的探索精神以及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增强兴趣,为幼儿的终身学习,今后适应时代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观察发现幼儿各方面发展规律的过程。教师通过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发现幼儿的特点,掌握其中的规律,因人施教,将内因(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外因(客观教育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对各类型、各层次的幼儿进行相应的教育,那么,幼儿之间的各自差异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的层层深入而渐渐消失,使幼儿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有意义的教育,达到了幼儿自身特点与教育的完美统一。
第一类型:灵敏型幼儿
这类幼儿接受能力很强,悟性较高。对于老师当堂所授内容掌握较快,并能马上做出良好的反应。在学习折纸过程中,这样的孩子通常在我讲解示范第一遍折纸步骤后,就能基本上随着我的讲解步骤完成。在我第二次示范时,往往就能将物体折出来,而且动作很迅速,折出的作品也较为平整。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折纸的基本型掌握较好,对一些复杂的结构把握准确,思路比较清晰,所以他们的作业每次都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这样的孩子,我及时表扬,并给他分配四个任务让他选择,第一个任务是完成原作品后,启迪他们探索创新,鼓励他们把学会折的物体变成新的物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活动中,我发现有的孩子把钢琴变成了房子;有的把长裤变成稻草人;有的把桌子变成了小船等。第二个任务是启发他们对作品进行装饰、美化,从而达到让孩子去自由想象、自由创新的目的。第三个任务是去帮助能力差的孩子。既满足这个灵敏的孩子当“小老师”的愿望,又达到了灵敏的孩子自己复习巩固的目的。第四个任务是看教师折好的范例或者图例,再挑战一个新的物体,看能否折好,很多孩子便会跃跃欲试,激起了探索的火花,更有了自学成才、自然习得的乐趣。
第二类型:中间型幼儿
这类的幼儿对知识的理解比接受能力灵敏型的幼儿相对要弱。老师要把学习内容反复、仔细地分析给他们看,讲解给他们听,强化他们的记忆,他们才能更好地领会所学内容,做出良好的反应。这类幼儿在最终掌握学习技能后,表现往往不比灵敏型幼儿差。
在教学过程中,这类幼儿把教师教的折纸内容一次就给折出来,是不太可能的,多数情况是仅仅折了开头一两步就不知道后面该怎么折了。在最初没有掌握这类孩子的特点时,我对他们的要求是很高的,总希望他们学一遍就能够掌握,而结果是适得其反,他们每次的表现都令我失望:一个个拿着折过几次的纸不知所措,让我感到他们真有点“无药可救”。有一段时间,我干脆放弃了对他们的“厚望”。但是,又不甘心在他们身上失败。于是,我开始尝试将他们单独分组,把折纸过程重新示范、讲解,让他们跟着我一步步学习;在学的过程中,我再进行个别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他们渐渐地掌握了一些基本折法,不仅折纸的速度提高很快,而且折出的作品质量也越来越好。
分组实践使孩子们消除了顾虑,增强了自信心,进一步发挥了他们的潜能;而我也从中受到了启示:对中间型的孩子应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而不因为他们一时的反应慢,就放弃对他们的期望。
第三类型:缓慢型幼儿
这类幼儿在各方面的反应都比前两种孩子要迟缓,经常用一种懵懵懂懂的眼神看着你。虽然这些孩子也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但是对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都相对差得多。
根据我的观察,这类孩子中有些是受先天遗传影响,造成智力发展缓慢;还有的则属于家庭不重视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客观上延误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先天的不足加上家长对教育的不重视,使他们比同龄的孩子在反应上要迟缓,理解能力也不强。
这些孩子需要的是长期细致耐心地引导,以逐步开发他们的智力。然而作为教师,面对的并不仅仅是几个这样的孩子,而是必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这就势必形成一种矛盾。作为教师,为了缓解这种矛盾,既要从大局出发,保证教学质量;又要考虑到这类孩子的反应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使他们逐渐跟上全班幼儿的步伐,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对于这类型的孩子我一般采取以下的几个办法。一、拆开再学折的方法,即取一范例打开,恢复原形,让幼儿看看、拆拆、想想、试一试按原样折好。教师要善于等待,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次尝试,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探索中体验点点滴滴的成功,再根据这个折好的物品再练习折一遍,效果往往很好。二、以强带弱法,即伙伴互助,请能力强的孩子,手把手教这些困难的孩子,帮助他完成作品,从而给孩子增强了自信心,有自己再独立完成的愿望。三、循序渐进法,这就要求教师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步提高的原则,即先让这类孩子在区域活动里学折同一系列的较简单的物品折法,从基本型开始入手,让其掌握折纸规律,如学习折手枪、郁金香,应先学习对边折、对角折、向中心线折;如学习折大象、盒子,就要学会折双正方形和双三角形;如学折鱼、啄木鸟、山鸡等作品,就要先学习单菱形的折法等。并让其反复练习巩固,掌握规律,然后再指导他继续学折这个物品,直到学会为止,从而使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和其他伙伴一样,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激发这些孩子下一次创作的兴趣,逐步培养幼儿独立完成作品的能力。
总之,折纸活动使幼儿不仅获得浅显的折纸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幼儿在自主活动学习中去探索,去尝试,培养他们认真的探索精神以及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增强兴趣,为幼儿的终身学习,今后适应时代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观察发现幼儿各方面发展规律的过程。教师通过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发现幼儿的特点,掌握其中的规律,因人施教,将内因(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外因(客观教育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对各类型、各层次的幼儿进行相应的教育,那么,幼儿之间的各自差异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的层层深入而渐渐消失,使幼儿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有意义的教育,达到了幼儿自身特点与教育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