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推动学习的动力之源。能从根本上激发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艺术的体现。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一、更新教学方法激发求知欲望
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森认为:对于一种刺激重复多次而达到一定的水平后,便失掉它开始时引起兴趣的效力。教学也是一样,如果只是运用一成不变的手段,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兴趣,因此我们该学会常教常新,以“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谓“新”,可以是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不同课型、不同内容可以变换教法,即使在同一课中,也要使设计有节奏、有变化,就拿化学实验来讲,可以采取教师演示,学生尝试实验、视频演示、仿真软件等方法,而对学生来说每一种都是新鲜的;又可以是教学内容的富有变化,比如一题多解,突破常规的、传统的解法,求异思维,探索新的多种解法;一题多变,在变化中产生新的疑问,激发新的求知欲望。
二、创设化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任务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参与的积极性,那么教师如何做到一上课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呢?创设一个合理又鲜明的情境是很好的方法。如在上《蛋白质》这节课时,我先给学生看两张照片:一张是毒奶粉事件的弱智儿童,一张是姚明的纽崔莱广告,两张图片鲜明对比,学生的吸引力立刻被集中,从而使这节课上得非常活跃和成功。
三、加强情感投入增强学习兴趣
“亲其师,受其教”,就是说教师可亲可敬,学生才愿意接受他的教诲。教师的品德修养、人格魅力,对祖国、对事业乃至对学生热爱的情感都给学生以熏陶,并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从我们自身出发,做让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多次成功体验会激发学习兴趣,反之,反复多次的失败也就会丧失自信,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学生的兴趣有的比较短暂,不稳定,有的能长期存在并成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学应当使学生成为“成功者”,让他们从内心产生“我能行”的自尊和自信,这样他们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就会变得持久。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耐心地指导他们改正错误,在言语上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朝着适合他们的方向不断发展,这样学生才不会因为害怕犯错而畏首畏尾不敢尝试,通过跳一跳摘到可以摘到的果子,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老师的鼓励可以是学生的一剂良药,因为你相信他,他才会做得更好,相反,如果你一味地批评他们为什么犯错,学生反而会越来越不敢做。
四、突出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
现在的学生对于纯理论教学已经深恶痛绝,而对于动手的课程会比较感兴趣,对于亲自参与的事情会特别关切,特别有兴趣。现代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作为评价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随着教学事故的发生和教学现状的限制,化学这门课程越来越少地进入实验室,所以学生越来越少地看到真实的实验场景和现象。为了改变这个现象,我把实验室搬到教室,努力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条件和机会,尽量做到六让:让学生自己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例如观察、自学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校正;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学生参与实验或者讨论,对于课堂教学就更有兴趣,而教学效果也随之明确并且记忆深刻,不需要只是通过死记硬背回忆书本上的那些实验现象。
组织学生体验、试验某些化学现象,通过探究实现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跨越。学生的感性体验是理性分析的基础,理性知识是对感性认识的高度概括,教师是学生认知过程的桥梁和催化剂。让学生留心身边的各种化学现象,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引导鼓励他们从身边的具体现象中认识化学,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奥秘与魅力。同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归纳、概括,带领学生探索化学现象中所蕴含的化学规律。如在讲“胶体”这个概念时,采取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的教学方法:早晨学生在教师扫地时,灰尘飞扬,可以看到一束光从窗口透进来;教师可以加以解释:灰尘“溶”于空气可看做胶体,光线透过形成丁达尔效应。然后让学生讨论、研究、总结发生这类现象的共同原因,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話表述出来,在探索中获得“胶体”这一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教师在讲述化学概念、原理时,所举事例应尽量从学生现有的生活体验中选取。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从一个问题的提出、一个概念的产生,都尽量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将教学落到实处。如讲到“电化学腐蚀”概念时,可提出下面问题:我们在厨房会发现,切过咸菜的刀特别容易腐蚀,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钢铁的电化学腐蚀”的教学,学生就能聚精会神地听,专心致志地观察实验现象,认真仔细地分析实验现象并总结出实验结论,进而掌握电化学腐蚀的原理。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探索、发现问题。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对化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应用中巩固,在应用中再发现,在应用中培养自己服务社会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把化学教学延伸到课外,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一个动手的机会,一个探索发现的条件。
总之,在教学中,只要采取多种科学的办法和技巧,引导和培养学生带着良好的心态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就有成功的希望。
一、更新教学方法激发求知欲望
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森认为:对于一种刺激重复多次而达到一定的水平后,便失掉它开始时引起兴趣的效力。教学也是一样,如果只是运用一成不变的手段,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兴趣,因此我们该学会常教常新,以“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谓“新”,可以是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不同课型、不同内容可以变换教法,即使在同一课中,也要使设计有节奏、有变化,就拿化学实验来讲,可以采取教师演示,学生尝试实验、视频演示、仿真软件等方法,而对学生来说每一种都是新鲜的;又可以是教学内容的富有变化,比如一题多解,突破常规的、传统的解法,求异思维,探索新的多种解法;一题多变,在变化中产生新的疑问,激发新的求知欲望。
二、创设化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任务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参与的积极性,那么教师如何做到一上课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呢?创设一个合理又鲜明的情境是很好的方法。如在上《蛋白质》这节课时,我先给学生看两张照片:一张是毒奶粉事件的弱智儿童,一张是姚明的纽崔莱广告,两张图片鲜明对比,学生的吸引力立刻被集中,从而使这节课上得非常活跃和成功。
三、加强情感投入增强学习兴趣
“亲其师,受其教”,就是说教师可亲可敬,学生才愿意接受他的教诲。教师的品德修养、人格魅力,对祖国、对事业乃至对学生热爱的情感都给学生以熏陶,并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从我们自身出发,做让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多次成功体验会激发学习兴趣,反之,反复多次的失败也就会丧失自信,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学生的兴趣有的比较短暂,不稳定,有的能长期存在并成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学应当使学生成为“成功者”,让他们从内心产生“我能行”的自尊和自信,这样他们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就会变得持久。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耐心地指导他们改正错误,在言语上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朝着适合他们的方向不断发展,这样学生才不会因为害怕犯错而畏首畏尾不敢尝试,通过跳一跳摘到可以摘到的果子,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老师的鼓励可以是学生的一剂良药,因为你相信他,他才会做得更好,相反,如果你一味地批评他们为什么犯错,学生反而会越来越不敢做。
四、突出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
现在的学生对于纯理论教学已经深恶痛绝,而对于动手的课程会比较感兴趣,对于亲自参与的事情会特别关切,特别有兴趣。现代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作为评价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随着教学事故的发生和教学现状的限制,化学这门课程越来越少地进入实验室,所以学生越来越少地看到真实的实验场景和现象。为了改变这个现象,我把实验室搬到教室,努力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条件和机会,尽量做到六让:让学生自己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例如观察、自学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校正;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学生参与实验或者讨论,对于课堂教学就更有兴趣,而教学效果也随之明确并且记忆深刻,不需要只是通过死记硬背回忆书本上的那些实验现象。
组织学生体验、试验某些化学现象,通过探究实现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跨越。学生的感性体验是理性分析的基础,理性知识是对感性认识的高度概括,教师是学生认知过程的桥梁和催化剂。让学生留心身边的各种化学现象,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引导鼓励他们从身边的具体现象中认识化学,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奥秘与魅力。同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归纳、概括,带领学生探索化学现象中所蕴含的化学规律。如在讲“胶体”这个概念时,采取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的教学方法:早晨学生在教师扫地时,灰尘飞扬,可以看到一束光从窗口透进来;教师可以加以解释:灰尘“溶”于空气可看做胶体,光线透过形成丁达尔效应。然后让学生讨论、研究、总结发生这类现象的共同原因,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話表述出来,在探索中获得“胶体”这一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教师在讲述化学概念、原理时,所举事例应尽量从学生现有的生活体验中选取。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从一个问题的提出、一个概念的产生,都尽量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将教学落到实处。如讲到“电化学腐蚀”概念时,可提出下面问题:我们在厨房会发现,切过咸菜的刀特别容易腐蚀,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钢铁的电化学腐蚀”的教学,学生就能聚精会神地听,专心致志地观察实验现象,认真仔细地分析实验现象并总结出实验结论,进而掌握电化学腐蚀的原理。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探索、发现问题。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对化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应用中巩固,在应用中再发现,在应用中培养自己服务社会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把化学教学延伸到课外,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一个动手的机会,一个探索发现的条件。
总之,在教学中,只要采取多种科学的办法和技巧,引导和培养学生带着良好的心态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就有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