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教学是让人比较头疼的一块,为什么呢?从考试角度看,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大阅读”比较难,要么读不懂文章,要么题目得不到什么分数;从素质培养角度看,学生不是很配合,因为上散文课,大家思考、讨论的都是比较虚的东西,学生感觉不需要记录,似乎也没学到什么东西,造成了听不听无所谓的局面,正如《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所写:“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書,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虽然没有到这种地步,但学生的极度不重视是切实存在的。可能有人说:“那是你上课不够生动有趣或者个人魅力不够。”如果课堂单靠有趣就能解决问题,不需要高考,大家就不必如此烦恼了。
基于此,我认为最好把素质教育和高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的前提下,达到考试训练的目的,这就需要以学案为抓手,做到让学生上课有事干,集中精力。
一、学案体例
(一)知识链接
一般是文学常识、作者简介、与课文相关的故事等。
(二)注音
作为课前预习检查。
(三)思考主要问题
这些问题一般带动思路。
二、学案每一部分的处理
(一)知识链接部分
1.这部分内容是帮助理解文章的,在课前学生应该看完,上课时,老师可以检查,针对主要部分,需要记忆的部分;也可以在上课时,和学生一起标注,一起画,下节课检查,如:作家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随泰戈尔赴欧洲,游历苏联、德、意、法等国。1926年回国后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他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名篇。
2.一些不需要记的,可以不做处理,如:作者简介等。
(二)注音部分
学生在预习时,应该做好文字障碍扫除工作,利用手边的工具书,不仅要把不会读的字查出来,而且要把多音字的所有读音查一遍并写出重点词语。上课时,以检查为主,需要补充的教师也可以补充。
(三)讨论问题
1.其实在讲解现代文的时候,我们一般也是围绕课文提出几个相关问题,讨论清楚之后,整个文章也就读懂了。
2.预习时,学生时间有限,能力有限,不可能所有问题都能提前解决。我们学校主要是每天给出半个小时的分时段,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教师通常选几个题目让学生做,但是,要选什么样的题目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铃兰花》是相对短小、简单的,所以,题目全做;《父亲》这篇文章是比较长,而且很多地方要挖掘,所以有一个赏析细节段落的题目,我就放到课堂上,请学生仔细品读,交流,活跃课堂氛围;《绝地之音》这篇文章比较难,有些问题根本解决不了,必须把其他几个问题弄清楚了,才能水到渠成,比如:联系全文,理解第五节中的“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这个题目其实是在学生理解“绝地之音”之后,进一步讨论为什么称它为绝唱,是更深层次的挖掘,学生很难做出来。
3.在指导学案问题的时候,本着考试题目的要求,从审题到答题规范,都要指导到位,直击高考。
三、在学案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只是硬生生地讨论学案,太过僵化、枯燥,所以,讲课时,要适当添加一些过渡话语、过渡问题,使整个课堂完整、流畅。我们要做的是把学案自然地融入教学中,对讨论的相关题目灵活处理:做得比较好的,可以一带而过;做得不完整的,再思考补充;做得极其差的,找出原因,引导学生再思考。
除此之外,适当巧妙地用一些教法,提高学生兴趣,比如:《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风格幽默,对这位老师古怪外貌的刻画惟妙惟肖,很有漫画风格,可以请学生上黑板画一画;《铃兰花》中“我”第一次到“地狱”,可以分角色读一读。事实证明,学生很有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总之,只要认真思考就能找到方法,做到最好。
基于此,我认为最好把素质教育和高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的前提下,达到考试训练的目的,这就需要以学案为抓手,做到让学生上课有事干,集中精力。
一、学案体例
(一)知识链接
一般是文学常识、作者简介、与课文相关的故事等。
(二)注音
作为课前预习检查。
(三)思考主要问题
这些问题一般带动思路。
二、学案每一部分的处理
(一)知识链接部分
1.这部分内容是帮助理解文章的,在课前学生应该看完,上课时,老师可以检查,针对主要部分,需要记忆的部分;也可以在上课时,和学生一起标注,一起画,下节课检查,如:作家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随泰戈尔赴欧洲,游历苏联、德、意、法等国。1926年回国后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他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名篇。
2.一些不需要记的,可以不做处理,如:作者简介等。
(二)注音部分
学生在预习时,应该做好文字障碍扫除工作,利用手边的工具书,不仅要把不会读的字查出来,而且要把多音字的所有读音查一遍并写出重点词语。上课时,以检查为主,需要补充的教师也可以补充。
(三)讨论问题
1.其实在讲解现代文的时候,我们一般也是围绕课文提出几个相关问题,讨论清楚之后,整个文章也就读懂了。
2.预习时,学生时间有限,能力有限,不可能所有问题都能提前解决。我们学校主要是每天给出半个小时的分时段,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教师通常选几个题目让学生做,但是,要选什么样的题目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铃兰花》是相对短小、简单的,所以,题目全做;《父亲》这篇文章是比较长,而且很多地方要挖掘,所以有一个赏析细节段落的题目,我就放到课堂上,请学生仔细品读,交流,活跃课堂氛围;《绝地之音》这篇文章比较难,有些问题根本解决不了,必须把其他几个问题弄清楚了,才能水到渠成,比如:联系全文,理解第五节中的“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这个题目其实是在学生理解“绝地之音”之后,进一步讨论为什么称它为绝唱,是更深层次的挖掘,学生很难做出来。
3.在指导学案问题的时候,本着考试题目的要求,从审题到答题规范,都要指导到位,直击高考。
三、在学案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只是硬生生地讨论学案,太过僵化、枯燥,所以,讲课时,要适当添加一些过渡话语、过渡问题,使整个课堂完整、流畅。我们要做的是把学案自然地融入教学中,对讨论的相关题目灵活处理:做得比较好的,可以一带而过;做得不完整的,再思考补充;做得极其差的,找出原因,引导学生再思考。
除此之外,适当巧妙地用一些教法,提高学生兴趣,比如:《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风格幽默,对这位老师古怪外貌的刻画惟妙惟肖,很有漫画风格,可以请学生上黑板画一画;《铃兰花》中“我”第一次到“地狱”,可以分角色读一读。事实证明,学生很有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总之,只要认真思考就能找到方法,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