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技艺在近年来越来越受政府和民间等社会各个层面的重视,且越来越多的项目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为了让这些项目更具生命力和价值,需要不断地进行社会性升级。由此出发,本文以重庆地区的“竹”技艺为案例,试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提升。
关键词: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
重庆又称山城,山林众多,各色植被繁茂。例如永川区的茶山竹海,以秀芽茶与竹林闻名,景观秀美,当年张艺谋导演的古装大片《十面埋伏》便取景于此。竹子作为巴渝地区的自然特产,影响了百姓的生产生活,由竹子衍生的民间事务良多,例如竹筒饭,竹筒酒等饮食方面的产物,特别在手工技艺方面,更是层出不穷,梁平竹编和竹雕,武隆县纸竹工艺,垫江县大石竹编,北碚区静观镇竹麻编扎技艺,大足区铁山竹编,璧山县竹雕加工工艺,万州区和大足区的渝州竹雕,沙坪坝区的汉艺斋木竹雕刻技艺等都是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梁平竹帘很早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可以看出,重庆地区以“竹”为元素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可开发利用的资源丰富。现阶段大部分该类项目以传统的制作为主,因此普遍价格平平,收益不丰,且传承人多为年老长者,难寻年轻传承人。如果可以提升该类制品的艺术价值,加入现代化的审美需求,便能带动其经济价值的提升,获得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更强的购买需求。
以竹编和竹雕技艺为核心的竹制品,在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大量表现中国风的元素中,“竹”有特殊的美感和表现形式。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仪式到世界博览会的应用,再到爱马仕这样的顶级国际奢侈品牌的合作,竹能代表传统也能具备时代的创新。
传统技艺制品从民间制作工艺上升为工艺美术研究,从物质生活需求到精神层面对美的享受和追求,竹编制品从手工器物到工艺美术品,是其是由物质功能到精神审美升华的蜕变。因此,优秀的竹编艺术品在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都能得以大幅度的提升。欲提高竹编产品的附加值必须将其定位由产品升级为文化艺术品。当然,民间日常器物发展蜕变为工艺美术品并非易事,其需要具备多种条件。
通过结合当代艺术、文化创意等相关理论研究,笔者对于试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提升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第一,必须追求完美的工艺。前不久,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工匠精神”的相关重要讲话,其指的也是如此。以竹编技艺为例,从事竹编工艺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艺术工作者等,必须在该行业中某一工艺方面具备超群的手工技艺。试想,如果连所谓的传统技艺也无法完美的呈现,那还谈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更不用谈什么艺术、创意的提升了。因此,精美的工艺是基础,是首要的核心与关键。
第二,对材料的特性需要十分精准和深入的了解,并具备熟练运用材料造型及将该材料特性发挥到极致的能力。对于竹制品而言,制作一个竹编艺术品,流程繁复,包括选材、劈竹、分篾、抽丝、编、织、烤、压等等多道工序。完成一件竹编艺术品,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时间、成本等。如果多材料没有深入的了解,是难以利用材料的特性去表达更好的创意性和艺术性。
第三,竹编艺术品必须体现其审美的价值,达到文化觉醒的高度。从方法论角度来说,要在实现功能基础上加大为审美所付出比例,清晰地定位产品的特色属性,让风格更为突出,增加器物的审美附加值,例如:儒雅、朴实、精微、粗犷等等特色。在这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等,逐步增加器物的文化附加值。文化能够带来不同人群的认同感和亲切感,脱离文化底蕴的天马行空式的创意是难以与受众产生共鸣,自然也无法带来精神享受和购买欲望。
第四,通过符号形象的转移扩大竹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并由此带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例如,重庆梁平的“非遗”申报工作卓有成效,已有5项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木板年画、竹帘、灯戏、抬儿调、癞子锣鼓,如何将文化遗产通过设计转化,使其为当地文化经济发展服务,这是值得当地各级政府和当地能工巧匠的思考和尝试的问题。值得推崇的是,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曾以梁平非遗项目为文化元素,针对不同的使用目的创意出了一批梁平“非遗”周边延伸产品,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就在去年,四川美术学院又将重庆乃至中国的传统工艺品进行艺术创意,推向了米兰的世博会,让全世界为中国创意、中国传统感到震撼。
第五,需要因材施艺、因艺造物。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材料繁多,各自有不同的材料属性及使用规律。竹在人类生活中的使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竹作为天然生长的材料具有再生能力强、韧性好、可塑性强的特点。近年来,竹纤维板材的工业化生产上市,进一步推动了竹制品的发展。相同的材料可创意打造出不一般的世界,而不同材料的结合使用,可以增加不同材质的肌理对比,从而改变视觉新意。只要创意到位,竹制品与不同材料的艺术结合,能产生千变万化的可能性,在艺术性甚至功能性方面都有机会创造奇迹。
第六,不断进行社会创新。手工艺造物源自生活的需求,而对生活品味的追求,是技艺向极致努力的动力。得到所需物品可得到生活上的满足,而追求极致是一种精神的信念和理想。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与生活本来就息息相关,以生活需求为角度出发进行美化和优化,这样的艺术创新对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推动意义非凡。
总而言之,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提升,核心理念就是要让传统工艺永葆青春、与时俱进、激发兴趣。首先,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同时,还需要当下更多的艺术工作者投入更多的青春,融入当代艺术的经验和潮流视觉文化的基因,不断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创造更多体现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审美的艺术理念、创意主张、工艺方案。
关键词: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
重庆又称山城,山林众多,各色植被繁茂。例如永川区的茶山竹海,以秀芽茶与竹林闻名,景观秀美,当年张艺谋导演的古装大片《十面埋伏》便取景于此。竹子作为巴渝地区的自然特产,影响了百姓的生产生活,由竹子衍生的民间事务良多,例如竹筒饭,竹筒酒等饮食方面的产物,特别在手工技艺方面,更是层出不穷,梁平竹编和竹雕,武隆县纸竹工艺,垫江县大石竹编,北碚区静观镇竹麻编扎技艺,大足区铁山竹编,璧山县竹雕加工工艺,万州区和大足区的渝州竹雕,沙坪坝区的汉艺斋木竹雕刻技艺等都是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梁平竹帘很早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可以看出,重庆地区以“竹”为元素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可开发利用的资源丰富。现阶段大部分该类项目以传统的制作为主,因此普遍价格平平,收益不丰,且传承人多为年老长者,难寻年轻传承人。如果可以提升该类制品的艺术价值,加入现代化的审美需求,便能带动其经济价值的提升,获得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更强的购买需求。
以竹编和竹雕技艺为核心的竹制品,在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大量表现中国风的元素中,“竹”有特殊的美感和表现形式。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仪式到世界博览会的应用,再到爱马仕这样的顶级国际奢侈品牌的合作,竹能代表传统也能具备时代的创新。
传统技艺制品从民间制作工艺上升为工艺美术研究,从物质生活需求到精神层面对美的享受和追求,竹编制品从手工器物到工艺美术品,是其是由物质功能到精神审美升华的蜕变。因此,优秀的竹编艺术品在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都能得以大幅度的提升。欲提高竹编产品的附加值必须将其定位由产品升级为文化艺术品。当然,民间日常器物发展蜕变为工艺美术品并非易事,其需要具备多种条件。
通过结合当代艺术、文化创意等相关理论研究,笔者对于试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提升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第一,必须追求完美的工艺。前不久,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工匠精神”的相关重要讲话,其指的也是如此。以竹编技艺为例,从事竹编工艺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艺术工作者等,必须在该行业中某一工艺方面具备超群的手工技艺。试想,如果连所谓的传统技艺也无法完美的呈现,那还谈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更不用谈什么艺术、创意的提升了。因此,精美的工艺是基础,是首要的核心与关键。
第二,对材料的特性需要十分精准和深入的了解,并具备熟练运用材料造型及将该材料特性发挥到极致的能力。对于竹制品而言,制作一个竹编艺术品,流程繁复,包括选材、劈竹、分篾、抽丝、编、织、烤、压等等多道工序。完成一件竹编艺术品,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时间、成本等。如果多材料没有深入的了解,是难以利用材料的特性去表达更好的创意性和艺术性。
第三,竹编艺术品必须体现其审美的价值,达到文化觉醒的高度。从方法论角度来说,要在实现功能基础上加大为审美所付出比例,清晰地定位产品的特色属性,让风格更为突出,增加器物的审美附加值,例如:儒雅、朴实、精微、粗犷等等特色。在这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等,逐步增加器物的文化附加值。文化能够带来不同人群的认同感和亲切感,脱离文化底蕴的天马行空式的创意是难以与受众产生共鸣,自然也无法带来精神享受和购买欲望。
第四,通过符号形象的转移扩大竹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并由此带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例如,重庆梁平的“非遗”申报工作卓有成效,已有5项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木板年画、竹帘、灯戏、抬儿调、癞子锣鼓,如何将文化遗产通过设计转化,使其为当地文化经济发展服务,这是值得当地各级政府和当地能工巧匠的思考和尝试的问题。值得推崇的是,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曾以梁平非遗项目为文化元素,针对不同的使用目的创意出了一批梁平“非遗”周边延伸产品,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就在去年,四川美术学院又将重庆乃至中国的传统工艺品进行艺术创意,推向了米兰的世博会,让全世界为中国创意、中国传统感到震撼。
第五,需要因材施艺、因艺造物。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材料繁多,各自有不同的材料属性及使用规律。竹在人类生活中的使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竹作为天然生长的材料具有再生能力强、韧性好、可塑性强的特点。近年来,竹纤维板材的工业化生产上市,进一步推动了竹制品的发展。相同的材料可创意打造出不一般的世界,而不同材料的结合使用,可以增加不同材质的肌理对比,从而改变视觉新意。只要创意到位,竹制品与不同材料的艺术结合,能产生千变万化的可能性,在艺术性甚至功能性方面都有机会创造奇迹。
第六,不断进行社会创新。手工艺造物源自生活的需求,而对生活品味的追求,是技艺向极致努力的动力。得到所需物品可得到生活上的满足,而追求极致是一种精神的信念和理想。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与生活本来就息息相关,以生活需求为角度出发进行美化和优化,这样的艺术创新对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推动意义非凡。
总而言之,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提升,核心理念就是要让传统工艺永葆青春、与时俱进、激发兴趣。首先,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同时,还需要当下更多的艺术工作者投入更多的青春,融入当代艺术的经验和潮流视觉文化的基因,不断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创造更多体现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审美的艺术理念、创意主张、工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