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炎症因子与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内分泌科近3年共8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是否诊断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分为2组,病变组37例和非病变组49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超敏 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空腹胰岛素水平。结果: 病变组和非病变组超敏 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空腹胰岛素水平分别为(0.68±0.32mg/L、2.25±0.63ug/L、1.57±0.36ug/L、18.5±6.8mIU/L),(0.24±0.21mg/L、1.97±0.24ug/L、0.86±0.54ug/L、7.4±3.2m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Pearson两因素相关度分析,结果提示超敏 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空腹胰岛素水平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呈正相关。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超敏 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及胰岛素抵抗可能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起一定作用。
关键词 :超敏 C 反应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6 ;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过程中有许多高危因素,如血糖、胰岛素水平等。也有学者指出[1]2型糖尿病属慢性、亚临床炎症疾病,炎症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为探讨炎症因子与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我院内分泌科近3年共8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是否诊断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分为2组,病变组37例和非病变组49例。病变组糖尿病平均病程为(5.8±1.6)年,男性20人,女性17人;非病变组糖尿病平均病程为(6.1±2.2)年,男性28人,女性17人;2组人员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研究对象均签定知情同意书,保密知情书,本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的批准、核实。
1.2 入选标准 (1)就诊时临床资料、治疗经过完整。(2)糖尿病的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关于糖尿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符合:B超声提示颈动脉、下肢动脉斑块或血栓形成,既往有心绞痛史,脑血管意外史。(4)每个研究对象能配合医务人员,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指标:(1)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2)入院有各种急性、慢性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药物有过敏、恶性心律失常者。
1.4 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后第2日,采集所有研究对象5mL静脉血,抽血时间在凌晨6点。血样抗凝,放入离心机内,30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去除上清液,取下层血浆,置-15℃冷冻冰箱保存,集中使用日本日立生化分析仪分析超敏 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空腹胰岛素水平。超敏 C 反应蛋白、空腹胰岛素用酶比色法测定, 肿瘤坏死因子-α和 白介素-6采酶联免疫法测定。
1.5 评价标准 评价两组超敏 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空腹胰岛素水平。
1.6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SPSS18.0软件。所有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_(_。)±s)描述,两组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使使用Pearson两因素相关度分析,当P<0.05时,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变组和非病变组超敏 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空腹胰岛素水平比较 病变组和非病变组超敏 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空腹胰岛素水平分别为(0.68±0.32mg/L、2.25±0.63ug/L、1.57±0.36ug/L、18.5±6.8mIU/L),(0.24±0.21mg/L、1.97±0.24ug/L、0.86±0.54ug/L、7.4±3.2m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超敏 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空腹胰岛素水平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相关性分析 使用Pearson进行两因素相关度分析,结果提示超敏 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空腹胰岛素水平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呈正相关(r分别为0.03,0.28,0.28,0.36,P<0.05)。
3 讨论
目前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病机制尚无阐明,但目前炎症假说是研究的重点。我们本次研究显示病变组和非病变组超敏 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空腹胰岛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呈正相关。
超敏 C 反应蛋白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受脂肪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调节。慢性炎症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使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诱导内皮细胞生成ICAM-1,使CRP与卵磷脂结合,激活补体,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有研究[2]提示CRP参与了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CRP是心脑血管事件强有力的预测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有免疫调节和炎症发生的功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增高后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促进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形成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此外肿瘤坏死因子-α还有促炎,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血管病变的作用。IL-6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可影响炎症反应,研究[3]指出IL-6可加速脂质的沉积,参与斑块的形成,可刺激斑块平滑肌增殖,使脂质核心裸露,引起血栓形成,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胰岛素抵抗的患者体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诱导单核细胞向内膜集聚,扩血管物质释放减少,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血管壁增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超敏 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及胰岛素抵抗可能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起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季 宏, 卞茸文, 娄青林, 等. 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6(9) : 769- 772
[2] 许颖,张波.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血浆炎性标记物的研究现状[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8, 35(1): 60~63
[3] Gilmer TP, O’Conner PJ,Manning WG,etal. The cost to health plans of poor glycemic control[J]. diabetes care,2012,20(2):1847-1853
关键词 :超敏 C 反应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6 ;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过程中有许多高危因素,如血糖、胰岛素水平等。也有学者指出[1]2型糖尿病属慢性、亚临床炎症疾病,炎症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为探讨炎症因子与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我院内分泌科近3年共8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是否诊断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分为2组,病变组37例和非病变组49例。病变组糖尿病平均病程为(5.8±1.6)年,男性20人,女性17人;非病变组糖尿病平均病程为(6.1±2.2)年,男性28人,女性17人;2组人员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研究对象均签定知情同意书,保密知情书,本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的批准、核实。
1.2 入选标准 (1)就诊时临床资料、治疗经过完整。(2)糖尿病的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关于糖尿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符合:B超声提示颈动脉、下肢动脉斑块或血栓形成,既往有心绞痛史,脑血管意外史。(4)每个研究对象能配合医务人员,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指标:(1)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2)入院有各种急性、慢性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药物有过敏、恶性心律失常者。
1.4 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后第2日,采集所有研究对象5mL静脉血,抽血时间在凌晨6点。血样抗凝,放入离心机内,30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去除上清液,取下层血浆,置-15℃冷冻冰箱保存,集中使用日本日立生化分析仪分析超敏 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空腹胰岛素水平。超敏 C 反应蛋白、空腹胰岛素用酶比色法测定, 肿瘤坏死因子-α和 白介素-6采酶联免疫法测定。
1.5 评价标准 评价两组超敏 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空腹胰岛素水平。
1.6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SPSS18.0软件。所有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_(_。)±s)描述,两组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使使用Pearson两因素相关度分析,当P<0.05时,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变组和非病变组超敏 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空腹胰岛素水平比较 病变组和非病变组超敏 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空腹胰岛素水平分别为(0.68±0.32mg/L、2.25±0.63ug/L、1.57±0.36ug/L、18.5±6.8mIU/L),(0.24±0.21mg/L、1.97±0.24ug/L、0.86±0.54ug/L、7.4±3.2m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超敏 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空腹胰岛素水平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相关性分析 使用Pearson进行两因素相关度分析,结果提示超敏 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空腹胰岛素水平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呈正相关(r分别为0.03,0.28,0.28,0.36,P<0.05)。
3 讨论
目前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病机制尚无阐明,但目前炎症假说是研究的重点。我们本次研究显示病变组和非病变组超敏 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空腹胰岛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呈正相关。
超敏 C 反应蛋白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受脂肪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调节。慢性炎症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使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诱导内皮细胞生成ICAM-1,使CRP与卵磷脂结合,激活补体,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有研究[2]提示CRP参与了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CRP是心脑血管事件强有力的预测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有免疫调节和炎症发生的功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增高后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促进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形成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此外肿瘤坏死因子-α还有促炎,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血管病变的作用。IL-6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可影响炎症反应,研究[3]指出IL-6可加速脂质的沉积,参与斑块的形成,可刺激斑块平滑肌增殖,使脂质核心裸露,引起血栓形成,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胰岛素抵抗的患者体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诱导单核细胞向内膜集聚,扩血管物质释放减少,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血管壁增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超敏 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及胰岛素抵抗可能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起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季 宏, 卞茸文, 娄青林, 等. 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6(9) : 769- 772
[2] 许颖,张波.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血浆炎性标记物的研究现状[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8, 35(1): 60~63
[3] Gilmer TP, O’Conner PJ,Manning WG,etal. The cost to health plans of poor glycemic control[J]. diabetes care,2012,20(2):1847-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