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笔照射引发铁与硫反应的实验设计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to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铁与硫反应实验尽管现象明显,但其副产物二氧化硫对环境污染严重。对铁与硫反应作了实验探究。用吸滤瓶和燃烧匙作反应容器,用大功率蓝色激光笔照射燃烧匙内火柴头粉末引发铁粉与硫粉的混合物发生反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副产物二氧化硫,以及支管上的气球自动调节反应器内压强等,巧妙构建了一个全封闭的实验体系,将一个污染严重的实验变成了环保型实验。
  关键词:激光笔;铁与硫反应;实验探究及改进;污染;环保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7–005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 设计理念
  我们在设计铁与硫反应实验时,重点突出了以下几点:一是力求取材容易,装置简单,易于制作;二是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全封闭装置且可自动调节装置内的压强大小;三是无空气污染且可吸收有害气体二氧化硫;四是便于课堂演示,易于观察实验现象。
  3 实验原理
  3.1 铁与硫的反应
  在加热条件下铁粉与硫粉的混合物(质量比:7:5)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亚铁,其方程式为:Fe S△= FeS。
  3.2 二氧化硫的吸收
  在铁与硫的反应过程中,有一部分硫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副产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具有较强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必须设法消除其对环境的污染。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硫,使其生成无毒的亚硫酸钠和水,其方程式为:SO2 2NaOH=Na2SO3 H2O。
  4 实验材料
  吸滤瓶(500mL)1个,燃烧匙1个,气球1只,激光笔(2W)1支,6号橡胶塞1个,细线若干,条形磁铁1根,研钵、研杵各一个
  铁粉,硫粉,火柴,细河沙,10%氢氧化钠溶液
  5 实验方案
  根据设计理念,我们对实验进行认真设计,具体方法是:如图5所示(A.气球 B.氢氧化钠溶液C.铁粉与硫粉的混合物 D.氢氧化钠溶液 E.细河沙 F.火柴头粉末 G.激光笔 H.燃烧匙 L.蓝色激光 M.细线),利用500mL的吸滤瓶作反应容器,燃烧匙内底层装入细河沙,对燃烧匙起保护作用以防腐蚀,中层装入铁粉与硫粉的混合物作为反应物,上层放入火柴头粉末作为引发剂。利用大功率(2W)蓝色激光笔照射燃烧匙内的药品以点燃火柴头粉末,进而引起铁粉与硫粉混合物发生反应,并可保持红热状态。利用吸滤瓶内及支管上气球内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副产物二氧化硫。支管上的气球还起到了自动调节容器内压强的作用,避免发生反应时压强过大,影响气密性及仪器爆炸问题,确保整个反应过程均在一个密闭的容器内安全可靠地完成。本实验的创新点在于将加热药品的方式由直接加热改为激光笔照射引燃,使整个实验得以在密闭容器内完成,没有环境污染,保证师生健康。
  6 实验方法及其现象
  6.1 在燃烧匙内加入药品
  取1只6号橡胶塞,将燃烧匙的铁柄从橡胶塞的小头端穿入,在燃烧匙里先装入细河沙,然后装入铁粉与硫粉的混合物(铁粉与硫粉质量比为7:5),再在铁粉与硫粉混合物上方加入约2~3个火柴头的粉末作为引发剂(如图6所示)。
  6.2 加入吸收剂氢氧化钠溶液
  取1只气球,在其内部注入10mL 10%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将其用细线系在吸滤瓶的支管上,在吸滤瓶内加入50mL 10%的氢氧化钠溶液(如图7所示)。
其他文献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就是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师之于学生,就是方向,就是航标,其对学生的影响极为深刻。教师自身是一本最好的教材,比一切高深理论都深刻,比一切技能技巧都有效,比一切教科书都鲜活。一名教师,无论何其平凡,何其普通,都肩负着塑造灵魂之重任,一言一行也在有意无意中对学生产生影响甚至终身。如果一位老师学识渊博,和蔼可亲,心胸宽广,有正义感和责任心,那么,学生与这
摘要:教材所提供有液体试剂参与反应的实验里,大多指定用什么试剂、指定试剂的浓度、指定试剂的剂量和指定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四指定”大多数情况下是脱离实际的,不必要的,须留出一些自由的空间,让教师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和技艺展示。四种指定如果成了常态,实际桎梏了实验创新和教学创新。
摘要:使用直链淀粉、硝酸银、葡萄糖、柠檬酸钠等试剂,采用家用微波炉加热反应体系,成功制备纳米级银颗粒。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对其进行表征,制备的银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Snm左右,且实验重复性较好。开展对照实验,明确每种试剂在制备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本实验,使得高中生对纳米材料的一般制备过程有所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关键词:淀粉;纳米材料;银纳米颗粒;实验设计  文章编号:100
记录了"盐溶液的酸碱性"的课堂教学过程,分析了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镁粉与氯化铵溶液反应"演示实验引出课题,通过"动手学"构建盐类水解的知识体系,最后运用所学新知
摘要:高锰酸根离子因其紫红色常作为离子迁移实验的试剂,但用滤纸或琼脂作为载体的实验中有严重的变色或褪色现象。使用生物盖玻片可以制作厚度约0.15 mm的液体导电薄膜,在该膜层中进行高锰酸根离子电迁移实验,有效排除了液体流动性和其他实验载体对实验的干扰,实验现象明显,且无变色现象。研究发现使用石墨作电极、0.5% KNO3溶液作导电液、较高电压(30V)和较大电流(5A)条件下离子迁移速度较快。解释
基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化学观念"建构的要求,以人教版《化学2》专题3"化学键"教学为例,探讨了通过"确定教学目标"、"设置驱动性问题"、"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因学生“工作记忆”容量有限,认知能力受限,如果学习任务总量过多,学习就会受阻.因此,化学教学须从三种类型的认知负荷出发,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优化教学设
初中化学教学是中学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正确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引导,对学生终身学习化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指出和分析了近几年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电子游戏以其娱乐性吸引了高中学生。国内外对于教育游戏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但目前研究的主体以商业公司与大学为多,以高中教师为制作主体的教育游戏仍很少见。在信息技术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