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摘 要:本文对信息消费相关文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信息消费的概念、特征这些基本内容和信息消费结构两大方面对信息消费进行了回顾,以期对信息消费研究者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信息消费;信息消费内容;信息消费结构
一、信息消费概念、特征及内容研究
国内对于信息消费的研究最早开始于郑英隆,他首次提出了“信息消费”一词,但并没有给出具体定义和解释。他在文章中研究的信息产品消费实际上就是信息消费,只是还没有正式用信息消费来表述而已。他指出信息产品消费就是消费者对信息产品进行内容吸收和利用的活动[1]。随后,郑英隆给出了信息消费的两个定义,一个与信息产品消费的定义相同,说明他之前所说的信息产品消费就是指信息消费。另一个定义,他认为信息消费实际上就是社会各种类型决策者将现有的有关决策的信息进行消化吸收,并通过若干转换加工形成行动方案决策或思想决策的过程[2]。其在文中还分析了信息消费与物质消费不同的本质特点,信息消费的发展历史。他认为当时的信息消费有两大特征,第一个就是信息消费的国民需求严重不足,第二个就是信息消费结构处于不平衡状态。基于此,他研究了信息消费的增长趋势与人口素质提高的关系,提出人口素质低是影响信息消费需求的主要障碍。他首次对信息消费研究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虽然当时客观条件有限,会有很多未涉及研究内容,但也为后人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继郑英隆之后,贺修铭也为信息消费的理论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他在以“大情报”观的角度,给信息消费下了定义,他认为信息消费是社会信息生产和交流过程的延续,是由信息消费者获取信息、认知信息内容和再生信息等基本环节所构成的社会活动的总称[3]。并且归纳了信息消费研究应该展开的10大主题,虽然这10大主题是在很多年前提出的,但目前国内学者对信息消费的研究仍属于这10大主题的范畴。邓胜利在分析网络信息消费、传统教育向在线教育或网络教育发展的信息消费、文献文章信息消费和媒介、报刊和广电信息消费的基础上,总结出信息消费发展的新特征和信息消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障碍问题及促进信息消费的具体措施[4]。近来,赵付春总结郑英隆等人信息消费概念的理解,从直接的和间接信息消费,狭义和广义的信息消费,信息消费的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对信息消费概念作了深入理解,并分析了信息消费对经济运行的积极效应和消极影响[5]。
随着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學者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信息消费相关问题,如杨春立对我国信息消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2010年以来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及消费总支出的增长、居民消费支出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揭示了我国信息消费的发展特征。通过构建信息消费率和信息消费贡献率,研究了2010年以来我国信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构建了信息消费系数,揭示了我国信息消费水平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6]。
二、信息消费结构的研究
对信息消费结构的最初研究是对其理论性质方面的研究,贺修铭最早指出信息消费过程由信息需求、信息占有、信息处理和信息再生四个环节构成,并且利用历时性结构分析的方法对信息消费过程的四个环节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与论述[7]。
郑英隆,王勇首次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在从消费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结构差异成长特征与趋势,他们得出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都在随收入增长和消费性支出提高而提高,但不论信息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构成比,还是信息消费相对于消费性支出的增幅,提高又都明显存在着城镇高于、快于农村的差异,从城乡二元结构上显示出我国居民信息消费的结构性成长特征,并分析了这种结构差异成长的因素与动因[8]。
近些年对于信息消费结构的研究都是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对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数据分析来发现城乡信息消费结构的地区差异性以及成长差异性。王林林,黄卫东采用1998-2007年的居民信息消费数据,应用ELES模型从基本信息消费支出,边际消费倾向,信息消费的收入弹性,信息消费客体,信息消费环境这几个方面对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改善信息消费结构的建议[9]。汪卫霞,汪雷在对1992—2010年居民信息消费实物量变化进行考量的基础上,运用ELES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结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大多数时间内,信息素质低地区仅通信的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高于其他地区,而信息素质高地区文化娱乐用品、教育及文化娱乐服务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其他地区[10]。沈小玲分析了1995-2010安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水平及结构变化的现状,建立基于2000-2010年面板数据的信息消费ELES计量模型。动态分析安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结构呈现的地区和时期差异,计算比较各类信息消费的基本消费、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弹性与价格弹性,揭示安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结构的主要特征,并提出了优化信息消费结构建议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郑英隆.信息产品消费的运行系统[J].经济学家,1991,(5):101-107.
[2]郑英隆.信息消费论纲[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2):51-59.
[3]贺修铭.信息消费概念的确立及其理论基础——兼论信息消费学的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1996,(4):45-51.
[4]邓胜利.21世纪信息消费发展新特征及障碍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1996,(4).
[5]赵付春.我国信息消费构成、影响和发展重点研究[J].社会科学,2014,01.
[6]杨春立.信息消费:拉动内需增长的重大领域[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03.
[7]贺修铭.科学研究与发展(R&D)信息消费过程的历时性结构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1996,(2):105-111.
[8]郑英隆,王勇.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结构差异成长[J].经济管理,2009,31.
[9]王林林,黄卫东.中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结构研究[J].现代情报,2010,30.
[10]汪卫霞,汪雷.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结构区域差异性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11).
作者简介:
王培培(1992—),女,汉族,河北廊坊人,河北大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消费,大数据。
摘 要:本文对信息消费相关文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信息消费的概念、特征这些基本内容和信息消费结构两大方面对信息消费进行了回顾,以期对信息消费研究者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信息消费;信息消费内容;信息消费结构
一、信息消费概念、特征及内容研究
国内对于信息消费的研究最早开始于郑英隆,他首次提出了“信息消费”一词,但并没有给出具体定义和解释。他在文章中研究的信息产品消费实际上就是信息消费,只是还没有正式用信息消费来表述而已。他指出信息产品消费就是消费者对信息产品进行内容吸收和利用的活动[1]。随后,郑英隆给出了信息消费的两个定义,一个与信息产品消费的定义相同,说明他之前所说的信息产品消费就是指信息消费。另一个定义,他认为信息消费实际上就是社会各种类型决策者将现有的有关决策的信息进行消化吸收,并通过若干转换加工形成行动方案决策或思想决策的过程[2]。其在文中还分析了信息消费与物质消费不同的本质特点,信息消费的发展历史。他认为当时的信息消费有两大特征,第一个就是信息消费的国民需求严重不足,第二个就是信息消费结构处于不平衡状态。基于此,他研究了信息消费的增长趋势与人口素质提高的关系,提出人口素质低是影响信息消费需求的主要障碍。他首次对信息消费研究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虽然当时客观条件有限,会有很多未涉及研究内容,但也为后人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继郑英隆之后,贺修铭也为信息消费的理论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他在以“大情报”观的角度,给信息消费下了定义,他认为信息消费是社会信息生产和交流过程的延续,是由信息消费者获取信息、认知信息内容和再生信息等基本环节所构成的社会活动的总称[3]。并且归纳了信息消费研究应该展开的10大主题,虽然这10大主题是在很多年前提出的,但目前国内学者对信息消费的研究仍属于这10大主题的范畴。邓胜利在分析网络信息消费、传统教育向在线教育或网络教育发展的信息消费、文献文章信息消费和媒介、报刊和广电信息消费的基础上,总结出信息消费发展的新特征和信息消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障碍问题及促进信息消费的具体措施[4]。近来,赵付春总结郑英隆等人信息消费概念的理解,从直接的和间接信息消费,狭义和广义的信息消费,信息消费的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对信息消费概念作了深入理解,并分析了信息消费对经济运行的积极效应和消极影响[5]。
随着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學者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信息消费相关问题,如杨春立对我国信息消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2010年以来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及消费总支出的增长、居民消费支出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揭示了我国信息消费的发展特征。通过构建信息消费率和信息消费贡献率,研究了2010年以来我国信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构建了信息消费系数,揭示了我国信息消费水平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6]。
二、信息消费结构的研究
对信息消费结构的最初研究是对其理论性质方面的研究,贺修铭最早指出信息消费过程由信息需求、信息占有、信息处理和信息再生四个环节构成,并且利用历时性结构分析的方法对信息消费过程的四个环节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与论述[7]。
郑英隆,王勇首次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在从消费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结构差异成长特征与趋势,他们得出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都在随收入增长和消费性支出提高而提高,但不论信息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构成比,还是信息消费相对于消费性支出的增幅,提高又都明显存在着城镇高于、快于农村的差异,从城乡二元结构上显示出我国居民信息消费的结构性成长特征,并分析了这种结构差异成长的因素与动因[8]。
近些年对于信息消费结构的研究都是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对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数据分析来发现城乡信息消费结构的地区差异性以及成长差异性。王林林,黄卫东采用1998-2007年的居民信息消费数据,应用ELES模型从基本信息消费支出,边际消费倾向,信息消费的收入弹性,信息消费客体,信息消费环境这几个方面对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改善信息消费结构的建议[9]。汪卫霞,汪雷在对1992—2010年居民信息消费实物量变化进行考量的基础上,运用ELES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结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大多数时间内,信息素质低地区仅通信的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高于其他地区,而信息素质高地区文化娱乐用品、教育及文化娱乐服务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其他地区[10]。沈小玲分析了1995-2010安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水平及结构变化的现状,建立基于2000-2010年面板数据的信息消费ELES计量模型。动态分析安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结构呈现的地区和时期差异,计算比较各类信息消费的基本消费、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弹性与价格弹性,揭示安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结构的主要特征,并提出了优化信息消费结构建议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郑英隆.信息产品消费的运行系统[J].经济学家,1991,(5):101-107.
[2]郑英隆.信息消费论纲[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2):51-59.
[3]贺修铭.信息消费概念的确立及其理论基础——兼论信息消费学的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1996,(4):45-51.
[4]邓胜利.21世纪信息消费发展新特征及障碍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1996,(4).
[5]赵付春.我国信息消费构成、影响和发展重点研究[J].社会科学,2014,01.
[6]杨春立.信息消费:拉动内需增长的重大领域[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03.
[7]贺修铭.科学研究与发展(R&D)信息消费过程的历时性结构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1996,(2):105-111.
[8]郑英隆,王勇.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结构差异成长[J].经济管理,2009,31.
[9]王林林,黄卫东.中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结构研究[J].现代情报,2010,30.
[10]汪卫霞,汪雷.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结构区域差异性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11).
作者简介:
王培培(1992—),女,汉族,河北廊坊人,河北大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消费,大数据。