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板11年来,中小板总市值增长212倍,占深市市值比重超过40%;机构投资者持股比重达到32.37%,
增长逾10倍;中小板综合指数涨幅近13倍;98%的公司复权后股价高于发行价,
其中涨幅超过3倍的有312家,占42%,涨幅超过10倍的有85家,
苏宁云商、双鹭药业、中航机电、华兰生物、达安基因等公司涨幅均在40倍以上,
体现了良好的投资价值。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大众创业的新常态下,资本市场的力量如今更为突显,中小板的表现亦颇为抢眼。不仅中小板指数站上万点大关,5月20日深证成指样本股从40只扩容到500只后,来自中小板的样本股也达到211家,超过主板的199家及创业板的90家。
原来处于主板与创业板之间的中小板,不仅没有陷入夹心中间层的尴尬,反而成长为多层次资本市场里的中坚力量,涌现出众多优质标的。中小板何以值得关注?
几何级数的成长
成长是最好的理由,数据则提供了权威的诠释。截至2015年4月30日,中小板上市公司已达746家,相比开板第一年末的38家,增幅高达18.6倍;历年融资总规模达到9146亿元,其中2014年为1700亿元,是2004年的18.6倍;总市值呈几何级数增加,从2014年末的413亿元增至2015年4月的8.8万亿元,增幅为惊人的212倍,占深市市值的比重超过40%(表1)。
伴随中小板的成长,更加重视长期回报的机构投资者在中小板的持股,从开板第一年1.09亿股、占总股份3.18%,增至2014年底的1129.79亿股、占总股份的32.37%,增长逾10倍。
11年的跃升,表明中小板不再是新股停发之后救急的输血通道,而已成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上承前启后的生力军。
代言中小企业领跑者
成长背后,是上市公司的质量。无论在任何经济体中,中小企业都堪称中坚。在中国,占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创造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和80%以上的就业。而登陆中小板的,正是其中的优质群体。
相较主板服务于成熟企业、创业板服务于成长型企业,中小板专注服务的,是度过风险重重的初创期的成熟中小企业。它们既非身戴镣铐的庞然大物,也非未经风雨的新兴企业;既有应对竞争的底蕴,也有谋求升级、创新商业模式的动能。资本的适配,尤其容易激发这类企业的活力。
自2004年5月启动以来,中小板就与中小企业连气同枝,通过资本配置帮助众多创业者缔造了成长传奇:比亚迪、科大讯飞等上市后,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列国内甚至世界第一,新和成上市后成为国内最大维生素A和维生素E生产商,大族激光成长为亚洲最大的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商,登海种业成为国内玉米种子繁育推广一体化龙头企业……中小板不仅成为隐形冠军的摇篮,也为它们提供了继续攀登的阶梯。登陆中小板后,国信证券市值最高超过2400亿元,苏宁云商、洋河股份、海康威视、比亚迪先后进入A股千亿市值俱乐部。如今的新常态下,中小板企业又成为转型升级的领跑者。
转型“互联网+”。在如今这个“互联网+”的风口,O2O正成为传统行业上市公司转型的方向。能否把握这一机遇,对企业来说,可能不仅仅是发展,而是生死问题。为此,一大批企业谋求借力资本市场完成转型,而它们之中的佼佼者,也成为资本追逐的标的,苏宁云商就是个典型。
原名苏宁电器的苏宁云商,2004年7月首发融资4.1亿元,之后分别于2006、2008、2009和2012年启动定向增发,合计融资113.8亿元。新的资金注入有力支持了苏宁业务的发展,其营收从上市当年的9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089亿元,增幅十倍有余(图1)。
中小板这一平台,不仅帮助苏宁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和上下游产业链的互通,成功由“电器商”向“云商”转型,也使之在行业内获取了有利地位。截至2015年5月13日,苏宁云商市值1400亿元,约是其老对手、在香港上市的国美电器320亿元市值的4.3倍。上市以来,苏宁给予投资者的回报复权后超过50倍,其第一大股东张近东也以214.8亿元的身家,晋身2015年新财富富人榜第46名。
驱动产业升级。截至2015年4月30日,中小板公司有535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为71.72%,显示中小板已是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主渠道之一。上市之后,这些企业积极向中高端迈进,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力量。例如,信立泰自主研发的“阿利沙坦酯”是世界首家同类产品,对降低部分高血压病人肝脏毒性具有显著优势;海能达的专网通信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出货量全球第二。
歌尔声学是另一典型。其自2008年首发上市以来,通过定增及发行可转债先后融资60亿元,用于生产项目改造或扩产。而随着智能手机近年来的爆发式增长,这家精密声学器件生产企业也获益良多。其营收从上市当年的10.12亿元,提升超过10倍,在2014年达到127亿元;市值增长12.8倍,达540亿元。其第一大股东姜滨今年以203亿元身家排名新财富500富人榜第48位。
如今,歌尔声学的产品已被一向对产品零部件要求苛刻的国际顶级手机品牌采纳,但其并不满足于智能手机等电子消费品市场,还开始向更广泛的扬声器行业布局。2014年10月,歌尔声学及全资子公司以4150万美元收购Dynaudio Holding A/S的83%股权。Dynaudio公司作为国际知名音响品牌,成立于1977年,在音乐发烧友中享有盛名。
助推节能环保、消费升级与混合所有制。深市三个板块中,中小板环保类民营企业占比最高,且涌现出比亚迪、格林美、东江环保等一大批行业龙头。而颇接地气的森马、美特斯邦威等亲民品牌,奥飞动漫、万达院线等文化企业,也致力于提升人们的消费体验。新形势下,中小板也成为推进混合所有制的试验田,如南国置业实际控制人转变为中国电建地产之后,优势互补效应明显;国资背景的四维图新在腾讯入股之后,搭上了互联网“快船”,驶向广阔的应用场景。 中小板的活力,不只体现在企业成长与创新上,也体现在企业并购重组中。较之其他板块,中小板的并购重组更为活跃,重组方式更加多样—大股东资产注入、第三方交易、借壳上市等均有出现。
中小板成立以来,累计有250家公司推出重大资产重组方案,135家公司已实施完成。2011-2014年推出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的公司数分别为8家、17家、42家、94家,合计金额分别为93亿元、143亿元、611亿元、1295亿元,平均年增幅均在100%以上。2015年截至4月底就有42家公司推出重组方案,合计金额达546亿元,预计全年将再创新高。东华软件、宁波华翔、盾安环境等细分行业的领军公司,都通过融资完成并购重组,取得跨越式成长。其中,东华软件分别于2008、2011年收购联银通科技、神州新桥两家公司100%股权,其净利润从2007年的0.95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10.39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40%。2013年,其再次通过增发收购威锐达100%股权,扩张势头迅猛。
中小板并购重组的蓬勃发展,也为券商的财务顾问业务贡献了利润。以民企为主体的中小板,还为券商推行“两融”交易、股票质押式回购等创新业务提供了广阔空间。
并非少数人的创富故事
活力充沛的中小板公司,已连续十年保持营业收入稳定增长,其平均营收从2004年的6.5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7.6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54%。即便期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净利润波动较大,但平均净利润仍从2004年0.4亿元增长到2014年1.7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62%。平均每年有68%的公司业绩同比增长,30%的公司业绩同比增长30%以上,体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表2)。
业绩增长带来的是股价的增长。截至2015年4月30日,中小板共有728家公司复权后股价高于发行价,占公司总数的98%,其中涨幅超过300%的公司有312家,占42%;涨幅超过1000%的公司有85家,苏宁云商、双鹭药业、中航机电、华兰生物、达安基因等新兴战略性行业领域的公司涨幅均在40倍以上,体现了中小板良好的投资价值。
对于中小板的表现,资本市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截至2015年5月,中小板综合指数已从当初开板之时的1000点,攀升到12922点,创出历史新高,涨幅近13倍。同一时期,上证指数尽管再现牛市,但离2007年6000点高位仍有2000点之差。
中小板企业的蓬勃发展,和中小板指数的一路飙升,形成了强劲的创富效应。据新财富统计,2015年中国最富有的500人中,有50人是中小板公司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表3),他们的身家合计达5361.36亿元,相比上一年增长13.24%。
中小板公司创造的财富不只属于少数人,众多公司一直坚持以较高的现金分红比例回报投资者。2004至2014年间,中小板公司合计分红1949.38亿元,占累计净利润的31%(图3)。洋河股份2009年上市以来,6年间派发现金红利约86亿元,新和成、伟星股份、华兰生物和大族激光等公司上市以来均进行了逾十次权益分派。
中小板上,民企占比高达80%。上市前,受规模、地域、品牌知名度等限制,它们普遍面临人才短缺的矛盾。上市以后,其往往抓住契机,迅速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吸引优秀人才。截至2015年4月30日,中小板累计有358家公司推出股权激励方案,共有55家公司披露了员工持股计划预案或草案。中小板已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将员工利益与股东利益捆绑得最为紧密的板块。
中小板公司也给创投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截至2015年4月30日,中小板176家具有创投背景的上市公司共吸引了约59亿元的投资,对应市值达1469亿元。其示范效应,大大激活了民间资本的热情。在中小板推出之前的2004年,中国的创投机构数量仅为200家左右,管理资金规模仅约1000亿元。到2014年,仅深圳地区就拥有VC/PE机构614家,管理资金规模达2512亿元,深圳创新投、达晨创投、同创伟业等都成为本土知名创投公司。
中小板企业的成长,也开创了“PE+上市公司”的全新模式。比如,大康牧业与硅谷天堂合作设立并购基金,通过持续的同行业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投资机构也由此获得高回报。
倾力打造的诚信之板
中小板值得关注,在于其活力,也在于其监管。中小板诞生的2004年,中国资本市场持续低迷,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原因之一就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信息披露失真等重大违规事件屡次出现,上市公司诚信水平受到严重质疑。有鉴于此,诚信与规范被中小板监管机构视作立板基石。深交所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如率先推出募集资金专户存储制度、建立业绩快报制度、年报说明会制度;率先推动退市制度改革、公司治理建设、投资者权益保护;率先实施分类监管;率先推出实时披露、公平披露、上市首日防爆炒等,加强监管,净化市场。
作为中小板主导力量的民营企业,多数由家族企业逐步改制而来,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强势往往容易导致“一言堂”,使得一般的公司治理机制失去作用,相对较易发生关联方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违规现象。江苏琼花(现已更名“鸿达兴业”)事件,就曾引发不小震动。针对这一特点,中小板从严规范信息披露,同时建立企业诚信档案,不仅记录上市公司及相关人员受到处罚的情况,还记录其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结果,及内部制度建设、承诺事项履行、募集资金使用和重大担保等事项,方便投资者参考。
对于各种违规现象,则进行严格处罚。中小板迄今已累计作出公开谴责24次,通报批评163次,发出监管函及关注函合计1648份,处罚或监管对象包括上市公司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相关股东以及保荐机构及保荐代表人。
11年的严格监管与诚信建设,让中小板成长出一批得到主流机构认可的上市公司。截至2015年4月底,共181家中小板公司入选深市精选指数,占指数样本的58%;2011至2014年,共164名上市公司董秘获评“新财富金牌董秘”;2014年上市公司协会主办的“最受投资者尊重的上市公司评选”中,共有97家中小板公司入围,占比达32.3%。
历经11年成长,今天的中小板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本轮中国改革大潮的主题之一是国企改革,之二是松绑中小企业,伴随中小企业的发力,中小板无疑具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而注册制下,如何完善游戏规则,优化这一平台的资源配置能力,也需要监管机构大智慧的持续创新。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扫描版权页二维码,下载并登录“新财富酷鱼”和我们互动。
增长逾10倍;中小板综合指数涨幅近13倍;98%的公司复权后股价高于发行价,
其中涨幅超过3倍的有312家,占42%,涨幅超过10倍的有85家,
苏宁云商、双鹭药业、中航机电、华兰生物、达安基因等公司涨幅均在40倍以上,
体现了良好的投资价值。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大众创业的新常态下,资本市场的力量如今更为突显,中小板的表现亦颇为抢眼。不仅中小板指数站上万点大关,5月20日深证成指样本股从40只扩容到500只后,来自中小板的样本股也达到211家,超过主板的199家及创业板的90家。
原来处于主板与创业板之间的中小板,不仅没有陷入夹心中间层的尴尬,反而成长为多层次资本市场里的中坚力量,涌现出众多优质标的。中小板何以值得关注?
几何级数的成长
成长是最好的理由,数据则提供了权威的诠释。截至2015年4月30日,中小板上市公司已达746家,相比开板第一年末的38家,增幅高达18.6倍;历年融资总规模达到9146亿元,其中2014年为1700亿元,是2004年的18.6倍;总市值呈几何级数增加,从2014年末的413亿元增至2015年4月的8.8万亿元,增幅为惊人的212倍,占深市市值的比重超过40%(表1)。
伴随中小板的成长,更加重视长期回报的机构投资者在中小板的持股,从开板第一年1.09亿股、占总股份3.18%,增至2014年底的1129.79亿股、占总股份的32.37%,增长逾10倍。
11年的跃升,表明中小板不再是新股停发之后救急的输血通道,而已成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上承前启后的生力军。
代言中小企业领跑者
成长背后,是上市公司的质量。无论在任何经济体中,中小企业都堪称中坚。在中国,占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创造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和80%以上的就业。而登陆中小板的,正是其中的优质群体。
相较主板服务于成熟企业、创业板服务于成长型企业,中小板专注服务的,是度过风险重重的初创期的成熟中小企业。它们既非身戴镣铐的庞然大物,也非未经风雨的新兴企业;既有应对竞争的底蕴,也有谋求升级、创新商业模式的动能。资本的适配,尤其容易激发这类企业的活力。
自2004年5月启动以来,中小板就与中小企业连气同枝,通过资本配置帮助众多创业者缔造了成长传奇:比亚迪、科大讯飞等上市后,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列国内甚至世界第一,新和成上市后成为国内最大维生素A和维生素E生产商,大族激光成长为亚洲最大的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商,登海种业成为国内玉米种子繁育推广一体化龙头企业……中小板不仅成为隐形冠军的摇篮,也为它们提供了继续攀登的阶梯。登陆中小板后,国信证券市值最高超过2400亿元,苏宁云商、洋河股份、海康威视、比亚迪先后进入A股千亿市值俱乐部。如今的新常态下,中小板企业又成为转型升级的领跑者。
转型“互联网+”。在如今这个“互联网+”的风口,O2O正成为传统行业上市公司转型的方向。能否把握这一机遇,对企业来说,可能不仅仅是发展,而是生死问题。为此,一大批企业谋求借力资本市场完成转型,而它们之中的佼佼者,也成为资本追逐的标的,苏宁云商就是个典型。
原名苏宁电器的苏宁云商,2004年7月首发融资4.1亿元,之后分别于2006、2008、2009和2012年启动定向增发,合计融资113.8亿元。新的资金注入有力支持了苏宁业务的发展,其营收从上市当年的9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089亿元,增幅十倍有余(图1)。
中小板这一平台,不仅帮助苏宁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和上下游产业链的互通,成功由“电器商”向“云商”转型,也使之在行业内获取了有利地位。截至2015年5月13日,苏宁云商市值1400亿元,约是其老对手、在香港上市的国美电器320亿元市值的4.3倍。上市以来,苏宁给予投资者的回报复权后超过50倍,其第一大股东张近东也以214.8亿元的身家,晋身2015年新财富富人榜第46名。
驱动产业升级。截至2015年4月30日,中小板公司有535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为71.72%,显示中小板已是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主渠道之一。上市之后,这些企业积极向中高端迈进,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力量。例如,信立泰自主研发的“阿利沙坦酯”是世界首家同类产品,对降低部分高血压病人肝脏毒性具有显著优势;海能达的专网通信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出货量全球第二。
歌尔声学是另一典型。其自2008年首发上市以来,通过定增及发行可转债先后融资60亿元,用于生产项目改造或扩产。而随着智能手机近年来的爆发式增长,这家精密声学器件生产企业也获益良多。其营收从上市当年的10.12亿元,提升超过10倍,在2014年达到127亿元;市值增长12.8倍,达540亿元。其第一大股东姜滨今年以203亿元身家排名新财富500富人榜第48位。
如今,歌尔声学的产品已被一向对产品零部件要求苛刻的国际顶级手机品牌采纳,但其并不满足于智能手机等电子消费品市场,还开始向更广泛的扬声器行业布局。2014年10月,歌尔声学及全资子公司以4150万美元收购Dynaudio Holding A/S的83%股权。Dynaudio公司作为国际知名音响品牌,成立于1977年,在音乐发烧友中享有盛名。
助推节能环保、消费升级与混合所有制。深市三个板块中,中小板环保类民营企业占比最高,且涌现出比亚迪、格林美、东江环保等一大批行业龙头。而颇接地气的森马、美特斯邦威等亲民品牌,奥飞动漫、万达院线等文化企业,也致力于提升人们的消费体验。新形势下,中小板也成为推进混合所有制的试验田,如南国置业实际控制人转变为中国电建地产之后,优势互补效应明显;国资背景的四维图新在腾讯入股之后,搭上了互联网“快船”,驶向广阔的应用场景。 中小板的活力,不只体现在企业成长与创新上,也体现在企业并购重组中。较之其他板块,中小板的并购重组更为活跃,重组方式更加多样—大股东资产注入、第三方交易、借壳上市等均有出现。
中小板成立以来,累计有250家公司推出重大资产重组方案,135家公司已实施完成。2011-2014年推出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的公司数分别为8家、17家、42家、94家,合计金额分别为93亿元、143亿元、611亿元、1295亿元,平均年增幅均在100%以上。2015年截至4月底就有42家公司推出重组方案,合计金额达546亿元,预计全年将再创新高。东华软件、宁波华翔、盾安环境等细分行业的领军公司,都通过融资完成并购重组,取得跨越式成长。其中,东华软件分别于2008、2011年收购联银通科技、神州新桥两家公司100%股权,其净利润从2007年的0.95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10.39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40%。2013年,其再次通过增发收购威锐达100%股权,扩张势头迅猛。
中小板并购重组的蓬勃发展,也为券商的财务顾问业务贡献了利润。以民企为主体的中小板,还为券商推行“两融”交易、股票质押式回购等创新业务提供了广阔空间。
并非少数人的创富故事
活力充沛的中小板公司,已连续十年保持营业收入稳定增长,其平均营收从2004年的6.5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7.6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54%。即便期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净利润波动较大,但平均净利润仍从2004年0.4亿元增长到2014年1.7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62%。平均每年有68%的公司业绩同比增长,30%的公司业绩同比增长30%以上,体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表2)。
业绩增长带来的是股价的增长。截至2015年4月30日,中小板共有728家公司复权后股价高于发行价,占公司总数的98%,其中涨幅超过300%的公司有312家,占42%;涨幅超过1000%的公司有85家,苏宁云商、双鹭药业、中航机电、华兰生物、达安基因等新兴战略性行业领域的公司涨幅均在40倍以上,体现了中小板良好的投资价值。
对于中小板的表现,资本市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截至2015年5月,中小板综合指数已从当初开板之时的1000点,攀升到12922点,创出历史新高,涨幅近13倍。同一时期,上证指数尽管再现牛市,但离2007年6000点高位仍有2000点之差。
中小板企业的蓬勃发展,和中小板指数的一路飙升,形成了强劲的创富效应。据新财富统计,2015年中国最富有的500人中,有50人是中小板公司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表3),他们的身家合计达5361.36亿元,相比上一年增长13.24%。
中小板公司创造的财富不只属于少数人,众多公司一直坚持以较高的现金分红比例回报投资者。2004至2014年间,中小板公司合计分红1949.38亿元,占累计净利润的31%(图3)。洋河股份2009年上市以来,6年间派发现金红利约86亿元,新和成、伟星股份、华兰生物和大族激光等公司上市以来均进行了逾十次权益分派。
中小板上,民企占比高达80%。上市前,受规模、地域、品牌知名度等限制,它们普遍面临人才短缺的矛盾。上市以后,其往往抓住契机,迅速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吸引优秀人才。截至2015年4月30日,中小板累计有358家公司推出股权激励方案,共有55家公司披露了员工持股计划预案或草案。中小板已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将员工利益与股东利益捆绑得最为紧密的板块。
中小板公司也给创投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截至2015年4月30日,中小板176家具有创投背景的上市公司共吸引了约59亿元的投资,对应市值达1469亿元。其示范效应,大大激活了民间资本的热情。在中小板推出之前的2004年,中国的创投机构数量仅为200家左右,管理资金规模仅约1000亿元。到2014年,仅深圳地区就拥有VC/PE机构614家,管理资金规模达2512亿元,深圳创新投、达晨创投、同创伟业等都成为本土知名创投公司。
中小板企业的成长,也开创了“PE+上市公司”的全新模式。比如,大康牧业与硅谷天堂合作设立并购基金,通过持续的同行业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投资机构也由此获得高回报。
倾力打造的诚信之板
中小板值得关注,在于其活力,也在于其监管。中小板诞生的2004年,中国资本市场持续低迷,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原因之一就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信息披露失真等重大违规事件屡次出现,上市公司诚信水平受到严重质疑。有鉴于此,诚信与规范被中小板监管机构视作立板基石。深交所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如率先推出募集资金专户存储制度、建立业绩快报制度、年报说明会制度;率先推动退市制度改革、公司治理建设、投资者权益保护;率先实施分类监管;率先推出实时披露、公平披露、上市首日防爆炒等,加强监管,净化市场。
作为中小板主导力量的民营企业,多数由家族企业逐步改制而来,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强势往往容易导致“一言堂”,使得一般的公司治理机制失去作用,相对较易发生关联方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违规现象。江苏琼花(现已更名“鸿达兴业”)事件,就曾引发不小震动。针对这一特点,中小板从严规范信息披露,同时建立企业诚信档案,不仅记录上市公司及相关人员受到处罚的情况,还记录其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结果,及内部制度建设、承诺事项履行、募集资金使用和重大担保等事项,方便投资者参考。
对于各种违规现象,则进行严格处罚。中小板迄今已累计作出公开谴责24次,通报批评163次,发出监管函及关注函合计1648份,处罚或监管对象包括上市公司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相关股东以及保荐机构及保荐代表人。
11年的严格监管与诚信建设,让中小板成长出一批得到主流机构认可的上市公司。截至2015年4月底,共181家中小板公司入选深市精选指数,占指数样本的58%;2011至2014年,共164名上市公司董秘获评“新财富金牌董秘”;2014年上市公司协会主办的“最受投资者尊重的上市公司评选”中,共有97家中小板公司入围,占比达32.3%。
历经11年成长,今天的中小板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本轮中国改革大潮的主题之一是国企改革,之二是松绑中小企业,伴随中小企业的发力,中小板无疑具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而注册制下,如何完善游戏规则,优化这一平台的资源配置能力,也需要监管机构大智慧的持续创新。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扫描版权页二维码,下载并登录“新财富酷鱼”和我们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