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生活中,传统手工艺一方面致力于传承传统的内核,另一方面又致力于挖掘适应现代人审美的创新的外观等等。于是我们会发现一个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存在一个问题即:原生性与创新性的维度问题。以汉绣为例,如若依然固守着传统的纹样,那么在市场上便会失去一部分消费者。一味地迎合市场定位,抛弃传统文化的内涵则成为另一个难题。因此,仅从这样图案的角度看汉绣传承,传承与创新之间需要把握一个“度”,而这个“度”的限度则值得思考。
关键词:原生性;创新性;传统 ;度
传统手工艺植根于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不仅历史底蕴深厚而且种类齐全、门类多样。民间文化区别于“正统文化”,有别于官方艺术的严肃与功利性,更多地表现为富有个性创造性、自发性的活泼、热闹的一面。
湖北地区历史遗迹丰富,文化繁荣昌盛,上至远古时期的称雄长江的楚国,下至近现代洋务运动张之洞兴办实业跃进为近代经济、军事、文化重镇,乃至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爆发都另世人瞩目。而传统手工艺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下,星罗分布在湖北各地市县,努力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谈及湖北代表性的刺绣,在此罗列三项:汉绣、黄梅挑花、红安绣活。尽管三个项目分别来自湖北的不同地区,但是都各自代表湖北不同的刺绣工艺与乡土民情,并都已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在国家层面上给予了高度重视与保护扶持力度。
汉绣分布于武汉、荆州、洪湖等地,以楚绣为基础融南北的特色,表现为富丽堂皇、充实饱满之美;黄梅挑花分布黄梅等地,以深蓝色布为底,配以挑花针法,表现为质朴、率真、几何之美;红安绣活分布于湖北红安县,多以鞋垫为底,配以彩色丝绒,表现为明快绚丽,活泼之美。而这三者的独特魅力是源于三者的原生性,即由于地域性的细微差异而导致的乡土民俗的区别。汉绣的鼎盛时期是清末民初,武汉当时有一条绣花街,满足当地居民及戏院的需要。汉绣时常有精美的戏衣,以“中金夹绣”,层次分明地绣出华丽的戏衣,颇受好评。这是源于当时汉口镇在明清时期作为军事重地快速发展,商家云集,成为湖北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剧也在当时随着汉口镇的繁荣得以传播,汉绣作为剧装,戏剧配行的得到了有利的发展条件。而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不同于刺绣,刺绣重刺,挑花重挑。在湖北黄梅挑花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原材材料是农场的棉布,也是自家印染的。黄梅挑花的原生性在于古朴典雅的图案,承载着传统文化,寄托着民间嫁娶时的吉祥寓意,黄梅地区有“无女不挑花的说法”,意思是黄梅地区的女子都会挑花,在婚丧嫁娶之时总要绣上一副黄梅挑花,赠赠亲友联络感情。最后红安绣活也和黄梅挑花一样在当地成为女子必备的手艺,成为一种风尚。红安绣活的绣品多为日常生活用品即绣活鞋垫、衣服、帽子等,妇女们也把这作为展示才华的机会,作为人际交往的礼品。
湖北地区的汉绣、黄梅挑花、红安绣活各具特色,因其原生性而闪烁着各自的不同魅力。在这三者的背后我们也能看到楚风遗韵的影响,刺绣图案的背后有出国艺术的折射。楚艺术极具浪漫性、情感性又带着些神秘色彩。恰如图案中的虚实结合的特点,有现实的植物纹、卷云纹,又有想象中的龙与凤,充满着楚人的奇思妙想与“天游之思”。
在现代生活中,传统手工艺一方面致力于传承传统的内核,另一方面又致力于挖掘适应现代人审美的创新的外观等等。于是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即:原生性与创新性的维度问题。以汉绣为例,如若依然固守着传统的纹样诸如:龙、凤、花三类,那么在市场上便会失去一部分消费者,汉绣的传承也会随着市场的萎缩而失去后续力量。但是,一味地迎合市场定位,抛弃传统文化文化的内涵则成为另一个难题。因此,仅从这样图案的角度看汉绣传承,传承与创新之间需要把握一个“度”,而这个“度”的限度则值得思考。
当今,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汉绣、黄梅挑花、红安绣活在当地也逐渐顺应市场需求成为旅游工艺品,颇受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喜爱。武汉也成立了一家非遗产文化公司,关注不同门类的非遗产品,诸如木雕、玉雕、漆器、刺绣等,致力于锁定消费人群,根据人群需求找准市场定位,销售非遗产文化产品。同时也作为面向海外的政府外交礼品。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手工艺品的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性,即传统手工艺品除了精美的手工技艺背后的作品的文化内涵,除了匠人的匠艺之外的匠心独到。而匠心正是手工艺者不同于他人的巧思智慧的结晶。所谓创新的“新”不仅仅是外观的新,而且还是“心意”的新。
另外,传统手工是处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也应跟上时代的脚步,善于利用新媒介如微信、微博等平台。在互联网平台上宣传自己。尤其对于这三个项目:汉绣、黄梅挑花、红安绣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在国家层面上已获得重视。接下来便需要从社会层面,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关注传统手工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才能使其获得长久发展。这样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责任,而且使社会力量都能为手工艺的后续发展助力。例如汉绣大师任本荣就身体力行开办了汉绣技艺传承班,将毕生的传统手艺无私地传承给后代。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类似的群体会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也能在将来保持一个合适的维度。
因为传统手工艺的原生性不容破坏,若其被破坏了,则代表其发源地土壤受到侵害;再者,创新性也是每个时代的难题,如何在保持原真性的同时又打下时代烙印适合当代人的审美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无论时代怎么变,文化内涵总是一脉相承的。
【参考文献】
[1]陶思炎.论民俗艺术传承的要素[J].民族艺术,2012(02).
[2]叶云,叶依子.论汉绣的保护与传承[J].湖北社会科学,2008(09).
作者简介:高媛,(1993.03.02),湖北美术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文化遗产学研究。
关键词:原生性;创新性;传统 ;度
传统手工艺植根于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不仅历史底蕴深厚而且种类齐全、门类多样。民间文化区别于“正统文化”,有别于官方艺术的严肃与功利性,更多地表现为富有个性创造性、自发性的活泼、热闹的一面。
湖北地区历史遗迹丰富,文化繁荣昌盛,上至远古时期的称雄长江的楚国,下至近现代洋务运动张之洞兴办实业跃进为近代经济、军事、文化重镇,乃至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爆发都另世人瞩目。而传统手工艺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下,星罗分布在湖北各地市县,努力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谈及湖北代表性的刺绣,在此罗列三项:汉绣、黄梅挑花、红安绣活。尽管三个项目分别来自湖北的不同地区,但是都各自代表湖北不同的刺绣工艺与乡土民情,并都已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在国家层面上给予了高度重视与保护扶持力度。
汉绣分布于武汉、荆州、洪湖等地,以楚绣为基础融南北的特色,表现为富丽堂皇、充实饱满之美;黄梅挑花分布黄梅等地,以深蓝色布为底,配以挑花针法,表现为质朴、率真、几何之美;红安绣活分布于湖北红安县,多以鞋垫为底,配以彩色丝绒,表现为明快绚丽,活泼之美。而这三者的独特魅力是源于三者的原生性,即由于地域性的细微差异而导致的乡土民俗的区别。汉绣的鼎盛时期是清末民初,武汉当时有一条绣花街,满足当地居民及戏院的需要。汉绣时常有精美的戏衣,以“中金夹绣”,层次分明地绣出华丽的戏衣,颇受好评。这是源于当时汉口镇在明清时期作为军事重地快速发展,商家云集,成为湖北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剧也在当时随着汉口镇的繁荣得以传播,汉绣作为剧装,戏剧配行的得到了有利的发展条件。而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不同于刺绣,刺绣重刺,挑花重挑。在湖北黄梅挑花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原材材料是农场的棉布,也是自家印染的。黄梅挑花的原生性在于古朴典雅的图案,承载着传统文化,寄托着民间嫁娶时的吉祥寓意,黄梅地区有“无女不挑花的说法”,意思是黄梅地区的女子都会挑花,在婚丧嫁娶之时总要绣上一副黄梅挑花,赠赠亲友联络感情。最后红安绣活也和黄梅挑花一样在当地成为女子必备的手艺,成为一种风尚。红安绣活的绣品多为日常生活用品即绣活鞋垫、衣服、帽子等,妇女们也把这作为展示才华的机会,作为人际交往的礼品。
湖北地区的汉绣、黄梅挑花、红安绣活各具特色,因其原生性而闪烁着各自的不同魅力。在这三者的背后我们也能看到楚风遗韵的影响,刺绣图案的背后有出国艺术的折射。楚艺术极具浪漫性、情感性又带着些神秘色彩。恰如图案中的虚实结合的特点,有现实的植物纹、卷云纹,又有想象中的龙与凤,充满着楚人的奇思妙想与“天游之思”。
在现代生活中,传统手工艺一方面致力于传承传统的内核,另一方面又致力于挖掘适应现代人审美的创新的外观等等。于是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即:原生性与创新性的维度问题。以汉绣为例,如若依然固守着传统的纹样诸如:龙、凤、花三类,那么在市场上便会失去一部分消费者,汉绣的传承也会随着市场的萎缩而失去后续力量。但是,一味地迎合市场定位,抛弃传统文化文化的内涵则成为另一个难题。因此,仅从这样图案的角度看汉绣传承,传承与创新之间需要把握一个“度”,而这个“度”的限度则值得思考。
当今,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汉绣、黄梅挑花、红安绣活在当地也逐渐顺应市场需求成为旅游工艺品,颇受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喜爱。武汉也成立了一家非遗产文化公司,关注不同门类的非遗产品,诸如木雕、玉雕、漆器、刺绣等,致力于锁定消费人群,根据人群需求找准市场定位,销售非遗产文化产品。同时也作为面向海外的政府外交礼品。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手工艺品的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性,即传统手工艺品除了精美的手工技艺背后的作品的文化内涵,除了匠人的匠艺之外的匠心独到。而匠心正是手工艺者不同于他人的巧思智慧的结晶。所谓创新的“新”不仅仅是外观的新,而且还是“心意”的新。
另外,传统手工是处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也应跟上时代的脚步,善于利用新媒介如微信、微博等平台。在互联网平台上宣传自己。尤其对于这三个项目:汉绣、黄梅挑花、红安绣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在国家层面上已获得重视。接下来便需要从社会层面,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关注传统手工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才能使其获得长久发展。这样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责任,而且使社会力量都能为手工艺的后续发展助力。例如汉绣大师任本荣就身体力行开办了汉绣技艺传承班,将毕生的传统手艺无私地传承给后代。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类似的群体会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也能在将来保持一个合适的维度。
因为传统手工艺的原生性不容破坏,若其被破坏了,则代表其发源地土壤受到侵害;再者,创新性也是每个时代的难题,如何在保持原真性的同时又打下时代烙印适合当代人的审美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无论时代怎么变,文化内涵总是一脉相承的。
【参考文献】
[1]陶思炎.论民俗艺术传承的要素[J].民族艺术,2012(02).
[2]叶云,叶依子.论汉绣的保护与传承[J].湖北社会科学,2008(09).
作者简介:高媛,(1993.03.02),湖北美术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文化遗产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