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浙江省高中语文朱红彪网络名师工作室,是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公布的首批8个高中语文名师网络工作室之一,由浙江省特级教师朱红彪主持。工作室自成立以来,以语文教学为聚合源,注重打造“以教会友,以友辅教”的平台,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近期,工作室对近两年来语文高考中的新题型“跨文本阅读”试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展了形式丰富的教研活动。以下三篇文章是工作室的部分研究成果。
摘 要:“跨文本阅读”试题的选材,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多个片段组合,片段间表面上基本呈现非连续性特征;二是体裁(或表达方式)多样,内容有较强的实用性、新闻性和学术性;三是话题相同或相关,角度和内容异同兼备。这样的选材,具有更接近于信息化社会的阅读情境、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筛选与整合信息的能力的优势。在日常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跨文本阅读”能力,要重视单元(或专题、群文)阅读教学,借鉴文献研究法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并开展针对性训练。
关键词:高考试题选材;跨文本阅读;信息筛选与整合
近年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个概念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这与高考语文2017年和2018年全国卷、2018年浙江卷的推动有很大关系,其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俗称“现代文小阅读”)试题所选文本材料均由几个内容相对独立的文章片段组合而成,考的就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谓,是仅从文本的外显特征而言的。事实上,仔细考察上述诸卷试题所选文本,片段之间并非毫无连续性。如浙江卷,材料三与材料四均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所著《生命的未来》,前者阐述“亲生命性”,后者闡述“生物恐惧症”,虽然在原文中这两段未必是紧挨的前后段,但从材料四开首两句(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来看,其内容是紧密相连的。而且,如果从四个片段安排的顺序来看,也还可以感受到其内在联系:从事实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材料一陈述接近自然的儿童对自然的干扰和浅显感受,材料二以图表说明自然教育受众群体调查数据统计结果,相比于有较强理论性和抽象性的材料三和材料四,则显得感性和直观一些。这或许是命题者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或者降低阅读难度而有意为之。这种情况在全国卷中也可以见到。因此,“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说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而前面提及的两种连续性,对于解答此类试题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如浙江卷的第7小题A项“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如果考生注意到材料三与材料四之间的连续性,就很容易判断其正误;如果考生注意到材料安排顺序背后的逻辑,第9小题要求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就不难概括。
“跨文本阅读”之谓,是从阅读行为及其要求来说的。试题中那些片段,无论是否有明显的连续性,都有这样不争的事实:每个片段都是相对独立的,阅读必须从这个片段“跨”(跳)到那个片段,阅读的成效取决于“跨”的水平。因此,把所谓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改称为“跨文本阅读”,或许更为妥当一些。
一、“跨文本阅读”试题选材的特征
研究一下近两年来全国卷和浙江卷的“跨文本阅读”试题的选材,可以窥见以下特征:
(一)多个片段组合,片段间表面上基本呈现非连续性特征
选材由2~4个片段组合而成,所有片段摘编自完整的文章或著作。一般情况下,片段之间不存在整篇文章所具备的清晰的思路、严密的逻辑、完整的结构和相同的语言风格。2017年和2018年高考卷“跨文本阅读”试题选材来源统计如表1所示。
(二)体裁(或表达方式)多样,内容有较强的实用性、新闻性和学术性
所选文本都属于实用类文体,但具体说来仍有较大的差异,包括新闻报道、新闻评论、人物专访、调查报告、学术论文论著、统计图表等。从2017年和2018年的全国卷和浙江卷来看,调查报告、论文论著、统计图表出现次数最多,分别为7次、6次和5次;若将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社论和人物专访合为新闻一类,则有6次之多。
(三)话题相同或相关,角度和内容异同兼备
话题相同或具有相关性,是“跨文本阅读”选材的基本条件;相同或具有相关性的话题,是“跨文本阅读”的桥梁;异同兼备的角度和内容,是“跨文本阅读”的重要突破口。2018年全国卷Ⅰ三个片段材料就是如此(见表2)。
二、跨文本选材的优越性
比之以往传统的命题选材方式,跨文本选材至少有两大方面的优越性。
(一)更接近于信息化社会的阅读情境
当今时代是快节奏的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身处各类信息的不断包围之中。无论是出于工作还是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人们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时候,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或者少数的信息源。从众多信息中,能够快而准地筛选并且整合出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已成为新时代实用阅读的重要追求,也是新时代人才的重要素养。语文高考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引入跨文本选材,正好与之相适应,对实用文阅读及其教学也能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二)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筛选与整合信息的能力
多类型、多角度的片段组合,较之单一文章的节选,涵盖的信息面更广,内容更加复杂,筛选和整合信息的干扰因素也更多,不仅可以更好地设计试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选择、转述和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还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思维品质。
三、在日常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跨文本阅读”能力
在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由跨文本片段组合而成的课文,仅见于《〈论语〉选读》,现代文中没有。2018届浙江考生第一次面对实用文跨文本阅读的试题,难免有些不适应。对于刚刚兴起的实用文“跨文本阅读”考试方式,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和复习应考教学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和可能的教学拓展空间,努力提升学生的“跨文本阅读”能力。
(一)重视单元(或专题、群文)阅读教学
单元(或专题、群文)阅读教学的文本话题往往比较接近或相关,这一点与“跨文本阅读”特征相同;单元(或专题、群文)阅读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专题探究、对比阅读等,也是“跨文本阅读”常用的方法。因此,在重视单篇阅读教学的同时,适当重视单元(或专题、群文)阅读教学,对适应“跨文本阅读”、提高“跨文本阅读”能力有促进作用。以专题探究的方法教学《〈论语〉选读》,对“跨文本阅读”能力提升也会有帮助。
(二)借鉴文献研究法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文献研究法是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根据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搜集和鉴别信息,这个过程基本就是“跨文本阅读”的过程。文献研究法在查阅相关文献之后还要求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所要求的整理、推断、整合和转述信息的能力,也与“跨文本阅读”试题考查的能力相似。因此,可以利用适当的教学时机,借鉴文献研究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围绕某一课题(话题),通过图书馆和网络媒体等途径,查阅相关文献(文本),搜集、鉴别、整理有关信息,然后写出类似于文献综述的总结性文章。这对于提高学生“跨文本阅读”能力也会有很大帮助。
(三)开展针对性训练,着力提升答题能力
一是经过一定量的针对性训练,减少学生对“跨文本阅读”的隔阂感,形成“跨文本阅读”的心理适应,积累必要的“跨文本阅读”经验。
二是结合实用文文体特征,指导学生把握新闻报道、新闻评论、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统计图表等的阅读规律和基本方法。
三是训练正确把握语句信息、转述信息和推断信息的能力。遵循题(目)文(本)表述对应和信息对等原则,重点审视题目的信息转述是否改变了原信息的内涵与外延,审视信息推断所得是否有充分的文本依据,努力提升题文信息的对照和辨别水平。
四是加强语段阅读训练,充分利用对各片段的文本出处(报章、篇章题目的)分析、语段内部句子关系的分析和文章写作技巧及其意图的分析,把握各片段的话题及其主要内容。
五是通过比照、互证、串联、合并等方式,把握各片段话题角度的异同、内容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按照指定的话题综合信息,概括出条目化的结论。
摘 要:“跨文本阅读”试题的选材,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多个片段组合,片段间表面上基本呈现非连续性特征;二是体裁(或表达方式)多样,内容有较强的实用性、新闻性和学术性;三是话题相同或相关,角度和内容异同兼备。这样的选材,具有更接近于信息化社会的阅读情境、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筛选与整合信息的能力的优势。在日常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跨文本阅读”能力,要重视单元(或专题、群文)阅读教学,借鉴文献研究法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并开展针对性训练。
关键词:高考试题选材;跨文本阅读;信息筛选与整合
近年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个概念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这与高考语文2017年和2018年全国卷、2018年浙江卷的推动有很大关系,其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俗称“现代文小阅读”)试题所选文本材料均由几个内容相对独立的文章片段组合而成,考的就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谓,是仅从文本的外显特征而言的。事实上,仔细考察上述诸卷试题所选文本,片段之间并非毫无连续性。如浙江卷,材料三与材料四均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所著《生命的未来》,前者阐述“亲生命性”,后者闡述“生物恐惧症”,虽然在原文中这两段未必是紧挨的前后段,但从材料四开首两句(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来看,其内容是紧密相连的。而且,如果从四个片段安排的顺序来看,也还可以感受到其内在联系:从事实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材料一陈述接近自然的儿童对自然的干扰和浅显感受,材料二以图表说明自然教育受众群体调查数据统计结果,相比于有较强理论性和抽象性的材料三和材料四,则显得感性和直观一些。这或许是命题者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或者降低阅读难度而有意为之。这种情况在全国卷中也可以见到。因此,“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说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而前面提及的两种连续性,对于解答此类试题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如浙江卷的第7小题A项“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如果考生注意到材料三与材料四之间的连续性,就很容易判断其正误;如果考生注意到材料安排顺序背后的逻辑,第9小题要求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就不难概括。
“跨文本阅读”之谓,是从阅读行为及其要求来说的。试题中那些片段,无论是否有明显的连续性,都有这样不争的事实:每个片段都是相对独立的,阅读必须从这个片段“跨”(跳)到那个片段,阅读的成效取决于“跨”的水平。因此,把所谓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改称为“跨文本阅读”,或许更为妥当一些。
一、“跨文本阅读”试题选材的特征
研究一下近两年来全国卷和浙江卷的“跨文本阅读”试题的选材,可以窥见以下特征:
(一)多个片段组合,片段间表面上基本呈现非连续性特征
选材由2~4个片段组合而成,所有片段摘编自完整的文章或著作。一般情况下,片段之间不存在整篇文章所具备的清晰的思路、严密的逻辑、完整的结构和相同的语言风格。2017年和2018年高考卷“跨文本阅读”试题选材来源统计如表1所示。
(二)体裁(或表达方式)多样,内容有较强的实用性、新闻性和学术性
所选文本都属于实用类文体,但具体说来仍有较大的差异,包括新闻报道、新闻评论、人物专访、调查报告、学术论文论著、统计图表等。从2017年和2018年的全国卷和浙江卷来看,调查报告、论文论著、统计图表出现次数最多,分别为7次、6次和5次;若将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社论和人物专访合为新闻一类,则有6次之多。
(三)话题相同或相关,角度和内容异同兼备
话题相同或具有相关性,是“跨文本阅读”选材的基本条件;相同或具有相关性的话题,是“跨文本阅读”的桥梁;异同兼备的角度和内容,是“跨文本阅读”的重要突破口。2018年全国卷Ⅰ三个片段材料就是如此(见表2)。
二、跨文本选材的优越性
比之以往传统的命题选材方式,跨文本选材至少有两大方面的优越性。
(一)更接近于信息化社会的阅读情境
当今时代是快节奏的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身处各类信息的不断包围之中。无论是出于工作还是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人们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时候,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或者少数的信息源。从众多信息中,能够快而准地筛选并且整合出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已成为新时代实用阅读的重要追求,也是新时代人才的重要素养。语文高考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引入跨文本选材,正好与之相适应,对实用文阅读及其教学也能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二)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筛选与整合信息的能力
多类型、多角度的片段组合,较之单一文章的节选,涵盖的信息面更广,内容更加复杂,筛选和整合信息的干扰因素也更多,不仅可以更好地设计试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选择、转述和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还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思维品质。
三、在日常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跨文本阅读”能力
在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由跨文本片段组合而成的课文,仅见于《〈论语〉选读》,现代文中没有。2018届浙江考生第一次面对实用文跨文本阅读的试题,难免有些不适应。对于刚刚兴起的实用文“跨文本阅读”考试方式,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和复习应考教学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和可能的教学拓展空间,努力提升学生的“跨文本阅读”能力。
(一)重视单元(或专题、群文)阅读教学
单元(或专题、群文)阅读教学的文本话题往往比较接近或相关,这一点与“跨文本阅读”特征相同;单元(或专题、群文)阅读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专题探究、对比阅读等,也是“跨文本阅读”常用的方法。因此,在重视单篇阅读教学的同时,适当重视单元(或专题、群文)阅读教学,对适应“跨文本阅读”、提高“跨文本阅读”能力有促进作用。以专题探究的方法教学《〈论语〉选读》,对“跨文本阅读”能力提升也会有帮助。
(二)借鉴文献研究法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文献研究法是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根据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搜集和鉴别信息,这个过程基本就是“跨文本阅读”的过程。文献研究法在查阅相关文献之后还要求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所要求的整理、推断、整合和转述信息的能力,也与“跨文本阅读”试题考查的能力相似。因此,可以利用适当的教学时机,借鉴文献研究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围绕某一课题(话题),通过图书馆和网络媒体等途径,查阅相关文献(文本),搜集、鉴别、整理有关信息,然后写出类似于文献综述的总结性文章。这对于提高学生“跨文本阅读”能力也会有很大帮助。
(三)开展针对性训练,着力提升答题能力
一是经过一定量的针对性训练,减少学生对“跨文本阅读”的隔阂感,形成“跨文本阅读”的心理适应,积累必要的“跨文本阅读”经验。
二是结合实用文文体特征,指导学生把握新闻报道、新闻评论、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统计图表等的阅读规律和基本方法。
三是训练正确把握语句信息、转述信息和推断信息的能力。遵循题(目)文(本)表述对应和信息对等原则,重点审视题目的信息转述是否改变了原信息的内涵与外延,审视信息推断所得是否有充分的文本依据,努力提升题文信息的对照和辨别水平。
四是加强语段阅读训练,充分利用对各片段的文本出处(报章、篇章题目的)分析、语段内部句子关系的分析和文章写作技巧及其意图的分析,把握各片段的话题及其主要内容。
五是通过比照、互证、串联、合并等方式,把握各片段话题角度的异同、内容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按照指定的话题综合信息,概括出条目化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