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对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而其吸引力高低则直接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功能与作用的发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作为市属市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在同类高校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通过问卷调查,着眼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重新审视了学校目前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分析了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现状,提出了增强校园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王继强(1978-),男,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团委,讲师;李华涛(1973-),男,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团委,讲师。(北京
10019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2-0138-02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高校与外界交流的日渐增多,传统高校校园文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其吸引力不断下降,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作用的充分发挥。如何发展高校校园文化,进一步增强其吸引力成为当前国家、社会和高校必须予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1]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市属市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现有清河小营校区、健翔桥校区、清河校区、金台路校区、酒仙桥校区等5个校区,其中清河小营校区、健翔桥校区和清河校区为教学校区,具有多校区办学特点,其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在同类高校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一、调研方法与样本分析
1.调查方法
作者根据学校现有部分品牌校园文化活动,设计问卷在三个教学校区的大二至大四年级学生中进行调查。内容涉及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和调查对象通过一年的观察,对部分既有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的评价。
2.样本分析
我校现有本科生10675人,其中小营校区6432人,健翔桥校区2252人,清河校区1991人,为使调查数据采样分布合理,涵盖面完整,并具有较强代表性,笔者使用了分层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方式,发出问卷550份,收回有效问卷436份。
由表1可知,从调查对象的性别、政治面貌、年级、校区和是否学生干部几个方面来看,与我校学生的基本情况符合,调研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现状分析
1.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情况分析
我们抽取14项校内文化活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平均参加其中的3.3次活动,平均参与率为23.2%。由图1可知,学生参加过的志愿服务活动比例最多,占42.9%,其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占37.4%,其他文艺、体育、社团、竞赛类活动基本在20%~30%之间,较少的是科技类和参观学习类,低于10%。志愿服务活动占比高,原因是自2008北京奥运会之后,北京形成了浓郁的志愿服务氛围,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经常举行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高,特别是我校成立了志愿者联合会,建立了一批校外志愿服务基地,为学生们搭建了平台。社会实践活动占比高,原因是我校的寒暑假社会实践体系完善,推动力度大,在学生中的覆盖面广。学生参加文艺、体育、社团、竞赛类活动的积极性差异不大。学生参加科技类和参观学习类活动较少,更多可能是跟此类活动对经费保障要求高,学校投入少有关。
由图2可知,学生最喜爱的活动是十佳歌手大赛,占比58.5%,其次是三球联赛,占比32.1%,说明文体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最强。学生参加较多的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的喜爱程度中居中。可见,文体型、娱乐型活动较为受学生欢迎,知识型、学术型和科技型活动受欢迎程度一般,情操陶冶、科技创新、学术活动没有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柱。图2同时显示,图1中参与度较少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参观学习类活动受学生欢迎程度比较高,说明学生对此类活动还是喜闻乐见的,只不过参与机会较少。
2.现有校园文化活动在不同校区的覆盖情况
由图3可知,三个教学校区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概率有明显差异,除健翔桥校区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度较高以外,其他活动的参与度,小营校区学生比清河校区、健翔桥校区学生高一个数量级。因此,应该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在清河校区和健翔桥校区的有效覆盖。
3.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及自身感受
由图4可知,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目的性很强,纯粹打发时间者仅占14.4%,参与活动主要是为了锻炼个人能力,占比61.2%,其他认识朋友、关心帮助他人和兴趣爱好可归为社交等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根本动力还是其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有研究表明,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是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大学生的求知欲主要有:拓展知识面的需求;锻炼科学和生产实践能力的需求;搞好人际关系和扩大交际的需求;提高文化素质和活跃文化生活的需求。[2]因此,只要校园文化活动从学生的主体需求出发进行设计,一定可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4.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实现情况
据调查可知,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后,个人能力得到了锻炼,占60.6%,绝大多数学生的社交圈、思想觉悟和情绪调整等方面都得到改善,一无所获者仅占5.5%。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显而易见。
三、提升现有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的对策
1.明晰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定位
校园文化是以文化的方式涵育学生的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校园文化不是通过训诫、管制、灌输等方式来实现目标,而是通过示范、启发、引导、熏陶等方式,通过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来实现目标。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有其主体性,要对文化因素进行选择。因此,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应该围绕涵育学生的精神气质来开展。学生需要通过文化活动来娱乐,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活动来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3]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人、塑造人,因此不能把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一定要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我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目标应该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构架,其定位是: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组织、开展文化、科技活动,涵育学生的精神气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努力形成具有我校名片效应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2.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覆盖
我校作为新合并多校区办学的高校,在校区分布上的松散,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覆盖有利于思想的交流和传播,有利于认识上的调整统一,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整个群体价值观的整合,最终形成一致的价值目标。[4]
由图3的调查可知,目前我校校园文化活动在清河校区和健翔桥校区的参与度过低,校园文化活动在这两个校区的有效覆盖亟待加强。要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覆盖,就要在提高数量和提升质量两方面做工作。
首先,要提高举办活动的数量。根据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频率与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的频率基本一致的特点,在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上可以多举办以学院,专业或者年级为单位的活动,营造百花齐放的工作局面。校园文化活动的数量级有了提高,学生才能随时随地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
其次,在扩大活动数量的同时注意培育精品。只有多出校园文化活动精品,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精品校园文化活动的创建一定要针对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同时,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要营造校园文化活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主体应当包括学校所有部门和成员,职能部门、学院、后勤工作人员、学生应该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目前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主体局限于少数几个部门、学院和大学生群体,而校园中的其他成员的参与度较低。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往往受到经费、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各种活动往往靠“组织”进行,一阵风、走过场,流于形式,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校园文化主体结构不全,使校园文化成了十足的学生文化。[5]因此,学校所有单位和师生员工应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关心校园文化的建设,支持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营造校园文化活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参考文献:
[1]柯臻炜.关于增强高校校园文化吸引力的几点思考[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94-98.
[2]张青连.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才智,2010,(2).
[3]汪盛科.略论大学校园文化的定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105-108.
[4]冉鸿.一校多区发展视野下大学校园文化解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2):151-153.
[5]占永琼.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4):405-408.
(责任编辑:刘丽娜)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王继强(1978-),男,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团委,讲师;李华涛(1973-),男,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团委,讲师。(北京
10019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2-0138-02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高校与外界交流的日渐增多,传统高校校园文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其吸引力不断下降,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作用的充分发挥。如何发展高校校园文化,进一步增强其吸引力成为当前国家、社会和高校必须予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1]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市属市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现有清河小营校区、健翔桥校区、清河校区、金台路校区、酒仙桥校区等5个校区,其中清河小营校区、健翔桥校区和清河校区为教学校区,具有多校区办学特点,其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在同类高校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一、调研方法与样本分析
1.调查方法
作者根据学校现有部分品牌校园文化活动,设计问卷在三个教学校区的大二至大四年级学生中进行调查。内容涉及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和调查对象通过一年的观察,对部分既有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的评价。
2.样本分析
我校现有本科生10675人,其中小营校区6432人,健翔桥校区2252人,清河校区1991人,为使调查数据采样分布合理,涵盖面完整,并具有较强代表性,笔者使用了分层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方式,发出问卷550份,收回有效问卷436份。
由表1可知,从调查对象的性别、政治面貌、年级、校区和是否学生干部几个方面来看,与我校学生的基本情况符合,调研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现状分析
1.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情况分析
我们抽取14项校内文化活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平均参加其中的3.3次活动,平均参与率为23.2%。由图1可知,学生参加过的志愿服务活动比例最多,占42.9%,其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占37.4%,其他文艺、体育、社团、竞赛类活动基本在20%~30%之间,较少的是科技类和参观学习类,低于10%。志愿服务活动占比高,原因是自2008北京奥运会之后,北京形成了浓郁的志愿服务氛围,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经常举行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高,特别是我校成立了志愿者联合会,建立了一批校外志愿服务基地,为学生们搭建了平台。社会实践活动占比高,原因是我校的寒暑假社会实践体系完善,推动力度大,在学生中的覆盖面广。学生参加文艺、体育、社团、竞赛类活动的积极性差异不大。学生参加科技类和参观学习类活动较少,更多可能是跟此类活动对经费保障要求高,学校投入少有关。
由图2可知,学生最喜爱的活动是十佳歌手大赛,占比58.5%,其次是三球联赛,占比32.1%,说明文体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最强。学生参加较多的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的喜爱程度中居中。可见,文体型、娱乐型活动较为受学生欢迎,知识型、学术型和科技型活动受欢迎程度一般,情操陶冶、科技创新、学术活动没有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柱。图2同时显示,图1中参与度较少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参观学习类活动受学生欢迎程度比较高,说明学生对此类活动还是喜闻乐见的,只不过参与机会较少。
2.现有校园文化活动在不同校区的覆盖情况
由图3可知,三个教学校区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概率有明显差异,除健翔桥校区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度较高以外,其他活动的参与度,小营校区学生比清河校区、健翔桥校区学生高一个数量级。因此,应该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在清河校区和健翔桥校区的有效覆盖。
3.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及自身感受
由图4可知,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目的性很强,纯粹打发时间者仅占14.4%,参与活动主要是为了锻炼个人能力,占比61.2%,其他认识朋友、关心帮助他人和兴趣爱好可归为社交等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根本动力还是其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有研究表明,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是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大学生的求知欲主要有:拓展知识面的需求;锻炼科学和生产实践能力的需求;搞好人际关系和扩大交际的需求;提高文化素质和活跃文化生活的需求。[2]因此,只要校园文化活动从学生的主体需求出发进行设计,一定可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4.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实现情况
据调查可知,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后,个人能力得到了锻炼,占60.6%,绝大多数学生的社交圈、思想觉悟和情绪调整等方面都得到改善,一无所获者仅占5.5%。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显而易见。
三、提升现有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的对策
1.明晰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定位
校园文化是以文化的方式涵育学生的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校园文化不是通过训诫、管制、灌输等方式来实现目标,而是通过示范、启发、引导、熏陶等方式,通过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来实现目标。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有其主体性,要对文化因素进行选择。因此,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应该围绕涵育学生的精神气质来开展。学生需要通过文化活动来娱乐,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活动来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3]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人、塑造人,因此不能把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一定要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我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目标应该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构架,其定位是: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组织、开展文化、科技活动,涵育学生的精神气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努力形成具有我校名片效应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2.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覆盖
我校作为新合并多校区办学的高校,在校区分布上的松散,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覆盖有利于思想的交流和传播,有利于认识上的调整统一,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整个群体价值观的整合,最终形成一致的价值目标。[4]
由图3的调查可知,目前我校校园文化活动在清河校区和健翔桥校区的参与度过低,校园文化活动在这两个校区的有效覆盖亟待加强。要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覆盖,就要在提高数量和提升质量两方面做工作。
首先,要提高举办活动的数量。根据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频率与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的频率基本一致的特点,在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上可以多举办以学院,专业或者年级为单位的活动,营造百花齐放的工作局面。校园文化活动的数量级有了提高,学生才能随时随地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
其次,在扩大活动数量的同时注意培育精品。只有多出校园文化活动精品,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精品校园文化活动的创建一定要针对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同时,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要营造校园文化活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主体应当包括学校所有部门和成员,职能部门、学院、后勤工作人员、学生应该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目前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主体局限于少数几个部门、学院和大学生群体,而校园中的其他成员的参与度较低。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往往受到经费、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各种活动往往靠“组织”进行,一阵风、走过场,流于形式,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校园文化主体结构不全,使校园文化成了十足的学生文化。[5]因此,学校所有单位和师生员工应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关心校园文化的建设,支持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营造校园文化活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参考文献:
[1]柯臻炜.关于增强高校校园文化吸引力的几点思考[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94-98.
[2]张青连.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才智,2010,(2).
[3]汪盛科.略论大学校园文化的定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105-108.
[4]冉鸿.一校多区发展视野下大学校园文化解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2):151-153.
[5]占永琼.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4):405-408.
(责任编辑: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